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號為我們帶來的希望

2020-12-04 百家號

由於一種宇宙怪癖,科學家們對「黎明」號的第一個目的地「灶神星」(Vesta)異常熟悉,墜落到地球上的大多數隕石實際上都是這個遙遠天體的大塊碎片。但是,看到撞擊我們星球的行星殘骸並不等同於看到一顆正處於光輝之中的小行星——這正是我們從2011年開始用黎明號做的事情。「灶神星上的所有照片都超級酷,」NASA執行任務的系統工程師克裡斯蒂娜拉爾森(Kristina Larson)告訴我們。她在黎明號開始工作時,是一名暑期實習大學生,並逐漸承擔起越來越多的太空飛行器的責任,她向它發出的第一個命令把一些圖像帶回了地球。「灶神星看起來很怪,它不是球形的,並且有非常嚴重的坑坑。」

灶神星怪異的外觀在科學上也很有趣,它經歷了兩次巨大的撞擊,造成了90多個裂縫。「整個類行星的身體都在迴響,」雷曼說。在「黎明」號在灶神星的日子裡,他說他每天都對這次任務的成功以及科學家們從這次訪問中得到的收穫印象深刻。「我一直覺得,如果飛船哪天神秘地死去,至少我們可以得到我們所投資的有價值的回報。」飛船離開灶神星時確實有過瀕死的經歷,當時它用來駕駛的四個反應輪中的第二個壞掉了,危害了「黎明」號發回數據的能力。但對雷曼來說,它們也令人震驚。「你怎麼能不被這些東西迷住呢?」「我喜歡這樣想,就好像穀神星在把它的光投射出去,就像一座燈塔在星際海洋中閃耀著它的光。」[圖片:矮行星穀神星,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

黎明號還揭示了穀神星並不是一個死亡的世界——就在2億5千萬年前,一個稱為阿胡納蒙斯的巨大冰火山噴發出了液態水,還有幾十種氣體,使得這顆矮行星的組成和地質結構成為一個特別複雜的謎。「這是一個混合的世界,」與「黎明」號合作的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行星科學家Lynnae Quick對我們說。「因為穀神星具有這種奇異的成分,你不能只考慮水和鹽,你必須考慮水、鹽和泥,這讓它非常有趣。」

隨著飛船慢慢靠近——當燃料耗盡時,它在離這顆矮行星表面35公裡(22英裡)的地方掠過——穀神星的景象越來越不可思議。「黎明號」在穀神星的經歷改變了科學家們對這顆天體的看法,團隊成員說,現在它是一個可執行的返回任務候選。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科學家們對他們的「終身搜索」標準進行了檢驗。為了保護任何可能隱藏在穀神星上的生命,該太空飛行器的死亡經過精心安排,使其至少在20年內遠離這顆矮行星,以防NASA決定進行後續任務。

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已經在為耗資4.67億美元的「黎明號」(Dawn)任務尋找接班人。這要歸功於一個離子推進系統。科學家們希望他們已經為尋找更多的太陽系小角落行星之旅鋪平了道路。「我們有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進一步探索太陽系,探索更小的天體,而在過去,人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它們擁有多少信息。」

