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理論

2021-01-15 拾荒誌異

    會存在萬物理論嗎?——只一個簡潔優美的公式就能涵蓋世間萬物的關係——人類會找到它嗎?我們還要等多久?

Time rewinds

電影《萬物理論》裡尚能恣意奔跑的霍金想找到它解釋宇宙萬物,愛因斯坦去世前仍在探尋著電磁力與引力的統一,麥克斯韋的方程近乎完美地讓人類看見電與磁的翩然起舞,牛頓的目光把引力公式推向萬物…...

 物理學的簡潔與統一展現著純粹的美,而一代代人向著那個終極的目標前行,人類作為一個群體的追求,帶來最純粹的感動。

高三一年就像是在雨林裡穿行,於成片單調的綠色中偶爾能看到開得極豔麗的花,豔黃的蝴蝶,這點不期而遇的亮色總是能帶來洶湧的感動。

 物理書選修3-1的前言,編者引了首遊西湖的打油詩,「昔年曾見此湖圖,不信人間有此湖。今日打從湖上過,畫工還欠費功夫」,在後面寫到「如果你對物理學的博大精深及影響之巨仍然將信將疑,那也沒有關係,還是先學下去吧,或許有一天你會拍打著教科書說『編者還欠費功夫』」。

 先學下去吧。

 這是我第一次脫離開具體的公式、原理,忘掉物理是我初高中不假思索就應該學習的一門科目,去重新感受他,就像一直只顧著低頭撿拾,在某一刻抬起了頭,卻看到一座聖潔的神廟,簡潔,優雅,上面鐫刻著的是那些光輝的名字,是人類一次次睜開眼睛的見證。

海澱考過一道英語作文題,要談談自己的選科和理由,本是平平無奇的,但範文裡對物理的一句闡述卻顯得格外真摯,「I have gained pure joy discovering the constant law behind theever-changing world.」在一篇優秀高考作文裡,面對瓶子裡先後被裝進石頭、沙子、水來談感想這樣樸實又刁鑽的題,有人會說,一個只產生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這個瓶子裡的才是民族應有的比重。

 戴著鐐銬原來真的可以跳舞。除了能力之外,似乎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談到應試教育就憤世嫉俗,戕害天性、呆板機械諸如此語隨口就來,但這枷鎖又何嘗不是自己戴上的呢?那些人云亦云,那些敷衍塞責,那些藉口推脫。當然,重負之下仍保有美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需要嚴苛的追求和不得不承認的天賦,做一做美夢還是能行的吧。

 我曾經很用心地做過一道歷史題,題幹給出了人類邁向近代路上發生的一系列大事,要求用全球視角解讀近代化歷程,或者提出一個觀點進行論證之類的。我總覺得那些事件在順著時間的長河流動,無聲地說著一個本源性的規律,它正在向我拼命地招手,但是,我說不出來。磨嘰了半天,踩著時間點,把所想用儘可能規範的語言表達了出來。嗯,可是得分很低,而且看答案的時候極其失望。當然,經驗教訓還是乖乖記了下來。

 我們的歷史書188頁,花了兩年的時間背下來,藍色的封皮,像是大海和天空的相擁。複習的時候,再剔除每一件事或生動的細節、或無聊的內容,只留下它自己——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終將歷歷可尋。像是在荒涼的大地上挖掘恐龍巨大的骨骼,或者更準確一些,是去探尋一株古樹的盤根,順著那些長而錯結的根須。

 閉著眼睛,感受生命的律動,那是人類文明的脈搏,創造,精進,智慧凝結,有著溫度與力量。閉著眼睛,感受生命的延展,那是人類前行的車轍,混亂,雜蕪,篳路藍縷,終將由一個優美的理論來闡釋,社會發展的規律終將變得清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歷史的宇宙裡,閃耀的,是人類群星。

 有時候,覺得歷史書像是一個奇異的平面,有的地方光滑至極,褶皺都被熨平,強光打在上面,是絲毫的不容置疑;有些地方有極小的坑窪,遣詞造句,春秋筆法。但其實本質上它們都是一樣的,那白晃晃的光看久了,也能感受到背後的蒼白無力。

 真實世界裡,立體的事物,有強光即有陰影,而我想,文學家,藝術家,有些人文關懷的人,是應該生活在那陰影中的。

 某次考試之前,我翻了狄更斯的《雙城記》。歷史書上一面A4紙多一點的內容,漫長歷史中三四十年的一瞬間,狄更斯站在一個點,把摺疊的時空拉開,把模糊群像中個體的悲歡展開,同高舉著三色旗的自由女神一起,構成了我對這場風暴的認知。革命不僅是進步,在那些謳歌之外,有血腥,有暴力,有荒誕,是藏在陽光下的陰影。

