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主義作為美國歷史上的一項外交政策,它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北美大陸上首次出現移民的時期,尤其以1796年華盛頓發表的著名的《告別詞》一文標誌著孤立主義作為美國的一項基本外交政策被確定下來,就是這篇《告別詞》在此後成了歷屆政府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準。但是隨著美國國力的増長,孤立主義不斷發展演變,在歷史上它曽多次變換臉譜,出現了所謂的「中立主義」「不幹涉主義」等各種形式的孤立主義,直到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爆發,孤立主義才被踢出美國的歷史舞臺。
美國孤立主義的產生
當哥倫布航行至塔古斯河宣布他發現位於印度東海岸外和大西洋對岸的一些島嶼時,此後,這塊「新大陸」成為歐洲列強殖民掠奪的對象,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13個殖民地時止,這13個殖民地即美利堅合眾國的前身被稱為英國的殖民地。為了擴展海外利益,英國對其殖民地進行壓迫和掠奪,並且與其它歐洲列強在全球發動多次戰爭,這些戰爭都是「歐洲各國以地球為戰場而進行的商業戰爭域」。當然,美洲大陸也不例外,如:奧格斯堡同盟戰爭(1687-1697)、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3)、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就是英屬北美殖民地被捲入的四次較大的歐洲列強之間的戰爭。
七年戰爭後,英國對殖民地實行高壓政策,嚴重阻礙了殖民地的經濟發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殖民地的孤立情緒,正如託馬斯諸恩在其小冊子《常識》中寫到的那樣:「美國的真正利益在於避開歐洲的爭端,如果它由於對英國處於從屬地位而成為英國政治天平上的小小籌碼時,它就永遠擺脫不了那些紛爭」因此,託馬斯·潘恩看到了北美殖民地要想發展起來必須從英國的直接統治下解放出來,同時切斷同英帝國的聯繫、疏遠歐洲、贏得民族獨立也是殖民地的普遍願望。但是殖民地不能與外界保持絕對的孤立,因為一方面獨立需要得到外界的支持,另一方面美國的真正利益在於發展本國的資本主義。這個思想在約翰·亞當斯那裡得到了發揮,1776年他在大陸會議上指出:「我們不應該與任何歐洲大國結成任何聯盟……我們最大可能把我們孤立起來……我們與歐洲的交往只能是貿易,不是政治,更不是軍事,我們當歐洲戰爭和政治的玩物已經夠了。」這些都成為孤立主義的源頭。
獨立後,美國實力相當弱小,人口不到300萬,沒有常備陸軍,更沒有海軍,經濟上負債纍纍,「至1783年,美國共欠外債788萬美元,至1790年債款達1208萬美元中」;政治上四分五裂;外交更無從談起。此時的美國更加小心謹慎,生怕獨立的成果因再度被捲入歐洲的紛爭而失去,於是孤立主義在國內被奉為上策。也正是帶著這種憂慮心理,華盛頓發表了標誌著孤立主義正式產生的《告別詞》,在《告別詞》中他指出:「歐洲有一套基本利益,我們則沒有,或關係甚疏遠。因此歐洲必定經常忙於爭執,其起因實際上與我們的利益無關,因此,在我們這方面通過人為的紐帶把自己捲入歐洲政治詭譎風雨,與歐洲進行友誼的結合或敵對的衝突都是不明智的……我們位於隔離的和遙遠的位置,這要求我們並使我們追求另一條不同的道路……我們真正的政策是避開與外界任何部分的永久聯盟……」不難看出《告別詞》是總結美國獨立戰爭前後外交經驗的結果,雖然文中沒有孤立主義字樣,但至此,孤立主義作為一項外交政策在美國被確定了下來。
美國孤立主義的發展演變
時代在變化,歷史在向前發展,在華盛頓退職之前,「美國己不再是一個僕從國也不是歐洲實力均衡中的抵押品了」。在艱難的開端之後,年輕的共和國迅速崛起,購買路易斯安那是美國大陸擴張的第一步。路易斯安那位於密西西比河和落基山脈之間,幅員遼闊,約125萬平方公裡,原屬法國,七年戰爭後轉給西班牙,關法戰爭後,美國加緊對這一地區的滲透,到1803年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購買。結果,兼併路易斯安那將美國的領土擴大了一倍,這對以後美國的西部開發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並且路易斯安那成為美國日後向佛羅裡達、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俄勒岡和阿拉斯加擴張的通道和跳板。此後,嘗到勝利甜頭的美國繼續在孤立主義的旗幟下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目標:吞併佛羅裡達,將邊界推到太平洋沿岸;打開日本國門,使日本向世界商業開放;不顧歐洲國家的保留意見徵服墨西哥……換句話說,在美國所謂的孤立主義時期,其海軍在幾乎所有的大洋縱橫馳騁,陸軍幾乎在所有的大陸上都打過仗。
