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這個詞在現在一般就是用在女孩子身上,多形容還未出嫁的女孩子,比如誰家的千金啊,就是說誰家的女兒,某某的千金就是說某某的女兒。但在古代的很長時間內,「千金」這個詞是用在男孩子身上的。很多人可能不信,但根據史籍的記載來看,還真就是先用在了男孩子身上,後來才逐漸用在女孩子身上。
其實在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確實有很多的詞都悄悄發生了改變,比如「小鳥依人」這個詞在現在是用來形容一個女孩子的,但這個詞最初的出現是李世用來形容褚遂良的。李世民說褚遂良「若飛鳥依人,自加憐愛。」是不是很有畫面感?
那麼,這個「千金」最開始又是用在誰的身上呢?答案是南北朝時期南梁的名士謝朏。謝朏小的時候就很聰慧,十歲就能屬文,其父謝莊很是看重這個兒子。《梁書》記載:
琅邪王景文謂莊曰:「賢子足稱神童,復為後來特達。」莊笑,因撫朏背曰:「真吾家千金。」
這就是「千金」第一次用來指人,而且還是指的男孩子。千金單指錢的時候就是數量很多的錢,是很貴重的,所以有一諾千金、一字千金等成語,延伸出來的含義就是貴重,用在人身上,意思也是差不離的,就是貴族之家的優秀男孩子。
如果說千金是讓父母感到驕傲,讓別人豔羨的存在,即「別人家的孩子」,那麼犬子則是父母在外人面前對兒子的一種謙稱,當然如果是用在別人家的兒子身上,多是看不起的,比如說《三國演義》中關雲長曾憤怒地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這就是明顯的看不上、看不起的意思。
當然一般很少有人用「犬子」這個詞來稱呼別人的兒子,畢竟這是很不尊重的,大多數時候,它是父母用在自己兒子身上。這是一種自謙的稱呼,古代自謙的稱呼有很多,比如拙荊、賤內、鄙人等都是自謙的詞。
犬子這個詞的出現和歷史上的一個名人有關係,即司馬相如,我們現在看司馬相如這個名字比較好聽,其實這是他長大後為自己取的名字,他其實還有一個小名叫做「犬子」。《史記》中有記載:「(相如)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
司馬相如有這樣一個小名,估計其父母的想法是有這麼個名字好養活,就比如上個世紀,很多孩子叫狗剩、鐵柱什麼的一樣,後來司馬相如出名了,他的這個小名也跟著火了,於是人們就用來謙稱自己的兒子。
當然,時至今日,犬子這個詞已經很少出現了,不過父母的這種自謙倒還是沒有變,比如用我家那不成器的兒子、我家那混小子等來形容自己的兒子,這自然是謙詞,不是有一句話叫做「孩子還是自己的好」嗎?自己的孩子怎麼看都好,但是自己覺得是一回事,和別人提起來的時候,很少有父母會直接誇耀自己的兒子,反而大部分都很謙虛。
犬子這個詞已經逐漸消失,現在的人能用到的估計只有「虎父無犬子」這個詞了,那「千金」呢?實際上千金這個詞也發生了改變,它已經從指代男孩子變為指代女孩子,用千金來形容高門世家的女兒,出現在元朝和明朝時期,我們知道有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的說法。
正是元朝的戲曲和明朝小說的發展,將千金這個詞用在了女孩子身上。元雜劇《薛仁貴榮歸故裡》中有這麼一句:
「小姐也,我則是個庶民百姓之女,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便。」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千金小姐甚至直接就是千金用來形容高門大戶的小姐。這本來是文學作品中的稱呼,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被百姓所接受,所以千金就成了高門大戶的小姐的稱呼。當然對於千金小姐的出處,還有說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當初伍子胥在父兄被楚平王殺死後,選擇逃亡尋找機會報仇。伍子胥的逃亡之路很艱難,曾餓的乞討,有一天他在河邊遇到了一位浣紗的姑娘,就找那姑娘求贈飯,姑娘贈飯之後,讓伍子胥離開,然後自己跳河自盡了。
《吳越春秋》和《越絕書》中都記載了這個故事,故事就到此為止,伍子胥繼續趕路,但是在另一個版本中,說伍子胥感動於這姑娘贈飯,看到她跳湖之後,遂做了血書:
「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據說這個故事記載在《呂氏春秋》中,不過四姑娘並沒有找到,但即便存在,將這個故事當作千金小姐的出處似乎也不慎妥當。無獨有偶,還有一個故事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韓國,說韓國在戰國七雄中最弱,為了增強國力,就必須用到很多的錢,於是有人出主意將韓國的美女明碼標價賣給其餘六國。
韓國國君將最美的那名女子標價為三千金,最終秦國國君得了去,這就有了千金小姐的說法,這個故事同樣比較牽強,是真是假都很難說,更沒法當作千金小姐的出處。
實際上,千金用來指人就是發生在南北朝時期的謝朏身上,那時用來指高門世家的優秀公子,到了元明時期,則開始用來指高門大戶的小姐。時至今日,千金這個詞還在使用,並且範圍更加廣泛,幾乎任何人家的女孩子都可以用千金這個詞來稱呼,不是有個詞叫做「喜得千金」嗎?哪個女孩子剛生下來不是父親手心裡的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