 其實這麼多片段,可以很簡單地用更上位化的詞高度概括——「走神兒了」。我的語文老師說複習的最高境界是神遊萬丈,因為高手題目都已經在腦子裡了。我的神遊倒有些啼笑皆非。但我還是很感激這些走神的時刻,這些觸動與感動,這些發現的快感,讓我在高三的生活中還能尋覓到快樂。周國平說的吧,「即使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可以選擇以尊嚴的方式面對苦難。」雖然誇大了些,但高三和苦行的確有某種意義上的相似。我十分慶幸可以有尋找快樂的精神自由,給予這些高貴的知識應有的尊嚴,給予我的思維以應有的尊嚴。

 說來有些太上綱上線了,但是

 即使「人權」成了燃燒的城市和流離的人群背后冠冕堂皇的藉口,成了裹挾著利益相互投擲的骯髒武器,我依然堅信,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神聖不可剝奪。

 即使這是一個看似眾聲喧譁的時代,有些問題只能用「信仰」二字潦草帶過,讓人發出「沒有腦子更輕鬆」的喟嘆,我依然堅信,獨立思考,理性判斷,有勇氣運用你的理智。

 即使主流媒體陽光普照、大眾平臺裡負氣發洩,二者遙相對峙格外滑稽,我仍舊認為,人生荒誕,反抗無謂,但存在即是意義。

 當然,說著簡單。

 至於萬物理論嘛,借2017年英語高考D篇的一個例子,1933年9月11號,一個著名物理學家信誓旦旦地說,沒有人可以從原子變化中獲得能量,然而24小時之後,中子誘導核反應就被發現了。

