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一種宇宙怪癖,科學家們對「黎明」號的第一個目的地「灶神星」(Vesta)異常熟悉,墜落到地球上的大多數隕石實際上都是這個遙遠天體的大塊碎片。但是,看到撞擊我們星球的行星殘骸並不等同於看到一顆正處於光輝之中的小行星——這正是我們從2011年開始用黎明號做的事情。「灶神星上的所有照片都超級酷,」NASA執行任務的系統工程師克裡斯蒂娜拉爾森(Kristina Larson)告訴我們。她在黎明號開始工作時,是一名暑期實習大學生,並逐漸承擔起越來越多的太空飛行器的責任,她向它發出的第一個命令把一些圖像帶回了地球。「灶神星看起來很怪,它不是球形的,並且有非常嚴重的坑坑。」
灶神星怪異的外觀在科學上也很有趣,它經歷了兩次巨大的撞擊,造成了90多個裂縫。「整個類行星的身體都在迴響,」雷曼說。在「黎明」號在灶神星的日子裡,他說他每天都對這次任務的成功以及科學家們從這次訪問中得到的收穫印象深刻。「我一直覺得,如果飛船哪天神秘地死去,至少我們可以得到我們所投資的有價值的回報。」飛船離開灶神星時確實有過瀕死的經歷,當時它用來駕駛的四個反應輪中的第二個壞掉了,危害了「黎明」號發回數據的能力。但對雷曼來說,它們也令人震驚。「你怎麼能不被這些東西迷住呢?」「我喜歡這樣想,就好像穀神星在把它的光投射出去,就像一座燈塔在星際海洋中閃耀著它的光。」[圖片:矮行星穀神星,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
黎明號還揭示了穀神星並不是一個死亡的世界——就在2億5千萬年前,一個稱為阿胡納蒙斯的巨大冰火山噴發出了液態水,還有幾十種氣體,使得這顆矮行星的組成和地質結構成為一個特別複雜的謎。「這是一個混合的世界,」與「黎明」號合作的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行星科學家Lynnae Quick對我們說。「因為穀神星具有這種奇異的成分,你不能只考慮水和鹽,你必須考慮水、鹽和泥,這讓它非常有趣。」
隨著飛船慢慢靠近——當燃料耗盡時,它在離這顆矮行星表面35公裡(22英裡)的地方掠過——穀神星的景象越來越不可思議。「黎明號」在穀神星的經歷改變了科學家們對這顆天體的看法,團隊成員說,現在它是一個可執行的返回任務候選。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科學家們對他們的「終身搜索」標準進行了檢驗。為了保護任何可能隱藏在穀神星上的生命,該太空飛行器的死亡經過精心安排,使其至少在20年內遠離這顆矮行星,以防NASA決定進行後續任務。
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已經在為耗資4.67億美元的「黎明號」(Dawn)任務尋找接班人。這要歸功於一個離子推進系統。科學家們希望他們已經為尋找更多的太陽系小角落行星之旅鋪平了道路。「我們有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進一步探索太陽系,探索更小的天體,而在過去,人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它們擁有多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