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號11年壯舉,成功探索兩顆體積最大的小行星,即將步入黑暗

2021-01-09 茶馬星球視野

美國宇航局的黎明號探測器,在太空中完成整整11年的旅程之後,預計未來幾周推進器燃料即將耗盡。在對小行星帶的兩個最大成員穀神星和灶神星成功進行探索後,它也加入了同人類告別的隊列。退役之後,它還將在穀神星周圍的軌道上翻滾幾十年,直到最後墜入穀神星。

黎明號於2007年9月27日發射,是美國宇航局唯一一次圍繞兩個行星體運行的探測任務,黎明號的壯舉是通過其高效離子推進器實現的。2011年,它到達了跨度達600公裡,呈現有趣蛋形的灶神星,在那裡的軌道運行了一年後,又出發前往穀神星,旅程中又花掉了四年時間。

這個機器人探險家能夠近距離觀察小行星上是否存在水以及小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這兩顆小行星共同佔據了小行星帶質量的45%,炎熱的灶神星有一個類似於陸地行星的構成,有鐵核和乾燥的巖石表面,那裡的地形多樣,有峽谷,隕石坑和山脈,還有天體撞擊和火山活動的殘餘。黎明號能夠確認,之前在地球上發現的一類隕石是來自灶神星的碎片。

黎明號上的望遠鏡已經在穀神星上發現了富含水的礦物質,穀神星是一個寬度達900公裡寬的天體,由於它的大尺寸和球形,被歸類為矮行星。黎明號在穀神星上發現了冰凍海洋的殘餘物,上面覆蓋著一層由粘稠的粘土和鹽構成的多孔狀表皮。而科學家對於這一發現十分出乎意料。

如果穀神星是在現在的位置形成的話,那麼年輕活力的太陽可以將穀神星上大部分的水蒸發掉。因此一些科學家懷疑它是在木星和土星之後誕生的,只是被氣態巨星早期的劇烈旋轉所吸引。黎明號發現穀神星其實是來自遙遠的地方,因為它發現了一種標誌物:氨,這是一種只能在外太陽系中形成的揮發性分子。

黎明還發現了一個跡象,穀神星仍然有著活躍的地質活動:一座4公裡高的孤火山,滲出了水,鹽和其他物質組成的「熔巖」。後續觀察陸續發現了另外21座火山的痕跡。超過100個富含鹽的亮點也表明,地下冰滲透到了地表,就像泥濘的鹽水一樣。

在埃爾納特火山口,顯示出有機分子的跡象,它們在外太陽系中很常見,但這並不意味著生命。但這些發現使得穀神星成為進一步探索的備選目標,美國宇航局正在考慮未來向穀神星發射著陸器是否可行。

黎明號在有效壽命的最後幾個月裡,已經進入了距離穀神星表面僅35公裡高的軌道。這顆即將死去的飛行器可能會在軌道上停留半個世紀或更長時間,這將是一座揭開矮行星奧秘的惰性天體紀念碑,也是人類科技的一次重大成就。

