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又一飛船告急!黎明號為期11年的太空任務還剩下幾個月

2020-12-04 百家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黎明」號宇宙飛船即將完成為期11年的太空探索任務的最後幾個月。

美國宇航局的太空探測器將繼續探索太陽系儘可能久,繼續收集數據和圖像。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專家估計,在今年8月到10月的某個時間裡,黎明將會耗盡燃料。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飛船的肼驅動發動機將會停止工作,黎明將會完全關閉。

該太空飛行器將永遠被鎖定在環繞穀神星的軌道上,穀神星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發現的一顆矮行星。

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Marc Rayman說:「如果沒有離子推進,黎明獨特的軌道任務和探索兩個陌生的新世界是不可能的。

「黎明確實是一艘星際宇宙飛船,它在向地球介紹這些迷人而神秘的世界的過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黎明號」太空探測器於2007年9月27日從地球發射升空,其任務是研究小行星帶中的原行星。

自發射以來,太空船成功地近距離接近穀神星和姐妹小行星灶神星——木星和這顆紅色行星之間最大的兩個天體。

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新聞:曙光號宇宙飛船將在幾個月內耗盡燃料。

在2011年至2012年的14個月裡,「黎明」號繞灶神星運行,以研究這顆巨大的小行星的表面並掃描其核心。

然後,探測器進入黑暗的太空,進行了長達兩年的探索。

自2015年以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宇宙飛船一直在對這顆原行星進行調查,並做出了一系列令人難以置信的發現。

本月早些時候,美國宇航局公布了黎明前穀神星表面令人難以置信的照片。

這顆行星的近距離快照顯示,它的表面有大量的碳酸鈉沉積,這是已知的地球外最大的碳酸鈉沉積。

所有的發現都是由宇宙飛船的引擎實現的,這些引擎幫助美國宇航局保持探測器在軌道上並朝向地球發射信息。

一旦「黎明」號的肼艙完全耗盡,飛船的推進器將無法與地球連接。

但是對於剩餘的日子,美國宇航局的目標是充分利用宇宙飛船並繼續探索遙遠的太空巖石穀神星。

除了高解析度的穀神星照片,飛船還收集伽瑪射線、中子光譜和紅外觀測數據。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消息:太空探索探測器在環繞矮行星穀神星的軌道上運行。

最近的黎明觀測是在6月初開始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希裡斯的奧克塞特和烏爾瓦拉火山口部分。

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卡羅爾·雷蒙德說:「新拍攝的奧卡託隕石坑及其周邊地區的照片超出了人們的預期,展現了美麗的外星景觀。」

「穀神星獨特的表面似乎是由對其富含揮發物的地殼的撞擊形成的,這導致了有趣的、複雜的地質現象,正如我們在Cerealia Facula和Vinalia兼光斑的高解析度新馬賽克中看到的那樣。」

此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另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太空探測器正在耗盡燃料,很快就會遭遇到它的命運。

美國宇航局消息:

今年6月早些時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尋找太陽系外行星的克卜勒(Kepler)宇宙飛船將在未來幾個月消失。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一份聲明中說:「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距離地球9400萬英裡的軌道上運行了9年,從機械故障到被宇宙射線炸飛,它都經歷了許多可能的失敗。」

「以這樣的速度,我們將會以一種非常成功的方式到達它的終點線。

「如果在深空找不到加油站,宇宙飛船的燃料就會用光。」

本文來自網際網路,僅代表他人看法,未經證實之前以官網發布信息為準!!!

