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為航天事業立功了!太空人失去肌肉和骨骼 可幫助太空人恢復

2020-09-10 智慧黑科技

新的研究發現,超級肌肉小鼠可以防止太空人,在空間的微重力中失去肌肉和骨骼。太空人在長時間執行太空任務時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同時失去骨骼和肌肉,所謂的失去並不是突然間沒有了,而是這些骨骼和肌肉由於在地球引力不斷作用下的廢棄而失效,從而減弱和萎縮。先前的研究發現,在微重力作用下,太空人可以在不到兩周的時間內損失多達20%的肌肉。

老鼠為航天事業立功了!太空人失去肌肉和骨骼 可幫助太空人恢復

一對非常有名的夫妻團隊Lee Se-Jin和Emily Germain-Lee認為,早在1990年,當Lee Se-Jin和他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們發現了肌肉生長抑制素(一種通常會限制肌肉生長的蛋白質)時,他們可能已經找到了解決骨骼和肌肉丟失的方法。

「那時,我們發現去除了肌肉生長抑制素基因的小鼠的全身肌肉量急劇增加,單個肌肉的生長量約為正常大小的兩倍,」現為傑克遜基因組醫學實驗室的遺傳學家李康乃狄克州法明頓認為:「這表明,阻斷肌生長抑制素,可能是對抗由於多種疾病而引起的肌肉喪失的有效策略。這也表明,對於長時間太空旅行的太空人來說,這可能是有效的。」

在過去的20年中,研究人員一直想了解阻斷肌肉生長抑制素對被送入太空的小鼠會有什麼作用。李說:「去年我們終於有機會這樣做。」

老鼠為航天事業立功了!太空人失去肌肉和骨骼 可幫助太空人恢復


去年12月,科學家在SpaceX的CRS-19貨物補給服務任務中,就有從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向國際空間站發射了40隻老鼠。儘管40隻小鼠中有24隻正常,但其中有8隻缺少肌肉生長抑制素基因,另外八隻小鼠使用一種抑制肌肉生長抑制素和一種稱為激活素A的蛋白質的分子治療,這種蛋白質對肌肉的作用與肌生長抑制素相似。

正常小鼠攜帶肌肉生長抑制素基因,最後發現未接受蛋白質抑制治療的小鼠,在微重力作用下的33天中損失了大量的肌肉和骨骼。相反,缺少肌肉生長抑制素基因且肌肉質量約為普通小鼠兩倍的小鼠,在航天飛行中大部分保留了其肌肉。

此外,科學家發現接受抑制肌生成抑制素和激活素A分子的小鼠的肌肉和骨骼質量均顯著增加。此外,與未治療的小鼠相比,用這種分子治療的小鼠返回地球後會經歷更多的肌肉和骨骼質量恢復。

老鼠為航天事業立功了!太空人失去肌肉和骨骼 可幫助太空人恢復

這些發現表明,針對肌肉生長抑制素和激活素A的定位,法曼頓的康乃狄克大學醫學院的兒科內分泌學家Germain-Lee:「可能是減輕太空人在長時間太空飛行中以及地球上的臥床,坐輪椅而導致萎縮性萎縮的人發生肌肉和骨骼丟失的有效治療策略。」。

儘管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的結果令人興奮,但「重要的是要記住,這些研究是使用小鼠完成的,」 Lee說。「儘管小鼠的生理機制與人類非常相似,但有時我們從小鼠身上學到的東西並不能準確地轉化為人類。要開發針對人類的療法,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我們相信這種策略充滿希望。」

這次算不算老鼠為人類航天事業立了一個大功了呢?歡迎評論區互動!!!