相關焦點

  • 當黎明號遇上穀神星——穀神星是否存在地下海洋?
    研究人員希望用黎明號對灶神星和穀神星進行細緻研究,比較它們的演化進程,揭開小行星演變和天體形成條件之謎。穀神星是這個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也是小行星帶中第一個被發現的天體。除了採用了新型動力外,黎明號還帶有很多先進的設備。它裝有光譜繪圖儀、幀幅數位相機、γ射線和中子光譜儀等科學觀測儀器。這些儀器用於測量小行星的質量、形狀、體積和旋轉狀態,以及詳細的元素和礦物成分,確定其構造和熱的變化、磁力、核的大小,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小行星上的峽谷、山脈、隕石坑、熔巖痕跡、兩極冰帽、湖床河道等景色,有可能發現許多奇特現象。
  • 黎明號為期11年的太空任務還剩下幾個月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黎明」號宇宙飛船即將完成為期11年的太空探索任務的最後幾個月。美國宇航局的太空探測器將繼續探索太陽系儘可能久,繼續收集數據和圖像。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專家估計,在今年8月到10月的某個時間裡,黎明將會耗盡燃料。
  • 黎明號為我們帶來的希望
    但是,看到撞擊我們星球的行星殘骸並不等同於看到一顆正處於光輝之中的小行星——這正是我們從2011年開始用黎明號做的事情。「灶神星上的所有照片都超級酷,」NASA執行任務的系統工程師克裡斯蒂娜拉爾森(Kristina Larson)告訴我們。她在黎明號開始工作時,是一名暑期實習大學生,並逐漸承擔起越來越多的太空飛行器的責任,她向它發出的第一個命令把一些圖像帶回了地球。
  • 「黎明號」探測器!
    黎明號,也稱為曙光號,是美國宇航局的無人空間探測器,於2007年9月27日發射升空,目的是探索小行星帶最大的兩顆原行星:灶神星與矮行星穀神星,是第一架環繞矮行星的探測器,也是首架在任務期間成功進入兩顆太陽系天體軌道探測器。
  • 揭秘穀神星:太陽系已知最大的小行星,知道的人卻很少
    穀神星(英文名Ceres),正式名稱為第1號小行星穀神星,它是在太陽系內已知最大的小行星,相信對天文學不太了解的人可能並未聽過它的名字。它於1801年1月1日被義大利天文學家發現,曾經長達半個世紀被認為是太陽系第八大行星。
  • 「黎明號」新發現:穀神星上的鹽水遺蹟
    《自然天文學》雜誌刊登了天文學家對「黎明號」觀測數據的研究結果,宣布揭開了「穀神星」上觀測到明亮區域的謎團,這意味著人類揭開了小行星帶中兩顆最大天體一一穀神星和灶神星的神秘面紗。 01 小行星帶的主角——穀神星 穀神星是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小行星帶上最大的天體,一度被誤認為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
  • 四顆小行星即將「親近」地球 直徑最大260米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9日報導,歐洲空間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發布消息稱,在21日將會有四顆小行星與地球來一次「親密接觸」。當中最大的直徑足有260米,相當於「倫敦眼」摩天輪總高度的兩倍,速度為每秒13公裡!這四顆小行星中,名為2006LH的小行星直徑為45米,相當於一頭藍鯨的大小。
  • 黎明號任務正式結束並退役!長達69億公裡的徵程圓滿落幕
    探索了小行星帶灶神星和穀神星中最大的兩個天體,黎明號將這個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目標變成了科學事實。黎明號於2007年9月27日早7時34分從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在離子發動機的推動下,它一路創造了多項第一。2011年,當黎明號抵達灶神星(灶神星是主小行星帶的第二大行星)時,這艘宇宙飛船成為第一個圍繞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天體運行的探測器。
  • 細說新視野號成功飛越冥王星的這一壯舉
    發射太空船探索太陽系是要花費相當多的人力和物力的,不過這卻也是一個國家國力的具體展現。新視野號太空船,圖片來源NASA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但是就在新視野號發射後的幾個月,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就在2006年8月24日宣布,把冥王星重新定義為矮行星,所以冥王星就從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變成一顆矮行星。新視野號原本是要來探索太陽系的最後一顆行星,發射後卻成了第一個用來探索矮行星的太空船。
  • 是水還是其他物質,人類還需探索!
    穀神星是太陽系中最奇怪的天體之一,它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天體,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矮行星,還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矮行星。所謂「矮行星」,也稱侏儒行星,是具有行星級質量,但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衛星的天體。其體積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
