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瘋狂人類進化史》
男人偏愛白皮膚女人的終極原因是,他們喜歡的其實是能給下一代提供更多鈣的能力
這似乎也是不同地區存在不同膚色的原因之一:走出非洲的人類只能節制黑色素的合成,以防屏蔽更多的紫外線。不同地區光線強度不同,居民的黑色素含量也必然不同——適量的黑色素意味著適量的紫外線與適量的維生素D。如今,膚色的自然分布似乎是最好的例證:赤道地區的居民皮膚很黑;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居民膚色稍淺,呈黃色或棕色,而且容易被曬黑;而歐洲和極地周圍的人膚色更淺,呈明顯的白色,因為那裡的陽光最為暗淡。為了得到更多的陽光照射,他們不只皮膚變白,連頭髮也從黑色變成了金黃、灰色或銀白色,此類淡色頭髮更易於陽光穿過,更好地促進維生素D轉化,甚至更有效地加熱大腦。而非洲人黑色捲曲的頭髮卻是用來隔絕陽光的。
維生素D還能很好地解釋女人的皮膚為什麼比男人白皙。無論天涯海角,幾乎所有種族的女性,膚色都要比當地的男性白一些。這一現象曾激起過很多爭論,且爭論仍在繼續。維生素D理論現在也插了一腳。道理很簡單,女人在懷孕和哺乳時要得到比平時更多的鈣,不但要供給自己使用,還要給孩子準備一份,她們因而要比男人得到更多的維生素D,也就是需要更多的紫外線,她們有理由把皮膚變得更白。
男人偏愛白皮膚女人的終極原因是,他們喜歡的其實是能給下一代提供更多鈣的能力。
到了這裡,維生素D理論對膚色現象做出的解釋是不是已經讓你心服口服了呢?
但是,這個理論仍然有欠缺。
反對者指出:根據計算,如果非洲人僅僅要控制機體維生素D的適當產量,膚色深度就必須處於某個平衡點,那就是最佳膚色,使他們剛好能吸收到合適劑量的紫外線,不能多也不能少。但計算結果表明,理論上,非洲人的膚色可以更白一點,那樣生產的維生素D的量才是最合適的——不多,也不少。
就是說,要是只有維生素D的影響,非洲人的皮膚就不應該這麼黑。
另外,慢性腎衰竭與皮膚癌類似,不會立即致命,留下後代的機會總還是有的。何況,現代非洲已經有很多白種人和黃種人入住,他們都沒有出現明顯的維生素D中毒現象。
那非洲人的皮膚為什麼要這麼黑呢?難道在維生素D背後還隱藏著另一個膚色殺手嗎?
只要有另一個,就可能還有兩個或三個,甚至更多的殺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衛星除了可以用來研究宇宙,還可以用來研究人體。它們所拍攝的地球臭氧層圖譜,在生物學家那裡派上了大用場。臭氧層的主要作用是過濾陽光中的紫外線,從臭氧層圖譜中大致可以讀出地球各區域紫外線的強弱。研究人員把這一圖譜與相應地區的人群膚色進行了對比,結果令人振奮,正如預計的一樣,紫外線強度與膚色密切相關。
密切相關的意思是:NASA的衛星資料證明,人類的皮膚確實是越曬越黑。
但是,這一權威的衛星資料同時也帶來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況。紫外線最強的時候是在夏季,按理說,赤道附近居民的膚色應該在夏季最黑才對。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皮膚最黑的時候反而是在紫外線不是最強的秋、冬季節。
這一明顯的事實帶來了嚴重的邏輯困境:如果黑色素的主要功能是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但在夏季最強的紫外線下皮膚卻不是最黑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科學家不能修改事實,他們只得修改理論。他們承認,夏季皮膚不是最黑,必然有內在的原因。經過偵查,「元兇」在阿根廷現出了原形。(連載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