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號」發現:穀神星上有廣袤海洋

2021-01-09 科技與生活視野

·氣候·

北極海冰或將在2035年完全消融

圖片來源:Markus Frey,British Antarctic Survey

一項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的新文章揭示,北極的海冰到2035年可能會完全融化。研究人員利用哈德利中心全球環境模型(HadGEM3)分析了北冰洋距今最近一次間冰期的海冰融化情況,並將其與北冰洋現在的海冰融化情況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在春天和初夏,北冰洋海冰上形成的淺水池能決定海冰能吸收和反射多少陽光。而在最後一個間冰期,北極春天強烈的陽光會導致海冰上產生許多個冰融化形成的水池,促使海冰的溶解。而基於這一模型,研究人員推測到2035年北極的海冰或將完全溶解。

·行星科學·

「黎明號」探測器發現穀神星上有廣袤海洋

奧卡託環形山(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

穀神星是一顆矮行星,也是小行星帶中已知最大的天體。最近,在《自然-天文學》、《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連發的7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根據「黎明號」(Dawn)探測器在距離穀神星表面35千米處觀測並傳回的奧卡託(Occator)環形山高解析度引力數據和影像,分析發現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其曾有一段地質活動活躍時期,直到最近才結束。

《自然-天文學》的2篇論文顯示,已有2000萬年歷史的奧卡託環形山底深處有一個很大的滷水儲層。該儲層可能曾受到導致環形山形成的力量的作用,致使行星表面出現了明亮的鹽沉積;環形山中央最大的明亮區域Cerealia Facula的中心,也存在水合氯鹽。研究指出,這個巨大的滷水海洋可能位於地表40千米以下,但具體面積尚不確定。

另外2篇文章分析了穀神星的地殼構成,指出穀神星曾在約900萬年前開始了一段冰火山活躍期,直到最近才結束。《自然-地球科學》的一篇論文顯示,奧卡託環形山的丘陵可能是在撞擊導致流水結冰時形成的,而穀神星在地質學上的近期也出現過活躍的冰凍水文現象。而《自然-通訊》的兩篇論文指出,穀神星上富含水和鹽的泥漿樣撞擊熔巖與火星上的不同,規模也不及火星;奧卡託環形山內的各種明亮沉積可能具有不同來源。

·新冠病毒·

空氣汙染正在殺死印度的重要蜜蜂

空氣汙染影響的不僅是人類的健康,還有蜜蜂的生存。一項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的研究在印度班加羅爾調查了空氣汙染對當地的大蜜蜂(Apis dorsata)的影響。他們發現,在汙染較為嚴重的工業區生活的蜜蜂,翅膀上往往被有毒的金屬顆粒覆蓋,在被捕捉後的1天內,其中80%死亡,這一數字是生活在校園中的大蜜蜂的兩倍。此外,汙染區的大蜜蜂還容易出現心律不齊、血壓下降等現象。大蜜蜂是印度重要的傳粉動物,一旦數量急劇下降,當地水果、蔬菜、堅果等產量將受到嚴重影響。

·神經科學·

產前抑鬱症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產前抑鬱使得孩子扣帶回、杏仁核通路的白質連接強度下降。(圖片來源:HAY ET AL., JNEUROSCI 2020)

超過五分之一的孕婦會出現產前抑鬱症。產前抑鬱症影響孩子的行為及發育,並且增加其成年後出現抑鬱症的概率。不過,此前的研究尚不清楚產前抑鬱是怎樣影響這些行為的。在一篇新發表於《神經科學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調查了孕婦的抑鬱狀態,並通過擴散磁振造影觀察了其孩子大腦白質各區域的連接強度。研究發現,產前抑鬱越嚴重的孕婦,其孩子腦部參與情緒處理的白質區域連接越弱。而這種改變會導致小孩出現情緒失調,患上抑鬱症的風險也會增加。研究提示,更好的產前關懷和抑鬱症治療將有益於小孩的發育。