相關焦點

  • 實驗性治療使「強壯的老鼠」的肌肉在太空中保持
    科學家們說,一種實驗性的治療方法幫助「強壯的老鼠」在最近一個月的時間裡保持了健康的肌肉質量。太空人在太空中進行長時間的骨骼治療可能會防止骨骼的丟失。它也可以用來治療地球上遭受肌肉或骨骼損失的人。太空中的太空人生活在微重力或失重的環境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環境會導致肌肉和骨骼變弱,失去質量。
  • 太空人為啥落地都是坐凳子?不是因為身份特殊,看完長知識
    相比於飛行員,太空人這個工作其實更加的艱難,隨時都有可能面臨犧牲的危險。所以,我們不得不佩服前蘇聯的太空人加加林,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完成了人類探索太空的願望。從那之後,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投入到了宇宙飛船的研究當中,致力於在航天事業上面有所突破。
  • 「健美」巨鼠:給人類展現了,太空中拯救肌肉萎縮的新方向
    這對他們而言,身體內的肌肉和骨骼的密度都會面臨一個重大的挑戰。,而骨骼的密度完全恢復當初之前的狀態,則需好幾年時間。很快,這隻小老鼠實現了肌肉、骨骼的生長,顯得更緻密更有力量,還抑制脂肪的生長。毫不誇張說一句,就是老鼠界的肌肉健美先生,咱不妨將其命名為「健美」巨鼠。
  • 太空人返回地球後,為何要隔離一段時間呢?科學家說出原因!
    1957年的10月份,蘇聯成功把地球人送進了太空,自此之後很多國家頻頻發力,陸陸續續地將自己國家的人才送進外太空,讓人類在航天的事業突飛猛進,航天事業似乎已經是代表一個國家科技的影響力,它促進了人類文明進步,可是讓很多人不解,為何進入外太空的太空人,返回地球的時候卻被隔離了。返回地球為何需要隔離起來?
  • 為何太空人從太空回來後,都要進行隔離?這個原因令人擔憂!
    人類的科學事業發展得十分迅猛,近百年來,全人類進入了工業時代,投身到了科技研發的大潮中。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已經今時不同往日了,我們也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探索科學,解密宇宙,直到今日,我們已經運送了數位太空人進入太空,或許在未來,我們還會實現太空移民的夢想。
  • 【航天科普】航天員、太空人和太空人的區別?
    它既與航天地面工作人員相區別,也與乘載人太空飛行器進入太空的其他人員相區別,就像飛行員與航空地勤人員和乘客相區別一樣。 我們既然已將宇宙航行第一階段,即在太陽系內的活動定義為「航天」,那麼,將從事上述有關工作的人員叫「航天員」是順理成章的,正如將這個事業、從事這個事業的機構和工程叫「航天事業」、「航天局」和「航天工程」等等一樣。這已是許多人接受的原則。
  • 科學家證明當你飛向火星的時候,宇宙射線能損害你的骨骼!
    近期,《每日郵報》發文指出,我們的太空人在宇宙空間中暴露於射線對肌肉造成損害也許沒有想像的那麼大,但是,這種射線可能增強微重力對骨骼的影響。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系主任Henry J. Donahue教授介紹,過去懷疑在微重力條件下輻射會加劇肌肉和骨骼的丟失,但最新的一項研究認為事實並非如此。
  • 在美國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與太空人共餐
    NASA的盤算僅僅出於物理和數學計算,卻無意中暗合了可可海灘的精神內核——以無畏之心和高超技巧向極限挑戰。美國人決定在這裡實現登月。為紀念遇刺身亡的總統,這座航天中心被冠以甘迺迪之名。當然,也因為甘迺迪在任時是美蘇太空競賽堅定的支持者。阿波羅計劃是美蘇爭霸太空的產物,有著極其濃厚的政治意味。
  • 為航天探索犧牲的太空人有多少,誰說他們不能回到地球?
    太空人們發現後用密封膠封住了,然後在地面配合下修復了,有驚無險。自從人類開展航天活動以來,一共有22為太空人為航天事業想出了生命。其中美國人有16名,前蘇聯人有5名,以色列人1名。由此他沒有成為第一個上天的太空人,卻成了第一個為航天事業獻身的太空人。後來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成為人類首個進入太空的太空人。加加林全名叫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其英雄壯舉受到全球讚譽和崇拜,而本來可以成為上天太空人的邦達連科現在連他的全名都查不到,早就被人遺忘。
  • 北鬥三號發射成功,太空人事業的成就與他們的太空生活
    茫茫人海中,有一群人他們默默地為祖國奉獻,為人民爭光。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巨大的貢獻,他們就是太空人。當時普天同慶,中國航天事業第一步成功,就意識到我們祖國的繁榮富強和航天裡程,總有一天會載人航天。夢想如何簡單,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隨著「神舟五號」飛船一起去太空旅行,中國第一次載人航天的成功,更是全世界歡騰。
  • 長期失重後,太空人需重新學習如何走路,將是飛向火星的最大障礙