萬物理論可能就在目之所及處,需要的,不過是一段艱難的時光和一個恍然大悟的瞬間。


相關焦點

  • 【萬物理論】
    ——《萬物理論》Whil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 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萬物理論》  Jane:You haven't said why you don't believe in God.  簡:你還沒說自己為什麼不信上帝。
  • 弦理論能成為新的萬物理論嗎?
    萬物理論的關鍵在於它必須將如此多不同的理論調和成一個。 具體來講,我們清楚地了解物質是如何作用以及由什麼構成,這就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我們也有萬有引力理論,它將宇宙解釋成幾何結構,其彎曲以創造引力效應。這兩種理論很大程度上是不相容的。
  • 今晚我們看電影 《萬物理論》
    今晚我們看電影《萬物理論》,命運多舛的天才物理學家,浪漫動人的愛情方程式。
  • 用超弦理論解釋萬物成因
    超弦理論是一種解釋萬事萬物成因的終極理論,大家已經知道的宏觀世界的物質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和中子還可以再分為夸克,照這個分下去,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 《萬物理論》| 愛的方程式
    《萬物理論》上映於2014年,小雀斑的封帝之作,影片中用到的道具包括女王榮譽勳章以及署名論文都是由霍金本人提供的,電影出來後,簡也對著大銀幕驚呼:"那簡直就是我啊!"霍金曾表揚過雷德梅恩,稱"他在《萬物理論》中把我詮釋得非常好,他花時間和ALS患者交流,這樣可以更加真實地表演。有時候,我認為他就是我,看這部電影給了我反思自己生活的機會。
  • 「萬物理論」是什麼?這個宇宙的終極答案
    歷史告訴我們,對終極真相的每一次追問都有所收穫,只不過收穫到的並非如我們預期。「在我看來,現在這些對所謂萬物統一理論的追尋,必將一無所獲,」法國馬賽理論物理中心的理論物理學家卡洛·羅韋利(Carlo Rovelli)如此斷言。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物理學史專家黑爾格·克拉格(Helge Kragh)則道出了更基本的問題:即便我們真的發現了合適的萬物理論,而且我們的心智也足以理解它,誰又能斷言一切就走到盡頭了呢?他認為,「我們無法就某一理論是否是終極理論作出任何斷言。」
  • 科學終極理論:大統一理論?我們離萬物理論還有多遠?
    (上圖簡要描述了萬物理論的基本模型,自然界中有四種基本力,即強核力在10^15GeV的能量下,強核力和電弱力統一成為電核力,也就是大統一理論模型,在10^19GeV的能量下,萬有引力和電核力統一,形成萬物理論,能夠用一個方程式描述所有的粒子和力)
  • 我們真的需要一個萬物理論嗎?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物理學家所說的萬物理論是什麼意思?就我們目前所知,宇宙中存在四種基本的相互作用力。分別是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引力。所有我們熟悉的力,都來自於這四種基本的相互作用。現在,我們已經統一了其中的三種,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描述它們的理論被稱為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
  • 「萬物理論」或揭露真相
    不到30年後,理論物理學家胡安·馬爾達西那(Juan Maldacena)發現了引力與量子世界之間的另一條關聯。在此基礎上,科學家提出了一套模型,認為改變某個物體不同表面之間的糾纏程度可以創造或摧毀時空。換言之,該模型認為時空本身是物體間相互糾纏的產物。
  • 霍金前妻談《萬物理論》幕後
    [摘要]奧斯卡獲獎影片《萬物理論》,根據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所著的回憶錄改編,講述了霍金和簡始於劍橋大學的愛情故事及霍金患病前後的勵志傳奇。另外,史蒂芬關於黑洞的好幾個理論被簡化成一個理論,科學家們都對這個處理不太滿意。我也明白這不是一部科教片。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電影已經有很多專業理論的內容了,但對史蒂芬來說還是不夠。騰訊作者:這部片子取名為《萬物理論》,但似乎本質上離一部言情片更近一些。簡:沒錯。
  • 於許成 | 宇宙萬物的終極理論(五)1
    研究結論:元素和原子是組成和構成宇宙萬物生命的基本生命體,元素周期律是宇宙萬物生命的周期律,是統一所有理論的終極理論;融合了東西方科學文化的「元素文化」,是全人類的共同科學文化,是人類科學文化的發展方向。
  • 萬物理論--上篇
    是不是聽起來有點像《道德經》裡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給定一個道(規則),就可以通過這個規則生成萬物。Wolfram認為,我們的物理學也是類似的,都是基於一個簡單的「道」。2010年,Wolfram在TED上介紹了他的計算萬物的理論: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s411Z7pK?
  • 加瑞特 · 裡斯真的發現了萬物理論嗎?
    儘管不能輕易證明它是正確的,弦理論還是為萬物理論的追求注入了生命,而物理學世界已經對該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加瑞特 · 裡斯、E8和萬物理論都是令人頭疼的東西。但是裡西實際上使用相對基本的數學將E8用作一切理論的可能關鍵。裡斯並不是第一個將E8(一個相互關聯的248維對稱物體)視為萬物理論的可能鑰匙的物理學家。但是他想出了一個聰明的方法,可以克服增加引力的棘手問題。
  • 「萬物理論」講述霍金的人生故事
    《時間簡史》是霍金的一部暢銷世界的科普書籍,即將上演的好萊塢大片「萬物理論」成為全球影迷熱切期待的故事片。電影「萬物理論」講述了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故事,霍金是一位研究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的科學家,他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宇宙學的面貌。
  • 讀《萬物理論》觀後感:一部引人深思的好劇!
    《萬物理論》該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主人公也是一位患有不治之疾,全身癱瘓,利用眨眼睛與外界交流,並最終實現了自己價值的偉大的人。影片名字源自他曾說過的一句話:現實就是一座沉重的潛水鐘,不斷地向著海底墜落,但願我的靈魂能如一隻衝破潛水鐘的蝴蝶,自由飛翔。
  • 萬物理論是什麼意思 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霍金
    霍金近日去世的消息也是震驚了世界,享年76歲的霍金,他的一生足以用傳奇來形容,在霍金21歲的時候就已經得了漸凍症,之後也是沒有被挫折所擊敗,為人類科學事業貢獻突出,他的事跡也是被改編成了電影萬物理論,那麼電影萬物理論是什麼意思?
  • 愛情版「萬物理論」把每天當做最後一天
    愛情版「萬物理論」把每天當做最後一天 2020-08-25 11: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萬物理論》發布新劇照 呈現霍金病前甜蜜愛情
    《萬物理論》發布新劇照 呈現霍金病前甜蜜愛情 時間:2014.08.1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萬物理論》:為什麼霍金成為了霍金? | 五官科
    文 | 方槍槍 編輯 | 胡雯雯《萬物理論》是一部「好看」的電影:顏值極佳的男女主角,唯美清新的攝影,如畫的英倫風景……導演詹姆斯·馬什用過於不緊不慢的節奏和大量細節,裹挾著大光圈柔鏡攝影美學,講述了霍金與第一任妻子Jane之間的愛情和生活,從二人夢幻般地在劍橋相遇相識相愛說起,到霍金被檢查出ALS,身體經歷一次次手術、學術攀登座座高峰而「成為霍金
  • 《萬物理論》發行國版藍光 講述霍金傳奇人生
    《萬物理論》發行國版藍光 講述霍金傳奇人生 《萬物理論》國版藍光現已全國發行發行    由詹姆斯·馬什執導的霍金青年時代的傳記片《萬物理論》國版藍光現已全國發行發行,影片靈感源於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