相關焦點

  • 當黎明號遇上穀神星——穀神星是否存在地下海洋?
    研究人員希望用黎明號對灶神星和穀神星進行細緻研究,比較它們的演化進程,揭開小行星演變和天體形成條件之謎。穀神星是這個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也是小行星帶中第一個被發現的天體。其平均直徑約為950千米,整體密度較低(2.09克/立方釐米),被認為含有大量水,相對溫暖潮溼,與可能存在生命體的木衛二和土衛二能夠相提並論。科學家認為,穀神星很可能是一個分化型星球,具有巖石內核,地幔層包含大量冰水物質。穀神星與灶神星差別很大。
  • 「黎明號」探測器!
    黎明號,也稱為曙光號,是美國宇航局的無人空間探測器,於2007年9月27日發射升空,目的是探索小行星帶最大的兩顆原行星:灶神星與矮行星穀神星,是第一架環繞矮行星的探測器,也是首架在任務期間成功進入兩顆太陽系天體軌道探測器。
  • 黎明號探測器看到了太陽系中最奇怪的地方
    在2018年的幾個月裡,美國宇航局的太空飛行器拍了太陽系中最奇怪的地方之一,由於NASA的黎明號宇宙飛船用完了最後一滴燃料,它為科學家提供了令人振奮的太空觀察資料。在任務的最後幾個月中,黎明號飛越了矮行星的表面僅22英裡(35公裡),並將其能量集中在了奧卡託火山口上
  • 「黎明號」新發現:穀神星上的鹽水遺蹟
    1766年,德國數學教師提丟斯發現,六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與太陽的距離存在著一個奇特的數列關係(以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為一個天文單位,這一數列可以寫為0.4,0.7,1.0,1.6,2.8,5.2,10.0,而在2.8處並未發現行星)。
  • 穀神星的超亮斑秘密,黎明號將為您解開,它隱藏著許多謎團!
    穀神星位於小行星帶中,它是這裡面最大的一顆小行星,這是一顆非常特別的小行星,同時也為早期星系形成提供了重要線索,所以美國NASA黎明號探測器正在近距離觀測這個小行星。穀神星的特別之處!最初的時候人類的科學家只能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來觀測穀神星,因此圖像不是很清晰,隨著黎明號探測器逐漸靠近穀神星,越來越多高清照片被發回地球,我們也揭開了穀神星的神秘面紗,穀神星的地表和月球類似,全部都是隕石坑,但是有一個非常奇怪,就是隕石坑都是中小型的,根本沒有大型隕石坑存在,這一點非常的不合理。
  • 「黎明號」最新探測 太陽系矮行星穀神星是海洋世界
    圖為「黎明」號探測器拍攝的穀神星。&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自然-地球科學》《自然-通訊》最新集中發表7篇有關「黎明號」(Dawn)探測器近探穀神星的行星科學研究論文稱,「黎明號」任務對穀神星的第二次延長觀測結果顯示,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
  • 美國宇航局的「黎明號」探測器解開了矮行星穀神星的多重謎題
    黎明號成為揭示穀神星迷霧的明燈圖解:這張全地圖顯示出穀神星表面較明顯的的光澤,其中包含了超出人類視覺範圍的紅外波長。而在今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黎明號太空飛行器剛剛公布了它在離地表僅240英裡(385公裡)的軌道上拍攝的圖像,由此我們現在可以分辨出穀神星上小到115英尺(35米)寬的特徵。我們過去所發現的這個領域,不僅有點類似於我們的月球,布滿中小型隕石坑,更多的是有大量的未解之謎,包括缺乏大型隕石坑,並且有奇怪的白色亮斑沿著表面分布在不同的地點,其地殼的化學組成更是五花八門。
  • 「黎明號」探測器最新發現!穀神星上神秘的「光斑」,竟是一片片高...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黎明號」((Dawn)宇宙飛船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對矮行星穀神星非同尋常的近距離觀察。到2018年10月任務結束時,這個軌道飛行器已經下降到距離地表不到22英裡(35公裡)的高度,並揭示了穀神星為人所熟知的神秘明亮區域的清晰細節。
  • 研究「黎明號」的新數據:還有穀神星上4000米高的獨特大山
    根據美國宇航局黎明號宇宙飛船的觀測結果拍攝,顯示了矮行星穀神星上最大的一座山黎明號是第一個環繞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天體運行任務,它在大型小行星灶神星和矮行星穀神星上都待過。穀神星是太陽系中僅有的五顆公認矮行星之一(冥王星是另一顆)。「黎明號」於2015年3月6日進入穀神星的軌道,研究了它冰冷、坑坑窪窪、凹凸不平的表面,直到2018年10月耗盡燃料。
  • 黎明號任務正式結束並退役!長達69億公裡的徵程圓滿落幕
