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黃文政:抗擊疫情與全球合作

2020-11-22 騰訊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梁建章 黃文政

中國近期的防疫工作重點,已經從國內防控轉向防止疫情境外輸入。包括在國與國之間的入境限制方面,國際形勢也從「外國限制中國人入境」變成了「中國限制外國人和海外華人入境」。

在這樣的背景下,那些海外華人或中國留學生回國躲避疫情的新聞,有時會在網上引發諸如「千裡投毒」之類的負面評價。我們認為,海外華人和中國留學生在此時選擇回國,首先必須遵守當地政府關於防控疫情的各項規定。而在堅守這個底線的基礎上,國人不應當對他們報以敵視和排斥的態度,正如一個多月前我們不應當仇視或者歧視湖北同胞那樣。在整個人類都面臨巨大危機的特殊時刻,我們更加需要堅持全球合作而非盲目排外。

實際上,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無論國內還是國際上都出現了各種陰謀論或者排外言論。比如在國內疫情爆發初期,有些人熱衷於傳播一種論調,堅稱新冠病毒是針對華人或東亞人的基因武器。由於當時病例主要集中在中國(尤其是湖北武漢),極少其他國家的人感染這種病毒,所以這種「陰謀論」一時間居然頗有市場,不少人將其當成真相到處轉發。然而一個多月過後,隨著疫情在歐美逐漸蔓延,這種「陰謀論」應當走向煙消雲散。

當然,傳播陰謀論和排外情緒的絕不只是少數中國網民。近日美國總統川普在推特上把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對此表示:病毒沒有國界,不區分種族膚色和財富。就好像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始於北美,但人們也沒把它稱作北美流感那樣。

由此可見,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我們都需要警惕這種把所有問題都歸咎於外國人的排外傾向。病毒沒有國界,也沒有種族和意識形態。抵禦病毒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在各國之間實現通力合作。

在這場鬥爭中,中國一直保持與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的溝通協調,積極與各國分享和交流抗疫經驗,向有需要的國家派遣醫療專家團隊,向國際社會提供防疫物資援助,同各方開展科技合作。以下這些已經實施和將要實施的工作,代表了中國率先開展防疫全球合作的決心和態度,將在全球疫情防控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和治療經驗的全球分享

新冠疫情發生初期,湖北省和武漢市衛健委在疫情防控方面存在著不少失誤,但後來在中央及時介入之後,中國立即向包括世衛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性組織在內的國際社會通報了疫情信息,在確定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後,第一時間向全球分享了病毒全基因序列、引物和探針,與全球100多個國家、1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分享疫情防控和診療方案等多份技術文件,與世衛組織、東協、歐盟等國際和地區組織,以及日本、韓國、俄羅斯、德國、法國、美國等相關國家通過專家研討和遠程會議等多種方式開展了20多次技術交流,及時分享了中國有關實驗室檢測、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診療等防控經驗和方案。

1月29日,國際知名醫學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了一篇關於武漢疫情的論文,不僅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可能在去年12月中旬就已經開始人傳人,而且還透露出早在1月11日的時候,武漢的病例人數就已經有200多人。這篇由中國疾控中心、湖北省疾控中心、香港大學等多個單位機構的研究人員撰寫的論文,根據後來的確診病例數據對疫情前期的發展進行「倒推」或「追溯」研究。當時網上一度出現對該論文的質疑聲音,懷疑作者為搶發論文而在疫情初期隱瞞了這些信息,導致公眾誤判。實際上,這種質疑完全是顛倒黑白。對於疫情防控來說,加強信息的分享尤其國際分享顯然意義重大。這篇發表於1月下旬的國際論文,基於當時已經上報和分享的數據後進行撰寫,和國內在去年12月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毫無因果關係。

實際上,這些論文的及時發表,有利於引起國際社會對此的重視並制定相應措施。最近一段時間裡,隨著中國在疫情防控中取得巨大成效之後,馬上毫無保留地將抗疫經驗分享給世界,儘量幫助其他國家不必「從零開始」。比如,世界衛生組織在宣布新冠肺炎具有「大流行」特徵後不久,3月12日就在北京召開了一場面向約60個國家及世界組織的「中國經驗」通報會。

二、共同研發疫苗和特效藥

從整個人類社會的角度來考慮,如果能研製出對症治療的特效藥和疫苗,就有望徹底根治新冠疫情。在這方面,世界範圍內最近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進展:

在特效藥方面,比較突出的是美國吉利德科技公司研發的瑞德西韋,使用瑞德西韋藥物在日本治療14名美國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試驗有了初步結果,大部分患者已經康復。雖然驗證有效性最終要等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結果,但是出於救治病人的緊迫需要,吉利德公司已經在中國申請相關專利,未來有望及時生產以支援中國和其他國家。