  • 它被認為是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 擁有金字塔山脈 如今被行星除名
    穀神星曾被認為是太陽系已知最大的小行星,直徑約950公裡,由於它的特殊位置以及本身,一度被認為是太陽系行星中的一員,將近半個世紀都以行星之名列在天文學的書表之中,但是由於科學家在後來發現了更多的小行星,而穀神星只是許許多多相似類型天體的一位而已,因此後來科學家創造小行星(類似恆星的天體)這個名詞來稱呼這種天體,而將它排除出行星之列,並且重新定義了行星的性質:首先要有足夠的質量
  • 黎明號探測器還拍到了奇怪的結構
    雖然科學家一直在太陽系內其它星球上尋找地外生命的痕跡,許多數據表明其它天體上並沒有發現有生命存在,不過一些人認為早有地外文明拜訪過太陽系,其實在太陽系有兩顆值得讓人懷疑的天體,一個是特殊的外表像個巨型核桃的土衛八,而另一顆就是位於小行星帶的穀神星,多年來科學家對
  • 「黎明號」最新探測 太陽系矮行星穀神星是海洋世界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8月11日消息,作為太陽系小行星帶中已知最大的天體,矮行星穀神星最新被探測研究發現是一個海洋世界。圖為「黎明」號探測器拍攝的穀神星。
  • 人類即將與穀神星進行史上最親密的接觸!
    博科園:科學科普-太空探索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艘宇宙飛船即將與穀神星(Ceres)親密接觸,這是一顆巨大的小行星,也是太陽系內部的矮行星。本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黎明號」宇宙飛船將進入軌道,在距離穀神星最近的點處,掠過距離穀神星只有22英裡(35公裡)的軌道,讓「黎明號」能夠獲得迄今為止對這顆矮行星的最佳觀測。在最遠的一點,新的橢圓軌道將攜帶黎明超過2500英裡(4000公裡)。
  • 小行星帶中最大天體!曾被認為是第5大行星,上面白點令人費解!
    等他再次準備觀察這顆小行星時,它卻早已消失。其實他發現的就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穀神星。但是科學家們卻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皮亞齊是正確的;也有人認為這可能是一顆彗星,不然的話,為什麼它不見了呢?1801年12月31日夜,德國天文愛好者奧伯斯用望遠鏡對準了這片天空。果然不出所料,穀神星有出現了!
  • 研究「黎明號」的新數據:還有穀神星上4000米高的獨特大山
    根據美國宇航局黎明號宇宙飛船的觀測結果拍攝,顯示了矮行星穀神星上最大的一座山黎明號是第一個環繞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天體運行任務,它在大型小行星灶神星和矮行星穀神星上都待過。穀神星是太陽系中僅有的五顆公認矮行星之一(冥王星是另一顆)。「黎明號」於2015年3月6日進入穀神星的軌道,研究了它冰冷、坑坑窪窪、凹凸不平的表面,直到2018年10月耗盡燃料。
  • 解讀日本將太空巖石帶回地球壯舉的背後隱藏了哪些挑戰
    1、火箭載荷有限在將太空人派往小行星之前,人們需要找到一種有效的方法來分析小行星的礦物構成。這裡最大的障礙是,由於火箭受到大小和重量制約,其有效載荷是有限的,因此人們無法在火箭上裝配最好的科學設備。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在這些小行星表面上進行科學分析總是受限的。
  • 穀神星的超亮斑秘密,黎明號將為您解開,它隱藏著許多謎團!
    穀神星位於小行星帶中,它是這裡面最大的一顆小行星,這是一顆非常特別的小行星,同時也為早期星系形成提供了重要線索,所以美國NASA黎明號探測器正在近距離觀測這個小行星。穀神星的特別之處!最初的時候人類的科學家只能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來觀測穀神星,因此圖像不是很清晰,隨著黎明號探測器逐漸靠近穀神星,越來越多高清照片被發回地球,我們也揭開了穀神星的神秘面紗,穀神星的地表和月球類似,全部都是隕石坑,但是有一個非常奇怪,就是隕石坑都是中小型的,根本沒有大型隕石坑存在,這一點非常的不合理。
  • 歐洲航天局:4顆小行星將撞擊地球,現代科技能否保障人類安全?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永不止步隨著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規划走,完美收官,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對地球以外的空間展開了天馬行空的想像。古今中外湧現過無數的天文愛好者事實上,人類從很早之前就已經萌生出了探索宇宙的欲望。
  • 這顆外星有凍土帶和鹹海洋,可能存在生命,唯一探測器已成守護者
    內最大的天體,它的直徑約為945千米,視星等達到了+6.7至+9.3之間,一臺小型望遠鏡即可看到它的存在,1801年1月1日義大利人朱塞普·皮亞齊在巴勒莫發現穀神星時,還以為它是一顆行星,後來連續發現了大量的小行星帶天體,才在50年後被降級為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