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賣脫銷源自第二類統計學?控制流感不該佔用更多社會資源?該不...

2021-01-09 騰訊網

真實感染數據是可計算的麼?探尋真實感染數據有意義麼?口罩賣脫銷源自第二類統計學?控制流感不該佔用更多社會資源?大數據還是大麻煩?該不該恐懼?

1

真實感染數據是可計算的麼?

漢冠狀病毒(2019-nCoV)確診病例數字是否正確,一直是個爭議極大的問題。儘管專家們的預測存在很大出入,但很少有人意識到,此次統計數據與他們遇到的其他統計數據不同的這一事實。

官方發布的病例數統計信息,需要慎重對待,一旦對數據的理解存在誤解,會產生重大的誤判。

這裡就不饒彎子了,根源在於,從統計實踐的角度來看,病例數據屬於完全不同的統計信息類別。

我們熟悉的統計學,通常是「兩側對稱」的不確定性的統計。

比如,你可能想知道在全國大選中有多少比例的選民支持某個總統候選人。顯然,你不可了解全國每一個人的想法,所以你要做的是隨機詢問一部分人並收集他們的意見。

由於你的樣本遠遠小於總人口數,因此為了解決這種不確定性,你會計算一個誤差範圍,有了這個範圍,對支持者的真實比例就會有一個相對靠譜的區間估計。

以2020年民主黨的最新艾默生民意測驗為例,民意調查顯示安德魯·楊獲得了8%選民的支持。但是,這不是全美2.5億人的投票人口給出的,實際上,這個調查只有497人參與。

因此該民意測驗計入了不確定性,並給出了+/- 4.1%的誤差範圍。也就是說,他們認為Andrew Yang獲得了總人口3.9-12.1%的支持。這樣看來,8%還算是一個不錯的估計,對候選人和普通民眾來說,這次調查提供了足夠的信息:楊(Andrew Yang)頗受歡迎。

你可以看到,這個誤差範圍左右是對稱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兩側對稱」。

現在考慮在武漢爆發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這項數據的特異之處就在於,我們要處理的是「極端的」具有「單向不確定性」的統計數據:

「截至1月28日,一共確認感染5,974例。」

你很可能會相信這個數字,並得出結論認為已有5974人被感染。

但這個數字幾乎是完全錯誤的——不是因為統計錯誤或報告錯誤,或者是政治因素,而是由於感染檢測流程過程中,統計方法的先天不對稱性帶來的。

被冠以「確診」的人沒有感染冠狀病毒的機率接近0,但感染了冠狀病毒的人卻並不一定被冠以「確診」。因此,5,974其實最小感染人數(一個下限),而不是實際感染人數的一個近似的中值。

2

探尋真實感染數據有意義麼?

我們把數據看完:國家衛生委員會1月28日數據顯示

9,239例感染疑似病例

與受感染患者有65,537例密切接觸,其中59,990例患者被隔離

毫無疑問,這些病例當中相當一部分將被證明感染了冠狀病毒。我們繼續做出兩個假設(僅僅是假設):

90%的疑似病例被證明是冠狀病毒。

受到醫療監視的人中有20%的人也感染了冠狀病毒。

這樣,三者相加,一共有5974 + 9239*90% + 59990*20% = 26287 真實感染病例。這個數字很可能比官方公布的最小值更加接近真實情況。當然,這個計算我們帶入的數字是臆斷的,非常激進,完全不可採信。

即便我們採用了激進的數據,但仍然有一些因素未計入最終的估算當中:

疑似或者受到監視的病例當中,最終可能感染更多的人。這些新感染的人可能繼續感染更多的人——這就是冠狀病毒的工作方式,它們遍布社會網絡,很難實時跟蹤。

檢測出無症狀的攜帶者(具有傳染性但不顯示症狀的人)非常困難,並且要掌握沒有向當局報告其症狀的人的數量也非常困難。

複雜的上報和確診流程,也抬高了確診的門檻,很多病人無法被及時地識別,從而讓更多與其接觸的人感染冠狀病毒。

考慮到以上種種的複雜性,即使假設的90%和20%是正確的,估計的26287人可能最終也會是真實感染的最小數量。

我們只能坐以待斃了麼?

非也!統計學家們怎肯輕易認輸?