在疫苗研發方面,3月16日,由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領銜的科研團隊所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獲批啟動臨床試驗,這是國內第一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新冠疫苗。而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在同一天宣布,美國研發的一種新冠病毒疫苗當天開始進行第一階段臨床試驗,首位入組志願者已接受試驗性疫苗注射。除了中國和美國以外,德國、英國、法國、日本、以色列等國都在緊鑼密鼓研發疫苗,一場和病毒賽跑的疫苗研發競賽,正在全球範圍內展開。

可以說,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當務之急。而在疫苗以及特效藥的研製過程中,離不開全球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在全球合作的基礎上,我們對近期醫療方案的改進和有效疫苗的推出會具有更大的信心。

三、物資和人員支援

在中國疫情爆發初期,國內口罩極度緊缺,廣大的海外華人紛紛在當地購買口罩寄回國內,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政府也向中國贈送了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其中,日本向中國捐贈口罩和防護用品的紙箱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等漢字詩句,當時曾令無數國人為之感嘆。

然而,進入3月份後,在中國多省份實現疫情0新增的同時,境外確診人數迅速超過國內,鬧「口罩荒」的國家開始增多。在這種新情況下,換成了中國開始向外國捐贈口罩。比如,3月18日,攜程集團宣布,近日採購醫用標準口罩100萬枚,捐贈給日本、韓國、義大利等10國,為當地抗疫增添助力。又如,馬雲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將向非洲54國捐贈口罩、防護服、防護面罩及檢測試劑盒。這些捐贈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物資價值本身,更是代表了中國企業乃至整個中國社會幫助其他國家共渡難關的友善態度。

而在政府層面,中國近期不斷派出醫療專家組前往疫情嚴重的國家協助防控工作。3月12日,由國家衛健委和中國紅十字會共同組建的抗疫醫療專家組一行9人,攜31噸醫療物資抵達羅馬,馳援義大利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是繼支援伊朗、伊拉克之後,中國派出的第三支專家團隊。在「一帶一路」以及各類長期援助項目成功展現中國實力的基礎上,如今這些雪中送炭的援助,更可以讓世界人民親身感受到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四、精準篩查和隔離高風險入境人員

新冠疫情發生初期,多個國家或地區相繼出臺針對中國人的入境限制措施。如今隨著中國疫情好轉,其它國家疫情惡化,為了防範境外輸入病例,中國各地陸續出臺了入境隔離政策。比如,北京宣布從3月16日起,所有境外進京人員,均應轉送至集中觀察點進行14天的隔離觀察,隔離人員費用需要自理。而上海則宣布,所有中外人員,凡在進入上海之日前14天內,有過重點國家或地區旅居史的,一律隔離14天。這個「重點國家或地區」的範圍,將根據最新國際形勢不斷對名單進行調整。

可以看出,上海目前採取的措施更為精準和人性化。其實在防範境外輸入風險的問題上,同樣需要全球合作而非各自為戰。要是擔心入境人員存在瞞報、虛報等行為,完全可與國際電訊公司合作查詢其旅行軌跡,爭取將「健康碼」從中國版升級到國際版。而對那些疫情控制比較好的地區(例如日本、新加坡和我國的港澳臺地區),可以考慮逐步消除這些地區入境人員的限制。這樣既能減少對外交流的障礙,也可以將政府相對有限的資源,強化到對於其它高風險區域入境人員的隔離措施。

結論

在全球性的疫情面前,以往曾經暢通的交流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這種全面阻塞對於整個世界造成的破壞性,未必低於疫情本身,同樣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所以在人員交流已然受阻的情況下,我們更需要儘量保持其他方式的交流暢通。在物資交流方面,需要進一步破除各種貿易壁壘,督促美國政府放棄冷戰思維和試圖封鎖中國的錯誤做法。在信息交流方面,在把握機遇將「釘釘」等國內APP推向全世界的同時,也可以適當開放非敏感信息的國際網上交流,讓科研人員更加暢通地獲得全球信息,和全球同行合作。另外,留學生回國期間,需要在線上網課,這就需要允許留學生訪問海外學校的官網,以及其它國外視頻網站上的學習內容。

而在各種交流過程中,也是中國全面展現大國風範的歷史性契機。當初在我國遭遇嚴重疫情的時候,很多國家向我國伸出援助之手。如今我國疫情首先得到控制,正好有能力和底氣去幫助其他疫情嚴重的國家,向海外的中國人、華僑以及其他國民伸出援手。這種救人於危難之中的氣度和胸懷,超越了國籍、種族和意識形態,能夠體現全人類的普世價值。

病毒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這次疫情,會讓更多人深入體會「命運共同體」的含義。我們期待,各國未來以更加緊密的全球合作來共同應對全人類的問題,相信這會讓勝利的日子更早到來!

