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些年,父母陪讀的崩潰可以說是大家有目共睹的。1月2日晚上,河南一位39歲的爸爸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由於情緒激動被氣成了腦出血。據了解,孩子最後一道題做錯了,本來爸爸抬起巴掌準備要打兒子,結果巴掌一抬,巴掌還沒落下去,爸爸卻哎喲一聲躺到地上,直接被送往了ICU。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共同期盼,而陪讀之路卻並不容易,反而處處坎坷。
02
前兩天,曦曦媽又看到一位母親在今日頭條發了一些關於輔導孩子作業的牢騷。她說自己的女兒目前上小學二年級,她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被班主任投訴了。近日老師又控訴了好幾條:第一,這次測評孩子語文考了48分,數學考了55分;第二,孩子的書寫很糟糕;第三孩子的習慣很不好……
她說老師的話字字如針,戳痛著她的心。她和大部分媽媽一樣,一邊要上班,一邊還要管孩子,她覺得孩子平時完成作業很認真,她也搞不懂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同時,她還附上了其女兒周末做的語文試卷,其錯誤可以說是比比皆是:
(1)「幸福」的「幸」,標註拼音寫的是「xing」;
(2)「心願」的「願」,標註拼音寫的是「yiān」;
(3)「栽種」的「栽」,標註拼音寫的是「gē」;
(4)「羚羊」的「羚」,標註拼音寫的是「ling」;
(5)「助手」的「助」,標註的拼音寫的是「znu」;
(6)看拼音寫詞語「zhù yuàn」,她寫的是「住目」;
(7)看拼音寫詞語「chū hàn」,她寫的是「出壞」;
(8)看拼音寫詞語「shāng xīn」,她寫的是「想親」;
(9)看拼音寫詞語「shuǐ guǒ」,她寫的是「小果」;
(10)看拼音寫詞語「sàn bù」,她寫的是「月步」;
(11)看拼音寫詞語「dà kū」,她寫的是「大姑」;
(12)看拼音寫詞語「dǎ zhé」,她寫的是「打著」;
03
這僅僅只是語文測試的第一二題,她便錯得如此之多,後面的題目自然也是錯得一塌糊塗。而該條牢騷,更是引起了無數父母的共鳴:
「我今晚把孩子打了一頓,做了一張很簡單的數學卷子,老師發的都是很簡單的,他錯了好多,還有遺漏的題目。我狠狠地打了一頓,錘他後背,擰他大腿。」
「兒子三年級,數學試卷半小時做完,語文試卷用了2個小時,我真的要抓狂了。作文大致講了一遍,還是半天憋一個字。」
「我家女兒也是做作業拖拉,但是我脾氣不好。做不好我會出手打人,我去年被氣得好幾個月沒來月經。」
「女兒一年級,已經好久沒有對她笑過了。我覺得現在已經不喜歡她了,字寫得像蚯蚓爬一樣,說了一萬次了,就是嫌我煩,死不改正。說她做錯了題目,她就頂嘴』不就是這樣做的嗎?哪裡做錯了?』」
「我正在陪一年級的兒子寫作業,快十點了,今天老師又是各種告狀。路漫漫其修遠兮,我現在也就是靠著親生的這三個字支撐著,對他還能保持一絲絲的理智。」
04
為什麼大部分陪讀父母不是怨聲載道,就是哀鴻遍野?為什麼每次提起輔導孩子作業的問題,不是愁眉苦臉就是生無可戀?其實,父母錯誤的陪讀方式,才是推動孩子成為學渣的最強力量,尤其是下面幾種父母背後,站著學渣孩子真的不足為奇!
(1)忽略孩子學習習慣的父母。
昨晚,鄰居又在朋友圈吐槽著,她說自己在房間裡工作,而女兒卻在書房裡玩耍,等到她工作完再去檢查孩子作業時,發現孩子竟然還有很多作業沒有完成。
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是極為關鍵的一點,而忽略孩子學習習慣培養的父母,必定就會吃下孩子低分的苦果。在學習習慣的培養上面,最忌諱兩點:其一,父母寸步不離,時時刻刻都守著孩子寫作業;第二,父母在沒有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之前,對孩子放縱不管。
那麼究竟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呢?首先,從預習、聽課、複習,再到完成作業等多個環節都是有技巧可尋的。就拿完成作業來說吧,第一我們應該幫助孩子養成先複習再提筆寫作業的習慣;第二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作業量設置一個規定的時間,讓孩子保質保量地完成;第三完成作業後家長不要急於幫孩子檢查,我們應該讓孩子養成自主檢查作業的好習慣。
(2)忽略基礎知識積累的父母。
上面那位母親,她極其自信地說:「我看孩子平時完成作業蠻認真的啊!」我想問問,她所謂的認真是孩子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作業,還是在家長面前孩子坐姿端正,好似很認真的樣子?眾所周知,生字和拼音,都是語文科目基礎中的基礎,孩子若真的態度認真,又豈會在兩道題目中,出現12處錯誤?