雖然幾乎不可能從官方數字了解問題的嚴重性,但可以根據其他(不一定是數字)信息進行估算。比如:

如果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傳播,病毒的傳播通常會在針對病源的幹預措施介入後產生效果。但是在這次暴發中,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途徑被確認,這大大增加了更多未被發現的感染者的可能性。R0作為基本繁殖數可以做出粗略的預測。

也可以基於遷移模式進行推斷。例如,在武漢不可能有100人被感染,而在整個北美地區則不可能有200人被感染,因為武漢的人很少去北美旅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使用這類模型估計,到2020年1月18日,總共有4,000例有症狀的2019-nCoV患者,而此時官方只有121例確診病例——他們是根據武漢國際機場的出境旅客人數以及國外的7起確診病例進行的估算。

許多人已經過世,死因不明。這些人不太可能接受冠狀病毒檢測,因為這將浪費大量的社會資源,畢竟醫院的排隊時間太長了—— 通過醫院的監控或報導發現,病患候診等待時間以小時為單位。

因此,報告的數字不正確,估計的數字也不正確。

充其量,它們是真實數字的下限。

3

口罩賣脫銷源自第二類統計學?

一類統計,即總統大選的對稱誤差當中,總體平均值由樣本平均值估算,誤差也相對較小。如果誤差足夠小,則可以將統計參數視為總體參數。

第二種統計,即冠狀病毒統計中的不對稱誤差當中,統計參數與總體數據的參數並不匹配,真實案例數等於已確認的案例加未發現的案例,這是一個單純的誤差項。

換句話說,統計量是真實數據的一個下限。而且該誤差是不對稱的,並且可能非常大——它具有自己的分布,隨著官方收集更多信息,誤差只會在一個方向上不斷調整。

追根溯源,我們發現,真實社會案例當中,只要檢測出現問題,就可以出現後者這種不對稱統計信息。

比如發生自然災害,官方一定是公布已確認的死亡人數,而不會報告未經確認的估計數(以避免不必要的痛苦)。死亡的人不會活過來,但仍有一些死亡人數尚未計算進去。

另一個例子是關於調查敏感的個人問題的社會研究:如果做某件事情令人尷尬,做這件事的人不一定會承認,但沒做這件事的人一定不會承認。

在這兩種情況下,估計都將具有不對稱的誤差。對於社會研究而言,採樣誤差已經是一個問題,而現在的真實參數讓結果更加不確定了!

讓我們回到統計對行為和現實世界決策的影響。

當人們說官方數字被低估了時,他們會忘記這一點:官方數字並不是對真實病例數的估計。官方數字甚至沒有試圖估計真實的病例數,因為無論如何這都是錯誤的。

它僅報告已確認的病例數。還報告了可疑和隔離病例的數量——這些數字是需要關注的數字,以便更好地了解情況。

即使這些數字仍然可能會產生誤導,但似乎人們並不一定會被這些數字所誤導。人們會恐懼地採取行動,並採取看似不必要的預防措施,他們會憑直覺知道官方報告的數字不是真實數字。

當真實的數據必然比報導的數據更差時,進行前瞻性思考非常重要:行動不一定要按照報導的數據來制定——即便我們能夠給出精確的估計,最終的決定甚至也不需要參考現實世界裡真實的水平。

而這種思考,似乎已經寫進了中國人的基因,我們不自覺地就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學術一點的說法就是:

考慮到真實數據的不確定性,必要的時候,可以基於比真實水平更高的「安全」水平制定行動計劃。通過這樣做,我們創造了安全裕度並保證了系統的魯棒性。

通俗地說:

這就是為什麼口罩在中國賣脫銷的原因——人們無法猜測感染的真實數字,因此只能非理性地為未來著想,按照心理上的安全預期進行物資儲備。

4

控制流感不該佔用更多社會資源?

2009年,H1N1爆發,澳大利亞有191人死於H1N1流感(豬流感)。而同時期,22,523人死於缺血性心臟病,人們開始批評說,心臟病死亡人數是前者的118倍,但政府在控制豬流感大流行上花費了不成比例的2億美元。

這個批評看似致命,實則不堪一擊。

問題就在於,我們不能將H1N1與心臟病作比較。

為什麼?