相關焦點

  • 全球工商界高度評價中國抗擊疫情行動——「有效抗擊疫情,為全世界...
    記者從中國貿促會獲悉,截至3月23日,與中國貿促會、中國國際商會合作密切的167家國際組織、境外對口機構、商協會、國際仲裁機構等通過致函致電、錄製視頻、發表倡議、發布公開信等方式,表達全球工商界對中國抗擊疫情的關切和支持,高度評價中國為抗擊疫情所做的努力。墨西哥外貿委員會主席瓦倫丁迭茲墨洛多向正在與新冠肺炎疫情做鬥爭的中國人民表達誠摯的慰問與堅定的支持。
  • 分享戰疫經驗 聚焦國際合作——中國外文局舉辦抗擊疫情國際智庫雲...
    攝影 董寧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在致辭中說,疫情已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最棘手挑戰,病毒不會讓任何國家獨善其身,團結合作是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智庫需要齊聲呼籲,在全球面臨共同威脅時,摒棄歧見,凝聚共識,加強合作,守望相助。需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反對汙名化、政治化,防止將疫情作為政治操作的工具。
  • 蔡依林和陳奕迅合作演唱英文歌,致敬全球抗擊疫情暖人心
    這首歌由雲南廣播電視臺團隊推出,致敬全球抗擊疫情守護生命的所有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疫情形勢相當嚴峻。在疫情期間沒有國界、沒有種族分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只有共同努力抗擊疫情,才能儘快結束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場疫情就像蔡依林和陳奕迅歌唱的詞中,擁擠的街頭如今空蕩,每個人都在恐懼中彷徨。疫情期間確實如此,街頭人稀少。
  • (國際)古特雷斯呼籲全球團結抗擊新冠疫情
    新華社聯合國12月3日電(記者尚緒謙)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3日在聯合國大會新冠疫情特別會議上呼籲全球團結抗擊新冠疫情。 此次聯大特別會議於3日至4日召開,是聯合國大會首次就大流行病召開的特別會議。古特雷斯在致辭中敦促各國團結一致、相互支持、協調行動,以抗擊疫情。
  • 梁建章:用統計學思維精準控制疫情
    編者按:本文作者梁建章 黃文政,創業邦經授權轉載。當前,中國正在傾全國之力來控制疫情。可喜的是,很多地區的疫情開始趨於穩定。但與此同時,整個社會也在為此付出高昂的經濟代價。如何在防治疫情和恢復之間找到平衡點,會成為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內的難題。至於解題的關鍵,就是需要來精準計算不同措施的綜合成本和各種情況的概率。
  • 中國與鄰國強化合作抗擊疫情引關注
    來源:參考消息參考消息網2月19日報導 據拉美社報導,中國將與亞洲鄰國協調合作,幫助它們共同防控源新冠肺炎疫情。報導稱,在此次特別外長會上,王毅將介紹中國為抗擊疫情採取的強有力舉措,同東協各國外長就攜手應對疫情深入交換意見,推動中國和東協國家加強聯防聯控、保持正常經濟社會交往,探討建立公共衛生合作長效機制,維護地區國家人民的健康和安全,為世界公共衛生事業作出貢獻。據報導,會議期間還將平行召開中國-東協衛生專家會。
  • 梁建章:中國曆年出生人口(1949-2019)——不應傳播錯誤的數據
    作者|梁建章(攜程創始人)、黃文政(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梁建章現在用百度搜索「中國曆年出生人口(1949-2019)」,首先顯示的數據如下:1949年:1275萬1950年:1419萬1951年:1349萬
  • 《人類簡史》作者:國際合作是全球戰勝新冠疫情的關鍵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專訪:國際合作是全球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訪《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新華社耶路撒冷3月24日電 專訪:國際合作是全球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訪《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新華社記者陳文仙 尚昊以色列歷史學家
  • 加強團結合作 尊重保障人權——「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
    與會專家表示,疫情面前堅持生命至上是各國政府應有的立場。  「生命權是享有其他人權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條件,疫情防控阻擊戰也是一場『人權保衛戰』。」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指出,中國在疫情防控中堅持生命高於一切,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凝聚抗擊疫情的磅礴偉力,推動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 梁建章:一開始不習慣 現在我認為自己是一名導遊
    近日,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接受中新經緯專訪時做出如上表述。對於2021年的旅遊業,梁建章還有何預測?其執掌的攜程又將有哪些新動作?以下是中新經緯採訪梁建章實錄(略有編輯):01「我認為自己只是一名導遊」中新經緯:2003年「非典」期間,你曾採取系列措施力救攜程。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攜程採取的自救措施有哪些不同?
  • CCG研究報告 | 加強多層次國際合作,共抗全球疫情
    3月26日,二十國集團 (G20) 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召開,並發表聯合聲明,各方承諾採取一切措施抗擊疫情、保護生命、重振經濟,並將啟動總價值5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振興經濟計劃,向國際社會傳遞出各國合作應對疫情、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積極信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演講,表達了中國同國際社會攜手抗擊疫情、支持多邊協調合作、穩定世界經濟的堅定決心和積極態度。
