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存在萬物理論嗎?——只一個簡潔優美的公式就能涵蓋世間萬物的關係——人類會找到它嗎?我們還要等多久?
Time rewinds
電影《萬物理論》裡尚能恣意奔跑的霍金想找到它解釋宇宙萬物,愛因斯坦去世前仍在探尋著電磁力與引力的統一,麥克斯韋的方程近乎完美地讓人類看見電與磁的翩然起舞,牛頓的目光把引力公式推向萬物…...
物理學的簡潔與統一展現著純粹的美,而一代代人向著那個終極的目標前行,人類作為一個群體的追求,帶來最純粹的感動。
高三一年就像是在雨林裡穿行,於成片單調的綠色中偶爾能看到開得極豔麗的花,豔黃的蝴蝶,這點不期而遇的亮色總是能帶來洶湧的感動。
物理書選修3-1的前言,編者引了首遊西湖的打油詩,「昔年曾見此湖圖,不信人間有此湖。今日打從湖上過,畫工還欠費功夫」,在後面寫到「如果你對物理學的博大精深及影響之巨仍然將信將疑,那也沒有關係,還是先學下去吧,或許有一天你會拍打著教科書說『編者還欠費功夫』」。
先學下去吧。
這是我第一次脫離開具體的公式、原理,忘掉物理是我初高中不假思索就應該學習的一門科目,去重新感受他,就像一直只顧著低頭撿拾,在某一刻抬起了頭,卻看到一座聖潔的神廟,簡潔,優雅,上面鐫刻著的是那些光輝的名字,是人類一次次睜開眼睛的見證。
海澱考過一道英語作文題,要談談自己的選科和理由,本是平平無奇的,但範文裡對物理的一句闡述卻顯得格外真摯,「I have gained pure joy discovering the constant law behind theever-changing world.」在一篇優秀高考作文裡,面對瓶子裡先後被裝進石頭、沙子、水來談感想這樣樸實又刁鑽的題,有人會說,一個只產生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這個瓶子裡的才是民族應有的比重。
戴著鐐銬原來真的可以跳舞。除了能力之外,似乎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談到應試教育就憤世嫉俗,戕害天性、呆板機械諸如此語隨口就來,但這枷鎖又何嘗不是自己戴上的呢?那些人云亦云,那些敷衍塞責,那些藉口推脫。當然,重負之下仍保有美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需要嚴苛的追求和不得不承認的天賦,做一做美夢還是能行的吧。
我曾經很用心地做過一道歷史題,題幹給出了人類邁向近代路上發生的一系列大事,要求用全球視角解讀近代化歷程,或者提出一個觀點進行論證之類的。我總覺得那些事件在順著時間的長河流動,無聲地說著一個本源性的規律,它正在向我拼命地招手,但是,我說不出來。磨嘰了半天,踩著時間點,把所想用儘可能規範的語言表達了出來。嗯,可是得分很低,而且看答案的時候極其失望。當然,經驗教訓還是乖乖記了下來。
我們的歷史書188頁,花了兩年的時間背下來,藍色的封皮,像是大海和天空的相擁。複習的時候,再剔除每一件事或生動的細節、或無聊的內容,只留下它自己——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終將歷歷可尋。像是在荒涼的大地上挖掘恐龍巨大的骨骼,或者更準確一些,是去探尋一株古樹的盤根,順著那些長而錯結的根須。
閉著眼睛,感受生命的律動,那是人類文明的脈搏,創造,精進,智慧凝結,有著溫度與力量。閉著眼睛,感受生命的延展,那是人類前行的車轍,混亂,雜蕪,篳路藍縷,終將由一個優美的理論來闡釋,社會發展的規律終將變得清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歷史的宇宙裡,閃耀的,是人類群星。
有時候,覺得歷史書像是一個奇異的平面,有的地方光滑至極,褶皺都被熨平,強光打在上面,是絲毫的不容置疑;有些地方有極小的坑窪,遣詞造句,春秋筆法。但其實本質上它們都是一樣的,那白晃晃的光看久了,也能感受到背後的蒼白無力。
真實世界裡,立體的事物,有強光即有陰影,而我想,文學家,藝術家,有些人文關懷的人,是應該生活在那陰影中的。
某次考試之前,我翻了狄更斯的《雙城記》。歷史書上一面A4紙多一點的內容,漫長歷史中三四十年的一瞬間,狄更斯站在一個點,把摺疊的時空拉開,把模糊群像中個體的悲歡展開,同高舉著三色旗的自由女神一起,構成了我對這場風暴的認知。革命不僅是進步,在那些謳歌之外,有血腥,有暴力,有荒誕,是藏在陽光下的陰影。
其實這麼多片段,可以很簡單地用更上位化的詞高度概括——「走神兒了」。我的語文老師說複習的最高境界是神遊萬丈,因為高手題目都已經在腦子裡了。我的神遊倒有些啼笑皆非。但我還是很感激這些走神的時刻,這些觸動與感動,這些發現的快感,讓我在高三的生活中還能尋覓到快樂。周國平說的吧,「即使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可以選擇以尊嚴的方式面對苦難。」雖然誇大了些,但高三和苦行的確有某種意義上的相似。我十分慶幸可以有尋找快樂的精神自由,給予這些高貴的知識應有的尊嚴,給予我的思維以應有的尊嚴。
說來有些太上綱上線了,但是
即使「人權」成了燃燒的城市和流離的人群背后冠冕堂皇的藉口,成了裹挾著利益相互投擲的骯髒武器,我依然堅信,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神聖不可剝奪。
即使這是一個看似眾聲喧譁的時代,有些問題只能用「信仰」二字潦草帶過,讓人發出「沒有腦子更輕鬆」的喟嘆,我依然堅信,獨立思考,理性判斷,有勇氣運用你的理智。
即使主流媒體陽光普照、大眾平臺裡負氣發洩,二者遙相對峙格外滑稽,我仍舊認為,人生荒誕,反抗無謂,但存在即是意義。
當然,說著簡單。
至於萬物理論嘛,借2017年英語高考D篇的一個例子,1933年9月11號,一個著名物理學家信誓旦旦地說,沒有人可以從原子變化中獲得能量,然而24小時之後,中子誘導核反應就被發現了。
萬物理論可能就在目之所及處,需要的,不過是一段艱難的時光和一個恍然大悟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