陪讀的時候,父母不要好高騖遠,一心想著孩子拿第一,我們得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抓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陪孩子更快的進步和成長。比如:在預習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讓孩子把字詞的書寫、含義和拼音完全消化掉,必要的時候應該進行聽寫。而在一篇課文講完之後,在幫助孩子複習之時,聽寫生字也是極其有必要的一道程序。
(3)眼裡只有滿分的父母。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次次考滿分,再看看你,真是讓我覺得沒臉見人!」這句話,好像已經成為了很多家長共同的心聲。尤其是在看到自己孩子的差勁落後之時,再想想其他孩子的優秀與出色,家長心中難免會心生怨氣。
滿分,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拿的。它需要孩子對各種知識點的牢固掌握,也需要孩子有極強的縝密性,而不至於在考題中出現錯誤。我們不能用滿分的標準來要求任何一個孩子,而是應該把目標設置在超出孩子正常範圍一點點的位置,讓孩子有一種戰勝它的欲望,這樣才會激起孩子的學習鬥志和熱情。而這種激勵的方式,遠比用滿分的唯一標準來要求孩子,要現實和有用得多。
(4)習慣性嘮叨的父母。
比起嘮叨,很多父母可是比唐僧還要會念經。孩子寫作了一個筆順,她要不停地嘮叨;孩子做錯了一道計算題,他忍不住地罵人;孩子坐姿有一點點問題了,她又開始翻出多年前的舊事,把孩子亂罵一通。
嘮嘮叨叨,好像成了大部分父母的拿手把戲,剛開始孩子可能僅僅只是感覺到厭煩,到後來幾乎已經免疫了,就算是家長嘮叨上百遍上千遍,孩子也無動於衷,甚至不會選擇一句去執行。
多少孩子的學習熱情,都是被父母的嘮叨所澆滅的。我們一定要關注好自己的嘴,儘量不要廢話連篇。孩子做錯了題目,我們數落孩子有用嗎?還不如耐心幫其講解,今後如遇此類題目應該如何巧妙應答。
(5)破壞孩子專注力的父母。
為什麼孩子寫作業坐不住?為什麼孩子在學校課堂上也是毫無紀律性?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孩子的專注力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而引起的。
比如,當孩子正在解答數學思考題的時候,其媽媽突然從廁所衝出來,大驚小怪地問孩子:「你昨晚脫的襪子,在什麼地方?」再比如,當孩子正在寫作文時,其奶奶突然端著水果獻殷勤:「孫子,要不要吃點水果啊?」
專注力不夠的孩子,是難以有好成績的,而生活中很多父母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卻不自知。為此,我們要管控好自己的嘴,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殷勤,不要讓你的打擾壞了孩子思緒。
(6)動不動就打人、侮辱人的父母。
父母這層身份,在很多家長心中就是獨一無二的。她們要求者孩子必須考滿分,他們呵斥著孩子考不好活該被錘,他們甚至說出一些嚴重傷害孩子自尊的話,讓孩子陷入負情緒,久久不能自拔。
打,是下下策,是最不應該派上用場的陪讀方式;罵,是無能的父母才採取的手段,不僅能傷了親子感情,對孩子的學習也沒有一絲幫助。
每個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輸出能力不一樣,有的孩子只需要老師輕輕一點撥,便極其通透,不僅能做一道題,甚至能夠解答一類題。而有的孩子卻在老師講解了十來遍之後,依然毫無頭緒,這並不是孩子不努力,是孩子的能力真的達不到學霸的境地。
我們要有靜等花開的耐心,要學會陪小蝸牛慢慢成長,而不是利用粗暴的方式發洩自己不滿的情緒。
(7)進行瞎輔導的父母。
昨天,曦曦媽從超市買菜回來,在路上偶遇了一位母親教自己兒子背誦古詩。孩子看上去大概五歲左右,目測應該在上幼兒園大班,其母親教了兒子兩首古詩,結果曦曦媽發現兩首都教錯了。第一,「曲項向天歌」的「曲」,這裡應該讀一聲,表示彎曲的意思,指鵝的脖子彎曲著朝天唱歌。第二「夜來風雨聲」,她教成了「夜來風雨吹」。
很多父母就是這樣,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便對孩子進行瞎輔導,而這樣的後果便是形成慣性之後,老師再也不好糾正了。在網際網路極其發達的時代,我們並不需要專門跑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只要打開網絡便可查詢自己不太確定的內容,在輔導孩子的時候,我們更要注重這些細節性的東西,因為往往正是因為這些細節讓孩子失分了。
————————
以上七種父母,您佔了幾條?捫心自問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