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生長,她是仰望星空的「瘋子教授」
在你眼裡,學霸應該是什麼樣子?
智商超群,語速超快的謝耳朵?不苟言笑,高冷沉默的江直樹?還是笑容明朗,樂於助人的林楊、餘淮?
豆瓣9.4高分的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介紹了一位麻省理工大學的「瘋子教授」——42歲的Neri Oxman。
搜索Neri的資料你會發現,她
智慧,現任媒體藝術與科學系的副教授Neri Oxman;
能力超群,18歲時參軍成為以色列空軍的中尉,一路開掛讀了醫學、建築學、設計學,29歲就取得了博士學位,最終組建了自己的實驗室。
邏輯嚴密,在她眼裡,時尚不只是時尚,生物也不只是生物,她從不把建築、設計、文化分割對待。
面對自己複雜豐富的人生經歷,她說,「我只想改變世界。讓世界變得更好一點。」
對Neri而言,做科研並不是枯燥的理論沼澤,而是最性感的事兒。她的研究絕不止局限在做實驗寫報告,看文獻查資料。
時尚、建築、設計,她無不涉獵。學術峰會與時裝周邀請,她也都不會錯過。
她這樣形容自己,「我在亞歷山大·麥昆的時裝發布會時神魂顛倒的情形,不亞於我在顯微鏡下做科研的熱情。」
她的實驗室裡,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頂級的設計師、建築師、生物學家、科學家……「所有瘋狂的想法,都有機會付諸實」。
各色能力者在這裡匯聚,彼此探討、創造、發現、改變,成為了麻省理工諸多重點實驗室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Neri的最負盛名的作品「蠶絲亭臺」是由6500條蠶完成的。
講到這裡,你一定好奇,這麼酷的美女教授,究竟是怎樣長大的?
出生於以色列的Neri,從小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紀錄片中她說起自己的童年:「三歲時,我就覺得雪花這種從天而降的物質好神奇,想要知道它為什麼會融化。」
紀錄片裡雖然沒有提到她在這個問題上得到了怎樣的回答,但是Neri非常自豪地形容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Neri童年的1/2就在身為建築設計師的父母辦公室玩耍,剩下的1/2就在祖母鬱鬱蔥蔥的大花園裡奔跑。
在建築模型建造的「樂高世界」和自然中動物和植物做玩伴的童年時光裡,她擁有了「順其自然的、自由的生長時光。」
有人評價她,「三歲時的天真無邪,依然存在」。
那時她的父母還不知道,這種無意識地對她建築邏輯和對自然親密關係的啟蒙,對她的未來會產生多麼大的影響。
但Neri在紀錄片裡講到:「那一段童年的時光,是我後來擁有科學信仰的開端。我不區分建築、設計和文化,只要是創意的語言那就是有意義的。」
「順其自然地成長,保護她的興趣和好奇心,給她更多的眼界和認知……」這是很多西方教育的方法和理念,它沒有一個固定地成長標準和理念,它更多去做的是,以人為本。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對於熱愛自然的孩子,家長就堅持每個月帶他去露營或者野餐; 對於喜歡「拆家的孩子」,家長提供更多「可拆廢物」; 對於愛說話愛表達的孩子,家長就給他更多故事書的薰陶; 對於總愛問「為什麼」的孩子,家長給他更多課程和書籍,陪他一起「上課」 ……
而這樣的教育模式,其實是一種教育理念,叫做「通識教育」,英文解釋為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但這個看起來概念很新的教育理念其實不僅歷史悠久,還處處擁有玄機。
培養看世界的角度,
而不是讓他做「流水線標準小孩」
通識教育這種理念在中國自古有之。
《禮記·學記》提到「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中庸》提出,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論衡》也提出:「博覽古今者為通人」、「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