相關焦點

  • 「黎明號」新發現:穀神星上的鹽水遺蹟
    1787年,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在符合數列規律的下一位置(距離太陽19.6個天文單位)附近發現了天王星,這使得人們對這一數列規律深信不疑。根據這個定律,在數列的第五項(即火星和木星之間,距離太陽2.8個天文單位)附近,也應該存在一顆行星。 天文學家們再次踏上了尋星之旅,但這次的尋星之旅並不順利。
  • 黎明號探測器看到了太陽系中最奇怪的地方
    在2018年的幾個月裡,美國宇航局的太空飛行器拍了太陽系中最奇怪的地方之一,由於NASA的黎明號宇宙飛船用完了最後一滴燃料,它為科學家提供了令人振奮的太空觀察資料。在任務的最後幾個月中,黎明號飛越了矮行星的表面僅22英裡(35公裡),並將其能量集中在了奧卡託火山口上
  • 黎明號任務正式結束並退役!長達69億公裡的徵程圓滿落幕
    近日,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在排除了其他可能導致通訊中斷的原因後,得出結論,黎明號最終耗盡了肼(N2H4,中文名為肼,又稱聯氨)。肼是一種能讓飛船控制其指向的燃料,可以保持飛船的方向性,並與地球保持聯繫。但是現在「黎明」號已經無法與任務控制中心進行通信,也無法將太陽能電池板轉向太陽進行充電。這一偉大使命者長達69億公裡的徵程正式圓滿落幕!探索了小行星帶灶神星和穀神星中最大的兩個天體,黎明號將這個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目標變成了科學事實。黎明號於2007年9月27日早7時34分從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在離子發動機的推動下,它一路創造了多項第一。
  • NASA一周新聞(2021.02.05)
    國際空間站的新能源2月1日,邁克·霍普金斯和維克多·格洛弗在國際空間站外完成了5小時20分鐘的太空行走,以更換太陽能陣列的電池並升級空間站的一些外部攝像頭。太空行走結束了為期四年的工作,用新的鋰離子電池更換老化的鎳氫電池。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再進行兩次太空行走將重點放在安裝新的太陽能電池陣列所需的工作上,這將增加空間站的現有電力供應。
  • 發現、新疆界、旗艦……盤點NASA深空探測三大梯隊
    近日,NASA公布了下一屆「發現」級項目(Discovery Program)的四個候選任務:海衛一飛掠任務TRIDENT、木衛一飛掠任務IVO和兩個金星探測任務DAVINCI+和VERITAS [1]。「發現」級項目(Discovery項目)是個啥?其實,可能大家並不陌生。許多我們熟知的太空探測任務,都出自這個項目。
  • 2015年,人類探索太空準備怎麼「玩」?
    本次任務皆在「測試在典型飛行環境下飛船的可重複使用系統和相關自主控制系統」。該航空器長5米,寬2.2米,高1.5米,有點類似於汽車,包括燃料在內,重量為2噸,內部測試結果有望在2015年第二季度公開。3月6日「黎明號」到達穀神星3月6日,黎明號飛船將到達並嘗試進入穀神星軌道。
  • NASA發布阿耳忒彌斯計劃,將於2024年實現首位女性太空人登月
    Credit:NASA繼籤署了一系列的重要合同並取得硬體製造組裝的裡程碑之後,NASA公布了阿耳忒彌斯(Artemis)計劃的最新進展,包括最新的第一階段(Phase 1)計劃:於2024年將首位女性太空人和下一位男性太空人送上月球表面
  • 黎明號11年壯舉,成功探索兩顆體積最大的小行星,即將步入黑暗
    美國宇航局的黎明號探測器,在太空中完成整整11年的旅程之後,預計未來幾周推進器燃料即將耗盡。在對小行星帶的兩個最大成員穀神星和灶神星成功進行探索後,它也加入了同人類告別的隊列。退役之後,它還將在穀神星周圍的軌道上翻滾幾十年,直到最後墜入穀神星。
  • SpaceX首次正式載人航天任務發射成功,助力美國重回太空
    今天發射的龍飛船載人艙被命名為Resilience,其發射任務是未來一系列國際空間站任務的開始——早在2014年,NASA就制定了半年一次飛行的時間表,計劃在國際空間站和地球之間定期運送各國太空人。聯盟號可以搭載三人開展為期六個月的任務,而四座的載人龍飛船開始工作後,國際空間站的常住人口將會提升至七人。
  • NASA毅力號直播攻略來了!萬字長文詳解火星任務
    飛船高 197 英尺(60 米)。這將是「阿特拉斯」號火箭第 11 次發射火星,也是繼 2005 年美國宇航局火星勘測軌道器、2011 年「好奇」號火星探測器、2013 年「馬文」號軌道飛行器和 2018 年「洞察」號著陸器之後,阿特拉斯五號的第五次發射。
  • 黎明號為我們帶來的希望
