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18個全國愛耳日。曾在同仁醫院接受治療的蒙古族聽力障礙小朋友額布蘇乙拉和家人專程回到醫院,向主任醫師張華獻上哈達,表示謝意。 本報記者 李繼輝攝
當前,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快速普及,公交、地鐵上隨處可見戴著耳機聽歌、追劇的人,殊不知,人在生活中過分依賴的耳機,已悄然成為聽力「殺手」。昨天是第18個全國愛耳日,記者在北京同仁醫院舉行的宣教活動中獲悉,當前,娛樂性噪聲正在嚴重危害著青年人的聽力,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人們工作生活過度依賴耳機
前兩天,同仁醫院耳研所中心防聾辦主任黃麗輝接診了一位20多歲的小夥子,他有一側耳朵出現突發性耳聾,聽力下降到60分貝。經檢查,醫生發現他屬於典型的噪聲性耳聾。詢問之下,他平時經常習慣用耳機聽音樂,而且一聽就是很長時間。不僅如此,聽力測試圖還顯示他另一側耳朵也有問題。當得知即便進行康復治療也不可能完全恢復聽力時,小夥子驚呆了,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突然就這樣加入了聽障人群的行列。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身邊很多人對耳機有很強的依賴。尤其是地鐵、公交裡的低頭族,無論聽歌、追劇還是玩遊戲,都會習慣性戴著耳機。因環境嘈雜,有的人會不自覺地將音量調高。
「有時候覺得自己就像個接線員,現在已經幾乎離不開耳機了。」在IT公司工作的張先生前幾天就曾出現過連續數日耳鳴,可他仍舊無奈地表示,每天在公司開電話會議都需要用耳機,有時一連就是幾個鐘頭,藍牙耳機甚至在中午需要充電。
「現在不聽耳機寫不了稿。」一位記者說。採寫稿件時為了準確,經常需要重新聽採訪錄音,這幾乎成了平時工作的一部分。
噪聲性耳聾基本無法治療
對於耳朵,很多人都存在誤區,如:現在大家都知道長時間打手機會影響聽力,但以為戴耳機打手機就能保護聽力。其實只要是大的聲音,持續性地對耳朵進行刺激,都會對聽力造成損傷。因此戴耳機並不能保護聽力,反而要控制戴耳機聽聲音的時間,減少對耳朵的長期刺激。
「娛樂性噪聲性耳聾不易被察覺,且造成的聽力損失不可逆,一旦確診,幾乎不可治癒。」北京同仁醫院主任醫師張華介紹,一般來說,這種因長時間使用耳機造成的噪聲性耳聾往往不容易察覺,等發現時通常都已經是中晚期了,基本上無法治療,只能戴助聽器來輔助治療。不僅如此,一般老年人在65歲左右會開始出現耳聾,但是這種從年輕時就長時間使用耳機的人,很可能比其他同齡人早20年出現耳聾。
娛樂性噪聲性耳聾早期非常重要的表現就是耳朵發悶,不時「嗡嗡嗡」地響或者聽到像知了叫聲一樣的響聲,耳朵的深部有輕度疼痛,還有個別人會有眩暈、耳鳴的情況,這些都是聽力下降的早期症狀。張華提醒年輕人,當耳朵出現類似症狀時,一定要引起重視。
使用耳機務必遵循「60」原則
張華建議大家使用耳機要遵循「60」原則,即聽音樂時音量不要超過60%,每次不要超過60分鐘。在公交車或大街上等噪聲很大的地方不要使用耳機聽音樂,因為為了蓋過噪聲,人們會不自覺地加大音量,更容易對耳朵造成傷害。睡前更不要聽耳機,耳塞夾在枕頭和耳朵之間,會對鼓膜造成傷害,如果聽音樂睡著了,耳朵處於休眠狀態時,所受的傷害會更明顯。
另外,在選擇耳機方面,張華建議大家可以購買一些帶通氣孔的耳機,這樣一來,聲音進入外耳道後,還能漏出一部分,不至於所有聲音壓力全部通向鼓膜。
黃麗輝主任則表示,現在市場上流行的入耳式耳機對聽力危害也很大,因為這種耳機的聲音只能往耳道裡走,很少往外發散,同時還能封閉外面的一些雜音,更容易損害耳蝸。然而,無論選擇何種類型的耳機,長期持續使用都會對聽力造成很大損害。
相關新聞
本市新生兒耳聾基因檢出率達4.5%
本報訊(記者 劉歡)北京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昨天表示,目前本市常住人口新生兒都可以自願享受免費耳聾基因篩查的服務。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北京市共檢測新生兒足跟血樣約24萬例,檢測出耳聾基因陽性者10747例,檢出率為4.5%。
我國每年有3萬左右新生兒罹患重度、極重度聽力損失。這一疾病如果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就會對孩子造成聽力障礙,甚至終身聾啞。中國有句古語叫「貴人語遲」,很多家庭的孩子到兩歲時還不會說話,就會拿這句老話來自我安慰。「大家千萬不要犯這個錯誤。」北京同仁醫院主任醫師張華說,「貴人語遲」的案例是有的,但在全世界都是極其罕見的。正常情況下,如果打雷或者門突然關上,孩子會有驚嚇反應,六七個月大的嬰兒就能辨別聲源。他指出,新生兒出生後三天內可以通過聽力篩查初步檢查有沒有聽力問題,初篩的問題多是由外耳道分泌物導致的,不要緊張,但出生後42天一定要復篩一次。如果復篩不過,則3個月以內必須到專門的聽力診斷中心予以確診。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如果不是極重度的聽力損失,孩子在兩歲前開始接受康復治療,聽力的恢復還是有希望的,但如果孩子超過三歲仍未及時進行康復治療,將來通過康復來逆轉聽力是很困難的。因此,專家呼籲家長發現孩子聽力異常,一定要儘早治療。(記者 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