中國的通識教育思想源遠流長,強調的不是單一學科的成就感,而認為博學多識就可達到出神入化、融會貫通。
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可以通過自我的選擇得到自由地、順其自然的成長。
著名清華老師吳軍這樣解讀通識教育:
「比如為什麼要學語文?學語文不是識文斷字,而是增強理解能力。如果一個人去應聘,別人問他是A,但他回答是B,那這個人的理解能力就是有問題的。另外,學語文很大程度上是怡情養性,讓一個人有成為『有趣的人』的基因。一個人一輩子還是要努力做一個有趣的人。
同理,為什麼要學數學?數學不是為了讓人去算數學題,而是要訓練人的邏輯性為什麼要學歷史?學的是做研究的方法,同時也能掌握寫作的技巧。」
搞清楚教育的底層邏輯,其實就會明白為什麼Neri會成為那樣的人。她的父母並不強迫她做什麼,只給予她充分的空間在建築事務所探索讀書,或者去享受祖母的「自然樂園」,從而讓她的人生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
這種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培養的往往是孩子們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和獨立健全的人格魅力。從而發掘出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與潛力。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個孩子其實都有自己的色彩:
有的孩子從小就對生物有出人意料的記憶力, 有的孩子看到植物生長就非常有興趣, 有的孩子喜歡零件、機器, 有的孩子把「為什麼,是什麼」常常掛在嘴邊, 有的孩子則是生活小能手,在生活中有超出常人的認知能力 ……
所以說,對孩子進行教育,最核心的內容是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激發孩子的熱情。所有的方法也好,理念也罷,都是為這兩點服務。
一位資深老師在知乎有一篇高贊回答,這樣概括孩子的教育啟蒙核心:
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成為終生學習者,對未知的問題總是保持好奇,同時對喜愛的東西能夠有非常大的熱情,大到足以支持他克服在追尋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誰不是從幼稚的問題開始認識世界?
但他的領悟能力永遠超乎想像
擁有三歲寶寶呼呼的閨蜜前不久給我分享了一件趣事。
她說,「因為前幾天吃火鍋,就切了土豆。忘記泡水放在一邊,過了一會兒,呼呼突然就拽著我的胳膊:『土豆黑了呀,不能吃啦』」。
「我一看,沒泡水的幾片土豆迅速氧化,黑了一個角。」
於是閨蜜耐心解釋:呼呼,這個現象就叫做:氧化。空氣中的小東西跑到了土豆當中起了反應,就變成了這樣。
呼呼:「啊,那我也會黑嗎?」
閨蜜:「你不會,土豆沒有保護膜啦,才會跟空氣中的小東西起反應的。」
呼呼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閨蜜借著說,「最有意思的是,當我切好茄子坐在沙發上休息的時候,呼呼拿著一片茄子奔到我面前:『媽媽,氧化。』」
隨手一分享的科學知識,就這麼被活學活用了。
這種對事物的好奇心和認知力讓人感動,也說明孩子的通識教育從三歲就可以被提上日程。
然而閨蜜也跟跟我分享了自己的擔憂,雖然我有這樣的意識,但也常常擔心不專業,引導的方向不對。
我打趣,「我猜我媽也有跟你一樣的顧慮,小時候才經常不回答我的問題。」
其實科學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一個最重要體現,為什麼對孩子來說這麼重要?