    作為天之驕子的太空人,可以說是多少人羨慕的職業。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太空人,不但要求身體素質過硬,且能通過各種特殊訓練。而且還需要掌握各種航天理論和工程知識,飛船控制技術,也許一名太空人並不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但肯定是航天科技領域的萬事通。
  • 從國際空間站返回的老鼠肌肉骨質流失降幅高達18% 基因改造過的肌肉增加一倍
    從國際空間站返回的老鼠肌肉骨質流失降幅高達18% 基因改造過的肌肉增加一倍(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東網: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去年12月初將肌肉發達的老鼠送上國際空間站進行實驗,首批「強大老鼠」已於今年1月送返地球。
  • 為什麼中國第一女太空人劉洋,回地球後不露臉,她怎麼了嗎?
    為什麼中國第一女太空人劉洋,回地球後不露臉,她怎麼了嗎?近幾年來,我國的航天事業取得較大的成果,在國際上也備受關注。我們所熟悉的航天太空人:楊利偉,聶海勝,瞿志剛,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航天太空人。航天太空人這個職位在性別上來說,男性較多一些。因為航天太空人這個職業對身體要求素質很高。女性在生理上就處於劣勢。但是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女性堅守在這個崗位上。而我國第一個女航天員,名字叫做劉洋。劉洋作為我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女性太空人,她背負著巨大的壓力。首先,女性在生理上處於劣勢,因此她需要面臨更大的訓練量,需要投入更大的時間和精力來訓練。
  • 太空人從太空返回後,身體通常會發生什麼變化?
    為了彌補無人探測器上述缺點和不足,世界上的航天大國都陸續將若干優秀的太空人送入太空,執行相應的太空科學實驗、近目標天體觀測、微重力環境實驗、採集天體樣本、維修和更換空間站、太空望遠鏡等重大空間工程設備等等。
  • 太空人太空漫步197天後重返地球:肌肉萎縮,艱難學走路
    12月21日,美國太空人費斯特爾在0重力的太空度過197天後,回到地球必須重新適應有重力生活,從她妻子發出的視頻可以看出,經過197天的太空生活,他已經難以習慣地球上的重力,走路搖搖晃晃,並且非常艱難,而他的雙腿成為了眾多網友關注的重點:他的雙腿已經嚴重萎縮了,不同於強健的上半身,
  • DNA損傷、患癌風險增加,原來太空人身體毛病這麼多
    現在,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等研究人員收集了由世界各地200多名研究人員撰寫的30項研究,包括NASA雙胞胎研究以及對其他生物(如老鼠和昆蟲)的體徵分析研究,形成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組太空生物學數據,並確定了6種人類在太空中生活後可能對健康產生重大影響的關鍵分子變化。
  • 太空人落地後,出艙門時為何非得坐椅子?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太空人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職業,他們為了探索宇宙的奧秘,為了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每次執行任務其實都承擔著風險的奉獻和責任,他們的每次返航都可以稱得上上九死一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這樣一個細節,幾乎所有的太空人在落地後,都是坐著椅子或者躺在擔架上被抬出艙門,其實這並不是為了擺場面,而是性命攸關。
  • 航天史上最悲慘的事故,一個錯誤的決定,導致太空人暴露在外太空
    所以那些敢於冒著生命危險為人類蹚出一條天路的航天員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因為他們將自己生命置之度外,而將整個人類的進步放在了比自己生命更加重要的位置。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人類就開始了航天之路,到今天已經將多達五百多人送出了地球,可是這其中有19人不幸罹難。
  • 9個與太空人密切相關,但讓很多人都知之甚少的冷知識
    ,該問題被稱為視覺損傷性顱內壓(VIIP)症候群,在上國際空間站的三分之二的太空人中已經報告過,根據研究發現,眼睛的變化,和環繞大腦和脊髓流體密切相關,而太空人在太空飛行中血管液向大腦轉移有關,這會導致眼睛變形,如果長時間在這樣的空間下,那麼視力的下降是不可逆的。
  • 太空人落地後,為何出艙門時非得坐椅子?原因令人淚目
    隨著航天科技的發展,如今越來越多國家在航天領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這其中離不開每一位太空人的努力付出,眾所周知太空人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職業,自從人類探索太空以來就曾經發生過很多次航天事故,儘管現在科技日新月異,但是太空人安全和健康的保障仍然做不到百分之百,很多太空人在落地以後都是坐著一起出艙門,這到底是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