    但是,看到撞擊我們星球的行星殘骸並不等同於看到一顆正處於光輝之中的小行星——這正是我們從2011年開始用黎明號做的事情。「灶神星上的所有照片都超級酷,」NASA執行任務的系統工程師克裡斯蒂娜拉爾森(Kristina Larson)告訴我們。她在黎明號開始工作時,是一名暑期實習大學生,並逐漸承擔起越來越多的太空飛行器的責任,她向它發出的第一個命令把一些圖像帶回了地球。
  • 航天科技公布2021年太空任務:空間站是重中之重
    2020年12月27日,在成功發射遙感三十三號衛星之後,中國航天2020完美收官。2021年來了,今年航天發射任務將達到40餘次,載人空間站則是今年的重中之重。  昨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召開2021年型號工作會議,公布了2021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發射任務, 2021年集團公司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實施階段,是全年宇航任務重中之重,天問一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繞、落、巡」探測;   將重點開展空間站實驗艙、載人月球探測關深等研製工作,重點加快推動北鬥導航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在民用航空等領域應用落地
  • 因惡劣天氣 NASA和SpaceX推遲「龍」飛船發射任務
    中新網11月14日電 據外媒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3名太空人與1名日本太空人,原計劃於14日藉由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研發的火箭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然而,受惡劣天氣影響,飛船發射任務被推遲至美東時間15日19時27分(北京時間16日8時27分)。據報導,美國太空人霍普金斯、格洛弗、沃克和日籍太空人野口聰一,原計劃於14日從佛州甘迺迪太空中心,搭乘「龍」飛船升空,預計8小時後抵達國際空間站,停留6個月。
  • NASA再推遲Crew-1任務至11月 計劃將四名太空人送上太空
    美國宇航局(NASA)宣布再次推遲商業載人航天任務(Crew-1)。該發射任務原定於今年10月23日發射,不過由於檔期太滿隨後推遲到美國東部時間10月31日凌晨2時40分,不過現在再次推遲到 11 月上旬或者中旬。
  • NASA旅行者1號和2號飛船的主要成就
    1977年至1990年期間,特派團取得了以下成績:第一艘飛越太陽系外四顆行星的宇宙飛船(旅行者2號)第一次發現四顆外行星(都是宇宙飛船)的多顆衛星的任務:木星3顆新衛星土星4顆新衛星天王星11顆新衛星海王星6個新衛星第一艘宇宙飛船飛越四顆不同的目標行星(旅行者2號)第一艘訪問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太空飛行器(旅行者2號)第一個拍攝木星
  • 萬字詳解NASA毅力號火星任務:尋找生命,開啟往返火星第一步
    飛船高 197 英尺(60 米)。 這將是「阿特拉斯」號火箭第 11 次發射火星,也是繼 2005 年美國宇航局火星勘測軌道器、2011 年「好奇」號火星探測器、2013 年「馬文」號軌道飛行器和 2018 年「洞察」號著陸器之後,阿特拉斯五號的第五次發射。
  • nasa現在接受了讓阿提米斯登陸者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的建議
    nasa真的希望在2024年把太空人送上月球。但它需要著陸器來完成,現在航天局已經為私人公司打開了建立這些交流的大門。美國航天局在周一(9月30日)宣布,它將在其artemis計劃下,正式尋求有關商業載人著陸器的建議。
  • 真假難辨的阿波羅20號任務:月球背面的飛船、城市遺蹟和外星人
    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獲得了V-2火箭相關的實物和技術圖紙資料,但是蘇聯利用V-2相關的技術知識,率先在1957年10月4日,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送上了太空,隨後蘇聯一發不可收拾,接連將第一顆月球衛星、第一位人類太空人送上太空,美國在整個太空競賽中全面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