因為這是對孩子們好奇心最好的保護,讓她們能一直保持餘生俱來的,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動力。
它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而這樣的事兒,一旦當我們擁有了這樣的意識,我們就可以交給更專業的人去解決。
所以,今天特別給大家推薦這套由國內100位頂尖科學家、兒童教育和心理學家、插畫師、動畫師組成的研發團隊製作的硬核兒童科學啟蒙課《這是什麼》。
第一季在一年前上新,在我們平臺收穫100%好評,好多都是超長留言:
上滑查看更多內容▼
第二季剛剛上新。
製作精良,每一幀都是大片既視感。
大家可以看第二季宣傳片,感受下
如果去年買過第一季,可以單獨買第二季。
第二季 - 首發
已更新7集
之後每周更新2集
原價 499 元
首發特價 99 元
▼
如果第一季沒買,強烈建議第一季第二季一起買,可立減10元。
每天6-10分鐘
給孩子影響一生的底層能力
▼
接下去詳細介紹課程。我們認真推薦說明,也希望你能看到最後。
孩子身邊的科學,學起來有趣不費勁
從孩子日常會好奇的問題中,你也一定能感受到:
科學並不是離孩子很遠的「數理化」知識點,科學存在於他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以我帶孩子看第一季的體會來說,我們可以在娃對某個話題感興趣的時候,跟TA一起看,把握「可教時刻」。
比如,孩子最近對食物感興趣,那就可以看營養那節課的內容,看完可以帶著這些知識,回到生活中進一步去觀察總結。
像是為什麼要吃飯?為什麼要多吃蔬菜?是很日常也很值得了解的事。
還有
為什麼不能多吃糖?
為什麼要刷牙?
為什麼要早點睡覺?
第30集牙齒,第32集睡覺,
孩子理解這些原理後,會內化良好的生活習慣。
自然方面。孩子可能會關心天氣,
比如為什麼會下雨,打雷,閃電,下雪?
為什麼有颱風?
為什麼有洪水?
水流到哪裡了呢?
第4集海洋、第8集颱風、第45集彩虹,第46集雪,就是從生活中這些常見的現象入手,用孩子能懂的語言,解釋複雜的自然現象。
由天氣可能會延展出,對宇宙星空的好奇。
孩子們可以集中觀看:
很多日常好奇,也都涉及。
我們光寫推送和截圖都已經累趴下了,
100集的動畫工作量有多大,可想而知。
剩下的一起說一說,大家感受一下。
第一季的內容,它的優秀已經不必贅述(就這麼自信)。
現在新鮮出爐的第二季拓展了更多的主題,相信孩子們也一定會很喜歡。
接下來,仔細說說學習體驗。
為什麼說它專業、有趣又科學
「白澤」是動畫裡的小主角,名字起源於中國遠古祥瑞神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我們來說,有中國獨特的美感和意義。
【1】白澤是用非常簡潔、生動的語言,把一個個科學知識講清楚
因為是講給小孩子的科普,太學術的語言,孩子會聽不懂也沒興趣。而白澤的講述方法是輕鬆、童趣、直觀的,特別貼合孩子的認知習慣。
比如,講螞蟻是大力士,能舉起自己體重50倍的重量,視頻裡就打了個形象的比方:
「小朋友要舉起一輛小汽車,才能跟螞蟻比力氣。」
【2】 市面上的片子不少是流水線作業的,白澤的敘事方式卻並不套路化
比如《梁龍》這一集,講完了侏羅紀時代,梁龍穿越到了現代,什麼都不會,小朋友就教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過馬路要小心,梁龍太大了,橫貫了馬路,吃飯時,它的身體都伸到了窗戶外,要小心別弄翻餐桌。
小朋友一下子就更理解梁龍的體型和特徵。這就和很多講恐龍的內容就區分開來了。
【3】 白澤的科學課有很多「少見」選題
你可能接觸過不少冷冰冰的「科普」,憑空講一個無關的事物,孩子不感興趣。內容也一般局限在單一主題(比如人體、恐龍、天氣、自然)或單個學科(如物理、天文、地理、化學),能做到「通識」的非常少。
這個科學動畫從孩子生活中能接觸到的事物入手,答疑解惑。
比如,白澤科學動畫裡的選題,拉鏈、扳手、二維碼、蒲公英,都是孩子會有興趣,卻不多見的科普。
【4】講述從生活中去類比、切入
即便是講遠一些的細胞、隕石這類話題,動畫中也是從常見東西引入。
