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城市,擁擠的人潮,戴上耳機,盡情享受「一個人的孤獨」。刷著微博,玩著遊戲,聽著音樂,煲著劇這似乎已經是現代年輕人的日常。耳機,已成為居家旅行必備良品。但是你媽媽肯定經常說:整天戴耳機,耳朵遲早要聾!經常戴耳機真的會聾嗎?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數據稱,目前全球有約11億年輕人(12-35歲之間)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例如用手機聽音樂)是造成風險的重要原因。
A、聽力為什麼會損失?
想要知道聽力為什麼會損失,就要知道耳朵聽到聲音的原理。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宋江順介紹,簡單來說就三步:
1、聲波帶動空氣振動傳入耳道,撞擊鼓膜,帶動中耳內的聽小骨一起振動;
2、振動經過耳蝸後帶動聽毛細胞振動,並將該振動轉化為電化學信號;
3、聽神經將電化學信號傳遞到大腦,大腦進行理解後,讓你「聽到」聲音。
在整個「聽」聲音的過程中,耳蝸內的毛細胞(不是耳朵毛!)成為了我們聽到聲音的重要助手,而我們所說的聽力損失,也就是這群「小助手」出了問題。
如果經常聽過於強烈的聲音,耳蝸上的毛細胞就會受損,慢慢的你就會聽不清別人在說什麼。而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因為,毛細胞是不可再生的。目前也沒有一種藥物能夠讓它起死回生。所以,不要把耳機音量開到過大。
B、多大的聲音會讓耳朵受傷?
說到耳機音量過大的問題,那小夥伴們又有疑惑了。什麼算是高音量什麼算是低音量?宋江順介紹,1分貝是人類耳朵剛剛能聽到的聲音,15分貝以下的我們就可以認為它屬於「死寂」的了,20-40分貝大約是人類耳邊的喃喃細語,40-60分貝屬於我們正常的交談聲音,60分貝以上就屬於吵鬧範圍了,而地鐵及公交等嘈雜環境聲音通常在80分貝以上。
歐盟曾出具調查報告稱,戴著耳機聽音樂,耳機聲音超過85分貝,時長超過30分鐘,可能引起暫時性聽力下降。如果每天超過89分貝音量聽音樂,時長達一小時,持續5年就可能永久喪失聽力。
宋江順解釋,在環境嘈雜的時候,要聽清耳機裡的聲音,需要在環境音的基礎上增加6分貝。所以,如果在地鐵或者公交上聽歌,很多人會不由自主調高音量蓋過噪音,此時耳機裡的分貝等級起碼在86分貝以上。這時候你覺得剛剛好,但其實已經不行了!
C、應該怎樣正確戴耳機?
1 、減少耳機使用時間,嚴格遵循「60-60」原則。
所謂「60-60」原則是指一種國際公認的保護聽力的方法,即:使用耳機時,音量一般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能調至更低最好;連續使用耳機的時間則不宜超過60分鐘。成人每天戴耳機不要超過3~4小時,未成年人不超過2小時,並且每次佩戴耳機30~40分鐘後,就要讓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2、千萬別戴著耳機睡覺。
睡覺過程中姿勢難以掌控,在造成噪聲傷害的同時也容易壓迫耳機,給脆弱的耳朵帶來物理傷害。
3、不要在嘈雜的環境中聽音樂。
當你發現在嘈雜環境中音量調大到60%的時候還聽不清那就該摘下耳機了,再接著聽只會損傷耳朵。
4、使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機。
儘量用耳罩式耳機;儘量在安靜的環境下使用耳機;儘量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機,因為主動降噪耳機可以減少聽音樂時的噪音影響,從另一方面幫助我們降低耳機音量。(羊城晚報記者 張華 通訊員 袁友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