周遜 腎內科主任
腎病患者短期內出現血肌酐升高:第一種情況是剛發現自己患有腎病就存在血肌酐超標;第二種情況則是原來患有多年腎病的患者突然發現血肌酐超過正常。血肌酐高了,怎麼辦?絕大多數腎病患者理解為「使用降肌酐藥物」就可以解決問題。患病時間久了的腎友,或許還知道哪些藥物可以降肌酐或已使用過某些降肌酐的藥物,比如羥苯磺酸鈣膠囊、尿毒清顆粒、腎衰寧片、腎衰康膠囊、包醛氧澱粉、中藥大黃及藥用碳片等。
可是,當出現文章開始的兩種情況時,腎科醫生並不選擇使用如上所謂的「降肌酐藥物」,而採用其它治療方法,最後起到真正的降肌酐效果。比如,突然或逐漸出現高度水腫的膜性腎病(MN)、或者出現高度水腫並尿量減少的微小病變腎病(MCD)、或者合併有腎功能受損且病理診斷為Lee 4級的IgA腎病(IgAN)、或者合併有急性腎衰竭的狼瘡性腎炎(LN)「活動期」等等,這幾種情況的腎病患者都會出現血肌酐升高,仔細分析後,發現並非屬於慢性腎功能不全(CRF),而是急性腎衰竭(ARF)或急性腎損傷(AKI)。雖說急性腎衰竭都有治癒的希望,但若找不到有效治療措施或誤以為是慢性腎功能不全,同樣也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甚至快速進展至無法逆轉的終末期腎病(ESRD)或尿毒症。
當腎病患者確定為因合併急性腎衰竭或急性腎損傷引起的血肌酐升高,有經驗的腎科醫生反而不去使用所謂「降肌酐藥物」,採取如下四種治療方法,同樣可以起到降肌酐效果,而且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1.激素「衝擊」治療或口服使用
這裡說的激素指的是糖皮質激素,如甲基強的松龍、甲潑尼龍及醋酸潑尼松等,它們都不是專門用於降肌酐的藥物。若將激素用於血肌酐升高的慢性腎功能不全,反而可能升高血肌酐,更不要說降肌酐了。然而,激素卻可用於膜性腎病(MN)及微小病變(MCD)等腎病症候群(NS)並發特發性急性腎衰竭引起的血肌酐升高,也用於狼瘡性腎炎(LN)活動期合併急性腎衰竭引起的血肌酐升高,還用於IgA腎病(IgAN)Lee 4級合併急性腎損傷引起的血肌酐升高,也用於過敏性急性間質性腎炎(AIN)引起的血肌酐升高,甚至也用於急進性腎炎(RPGN)引起的血肌酐升高。激素的使用方法,可以給予大劑量「衝擊」,也可以給予足量「靜脈滴注」,或者給予常規劑量「口服」等等。根據具體病情經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後,大多數患者可以達到降肌酐效果。
2.環磷醯胺「衝擊」治療或使用其它免疫抑制劑
對於特殊情況,如狼瘡性腎炎「活動期」,病理類型為「Ⅳ型狼瘡」患者引起的血肌酐升高,除了使用糖皮質激素之外,可能還需要配合環磷醯胺「衝擊」治療或隔日靜脈注射等治療方法。其它腎小球疾病(如IgA腎病、膜性腎病、微小病變及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等)合併急性腎衰竭引起的血肌酐升高,還可以加用其它種類的免疫抑制劑,如嗎替麥考酚酯、來氟米特及羥氯喹等聯合治療,最終也能起到治腎病降肌酐效果。
3.擴容利尿與補充血容量治療
腎病症候群或狼瘡性腎炎等腎小球疾病合併急性腎衰竭引起的血肌酐升高,除了與炎症及免疫有關外,往往還存在腎小管間質水腫,以及全身水腫與胸腹水等,同時又會存在血容量不足現象。也就是說,患者體內水分是增加的,但其分布卻是不均的,即水分「去了不該去」的胸腹腔內及皮下組織,血肌酐升高也與此有關。因此,在治療方面,除了使用激素與免疫抑制劑以抗炎與抑制免疫治療之外,還需要擴容利尿與補充血容量,其中經常使用的就是呋塞米這一利尿劑。這類藥物不是降肌酐藥物,但最終也能起到降肌酐效果。
4.抗凝及其它治療
有的腎病患者的血肌酐升高或與高凝狀態有關,表現為血漿白蛋白低下、高脂血症、血纖維蛋白原及D二聚體升高等。存在高凝狀態的腎病患者容易並發靜脈血栓,當並發腎靜脈血栓時,也會引起急性腎衰竭致血肌酐升高,可通過腎臟彩超、CT及核磁共振或腎靜脈造影等檢查來確定。給予抗凝和/或溶栓等治療,則可以儘快促使靜脈回流,血肌酐隨之下降。其實,抗凝劑或溶栓藥物都不是降肌酐藥物,但在這裡使用也能起到降肌酐效果。
綜上所述,有些腎病患者出現血肌酐,反而不該用所謂「降肌酐藥物」,採用如上四種治療方法能真正起到降肌酐效果。
文章為作者周遜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