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用統計學思維精準控制疫情

2020-11-30 創業邦

編者按:本文作者梁建章 黃文政,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當前,中國正在傾全國之力來控制疫情。可喜的是,很多地區的疫情開始趨於穩定。但與此同時,整個社會也在為此付出高昂的經濟代價。如何在防治疫情和恢復之間找到平衡點,會成為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內的難題。至於解題的關鍵,就是需要來精準計算不同措施的綜合成本和各種情況的概率。從根本上看,傳染病其實是個隨機事件,所以在防治疫情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運用更多統計學的概念,來幫助各方面理性對待各種隨機現象,從而避免過度恐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下面我們舉兩個例子:

有關潛伏期的擔憂

比如,鍾南山團隊近日在網站上發布最新論文,披露了針對1099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回顧性研究成果。這篇論文對未來的疫情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決策支持,但其中提到的潛伏期最長可達24天的結論,卻引起不少人的恐慌——原來不是一直說潛伏期最長14天嗎,現在怎麼變成24天了?到底是前面的結論錯了,還是病毒已經變異得更加可怕了?當前各地執行的14天隔離期是否需要延長到24天?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恐慌,幾乎所有涉及到群體生理乃至其他特徵的結論,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要更好地理解這些結論的意義,需要對統計學知識有個基本的了解。在流行病學中,疾病的潛伏期通常可以用對數正態分布來近似,這種近似的合理性往往可在病原體繁殖動力學上得到一定解釋。簡單來說,這相當於假設 log(潛伏期) 服從正態分布。對數正態隨機分布都存在一個長尾,儘管長尾部分的概率很小但不是零,如果樣本量足夠大,長尾部分的小概率事件還是有可能發生的。

鍾南山團隊在論文中提到潛伏期的中位數為3.0天,這意味著 log(潛伏期) 的均值為1.1。在均值已經確定的前提下,log(潛伏期)的標準差越大,潛伏期的尾部概率也越大。根據鍾南山團隊的論文,1099例中潛伏期最長為24天。我們使用蒙特卡洛模擬方法可以推算出,當 log(潛伏期) 的標準差為0.64,1099例中最長的潛伏期的中位數為24天。這個對數正態分布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的潛伏期在7天以內。(具體計算:(Log 7-log 3)/0.64= 1.32σ,可以查正態分布的計算表格,就可以得到超過1.32個方差以外的概率<10%)

我們還可以模擬出,任意一個病例的潛伏期超過14天的概率為0.838%,超過24天的概率為0.062%。顯而易見的是,觀察到的病例越少,這些病例中的最長潛伏期也越短。如果我們只觀察83個病例,那麼其中最長潛伏期的中位數就只有14天。如上所述,當觀察病例達到1099時,最長潛伏期的中位數就會達到24天。

所以,不用質疑鍾南山以前的結論,或者據此擔心病毒發生了變化。其實還是同樣的病毒,同樣的潛伏期隨機分布,只是在樣本量增加之後,長尾的小概率事件就有可能發生。專家們當然還會據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而普通人卻不必為極小概率而過度恐慌。

做個簡單的類比. 如果觀察1000人,最高的身高可能是1.9米,如果觀察10000個人,最高就可能超過2米,我們都知道,世界上存在著身高2.2米以上的人類,然而,在實踐中的建築標準只要房門高度達到2.0米就夠了。同樣的道理,不要因擔心現有的檢測和隔離制度會因為一兩個極端病例而被徹底顛覆。

有關氣溶膠的擔憂

近期還有一個引發了不少恐慌情緒的關鍵詞,叫做「氣溶膠」。因為曾有人公開表示,目前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除了原先眾所周知的直接傳播和接觸傳播之外,還有氣溶膠傳播。一時間人們又變得緊張了起來,以為只要感染者曾經路過某個區域,然後由其呼吸所產生的「氣溶膠」,就可能導致之後途經該區域的其他人感染病毒。

對於這種「氣溶膠傳播」的說法,之後又有其他權威專家表示,目前尚沒有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但即便在澄清之後,部分公眾仍然對於這個概念心有餘悸。其實在我們看來,這種情緒同樣屬於過度恐慌。至於消除恐慌的關鍵,依然是懷著科學精神,從統計學的角度來尋求答案。