H1N1 流感是H1N1病毒的新株,在2009年大流行之前是未知的。對於可能發生的死亡人數的最佳預測(無需幹預,因為我們正在決定是否需要幹預)只能使用歷史數據來估計可能發生的死亡:

黑死病:造成30-60%的歐洲人口喪生。

西班牙流感:佔世界人口的3–5%。

1968年流感:估計有100萬人死亡。

當然,新病毒並不少見,並不總是導致如此驚人的死亡人數。關鍵是,這些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變化很大,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死亡人數增加了幾個數量級。

傳染性疾病遵循長尾分布。這種風險讓我們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給予消解。

我們再考慮由心臟病造成的死亡:2010年的死亡人數是2009年的兩倍嗎?這是不可能的。實際上,心臟病死亡人數一直呈稀疏分布。

這裡的教訓就是,永遠不要把長尾分布和短尾分布放在一起來比較。

我們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經歷過極端流行病了。社會內部和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繫意味著傳染性疾病的傳播速度更快。但是同時,我們更擅長於確定疫情,部署醫療物資和建立隔離區。

如果有人爭辯說這些疾病沒有遵循長尾分布的規律,因此不能保證迅速做出反應,請提醒他們,在出現麻煩的最初跡象下,迅速反應可以使我們免受極端事件的影響。

基於類似的理由,我們也不應該直接比較工資和公司利潤增長兩個數據。

工資增長應相對穩定——人們無法想像僱主會向大批工人減薪或加薪20%。這裡有兩個期望:

人們不希望工資在兩個方向上的波動超過5%(或接近該數字)。

人們也不希望工資增長出現負增長,尤其是在工會存在的情況下。

另一方面,我可以想像涉及公司利潤增長發生重大變化的現實情況:危機可能導致災難性損失和直接破產。政策變化和新技術可以導致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那麼,公司的利潤增長會波動更大嗎?

一些政客似乎並未考慮這一點,但經濟觀察家卻有所洞察。

「 Lowy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John Edwards說,利潤往往「比工資波動得多」。

— RMIT ABC Fact Check

如果公司利潤增長的確具有更大的波動性,那麼一個時期內增長五倍的增長率就不足為奇了,也許在下一年這個形勢很容易就會被扭轉。

5

大數據還是大麻煩?該不該恐懼?

不同現象背後的機制相差很大時,就不宜在生成的統計數據之間進行比較,這樣做都不是好的統計學實踐。

可悲的是,在大數據時代,這種情況發生的越來越多。

人們普遍認為統計數據是關於從數據中提取某些模式的感覺,但這很有可能犯錯——提取模式很容易,難的是如何利用常識過濾掉數據裡的垃圾。

對比兩個數字的時候,可以帶來決策,但生成數據的過程,加上專家的經驗(潛在的概率分布)揭露了一些隨機性(長尾?還是短尾?),研究這個過程比我們計算的最終數字(統計結果)更重要。

