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單屆設置24個常規獎項,採取各大公會(如演員工會、導演工會)投票機制決出各種技術獎項以及個人獎項,而最重要的最佳影片(BP)則由所有會員一起投票決定。
奧斯卡
歐洲三大電影節則是採取電影節官方先海量選片,然後再由7-10人的當屆評審團在放映完畢後決定獎項歸屬。舉個例子,比如坎城在一年內收到了來自全球超過兩千部電影長片的投遞,總監福茂會帶領一批人在這漫長的一年間篩片,最終留下18-25部這樣的影片進入主競賽,然後由評審團主席帶領一些電影人在為期11天的電影節期間觀賞評選出從金棕櫚到評審團獎這七個獎項的歸屬。
黑澤明獲得小金人
這樣的評獎機制往往會帶來一些可以預計的結果,即奧斯卡BP往往四平八穩,畢竟「多數人」的選擇,而三大的小評審團下各自金獎時常劍走偏鋒,會出現某一個人特別不喜歡而使一部影片無緣大獎,也會出現某些人的力挺捧金而歸。
參選資格上,三大是在「電影節舉行前12個月內完成攝製;未在本國以外的地區進行商業運作;未參加其他國際電影活動;若影片在其它國際影展展出(競賽或非競賽單元),則不準參選;未在網際網路上播放;參選短片的長度(含片頭字幕)不得超過15分鐘。」,而奧斯卡是只要在洛杉磯郡(Los Angeles County)的商業影院中放映一周,然後將相關文件發給學院即可。
坎城金棕櫚
客觀水平:
關於獲獎影片的水平,這個展開說太過於漫長,可以參考知名大數據榜TSPDT的影片排名:
如果只看最高獎項,即奧斯卡最佳影片和金棕櫚/金獅/金熊,奧斯卡和坎城基本平手,各自有35部入圍影史TOP1000,而後兩者就差得多了,威尼斯只有19部,柏林只有15部,只從榜單上來看的話,奧斯卡對三大並不落下風。
霸王別姬金棕櫚
其實,作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幾大電影盛典,奧斯卡和歐洲三大電影節都為我們留下了諸多經典。
比如,在歷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中包含了教父1,教父2,阿拉伯的勞倫斯,亂世佳人,卡薩布蘭卡,安妮霍爾,桃色公寓,彗星美人,碼頭風雲,飛越瘋人院等諸多名垂影史的佳品。而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中也不乏現代啟示錄,計程車司機,霸王別姬,低俗小說,甜蜜的生活,白絲帶等為後世所瞻仰的作品。
色戒
當然,近些年相對比較示弱的威尼斯和柏林電影節在歷史中也不缺鎮門之作,獲得過威尼斯金獅的羅生門,悲情城市,斷背山。獲得過柏林金熊獎的野草莓,千與千尋,木蘭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