·材料科學·

能快速淡化海水的新型材料

金屬有機框架(MOF)是由一種金屬離子或團簇與有機配體組成的多孔晶體材料,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積。據一項《自然-可持續發展》上的研究,科學家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IL-53的孔隙中引入了光敏性的聚螺吡喃丙烯酸酯(PSP),合成了一種新型MOF材料——PSP-MIL-53。它在吸收太陽光後,能在30分鐘內使河水、海水中的總溶解性固體物降低至可飲用的範圍。這種材料還可以重複使用。1千克PSP-MIL-53每天可生產139.5升淡水。這種材料為低能耗的海水淡化和礦物提取提供了新方法。

·新冠病毒·

不管有無症狀,新冠感染者攜帶病毒量一樣多

近期在一項發表於《美國醫學學會·內科學》的新研究中,韓國研究人員對一個隔離點的有症狀與無症狀感染者分別進行了拭子樣本檢測,他們發現那些無症狀攜帶者(包括後來也從未出現症狀的人)的鼻子、喉嚨和肺部攜帶的病原體與有症狀者同樣多。儘管無症狀者清除病毒的速度快於有症狀者,但新冠病毒仍會在他們體內持續一段時間。這一發現有望幫助人們了解哪些感染者是真正無症狀,而不是處於「症狀前」狀態。

·環境·

農業:被忽略的硫汙染源

生產、使用化石燃料時釋放的硫是重要汙染源,而今日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的研究測算了美國4處用於不同目的的農業用地,結果表明農業造成的硫汙染可能比化石燃料更為嚴重。農業上對殺蟲劑和化肥的使用使得大量硫進入到生物圈,這一影響還在愈演愈烈。這將會導致土壤酸化、下遊富營養化、形成甲基汞等後果。其中,甲基汞可以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健康。作者呼籲更多地關注農業排放的硫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農民、決策者和科研人員需要合作應對這一環境問題。

·新冠疫情·

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8月10日8時35分左右,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20004254例,累計死亡病例733929例。較前日,新增確診病例230807例,新增死亡病例4536例。

據美國兒科學會發布的報告,僅7月最後兩周,美國有超9.7萬名兒童感染新冠病毒。這一數字佔今年3月以來美國確診兒童總數的四分之一。其中每10個感染病例中,就有7個以上的病例來自南部和西部的州。隨著一些學校重新對學生開放,學生幾個月來首次進入學校,這可能也是病例激增的原因。

周一,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宣布,本周內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將達到2千萬,病亡人數將達到75萬。世界衛生組織緊急項目負責人瑞安強調,雖然武漢報告了第一起聚集性疫情,但以他和世衛組織超過25年的經驗來看,這並不代表「零號病人」也出自武漢。瑞安表示,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去考慮到所有假設,「只有依靠數據和科學,才有可能發現新冠病毒跨物種傳播的關鍵點。」

8月10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44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31例(陝西9例,上海8例,山東6例,廣東3例,甘肅2例,河北1例,黑龍江1例,浙江1例),本土病例13例(均在新疆);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2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上海1例,福建1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7例(境外輸入6例);當日轉為確診病例2例(均為境外輸入);當日解除醫學觀察13例(境外輸入3例);尚在醫學觀察無症狀感染者285例(境外輸入137例)。

