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清題意,確定立意,放膽行文:
好作文就這樣三步走
—— 高考入門級原創實戰題
「吳冠中毀畫、捐畫之我見」導寫
【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題。
吳冠中是20世紀中國著名畫家,他提煉出了中國繪畫的美學特徵,開拓了抽象主義的中式美學內核,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有「中國最貴畫家」之稱。
他曾經將自己不滿意的幾百幅作品一次性毀掉。他說:古有「毀畫三千」的做法,作品不好一定要毀。
2008年9月,吳冠中把113幅作品捐給新加坡,此舉曾引起爭議。對此,吳冠中如此解釋:「新加坡是我尊敬的一個國家,它的道德品質介於中西方之間,文化與中國接近。我把畫捐給它,希望促進其對美育的重視。」
對於畫家吳冠中的「毀畫」「捐畫」軼事,你有什麼思考?請選擇一件(也可兩件結合起來)進行評論,理性闡述自己的觀點。
【注意】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不得少於800字。不得抄襲、套作。
(試題命制:汪嘯波)
【題意分析】
此題文字較多,但表達清晰,要求明確,可算是高三入門級實戰題,理由如下:
1.儲備寫作材料。原題有一些對畫家吳冠中的簡介、評價、定性,為學生提供了準確詳實的寫作材料,這是在「借題發揮」——積累作文素材;
2.降低審題難度。題目中表述「吳冠中的『毀畫』『捐畫』軼事」,明確了材料的關鍵詞;下達任務表述「選擇一件(也可兩件結合起來)進行評論」,這就讓審題、立意有了較大的空間和彈性。
名人有名人效應,能引發關注,擴大影響,讓人們崇拜、模仿,形成眼球經濟。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在某一領域有過人之處;名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名人,也是付出了相當的努力,才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因此,其篳路藍縷的拼搏過程,引以為鑑的失敗教訓,價值豐厚的成功經驗,都很有探討的必要。可以說,在寫作訓練中,名人軼事素材,是數量眾多、潛力巨大、意蘊豐贍的作文好素材。
題幹四段文字,第一段是「給吳冠中定性」,第二段是「毀畫及理由」,第三段是「捐畫及動機」,第四段是「給出寫作任務」。四段文字之間存在著合理的邏輯關聯,第一段揭示吳冠中作為畫家在中國、世界突出的藝術成就,順勢巧妙地提醒考生,他是「中國最貴畫家」,暗示與下文「毀畫」應有「金錢」方面的考量;「捐畫」一節,則除了「金錢」之外,還應該權衡捐贈者,如何處理好國內外分配的合理性;而最後給出寫作任務,明確可「選擇一件」軼事闡述自己觀點。這就給了闡述的底線,讓幾乎所有的考生都能有了自己施展的空間。
【運思成文】
從審題立意,到謀篇行文,好作文大約會有這樣三個步驟。
第一步:剝繭抽絲尋主旨
第一件軼事,「毀畫」的原因是什麼?
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一些思考:
1.藝術道路上不懈地追求,精益求精的巨匠精神;
2.視富貴浮雲,體現了高潔的志向;(不做金錢的奴隸)
3.留下不朽畫作,無愧面對後人。
第二件軼事,「捐畫」的動機是什麼?
1.結合其他資料,可以明確畫家回饋知音,推廣美育教育的初衷;
2.視富貴浮雲,體現了高潔的志向;(不做金錢的奴隸)
3.不朽畫作,是人類共同的瑰寶,應讓它發揮更大的價值。
以上每條思考,都是對材料主旨的追尋與挖掘,理由都能夠成立,這樣一一羅列,很容易地發現兩件軼事中的共性。偉大的藝術家「不做金錢的奴隸」,而痴迷於對藝術的不懈追求。
追尋主旨,是審題的第一個環節,這裡需要先釐清隱藏在作文材料中一個容易引發爭議的焦點問題,這個排雷行動實在非常重要,否則說理的思路難以拓展。
吳冠中「捐畫」給新加坡,他為什麼不捐給國內?
首先要知道吳冠中多次捐畫給國內的事實,其次還要明確:
1.畫家擁有對私有財產絕對的自主權,旁人不能干涉;
2.藝術家有國界,但藝術無國界,切莫道德綁架;
3. 向世界輸出藝術精品,展示中國風範,弘揚中華文化。
第二步:審清題意抉立意
明確了主旨,再結合題目的其他部分,也就基本是審清了題意,接下來,可以用比較法去抉擇最佳立意。請注意,近年高考作文注重思辨性,甚至鼓勵創新思維,故而正反立意均可,但要言之有理。
「毀畫」正反立意
1.不懈追求,精益求精VS知足常樂,人生至樂
2.富貴浮雲,志向高潔VS為公益做點貢獻更好
3.不朽畫作,無愧後人VS何妨留下瑕疵作教訓
「捐畫」正反立意
1.回饋知音,推廣美育VS更應感恩是故鄉
2.富貴浮雲,志向高潔VS金錢是評價藝術的重要標準
3.不朽畫作,人間瑰寶VS什麼是人間真正的不朽?