病毒傳播其實也是一個隨機事件,不排除有極小概率以某種特殊方式進行傳播,但關鍵是概率到底有多低?如果在現有已經確診的幾萬個病例中,僅有幾例是因為特殊方式被傳染的,那麼更精確的表述,應當是在四個九的可靠性下,病毒只是通過近距離途徑傳播。至於「氣溶膠傳播」,如果僅僅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實踐中卻很難達到符合條件的場景,那麼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仍然只是極小概率的威脅。

還有,我們在看待各類數據的過程中,還必須把各種測量誤差考慮進去。在目前的檢測中,必然存在一定數量的假陰性和假陽性的誤差。假設,現有檢測方式存在假陽誤診概率(即沒有患病的情況下被錯誤診斷),人群中又有一定比例的人具有一般感冒的症狀,當我們測試幾十萬到幾百萬的人群時,不免有相當數量的被確診,但是實際真的只是普通流感患者。而且這些誤診的人完全沒有到武漢或者緊密接觸武漢的歷史。如果硬是要把這些誤診的人尋找傳染源的話,那就需要偵探小說的想像力,會誇大了這個病毒的真實傳染性。又會引發新一輪的沒有必要的恐慌。

結論

所以說,消除恐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學會從研究概率和統計學的角度來看待消息。公眾千萬別因為外界對於少數不幸事件的聚焦,就喪失從整體統計中獲取信心的思考。更為重要的是,決策者也需要以冷靜而客觀的態度,來分析目前呈現出來的各項數據,據此在制定政策時實現平衡,避免在過度恐慌的背景下出現極端做法,為追求所謂的「零風險」,而徹底犧牲其它領域,導致整個社會為此付出過於高昂的成本。正如我們之前文章中所分析的那樣,如果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那麼由此產生的副作用,最終也會導致人均壽命的下降,以另一種形式付出生命的代價。還有些情況下,過度恐慌所造成的極端決策,會直接導致其他各類風險的上升。比如曾有新聞報導提及,在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母親要帶著女兒接受白血病的二期治療,卻因為封路而無法前往武漢,險些造成悲劇。

我們在隔離方面也是要更加精準。目前對於很多返程人員,部分地區要求一律自行隔離14天。表面上看,這自然是為了將風險降到最低點。但實際上,返程人員到底來自疫情嚴重地區還是其他地區?返程之前在當地是否接受過隔離?這些變量會導致傳染風險出現天差地別的變化,如今一刀切地全都要求隔離14天,顯然並不是最科學的做法,同時也可能稀釋基層日趨緊張的防治資源。

現在很多地方,交通設施和小區採取以戶籍作為隔離依據的粗暴方式,使得很多人在各地被重複隔離甚至無家。更為理性而有效的做法,應當在國家出面,組織專家,出臺評估風險的相關規則以及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的不同措施,避免各地制定重複和過激的限行和隔離政策。政府還可以利用移動通信技術,根據個人在短期內的旅行軌跡,來估算相關人員的感染風險,進而作為各地採取限制措施的依據。如果國家的隔離和限行規則能夠執行到位,確保現在進入低發地區的人都是低風險的,那麼在這些地區也不需要大面積帶口罩,這樣口罩也就夠用了。另外隔離時間也不應追求要做到零風險,對於無症狀者甚至不需隔離14天,只要下降到和當地普通人群差不多就可以放行。按照我們本文簡單模擬估算的數學模型,隔離7天就能成功排查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感染者,也就是說把風險降低到了只有原來的百分之十。如果,對於很多人群可能隔離7天就夠了,那麼就會大幅降低經濟和社會成本。(需要提醒讀者的是,我們的模型只是基於鍾南山的文章非常有限的幾個數據,一線的專家應該可以給出更加精確的模型)

未來這段時間裡,疫情防治即將進入最關鍵的攻堅戰。值此時刻,對任何一種隨機事件的描述,都應該從概率和統計的角度進行考慮,要理解隨機事件不可能實現絕對的零風險,並且避免為不切實際的追求付出額外代價。相信所有人都希望,整個社會最終能用最小的代價,來獲取最好的疫情防治效果。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綜合各類數據進行精準的統計和概率計算,幫助我們制定科學理性的控制疫情的政策。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editor@cyzone.cn。