相關焦點

  • 當黎明號遇上穀神星——穀神星是否存在地下海洋?
    2015年3月6日,美國黎明號小行星探測器飛抵穀神星進行探測。該探測器是於2007年9月27日發射升空的,它在2011年7月首先進入了灶神星軌道,對其展開了14個月的探測,採集了關於灶神星的珍貴數據和圖像;然後,又飛往穀神星進行探測。穀神星是顆什麼樣的行星?這件事對於人類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 「黎明號」探測器最新發現!穀神星上神秘的「光斑」,竟是一片片高鹽度的海洋
    原來,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其曾有一段地質活動活躍時期,直到最近才結束。通過研究穀神星的重力,科學家們對這顆矮行星的內部結構有了更多的了解,並且能夠確定穀神星的鹽水庫大約有25英裡(40公裡)深,數百英裡寬。穀神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要小行星帶。它並不像太陽系外的一些冰冷的衛星那樣,從與大型行星的引力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內部加熱中受益。
  • 「黎明號」新發現:穀神星上的鹽水遺蹟
    《自然天文學》雜誌刊登了天文學家對「黎明號」觀測數據的研究結果,宣布揭開了「穀神星」上觀測到明亮區域的謎團,這意味著人類揭開了小行星帶中兩顆最大天體一一穀神星和灶神星的神秘面紗。 「黎明號」於2001年立項,期間由於NASA先後啟動「重返月球」和「登上火星」等計劃,使得「黎明號」項目一度因資金不足而被取消,後來在多方努力下再次重啟。 2011年,「黎明號」到達小行星帶上的灶神星,開始了為期6個月的環繞觀測。
  • 「黎明號」最新探測 太陽系矮行星穀神星是海洋世界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8月11日消息,作為太陽系小行星帶中已知最大的天體,矮行星穀神星最新被探測研究發現是一個海洋世界。圖為「黎明」號探測器拍攝的穀神星。
  • 「黎明號」探測器最新發現!穀神星上神秘的「光斑」,竟是一片片高...
    原來,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其曾有一段地質活動活躍時期,直到最近才結束。通過研究穀神星的重力,科學家們對這顆矮行星的內部結構有了更多的了解,並且能夠確定穀神星的鹽水庫大約有25英裡(40公裡)深,數百英裡寬。穀神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要小行星帶。它並不像太陽系外的一些冰冷的衛星那樣,從與大型行星的引力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內部加熱中受益。
  • 《自然》新發現:穀神星地表之下,暗藏大片海洋
    但美國宇航局NASA的黎明號的探測數據表明,穀神星要比想像中的複雜得多。2015年3月,黎明號成功進入環繞穀神星軌道,並對穀神星進行了超過三年的探測,直到2018年11月才結束任務。在此期間,黎明號獲得一項重大發現——穀神星的奧卡託隕石坑中分布著一些神秘亮斑。
  • 穀神星上曾經有過海洋嗎?
    穀神星是內太陽系的唯一矮行星,可能曾經被整片海洋所覆蓋,然而現在卻被覆蓋在它的硬殼之下。穀神星是內太陽系的唯一矮行星。為了凸顯其表面成分的差異,圖片以假彩色的形式呈現。NASA的「黎明號」任務持續為我們揭開這個位於小行星帶上只有德克薩斯大小的穀神星的有趣歷史。
  • 穀神星冰冷的外殼下有一個隱藏的海洋
    這裡最有名的便是穀神星,它是小行星帶上最大的天體,也是早期太陽系的活化石。2007年,美國航天局發射了「黎明」號宇宙飛船,對穀神星進行了近距離研究。在對這顆矮行星進行了勘測和研究後,科學家們推斷它曾經有一個冰封的海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系列七項研究,黎明號觀察穀神星沉悶、沒有生命的外殼,並找到確鑿的證據證明它是一個海洋世界。
  • 穀神星存在地下海洋?有科學家提出了質疑
    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在2015年抵達矮行星穀神星(Ceres)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黎明號」(Dawn)飛船探測到了一些奇怪的現象,那裡曾有像巖漿一樣流動和噴發的冰。
  • 研究「黎明號」的新數據:還有穀神星上4000米高的獨特大山
    根據美國宇航局黎明號宇宙飛船的觀測結果拍攝,顯示了矮行星穀神星上最大的一座山黎明號是第一個環繞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天體運行任務,它在大型小行星灶神星和矮行星穀神星上都待過。穀神星是太陽系中僅有的五顆公認矮行星之一(冥王星是另一顆)。「黎明號」於2015年3月6日進入穀神星的軌道,研究了它冰冷、坑坑窪窪、凹凸不平的表面,直到2018年10月耗盡燃料。
  • 表面有可疑亮點,地下有液態海洋:關於穀神星,你了解多少?