史蒂文·平克和比爾·蓋茨,他們一直都在循循善誘讓我們「保持理性」和「相信數據」,基於同樣的理由,他們還批評媒體壓倒性的不當負面關注。

只是他們倆都錯了。

不要聽從比爾蓋茨們的錯誤建議:他曾說:」恐懼扭曲了我們對事實的洞察「。

而冠狀病毒的故事卻告訴我們,事實正好相反!——恐懼其實是個好東西,它讓我們帶著批判的眼鏡,不拘泥於統計數據的抽象解讀,從而失去對真實世界的深刻洞察。

相關焦點

  • 需要自費的二類疫苗,家長該不該給孩子打?看看過來人的經歷
    其實家長們通過與國際疫苗的使用相比,不難發現,二類疫苗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上是排在首位的。有些發達地區都是免費接種的,而中國目前只能把接受的一類疫苗劃在國家免費範圍,其餘的二類疫苗就需要家長自費,並不是說自費的疫苗家長就不能給孩子接種。如果家長不在疫苗上花錢,則有可能會花更多的錢給孩子治病,讓孩子遭受更多的痛苦。
  • 劉強東要攜妻一起賣口罩?旗下公司新增了第二類醫療器械銷售業務
    來源:市界作者丨市界 馮晨晨編輯丨朗明繼卸任京東一系列職務後,劉強東攜妻子賣起口罩了?天眼查顯示,日前,由劉強東任董事長的江蘇賽夫綠色食品發展有限公司,發生經營範圍變更,新增第三類醫療器械經營,第一類、第二類醫療器械銷售,衛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銷售等業務範圍。而目前疫情期間急需的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則屬於二類醫療器械。
  • 搶奪口罩紅利期!亞馬遜賣家該不該富貴險中求?
    最近很多圈內好友問爆哥,該不該蹚一蹚口罩、額溫槍等防疫物資的渾水,說是深圳很多賣家靠著口罩大賺了一筆,每天都有幾萬、甚至幾十萬美金的收入。但他們也提醒說,第一波紅利是已經十拿九穩了,就怕後來者變成了韭菜,但又抵擋不了誘惑。 所以,該不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首先,先不管未來口罩是否是個紅利產品,先看看目前國內的供應鏈如何?爆哥了解到,目前全國口罩日產量達到7619萬隻,醫用N95口罩日產量月底有望達到100萬隻。
  • 口罩賣到脫銷的3M(MMM.US),原來是併購高手,20年收購70多個標的
    美股 口罩賣到脫銷的3M(MMM.US),原來是併購高手,20年收購70多個標的 2020年2月28日 21:36:14 晨哨併購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晨哨併購」,作者:Stewart。公共衛生事件開始在全球蔓延,以「3M口罩」聞名的3M公司(MMM.US)不但沒有搭上順風車,反而跌去了近400億美元的市值。
  • 不只醫藥事:1918大流感下美國的「口罩社會史」
    1918年12月,《洛根共和報》的《流感與口罩》一文援引生命統計專家編制的流感發病曲線圖,佐證「戴口罩能有效預防流感」觀點,並就推廣口罩大做宣傳。相較「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個案「口水戰」,具有良好統計學意義的折線圖顯然更有益於擴大支持群體。作為《流感與口罩》關鍵證據的流感發病曲線圖醫療專家們的言說為口罩推廣注入了「合理性」能量。
  • 口罩是「搶手貨」?「搶手貨」英語該怎麼翻譯?
    ( ̄△ ̄)每天晚上一篇英語知識普及英語罐頭本文是我的第269篇英語知識文章時間過了這麼多天,想不到武漢疫情的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不管是出門要用的口罩,還是消毒用的酒精消毒水,又或者是抗病毒口服液,基本都賣脫銷。
  • 梁建章:用統計學思維精準控制疫情
    當前,中國正在傾全國之力來控制疫情。可喜的是,很多地區的疫情開始趨於穩定。但與此同時,整個社會也在為此付出高昂的經濟代價。如何在防治疫情和恢復之間找到平衡點,會成為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內的難題。至於解題的關鍵,就是需要來精準計算不同措施的綜合成本和各種情況的概率。
  • 農村該不該廢除土葬實行火葬?
    農村該不該廢除土葬實行火葬?農村如果沒有土葬自然是最好,而火葬是最為有效解決土葬問題的途徑之一。但是需要大力倡導,循序漸進推動農村殯葬,一刀切廢除土葬,全部施行火葬不可另外,還需要避免火化土葬的問題。
  • 途虎回應:就是賣口罩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見習記者 許偉來自天眼查的數據顯示,3月10日,途虎養車旗下的上海紫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公司經營範圍新增第一類醫療器械零售,第一類醫療器械批發,第二類醫療器械零售,第二類醫療器械批發
  • 萍鄉市:明確口罩類第二類醫療器械備案程序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為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滿足公眾防疫需求,保障疫情防控急需醫療器械的供應,萍鄉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制定《對疫情防控急需口罩類第二類醫療器械實施特殊管理的工作程序和措施》,加快實施在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期間對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非無菌)、醫用外科口罩(非無菌)實行備案管理。