進入20世紀以後,美國經濟迅猛發展,工業經濟漸趨各國之首,如:「1900年美國工業產值佔世界工業產值的30%,而英國只佔20%,德國為17%,法國只佔7%口。因此,主張把目光轉向海外、擺脫孤立主義、進行海外擴張便成為美國外交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而威爾遜可稱得上是向孤立主義真正提出挑戰的第一人。一戰爆發前,由於長期受孤立主義的影響,美國人民對戰爭並不關心,美國政府推行中立政策,同交戰雙方都做交易,如:「從1914到1917年,軍火出口從600萬美元增加到1.81億美元;鋼鐵出口從2.51億美元增加到11億美元以上;肉類出口由1.43億美元増到3.53億美元;小麥和麵粉的出口由8 800萬美元增加到3億美元們1泌。美國利用戰爭之機大發橫財,在其參戰前便由債務國變為債權國。
無怪乎威爾遜在1916年9月25日的一次演說中指出:「和平而體面地徵服國外市場是美國合理的雄心壯志。」正是在這種「雄心壯志」的推動下,一戰後威爾遜值心百倍地試圖將美國領導世界的夢想變為現實,為此,美國國會於1916年通過了威爾遜的擴建海軍的計劃,「1916年的海軍計劃規定美國在三年內建造10艘無畏艦、6艘戰鬥巡洋艦和其它船隻,並首次決定製造飛機為了扼殺如火如荼的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他提出「十四點原則」,並且主張建立國聯。結果,巴黎和會後,英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法國確立了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凡爾賽和約》在美國胎死腹中,威爾遜除了一個所謂的「國聯創始人」的虛名之外一無所有。再者,隨著戰爭的結束,國內要求返回戰前孤立狀態的情緒日益高漲,於是威爾遜的偉大抱負化為泡影。這不但表明美國國內強大的孤立主義勢力沒有準備來承擔威爾遜所追求的領導世界的重任,同時也表明世界列強也不準備接受威爾遜所設計的世界體系。
二戰前,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陰雲再次籠罩世界上空,法西斯勢力日益猖獗,內憂外患使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為防止捲入歐洲戰爭的唯一辦法就是孤立自保,面對法西斯勢力的強大,1935年8月24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禁止美國船隻向交戰國運送軍火」的《中立法》。在這種情況下,面對國內孤立主義勢力的阻撓,羅斯福以政治家特有的眼光高瞻遠矚,要求打破這個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美國民眾的孤立主義神話,他認為:二戰有可能像拿破崙戰爭後的英國,成為政治、經濟、軍事實力遠遠超過任何國家的世界頭號強國,這是半個世紀以來實現美國領導世界的又一次大好機會,第一次機會業巳喪失,今後「無人能擔保再有第二次機會」。
但國內的孤立主義者並不理解羅斯福的良苦用心,竭力阻撓美國捲入歐洲反法西斯的戰爭。為此,羅斯福費盡心機,比如:在1940年12月17日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羅斯福將「租借政策」比作向房子著火的鄰居出借花園的澆水管,羅斯福問道:「假設我的鄰人的家宅著了火,而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澆水用的水龍管子……那麼我怎麼做呢?我不會對他說,「鄰居,我的澆園水管是十五美元買來的,你得付我十五美元來買它……」就是這樣,羅斯福將他的世界主義觀點逐步灌輸到普通民眾當中去。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美國民眾萬萬沒有想到戰火竟燒到了自己家門口,次日,羅斯福向國會宣讀了對日宣戰諮文,美國被迫參加二戰。至此,孤立主義徹底被美國人民趕下了歷史舞臺。
結語
孤立主義是美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美國經濟實力的反映。但是直到今天人們仍一貫用「孤立主義」來描述那個所謂的美國的孤立時期,實際上,美國並沒有真正地孤立於世界各國之外,就是在立國初期力量最弱小的時候,美國也從來沒有斷絕過和歐洲、亞洲、南美洲建立較為密切的商業聯繫,它同世界其它地區特別是同歐洲的文化聯繫從未間斷過。
我不編造故事,我只是歷史的搬運工。關注我的ID:大黃扯點歷史,不斷更新原創文章,期待與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