  • 梁建章:世界人口日,該關注哪些人口問題
    【財新網】(專欄作家梁建章黃文政)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1990年,聯合國根據其開發計劃署理事會第36屆會議的建議,決定將每年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以喚起國際社會對人口問題的關注。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國際社會關注人口問題,側重點是關注人口過快增長對資源和環境問題造成的壓力。
  • 鍾南山:戰勝疫情需要更高級別、更緊密的全球合作
    新華社上海10月30日電(記者楊有宗 周琳)「怎樣以科學的手段把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健康的危害降到最低,儘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他認為,科學家們應思考:怎樣以科學的手段在生活習慣、社會認知等差異導致的各國疫情防控的不同措施中,儘可能找到一些共同點,爭取更好地開展跨國防疫合作,早日實現人員能夠正常跨國流動;怎樣以科學的手段促進科學界和其他各界有效溝通合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國科學家協力尋求抗疫之道,在治療、藥物和疫苗研發、防控等多個重要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和跨國合作,為抗擊疫情做出了重大貢獻。
  • 跨越地球來抗「疫」伊利攜手南美乳企科拿支持湖北抗擊疫情
    蕾佩託女士(Paola Repetto)將5800個口罩轉交給伊利集團,用於支持湖北抗擊疫情工作。本次捐贈,是伊利攜手來自烏拉圭的科拿乳業的抗「疫」行動,由時任烏拉圭外交部副外長阿里爾貝爾格米諾(Ariel Bergamino)轉交給中國駐烏拉圭大使王剛先生,並跨越了2萬公裡、大半個地球後抵達烏拉圭駐華大使館,由大使館正式轉交給伊利。伊利將在第一時間把這批口罩送往正在湖北抗擊疫情的一線工作者。
  • 菲律賓駐華大使羅馬納:菲期待與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緊密合作
    陳秋霞 攝  (聚焦東博會)菲律賓駐華大使羅馬納:菲期待與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緊密合作  中新網南寧11月28日電 (馮抒敏 陳秋霞)菲律賓駐華大使羅馬納27日在廣西南寧表示,菲律賓期待與中國在新冠病毒疫苗的使用方面進行更多合作,菲律賓已經計劃從中國進口疫苗。
  •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信息與合作是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
    在人類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席捲全球的瘟疫,那麼,人類戰勝疫情的關鍵是什麼?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駐耶路撒冷記者孫伶俐近日採訪了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面對這場還在全球持續升溫的疫情,他指出只有公開信息與國際合作才是人類戰勝疫情的關鍵。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以色列希伯來大學赫拉利教授創作的《人類簡史》三部曲一經面市就成為暢銷書。
  • 中國一線醫生抗擊新冠肺炎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
    中國一線醫生抗擊新冠肺炎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 多語種版完成版權輸出中新網上海7月2日電 (記者 陳靜)由中國一線醫生撰寫的抗擊新冠肺炎日記《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讓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
  • 抗擊疫情中國加油手抄報_抗擊疫情手抄報內容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此時此刻,白衣天使們正衝在最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軀,為身後億萬中國人築起防護的堡壘,他們在打一場硬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有關抗擊疫情中國加油手抄報_抗擊疫情手抄報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 疫情必然會過去,全球須共同攜手對抗疫情
    本刊訊 3月25日,CGTN智庫聯合中國科協舉辦《全球疫情會診室》特別節目。節目邀請來自中國、阿爾及利亞、葡萄牙、馬來西亞以及挪威的科學家和學者們,圍繞「科技助力全球戰疫」主題,深入探討如何使用科學技術幫助全球人類共同抗擊疫情,分享目前所取得的成果,進一步確定在全球公共衛生事業中科學技術起到的重要作用。
  • 「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河南省腫瘤醫院經驗助力全球抗疫
    2 月 11 日,WHO 正式將造成武漢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2019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新冠病毒的突然襲擊,讓人們在短時間難以找到有效的治療手段,也印證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5 年刊發的一篇文章中,比爾· 蓋茨的預言:「 在所有能殺死全球 1000 萬以上人口的事物中,可能性最高的就是流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