  • 給你一個不買賓利的理由,630馬力+1000牛頓米,瘋狂加價仍賣脫銷
    給你一個不買賓利的理由,630馬力+1000牛頓米,瘋狂加價仍賣脫銷在頂級豪車範圍內,以往你能選到的車型無外乎勞斯萊斯以及賓利,它們對於豪車的定義是其它車型所不能比擬的,但是相比之下,勞斯萊斯則更勝一籌,售價也昂貴不少,選擇它的人自然是站在金字塔最頂尖的那撥。
  • 下周深圳中小學生免費接種流感疫苗
    11月25日,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稱,深圳市中小學生的免費流感疫苗由深圳市財政出資,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按照相關管理規定統一招標採購,所採購的疫苗為賽諾菲巴斯徳公司的三價流感疫苗,共120萬份。今年接種地點均安排在學校,計劃從下周起逐步開始接種。此外,60歲以上人群可以前往社區健康服務中心預防接種門診免費接種四價流感疫苗。
  • 醫用口罩、防護服……四川疫期應急審批第二類醫療器械名單公布
    四川在線記者 殷鵬3月19日,記者從四川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獲悉,為應對疫情,該局迅速啟動醫療器械應急審批程序,並與近日公布了疫期期間應急審批第二類醫療器械名單,共有20批次的醫用一次性防護服、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等醫療器械應急審批註冊成功。
  • 豪悅護理:公司生產的第二類醫療器械包含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9月29日訊,有投資者向豪悅護理提問, 親愛的董秘,你們做的是醫療口罩還是普通口罩啊?公司回答表示,本公司的經營範圍:生產、加工、製造:第一類醫療器械(限醫用衛生材料及敷料),第二類醫療器械(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日用口罩(非醫用),衛生用品(婦女經期衛生用品、尿布等排洩物衛生用品),塑料薄膜,複合芯體,無紡布,無紡布製品;生產、加工、製造(地址: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鳳都路3號;杭州市餘杭區康信路581號):(上述經營範圍涉及前置審批的項目除外
  • ...省藥監局發布《疫情防控期間申請醫用口罩和防護服等第二類醫療...
    東南網3月6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日前,福建省藥監局發布了《疫情防控期間申請醫用口罩和防護服等第二類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與生產指南》,旨在進一步服務和規範企業相關產品的註冊與生產,全面加強疫情防控期間醫用口罩和防護服質量監管。
  • 社會資源該不該救小動物
    「到底要不要動用社會資源,保護受到危險的小動物?」這個問題隨著北京一隻被消防員所救的貓,再次進入眾人視線。此外,從社會資源的角度來說,消防員屬於稀缺資源,嚴格來說,消防這種社會公共資源不應被浪費,救助動物應交給動物保護協會,民間自發動物救助團體,就有人認為,如果非要「」浪費公共資源來救助,就必須支付高額費用,誰請求誰支付。
  • 為什麼你買不到口罩,朋友圈卻有那麼多賣高價口罩的?
    目前公司醫用口罩日產量40萬隻,熔噴布庫存數百公斤,僅夠使用幾天。好在每天都會有幾百公斤的供應補充。「我們正在引進備10臺醫用外科口罩的新設備,本月底設備到位後計劃日口罩產能100萬隻,到時候熔噴布的需求將會更大。」崔文波說,由於原材料上漲,公司盈利狀況在虧損與微利之間徘徊。為解決熔噴布問題,華西衛材一直在尋求國外資源。
  • 西班牙流感 100 周年:人類遭遇過什麼,又改變過什麼?
    街頭戴口罩的士兵關於大流感隔離的警示牌恐懼使志願者們不敢進入那些病重者的家庭,最終不少病患甚至活活餓死,護士們甚至不敢接求助者的電話,唯恐疾病會通過纜線傳播。在不得不出門的場合,人們頭戴口罩,相互別過頭,儘可能拉遠距離對話,「是恐懼,而非疾病本身——幾乎將社會粉碎。」
  • 人類該如何與新冠病毒「共存」?
    生命固然無價,但只要人生活在現實的社會經濟中,生命便無法擺脫被「定價」。因為市場意味著風險,風險意味著成本,成本意味著投入,但因資源稀缺,投入總是有限的。問題來了,我們需要拿多少錢來控制一個個風險?比如,交通安全投入。事實上,政府拓寬道路、增加交警,汽車廠商改進設計,都可以減少交通事故。但是,政府和汽車廠商需要投入多少錢確保交通安全?
  • 家長糾結要不要接種二類疫苗?專家:並非不需要接種,可視情況接種
    日前,市衛生健康委、市文明辦聯合發布了《重慶市民健康公約》,《公約》倡導市民要「定期體檢打疫苗」,不少家長也很糾結:到底打不打二類疫苗?7月20日,西南大學醫院黨總支書記、院長吳宗輝表示,公眾可以根據經濟狀況、個體的身體素質,選擇接種二類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