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張文豔
乍一看到王普這個名字,相信有不少讀者和半島記者有著一樣的困惑:王普是誰?一本厚厚的《王普先生紀念集》,讓半島記者恍然大悟,原來他是一位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翻閱眾多王普先生的同仁、學生回憶錄,不難得出結論,王普先生在上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期間,在學術界頗具名望,只是因為種種原因,被歷史埋沒。如今,山大校園內,王普先生的銅像正手撫課本,用慈祥的目光歡迎著新生的到來。在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走近這位物理大家,回顧他與青島、與山大的那份難解的眷戀之情。
「加速度的時代當前,我們常常站在時間的河流前徘徊,找不到回家的路」。這是王開生先生的《四方往事》序言(《時光的擺渡人》崔燕作)中的一句話,讀完之後深有感觸。
2018年9月1日,《人文青島》第二季舉辦新書發布研討會,多位文史大咖蒞臨,他們都有專門書寫青島的專著問世——城市人文思想史研究者李明先生的《青島往事》,地產人物王灝遠先生的《西鎮感舊錄》,身處商界卻兼具美食家、書法家的作家王開生先生的《四方往事》。作品中滲透著他們對這座城市、對家鄉的感悟,細細讀來,大事小情,情深意長。
寫在王普先生之前,是因為有感於他們對故土同樣深切的眷戀之情。
王普,字貫三,1902年9月出生於今沂南縣依汶鎮東貫頭村,王家是個書香之家,王普先生的父親是山東省立第三師範(校址在聊城)的學監。王普是家中的獨子,有兩個妹妹。在那個年代,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的優越性體現在對教育的重視上,所以8歲起,王普就能夠隨父母到聊城的小學就讀,1922年,當青島回到祖國的懷抱時,王普已經在山東省立第二中學高中畢業。「同年,由父母包辦,與一比他大幾歲的女子成婚,生有一女」(《中國現代早期物理學家王普》陳國柱作)。
也是從這一年起,王普離開故土,外出求學,家鄉成了他一生的牽掛。
1922年,王普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4年升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1928年畢業,獲學士學位。「這年暑假他在北京另外自由結婚,夫人名林舒志,時年18歲,上過初中。嶽父是前清官吏,福建莆田人」(《中國現代早期物理學家王普》)。1928年秋,王普赴上海,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由於不適應上海的氣候,一年後辭職回山東」(《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王普回到濟南擔任山東省教育廳督學。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創辦,校方聘請他去創辦物理系。1935年,他考取山東省公費生,赴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確定了他此後的核物理學研究方向,也為他此後蜚聲國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8年,王普獲得科學博士學位,並得到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資助,轉赴美國華盛頓卡內基學院,擔任客座研究員一年,做與裂變有關的研究,他和同事發現鈾和釷的原子核在裂變時緩發中子的現象,是見證核裂變時代開始的中國人,而且也是最先在核裂變領域裡工作並取得重要成果的中國人中的一位。
此後,王普遠離家鄉,輾轉於國內外,但他一直心繫故鄉。據王普先生的兒子王沂光先生稱,「父親雖然少年時即離鄉外出求學,然後出國留洋、回國任教於北京、青島、濟南等地,但是,他一生都記掛老家、情牽故鄉,一生鄉音未改,一口濃重的家鄉話讓人一聽便知道是沂蒙山人。甚至於,父親將我們姐弟幾個起名為王沂坦、王沂明、王沂華、王沂青、王沂光,將『沂』字作為我們的輩分,這其中寄託著他多麼深厚的故鄉情結!」
《王普先生紀念集》執行主編王任和王普先生是老鄉,他在《追尋王普先生的足跡》中提到,八百裡沂蒙,遠有五賢功德,近有英烈事跡,從東夷文化到沂蒙精神,人傑地靈,源遠流長。沂蒙之子王普走出沂蒙,心系沂蒙。
多年之後,出生生長在北京的王沂光先生,曾代替父親回到家鄉尋根。「我在沂南東汶河畔的老家駐足,老宅已經不在,但是同一支脈的老人還清楚地記得我父親的樣子和他當年回家探親時的情景。父親王普,被稱作『沂蒙山走出的第一位留洋科學博士』。老家的人也都知道父親王普是個大科學家,還說:他上世紀20年代就讀北大、上世紀30年代就出國留洋了……父親一生牽掛故鄉,故鄉的人們也一直在記著他」。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