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晚上跟這些魚、蝦、豬、牛、羊打交道的後果就是越來越餓……」6月22日晚,四川南充,22歲的核酸檢測員侯英,看著手中的樣本清單,冷凍豬手、冷凍豬前肘、雞腳、豬舌、對蝦……越看越餓,發了一條朋友圈。朋友們留言:「你這核酸檢測清單,堪比火鍋店菜單」。
5月下旬,侯英加入實驗室核酸檢測項目組,面對嚴謹繁重的工作,這個年輕的小姑娘總能挖掘到不少樂趣。
「經常和這些標本打交道,都是在深夜凌晨。」6月30日,侯英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介紹,近期做的檢驗標本,大多是一線採樣同事到各大海鮮市場、海鮮店採樣送過來的,人的樣本和食材樣本都有。「在實驗室化驗標本是看不到食材的,但樣本清單上有標本姓名,食材的姓名就是各種肉的名字,深夜看著就會餓。」侯英和同事們3人一組,1人核對標本信息,2人進行檢驗,那天晚上剛好由她負責信息核對。當天晚上做完298份檢驗,已經是次日凌晨1時。
朋友圈發出後,侯英被好友調侃「照著這份清單,點個外賣」,但實驗室位置在城邊,深夜已經沒有外賣可點,侯英只有回寢室喝水吃麵包。這樣的工作節奏,是她最近40多天來的常態。
每天下午一線採樣員將標本送回實驗室,就是侯英和同事們的奮戰時間。穿上三層防護服,遮蓋起22歲年輕姑娘的青春臉龐,開始嚴謹的化驗。通常是從下午1時左右,工作到凌晨一兩點,每天工作超過10個小時。
嚴謹繁重的工作中,侯英不斷挖掘工作樂趣。同事拿著小棉籤給大螃蟹取樣的畫面,給烏龜、甲魚採樣時像哄孩子一樣「啊」讓樣本張嘴的畫面,都成為工作中的快樂一刻。
22歲的侯英,畢業於成都醫學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參加工作兩年來一直在南充賽爾醫學實驗室,此前負責常規化血、免疫檢驗。5月下旬,實驗室被指定為新冠病毒核酸檢驗機構,也是四川省內唯一一家位於市州的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工作任務重,專業要求高,讓這個22歲的姑娘,開始職業蛻變。
「一開始並沒有想到我可以參與到項目裡來,新冠病毒核酸檢驗專業度要求很高。實驗室成為指定機構後,領導將我抽調進項目組。」談到核酸檢驗,侯英嚴肅起來,「那一瞬間,是我22年來第一次感覺到社會責任擔當落到我肩上,我要扛起來。」侯英給自己的定位,是「新冠病毒核酸檢驗一線的一個小尖兵」,快速準確完成每一個標本檢驗。
「每一份檢驗標本背後都是當事人對結果的期待,所以我們必須儘快出結果,保證速度,更要保證質量。」侯英說。
網友:辛苦啦!
「每一份樣本,我們都要當做陽性來看,嚴格根據要求操作,避免造成感染或假陽性。」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核酸檢測員孫路璐對記者說。
核酸檢測員是與新冠肺炎病毒短兵相接的群體。今年5月,根據人社部發布的相關信息,核酸檢測員將作為新職業正式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
記者近日走進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跟隨核酸檢測員楊宗興、孫路璐的腳步,切實感受到了他們與病毒搏擊的不易。
在檢驗科標本信息錄入室,楊宗興小心翼翼地幫助孫路璐穿好第二層防護服。「進入實驗室要三級防護,穿兩層防護衣,需要兩個人配合才能完成。」楊宗興告訴記者,他們需要穿戴的全套裝備包括防護服、N95口罩、一次性帽子、護目鏡、手套、腳套、面罩。
其中,手套是防水的,一層短的一層長的,鞋套也是短的上面再套長的。「早飯不能吃太多,水也要少喝。」楊宗興說,要保障檢測速度。
孫路璐所在的小組共有11人,通過三班倒的形式連續工作,每天檢測樣本超過1000份。
據了解,一份新冠肺炎的核酸檢測樣本從進入實驗室到最後出結果,大約需要5—6小時。實驗室共分三個區域,分別是試劑準備區、樣本處理區和擴增區。
複雜的檢測過程需要三個人配合完成。楊宗興介紹,工作量最大的是樣本處理區,另外兩位同事負責配備試劑,出結果、審報告。
記者採訪時,正值孫路璐在樣本處理區值班。她告訴記者,核酸檢測員面臨的最大困難並不是病人樣本的傳染壓力,而是在高溫、厚重的防護下依舊保證結果準確。「每個檢測板有96孔,病人標本只添加92個,此外需要加一個陽性對照品和三個陰性對照品起監控作用,每加入一個標本、完成一個環節手部都要消毒,如果操作不細緻導致陽性樣本濺到病人樣本裡,就會造成假陽性。」
身著防護服不到幾分鐘,孫路璐便感覺呼吸不暢、全身冒汗,護目鏡也起了霧。她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爭分奪秒,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樣本檢測。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檢驗科主任黃晶告訴記者,核酸檢測員需要持有PCR上崗證。「沒有新冠核酸檢測以前,我們科室只有6人持有PCR上崗證,現在科室已有20人持證,都是在疫情期間通過線上培訓獲得。」
「我們只是在做臨床的輔助工作。」這是楊宗興反覆提到的一句話。與此同時,他也對核酸檢測員成為新職業這個消息感到欣慰。
「我相信,今後會有更多的人頂著壓力來從事這個職業。」孫路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