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西安,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隨便一鏟子下去,就能挖到文物。」不了解西安歷史的朋友肯定覺得這話特誇張,但筆者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13朝古都西安確實有這個底氣,這不,西安挖個地鐵2號線,挖出了100多座古墓,出土上萬件文物;西安某大學修個宿舍,挖出了漢代墓葬群;西安某工地施工,挖出30多件珍貴的唐代彩繪陶俑……根據不完全統計,西安平均1年,就要挖出300座古墓。由此可見,西安著實是塊風水寶地。
不過今兒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寶山」,並不在西安,而是在同為13朝古都的洛陽,這座海拔不足300米、總面積不過700多平方公裡的山頭,竟然埋了24位皇帝,上萬名人貴族,根據專家學者保守估計,這裡的古墓超過10萬座,簡直是我國「最受歡迎的墓地」。
那麼到底是怎樣的山,才會如此吸引人呢?別急,咱細細來說。
此山名叫邙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乃秦嶺山脈的餘脈,崤山的支脈。邙山雖不是一座巍峨高大的山,卻完美符合了我國傳統的風水學,是當之無愧的「風水寶地」,道教更是稱其為「七十二福地之一」。
它的第一個優勢,土壤滲水非常低。邙山質地為黃土丘陵地,山南山北,土層深厚,粘結性好,含水率低,所以在這裡修建古墓,不用擔心被水淹沒(古人最忌諱墓地滲水),是理想的安息之地。
第二個優勢,地理位置。北邙山地處中央之山嵩嶽之下,古稱中土,可控御四方,故而北邙山享有中央尊位,自然是皇帝們最滿意的地方。
第三個優勢,坐擁黃河,地勢開闊。在古人眼裡,山意味著沉穩淵博,千年不移;水意味著靈動變通,可匯聚百川。故而這樣背山襟水的結構,是最上乘的風水寶地。同時邙山乃洛陽北面一道天然屏障,自古以來便是戰略要地,帝王將相們死後葬在這裡,寓意繼續守衛國家。
故而自東周以來,就有人埋葬於此,根據現有考古資料可知,邙山擁有8座東周王陵、5座東漢帝陵、2座曹魏帝陵、5座西晉皇陵、6座北魏皇陵、1座後唐帝陵,1座南明帝陵;同時還有7座後主皇帝陵,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蜀漢後主劉禪和南唐後主李煜。
除了帝王將相,歷朝歷代的名人們,也非常青睞邙山,比如文學家賈誼、石崇,詩人杜甫、孟郊、白居易、範仲淹、王之渙,書法家顏真卿、王鐸等等名人,皆埋葬於此,甚至有些人「來晚了」,沒地兒了,便葬在邙山周邊的洛陽盆地,邙山實在太受歡迎了。
當年白居易還為此事寫了一首詩:「賢愚貴賤同歸盡,北邙冢墓高嵯峨。」民間更是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生在蘇杭,葬在北邙。」誰若是能死後葬在北邙山,那便是天大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