相關焦點

  • 梁建章:用統計學思維確定防疫隔離天數
    當前,中國正在傾全國之力來控制疫情。可喜的是,很多地區的疫情開始趨於穩定。但與此同時,整個社會也在為此付出高昂的經濟代價。如何在防治疫情和恢復之間找到平衡點,會成為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內的難題。至於解題的關鍵,就是需要來精準計算不同措施的綜合成本和各種情況的概率。
  • 梁建章、黃文政:抗擊疫情與全球合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梁建章 黃文政 中國近期的防疫工作重點,已經從國內防控轉向防止疫情境外輸入。包括在國與國之間的入境限制方面,國際形勢也從「外國限制中國人入境」變成了「中國限制外國人和海外華人入境」。
  • 梁建章:一開始不習慣 現在我認為自己是一名導遊
    近日,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接受中新經緯專訪時做出如上表述。對於2021年的旅遊業,梁建章還有何預測?其執掌的攜程又將有哪些新動作?以下是中新經緯採訪梁建章實錄(略有編輯):01「我認為自己只是一名導遊」中新經緯:2003年「非典」期間,你曾採取系列措施力救攜程。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攜程採取的自救措施有哪些不同?
  • 梁建章直播之餘還寫了本科幻小說 網友:這是在布局火星旅行?
    梁建章的個人IP,在這次疫情中與攜程深度融為一體,他像是攜程「星際戰艦」的掌舵人。在攜程直播間裡,梁建章百變coser造型出場,4個月11億、為1000多家高星酒店帶貨超100萬間夜、1秒售出8間房、為境外高星酒店帶貨1個億。
  • 你真的懂了什麼是統計學嗎?其實統計學也是科學思維的訓練
    孫振球主編的醫學統計學 醫學統計學其實是一門非常考驗個人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從醫學統計學的定義裡我們可以完全貫穿基礎統計學的所有章節。從統計描述到統計推斷,各個章節內容嚴整,無毫髮爽。其實醫學統計學也是如此,我們不僅僅需要掌握每一種統計學方法的定義、使用條件,更需要的是在實驗設計階段或者在給出的待處理的數據面前找到適合它們的正確的統計學方法,這才不失為一個成功運用統計學的醫學人才。這裡面不僅僅需要完整的貫穿於整個基礎統計的邏輯思維,也需要我們能夠「照方抓藥」,我覺得這是非統計學專業的醫學工作者學習醫學統計學的最根本的目標。
  • 統計學知識大梳理(終極篇)
    用數據說話,讓你的說服力爆表。現在職場上的人們,誰不要給領導匯報工作,或者團隊之間討論問題。當你匯報和討論的時候,光說,「我覺得」,「我保證」,「根據我的經驗」,這些個詞太沒有信服力了。必須說數據,擺事實。利用清晰的數據傳達具有強有力說服的信息。體驗一種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很多人的思維方式,非黑即白。
  • 彭國甫:用戰時思維和方式科學防治精準施策 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
    原標題:彭國甫在懷化市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完成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雙勝利動員會上強調用戰時思維和方式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確保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雷紹業主持2月14日上午,懷化市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完成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雙勝利動員會召開
  • 梁建章Boss直播VS飛豬逛吃團:飛豬與攜程這次正面PK打的是什麼?
    此時,也許是攜程最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飛豬官方直播間在旅行直播賽道再度加碼:飛豬逛吃團每周三的重頭戲「周三直播間」,直播時間與梁建章一樣,每周三晚8點。這次正面剛聚焦的是同一個問題:誰能更好地打到消費者「後疫情時代」的痛點?作為背靠阿里生態的飛豬,此次飛豬逛吃團打這場仗的優勢兵力在哪裡?
  • 統計學的實質是什麼?--寫給所有將要或者正在學習統計學的朋友們
    現代統計學誕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奠基人Karl.Pearson與其前輩們一起,將統計學方法用來描述事物客觀現象。更準確來說,他們在大規模群體的基礎上,用一種數學的參數(比如均數、標準差)描述事物的狀態。隨後,另外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現代生物統計學大師Fisher認為,統計學可用小樣本的信息來推斷真實世界的事物特徵。
  • 院校篇丨統計學類:精準識別統計學的優勢領域
    寫在前面統計學專業主要在綜合類、財經類、師範類和理工類院校,專業類院校的統計學優勢與專業基本一致,綜合類院校的統計學優勢先看院系再看師資。這一講我們開始介紹統計學專業的院校情況。統計學專業在實際應用中是一種工具性應用,需要與各行各業的具體工作相結合。
  • 梁建章:抓住絕佳時機吸引國際人才