比如,由果凍引出細胞,細胞就像裝滿液體的小格子,就像果凍;鵝卵石和隕石有什麼關係呢?白澤用泥土做了一個地球儀模型,把鵝卵石往上面扔,砸出小坑,模擬了隕石。
【5】良心價格良心品質
懂行的朋友肯定知道,動畫的成本遠高於音頻、普通視頻,甚至按秒報價。
白澤科學課兩季合集200集,首發特價是188元,折合一集不到1元錢,再加上品質遙遙領先,是無套路的良心定價。
我們推薦課給大家,不單是為了自己團隊生存,更是因為認可這個課,希望它被更多孩子看到,也讓這樣的原創團隊,不會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能開發出更多優質的科普內容。
第二季的亮點
上面的圖部分是第一季截的,在這次推出的第二季裡,還有很多的亮點。
【1】內容上,涵蓋空間、細小事物、安全和防護等多內容領域
選擇了貼近孩子生活,但卻不是隨處可見的科普題材。
▲以上是第二季部分內容
【2】 製作精良
第二季有很多打動我們的場景,比如《珠峰》。
為了用3D還原出珠穆朗瑪峰和真實的珠峰大本營,白澤團隊靠科學家提供的現場影音視頻及圖片,一點點調整大本營現場的樣貌,調整它和珠峰的相對角度和位置,最終才呈現出了真實還原的效果。
這種設計符合孩子在啟蒙階段的發展特徵: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受固定限制,充滿創意,儘可能多元展現。
就像拿雲媽媽所設想的那樣:
「每一集都由卡通動畫和實景動畫兩部分組成,從兒童身邊熟悉場景開始,由想像力環節慢慢引導到科學辨析環節。
每一集結尾都設有魔法時刻,是溫暖的兒童視角或未來科技暢想,引導小朋友感受科學之美」。
【3】 專家審核,內容嚴謹
看科普,肯定不希望孩子被錯誤知識誤導,但市面上東抄抄西抄抄的所謂「科普」很多,蠻難鑑別。
白澤裡每一集文末你都會看到審核專家的名字,共100多位。
我其實經常會在雞娃群裡,看到大家發的各種拼團、拼課。與其東拼一榔頭、西拼一棒子,浪費很多時間,不如珍惜眼前,把白澤科普這套視頻用好。
▲第二季的部分場景
而且這套兒童「科學+」啟蒙體系,是從孩子的五大需求入手的,包括: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
【4】滲透了不少傳統文化的內容
比如,《這是敦煌》裡:「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度跡迷沙遠,臨關訝月明。」
這些是我們在國外的科普視頻裡無法看到的。
▲第二季《這是敦煌》的截圖
我們自己做了個腦圖,供大家了解第二季的部分內容:
白澤科普的視頻,短的6分鐘,長的10分鐘左右。
一次給孩子看一集,既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對視力的壓力也不會過大(注意控制屏幕時長,多增加戶外活動)。
收看和購買的問題
Q:購買後,怎麼觀看呢?
觀看的途徑有好幾種,大家選最方便的來:
1. 從原購買路徑進去,就可以看。收藏購買頁面,以後每次都可以便捷進來啦~
2. 我們公眾號菜單欄,在「我的課程」-「已購課程」裡可以看到。
哪個方便看哪個~
Q:課程多久更新一集?
第一季已經全部更完。
第二季首發已有三集,之後每周三、周五晚上7點更新,每次一集。
Q:可以買來送朋友嗎?具體怎麼操作?
掃碼後進入購買界面,左下角有【送好友】的選項,點擊它就可以買來送給朋友了。
Q:在Pad上可以看嗎?可以投屏嗎?
一般的手機、平板都可以看,不少智能電視和投影儀還可以投屏。這是我蘋果手機投屏到小米電視的效果:
具體投屏辦法,請在公號對話框回復「投屏」,可以看到詳細引導。
說了這麼多,如何購買?
這一年,白澤已經成為孩子們的好朋友,官方建議都是適合3-8歲孩子(其實我自己看了都有迷上~)。
買過第一季的,強烈推薦繼續追第二季。
原價499元
首發特惠:99元
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白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