    近日,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在排除了其他可能導致通訊中斷的原因後,得出結論,黎明號最終耗盡了肼(N2H4,中文名為肼,又稱聯氨)。肼是一種能讓飛船控制其指向的燃料,可以保持飛船的方向性,並與地球保持聯繫。探索了小行星帶灶神星和穀神星中最大的兩個天體,黎明號將這個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目標變成了科學事實。黎明號於2007年9月27日早7時34分從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在離子發動機的推動下,它一路創造了多項第一。2011年,當黎明號抵達灶神星(灶神星是主小行星帶的第二大行星)時,這艘宇宙飛船成為第一個圍繞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天體運行的探測器。
  • 「黎明號」探測器最新發現!穀神星上神秘的「光斑」,竟是一片片高鹽度的海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黎明號」((Dawn)宇宙飛船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對矮行星穀神星非同尋常的近距離觀察。到2018年10月任務結束時,這個軌道飛行器已經下降到距離地表不到22英裡(35公裡)的高度,並揭示了穀神星為人所熟知的神秘明亮區域的清晰細節。
  • 黎明號11年壯舉,成功探索兩顆體積最大的小行星,即將步入黑暗
    美國宇航局的黎明號探測器,在太空中完成整整11年的旅程之後,預計未來幾周推進器燃料即將耗盡。在對小行星帶的兩個最大成員穀神星和灶神星成功進行探索後,它也加入了同人類告別的隊列。退役之後,它還將在穀神星周圍的軌道上翻滾幾十年,直到最後墜入穀神星。
  • 黎明號探測器還拍到了奇怪的結構
    其實在太陽系有兩顆值得讓人懷疑的天體,一個是特殊的外表像個巨型核桃的土衛八,而另一顆就是位於小行星帶的穀神星,多年來科學家對穀神星表面一處奇怪的發光物感興趣,為了解開穀神星上的謎團,NASA還特意發射了「黎明號探測器
  • 「黎明號」發現:穀神星上有廣袤海洋
    ·行星科學·「黎明號」探測器發現穀神星上有廣袤海洋奧卡託環形山(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穀神星是一顆矮行星,也是小行星帶中已知最大的天體。最近,在《自然-天文學》、《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連發的7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根據「黎明號」(Dawn)探測器在距離穀神星表面35千米處觀測並傳回的奧卡託(Occator)環形山高解析度引力數據和影像,分析發現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其曾有一段地質活動活躍時期,直到最近才結束。《自然-天文學》的2篇論文顯示,已有2000萬年歷史的奧卡託環形山底深處有一個很大的滷水儲層。
  • 人造血管移植為先天性心臟缺陷兒童帶來希望
    《人造血管移植為先天性心臟缺陷兒童帶來希望》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人造血管移植為先天性心臟缺陷兒童帶來希望(原標題:人造血管移植為先天性心臟缺陷兒童帶來希望) 網易科技訊
  • 多巴胺神經元再生,為帕金森病治療帶來新希望
    多巴胺神經元再生,為帕金森病治療帶來新希望 2020-07-03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技術為我們帶來了什麼?
    技術每時每刻都會出現在我們身邊,伴隨著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是鐵證如山的。歷史的車輪從來沒停過,在不停的變化,而科技也是隨著車輪每時每刻的不斷發展前進。今天,人們不但享受的技術給我們帶來的便利,而且也在為科學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感到深深的恐慌和焦慮。現代科學技術的權威性也越來越遭到人們不停質疑和狠狠的批判。
  • 新藥為多發性硬化症帶來希望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種新的免疫療法已證明對動物多發性硬化症有成功的治療效果,對人類來說可能是有希望的。費城託馬斯·傑斐遜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一種藥物,該藥物可防止免疫系統細胞攻擊髓鞘,髓鞘是圍繞神經細胞的保護層。使用MS,人體的免疫系統會攻擊髓鞘,從而攻擊中樞神經系統。
  • 這顆可能存在地下海洋的小行星,就在我們太陽系
    最近幾周,黎明號在距穀神星表面約22英裡處拍攝的照片和化學分析數據顯示,穀神星表面存在許多氯化鈉沉積物,也就是鹽。科學家經過精密的分析,認為這很可能是由於水滲出地表並蒸發掉而留下的鹽。這增加了人們對穀神星曾經是一個宜居世界的希望,也為人類移民帶來希望。
  • 煥然一新的全新名圖,能否為韓系車帶來希望?
    2020年是韓系車的產品大年,在短短的兩三個月時間裡,北京現代相繼推出了第十代索納塔、2020款勝達、第七代伊蘭特等重磅新車,東風悅達起亞也上市了全新的K5凱酷,這些新車的到來,不僅引起了消費者的廣泛關注,也給正處於寒冬中的韓系車注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