    文/梁建章 攜程網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 來源:經理人傳媒旗下《經理人》雜誌自七月以來,備受關注的「五個一」政策①終於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比如從第一季度就開始停飛中國的英國航空,自8月9日起將恢復倫敦—上海航線,每周兩班。在此之前,法航、漢莎航空以及中韓航司也都相繼突破了「五個一」的限制。
  • 攜程副總裁孫天旭:梁建章的個人IP給直播間帶來了極大關注度
    她談道,2020年2月對於整個旅遊業是一個「至暗時刻」,對於旅遊行業來講,疫情是毀滅性的、打擊性的,整個行業一片沉寂。今年對攜程而言是非常特別的一年,危中有機,攜程創辦了全新案例攜程BOSS直播。隨著疫情的逐漸好轉和旅遊行業的逐漸恢復,在直播間觀看了直播的用戶不僅在直播間下單,直播也是一種有效的「種草」方式。
  • 肖志國:可視化的統計學是如何提升公眾對疫情的認知的? | 戰「疫」
    現代統計學的起源之一是對疾病的記錄與分析。這裡面有兩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統計圖形。在她的領導下,戰地醫院的疫情迅速得到了控制。1856年4月,克裡米亞戰爭結束,南丁格爾回到倫敦,受到了國家英雄式的歡迎。然而,縈繞在她心中的,是近萬名不幸死亡的士兵的慘狀。
  • 兩院院士李德仁:北鬥時空體系精準助力疫情防控
    在演講中,李德仁認為,北鬥時空體系能精準助力疫情防控。據他介紹,醫院建設、物資運送、巡防管控……面對疫情暴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快速響應,融入多項疫情防控工作之中。北鬥高精度定位設備,確保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測量標繪工作迅速完成;基於北鬥的無人設備,既能運送醫用物資又能實現防疫作業。北鬥馳援,讓防控工作更加高效精準。使得人們戰勝疫情的底氣和信心更足。
  • 貴池區疫情防控工作暨血吸蟲病傳染源控制工作推進會召開
    2020年11月5日,貴池區召開疫情防控工作暨血吸蟲病傳染源控制工作推進會,區長、平天湖風景區管委會主任馬勝利出席會議並講話。會議由副區長汪賽榮主持,會議對抓好今冬明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區血防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區衛健委主任章勝國通報了全區當前血防工作形勢,並對下一步工作提出具體建議。
  • 梁建章頂級期刊發文:老齡化將降低國家創業活力!
    網易研究局NO.416近日,攜程網董事局主席、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等學者在頂級經濟學期刊《政治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JPE)上發表聯合論文——《Demographics
  • 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不生孩子的蝴蝶效應 正在影響20年後的中國人
    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北大光華學院經濟學研究教授梁建章在直播中做出了「從人力資源角度看中美科技競爭」的主題分享。一邊是不願生,一邊是求著生,中國年輕人與社會的生育矛盾,也深刻影響著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競爭力。人口數量作為人才儲備的分母,是考察一個國家人力資源的重要指標。
  • 梁建章於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老齡化社會的「阻擋效應」
    近日,攜程網董事局主席、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等學者在頂級經濟學期刊《政治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PE)上發表聯合論文——《Demographics and Entrepreneurship》,再次強調老齡化人口結構會對整個國家的創業創新參與度與參與活力產生較大影響。
  • 統計學是什麼?| 統計學七支柱
    如果統計學工作者總是致力於在諸多科學領域工作——從公共政策到驗證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甚至有時候只被視為服務人員,那統計學還能真正合理地被大家視為統一的學科嗎?它能被視為我們統計學工作者自己的科學嗎?這個問題就是我想在《統計學七支柱》書中解決的。我不打算告訴你統計學是什麼或不是什麼,而是嘗試製定七個原則,即支撐統計學領域的七根支柱。
  • 梁建章:世界人口日,該關注哪些人口問題
    【財新網】(專欄作家梁建章黃文政)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1990年,聯合國根據其開發計劃署理事會第36屆會議的建議,決定將每年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以喚起國際社會對人口問題的關注。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國際社會關注人口問題,側重點是關注人口過快增長對資源和環境問題造成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