    2015年以來,美國宇航局的黎明號(Dawn)飛船抵達穀神星軌道,對這個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展開近距離科學考察,獲取了一系列極其重要的發現和科學數據,揭開了關於穀神星的一系列長期以來一直困擾科學的謎團。2018年底,當黎明號燃料即將耗盡時,科學家黎明號以35公裡的極端高度對穀神星表面的這個隕石坑進行高精度成像,獲得了關於Occator隕石坑的大量珍貴數據。數據表明,穀神星表面的這些神秘亮點,實際上其成分主要是鹽,這表明穀神星地下可能存在液態水,當這些水溢出到地面蒸發後,就形成了這些鹽物質。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穀神星地下可能有液態水。
  • 穀神星上的發光物到底是什麼?黎明號探測器還拍到了奇怪的結構
    雖然科學家一直在太陽系內其它星球上尋找地外生命的痕跡,許多數據表明其它天體上並沒有發現有生命存在,不過一些人認為早有地外文明拜訪過太陽系,其實在太陽系有兩顆值得讓人懷疑的天體,一個是特殊的外表像個巨型核桃的土衛八,而另一顆就是位於小行星帶的穀神星,多年來科學家對
  • 矮行星穀神星研究新發現
    圖源: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撰文:MICHAEL GRESHKO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裡,矮行星穀神星體積雖小,卻蘊藏著大大的驚喜。美國宇航局黎明號探測器進行的大量研究發現,穀神星是一顆地質活躍的天體,有冰火山以及遠古海洋遺存。
  • 矮行星穀神星研究新發現
    圖源: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撰文:MICHAEL GRESHKO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裡,矮行星穀神星體積雖小,卻蘊藏著大大的驚喜。美國宇航局黎明號探測器進行的大量研究發現,穀神星是一顆地質活躍的天體,有冰火山以及遠古海洋遺存。
  • 距離地球最近的矮行星穀神星地表之下竟是巨大海洋,或有外星生命
    根據《自然·天文學》、《自然·地理科學》和《自然通訊》等雜誌近期刊發的七篇系列論文,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研究了美國宇航局(NASA)「黎明號」宇宙飛船(Dawn spacecraft)傳回的有關穀神星的資料,發現其地表之下竟然是巨大的海洋,為尋找外星生命提供了新的重大線索。
  • 穀神星地表下竟暗藏大片海洋
    穀神星由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在1801年發現。現在科學家把穀神星劃為矮行星,是太陽系裡唯一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矮行星。科學家推測它是受到木星的強大引力的影響,進而未能形成完整的行星,有生命跡象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受到天文界的關注。
  • 美國宇航局的「黎明號」探測器解開了矮行星穀神星的多重謎題
    而在今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黎明號太空飛行器剛剛公布了它在離地表僅240英裡(385公裡)的軌道上拍攝的圖像,由此我們現在可以分辨出穀神星上小到115英尺(35米)寬的特徵。我們過去所發現的這個領域,不僅有點類似於我們的月球,布滿中小型隕石坑,更多的是有大量的未解之謎,包括缺乏大型隕石坑,並且有奇怪的白色亮斑沿著表面分布在不同的地點,其地殼的化學組成更是五花八門。
  • 穀神星隕石坑內發現「冰鹽」,地下或暗藏海洋,不排除存在生命
    ,猶如一個海洋世界。如鹽水真的存在的話,不排除有微生物等存在的可能性。  穀神星的名字來自羅馬神話農業女神瑟雷絲(Ceres)。它應該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由義大利天文學家朱塞佩·皮亞齊(Giuseppe Piazzi)在1801年發現,也是火木小行帶裡最大的星體。穀神星最初被歸類為行星,但其個頭太大,最後在2006年被認定為「矮行星」。
  • 國際最新研究:太陽系矮行星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
    中新社北京8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太陽系小行星帶中已知最大的天體,矮行星穀神星最新被探測研究發現是一個海洋世界。
  • 穀神星內部或是「海洋世界」,NASA探測發現,它的水多到噴出來
    同時,由於和太陽之間的距離較遠,科學家們也發現,穀神星的表面也是一層冰殼,不過,由於穀神星的地質活動一直都非常活躍,所以,科學家們也認為,穀神星或許是一顆內部存在著「地下海洋」的星球。「海洋世界」或真的存在據報導,NASA的天文學家通過「黎明號」探測器傳回的穀神星數據發現,穀神星的表面存在著鹽結皮,它是由滲透至表面並蒸發的液體留下的,此外,它表面的冰火山還持續噴發冰巖漿,這些都可以看做是穀神星存在地下海洋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