正如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成功之名句:「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為國,為民,為人類,方可稱之為真正的「藝之大家」。
第三步:立意鮮明放膽文
在審清題意和抉擇了最佳立意之後,考生應開始放膽行文。所謂「放膽」,是指經過審慎的推理和周密的思考之後,不應該再猶疑不決。
放膽行文主要是鼓勵考生寫作的日常訓練中,在入題、說理的角度、廣度、深度上要勇於探索,在語言運用方面也努力求新求異。惟其如此,才能在「寸光寸金」的高考考場思如泉湧,下筆如飛,分秒必爭。
但是,想要車子開得快,必須要有可靠的剎車制動。因此,考生還需要銘記下列幾點寫作常識。
1.觀點鮮明。標題應是一個明確的判斷,或一個雖含蓄但一望可知的隱含判斷,觀點越鮮明,表達效果越好;
2.開門見山。開頭第一自然段,就應該清晰明確地闡明自己的觀點;
3.孤證不立。最好能夠舉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典型事例,「正+正」或「正+反」,事實勝於雄辯。
4.金光閃爍。全文應該有幾句形象生動、含義雋永、印象深刻的金句。
【擬題示例】
教師親自試水,命制幾個作文題目,以訓練自身的作文審題與行文思路,也可以給部分熱愛寫作的學生提供寫作思考。
1.給人間留一本錯題集(評毀畫)
2.藝術,超越一切世俗(評捐畫)
3.不朽與永恆的美 (評毀畫、捐畫)
4.求真,行善,追美(評毀畫、捐畫)
5.金錢是檢驗藝術的標準(評毀畫、捐畫均可)
6.大師的心事你懂不懂?(評毀畫、捐畫均可)
【優秀習作】
藝術國界與精神國界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學高二(3)班 姜鈺茹
著名中國畫家吳冠中把113幅作品捐給新加坡,此舉引發了巨大爭議;而在我看來:吳冠中不僅是畫壇巨匠,情懷赤子,更是站在時代舞臺上超脫的愛國者。
引發爭議的原因,是人們幾近千篇一律的自私,盲目單向度思考,以及不理性的愛國主義。資訊時代造就了無數「單向度思考」和「標準人」,在這個時代裡,只要有看似不利於祖國,或是向他國諂媚的事,就會被扣上「不愛國」或是「公知」的帽子。但這未免有些狹隘與荒謬。「愛國主義情感」是極其容易被點燃和被消費的,甚至會被用於引導國民輿論方向。
年初時著名運動員孫楊,因為涉嫌違規,被判處禁賽八年。消息剛出來時,許多國民受愛國主義情懷的驅使,紛紛在網上叱罵鼓譟。當然,其中也不乏有孫楊團隊的推波助瀾,因而輿論譁然,引發許許多多不明真相的網民力挺。而在一次次上訴之後,真相終於浮出水面,普羅大眾漸漸看清了些孫楊與他媽媽的醜態,開始為自己的盲目與衝動後悔,為自己愛國主義情感被消費感到悲哀。
吳冠中則不然,對於藝術,對於國家,他始終是理性的,精神上的國界始終涇渭分明。正如索忍尼辛對祖國的熱愛,造就了驚世的《古拉格群島》;川端康成寄情於故鄉風月,終成「物哀」之美的三部曲;吳冠中深植於中國繪畫的美學特徵,將抽象主義注入到中式美學之中,若非深察中式美學的圓融內涵,若非浸淫在皴染留白的筆墨氣息,若非始終將華夏民族置於心中,將祖國與藝術視為畢生摯愛,他又怎能造就無愧於時代的藝術成就?
說到底,吳冠中也並未將藝術與別的事物強行捆綁。他給新加坡捐畫的理由,是基於新加坡文化與中國相近,想促進其對美育的重視,這種行為證明他是一個知恩圖報的大勇之人。聯想去年巴黎聖母院被燒,不少人在底下評論「大快人心」,這也說明大眾對於他國文化一直有一種盲目排斥的不理性傾向。按柏拉圖的靈魂三分法,當理性主導激情、欲望和種種主義時,人就做到了舉止得當,進退有據。而吳冠中,卻尊重自己的理性思考,果斷行事。吳冠中捐畫的爭議,恰恰給了我們警醒:我們要有足夠的理性去承擔責任,引導輿論,啟迪眾生。
當前世界上單邊主義逐漸猖獗起來,但是我們得知道,黑暗的力量不足以控制生活得所有面向,哪怕是一個普遍不正義的時代,每個人也要去承擔個體責任。就像吳冠中,就像一帶一路。
吳冠中的捐畫,使他真正屬於一個時代和千秋萬代。
【點評】此文立意高遠,邏輯嚴謹,博學雄辯。理性認知愛國主義,但不陷入狹隘的民粹主義的民族情緒;尊重畫家的畫作主權,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可貴的人文情懷;所舉事例,信手拈來,既多又好,詳略得當;行文中時時透露國際視野、時代特點、書卷氣息,實屬難得。
作者:「晚上八點」主筆
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