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後疫情期教學
「保持1米距離」「嚴格控制授課時長」「線上教學沒解決的教學難點怎麼複習鞏固?」隨著全國大部分小學陸續開學複課,這一系列的要求和問題擺在教師們面前。
在「停課不停學」期間,師生們的媒介素養有了大幅提升,基本適應並解決了信息技術的迭代問題,但有些固有問題並沒有解決,反而有所放大,比如學生學情差異大、學習習慣差的問題,教師注重「教」而忽視「學」、設計學習活動重視「知識、技能」輕「經驗、方法」的問題,等等。此外,還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看視頻學習可以自己掌握時間和節奏,複課之後再回到40分鐘的課堂,按照正常的教學節奏學習,一些學生反而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產生倦怠情緒。
面對這些固有的或者新發的問題,教師們複課教學以後壓力重重,既要趕進度,又要「查缺補漏」。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線下學習時間內減負增效、高能高效地圓滿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改變複課後的教學策略。
操作類工具促學生思維由內隱走向外顯
線上學習以來,受教學環境的限制,教師不能準確地監控和把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生的學習方式及路徑比較單一,整體處於一種被動的輸入式學習狀態。複課教學以後,教師們應該抓住一切機會診斷和彌補學生的經驗漏洞。
比如,針對北師大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生活中的數」這個單元,數數對學生而言不是難點,但更多是停留在無實物的按規律數數的層面。數與量的對應關係、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按群計數的意識……這些重要的思想和方法都如「鹽」在「湯」中,需要學生在親自動手的操作中逐步積累活動經驗。線上教學期間,教師關注不到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家裡也缺少小棒、計數器等學習工具,家長對學習效果的檢查更多隻重視無實物數數……這些複雜因素的交織導致學生對數的認識普遍停留在表層,不夠深入。複課之後教師們需要從單元的角度重新幫助學生整理和複習對數的認識。
筆者以北師大版教材為例,對本單元涉及的學具進行了整理。這樣的安排是按照數學家弗蘭登塔爾提出的「縱向數學化」的教學線索進行的。複課之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次單元學具使用情況檢測,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對不同層級工具的使用情況,診斷學生對數的認識層級。
由於不同層級學生的學習差距巨大,基於單元的視角,我們可以補充新的自製工具,比如很多學校使用過的「計數筒」。計數筒的好處就是介於小棒和計數器的抽象層級之間,學生易於理解又便於製作。
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小棒—計數筒—計數器」進行關聯教學,關聯三種工具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在單元內對兩種學習工具自然認識過渡,順利地進行數學化認知進階。
當然單元的最後也可以再次給學生提供半抽象的紙條、彩帶為後續學習數軸做好鋪墊,為認識層次較高的學生提供更好的思維平臺。
工具是現代課堂的標誌之一,通過這樣的單元梳理可以看到,藉助工具的使用檢測及補充,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彌補線上學習缺少的數學經驗。
導圖類工具促學生認知從零散走向系統
思維導圖是一種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它簡單卻很有效。但在使用過程中,思維導圖往往只停留在教師的板書演示,或是把思維導圖作為學生的進階版「學習小報」……這樣的簡單處理只是把思維導圖停留在結果的表達,沒有真正幫助學生依託思維導圖的梳理突出數學本質,實現知識關聯。
筆者認為,在線下複課階段,在使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時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統整「知識」兼顧「方法」:針對思維導圖在整理過程中存在著重知識全面梳理而輕方法、思維整理的現狀,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思維導圖的整理中,既關注知識又跳出知識關注方法、策略的梳理。
挖掘「錯誤」生發「資源」:有的教師總是擔心學生不會整理,喜歡幫助學生梳理「主幹線」,讓學生在此基礎上繼續生發。這樣的「包辦代替」,往往會錯過暴露學生真實思維水平的機會。「錯誤也是寶貴的學習資源」。複課後應鼓勵學生放手去梳理,然後在彼此的交流閱讀中讀懂別人的思維,點讚精彩,挖掘錯誤,集體討論,繼而優化和二度創造思維導圖,讓學習真實發生。
提煉「要點」重組「網絡」:低、中年級學生受思維水平所限,還做不到有條理、系統化地梳理思維導圖。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自己梳理單元知識,教師幫助學生提煉、重組。教學中可以把學生的作品拆分在一步一步的教學中,總結提煉,進而優化成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學習內容,又能凸顯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繫,這是複課後教學的重點。這就需要教師把思維導圖的教學定位從「結果」拉回到「過程」,從「單一」拉回到「豐富」,從「完美」拉回到「真實」,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減負增效、事半功倍。
「問題串」促學生深度思考釐清知識間的關係
總體來講,學生在疫情期間自學能力和問題意識有所提高,複課後應該珍視這一寶貴的教育契機,一方面鼓勵學生提問,一方面設計一系列能夠點燃學生創造力的開放性問題。同時應當認識到,學生的問題不能局限在一個點上,要努力引導學生從一個問題的提出生長到提出一系列較有針對性的「問題串」。
筆者在不斷地實踐研究中把「問題串」歸結為三類。
梳理類問題串:在恢復線下授課後,針對複習課和新授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一個點出發,持續地追問,或者引導學生在眾多的問題中觀察,排序組合出新的問題邏輯。通常我們可以把問題聚焦成「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問題鏈」。這樣的好處是通過問題的鏈性編制,形成學生持續思考的思維鏈條,沿著問題幫助學生梳理清楚知識間的邏輯關係。
啟發類問題串: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甚至是質疑。面對不同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教師在回答和解決之前,應當認識到問題往往也是不同學生的思維起點和思考視角。對一個學生而言,思考的路徑可能是單一的,但一個問題就是一個新的思考方向。這樣豐富的「問題串」在交流和碰撞的過程中能幫助學生思考數學的本質——聯繫。
延伸類問題串:清華附小的數學課堂上,一直努力體現「預學—共學—延學」的課堂教學三環節。延學不只是完成當堂課的匹配聯繫,更主要的是在有限的共學時間內幫助學生解決基礎的問題,同時鼓勵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而這些從課堂帶出來的新問題,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主探究問題,另一類是在單元整體教學框架下的問題繼續及延伸,這類問題就適合成為下一節課,甚至是下幾節課繼續研究的導火索、牽引線。
一場新冠疫情,快速地推動了學習方式的變革。「線下+線上」的教學融合是未來的教育發展趨勢。我們應以兒童為中心,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優化重組教學資源,這樣才能化被動為主動,讓後疫情期的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指向學生認知改進的課堂教學工具開發與實施研究」[課題批准號CADA18078]的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0年06月18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