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鵬&肖瑞瑾&郭曉林&許興軍:智能化科技浪潮與第四次工業革命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圓桌論壇:【科技投資】智能化科技浪潮與第四次工業革命。從左至右依次為:曾鵬博時基金權益投資總部一體化投研總監、肖瑞瑾博時基金投研一體化小組TMT組組長、郭曉林博時基金投研一體化小組新能源組組長、許興軍廣發證券董事總經理。

1月6日,「新價值 新投資」博時基金2021年權益投資開年論壇在線上全網播出,本次論壇集結數位博時重量級投資大咖,共話新一年FOF投資布局、MOM投資策略、消費板塊動向、GARP策略、智能化科技浪潮以及第四次工業革命等熱門話題。2021在堅持價值投資的基礎上博時將進一步創新和突破,以「新價值、新投資」的策略積極應對市場變化,著眼於發現具備真正成長的「新價值」。

論壇上,博時基金權益投資總部一體化投研總監曾鵬、博時基金投研一體化小組TMT小組組長肖瑞瑾、博時基金投研一體化小組新能源小組組長郭曉林、廣發證券董事總經理許興軍共同就「智能化科技浪潮與第四次工業革命」話題進行探討,全文如下:

曾鵬:大家好,我是博時基金的曾鵬,今天很高興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們的投資視角。智能化正在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從智慧型手機到智能汽車,從智慧家居到智慧城市,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同時,人工智慧的大踏步發展,不僅僅在改變2C端的各類電子產品,也在信息技術和工業製造領域顯著提升人類社會生產力。毫無疑問,我們正在由智能化科技浪潮推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之中。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有幸看到中國本土科技實力的躍遷式增長,在外部環境劇烈變化背景下,中國科技力量正在登上歷史舞臺,引領人類科技力量的前景。可以說,這是科技行業最好的時代。同時我們也看到,因為晶片問題,中國科技行業面臨著被卡脖子的困境,縱然長期前景光明,短期我們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也對科創行業投資提出了新的考驗。作為科創行業專業投資人,我們有必要組織這一場圓桌討論,探討和明確2021年乃至未來五年的中國科創投資方向,以投資為起點,以產業為基礎,以國家和全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最終目的,為中國科技行業成長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我們今天的主題是智能化科技浪潮與第四次工業革命。

大家都知道這個題目很大,但是我其實稍微解釋一下,為什麼叫第四次工業革命?人類歷史上過去有過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時代,第二次是電力化時代,第三次是上世紀中葉的信息化時代。可以說每一次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社會的進步、科技進步和技術進步都得到極大的提高,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方方面面。為什麼說我們現在是面臨第四次工業革命呢?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的將來,無論是在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在智能化時代都會迎來巨大的變化。中國的科技產業面臨一個未來幾十年難得一遇的發展機遇,這也是我們今天為什麼組織這次圓桌論壇跟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討未來五年甚至十年大的科技賽道和科技的浪潮。

首先在論壇之前請允許我跟大家介紹一下今天參加論壇的嘉賓,有請博時投研一體化小組TMT組長肖瑞瑾,博時基金投研一體化小組新能源組長郭曉林,以及廣發證券董事總經理許興軍。

智慧型手機

曾鵬:說到智能化時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離不開智能終端,手機可以說是最早的一個智能終端,我們看到在過去這些年裡,我們的智能終端手機滲透率的提升給A股市場產生了很多牛股,發展到現在這個時代我們遇到兩種聲言,一種聲音是現在整個智能終端手機已經進入了飽和,出現拐點,產業鏈外遷等等一系列的矛盾。同時我們也看到另外一種聲音,說手機的創新、智能終端的創新還在不斷地提升,新的應用層出不窮,在這塊領域的投資機會和前景會怎麼樣?我們想首先有請廣發證券的董事總經理許興軍博士做一個分享。

許興軍:智能終端包括手機、筆記本、TWS耳機、智能手錶、AR/VR等產品,對於智慧型手機而言其實從2015年開始就進入了存量時代,每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維持在15億部左右上下波動,但是2015年至今電子板塊走出了許多牛股,主要是由於:一是國產品牌迅速崛起,為國產供應鏈帶來了「量」的機會;二是智慧型手機產業鏈從臺灣向大陸轉移;三是光學、射頻等高景氣度的細分子賽道仍然能夠維持30-50%的增速,展望智慧型手機的發展前景,以上三個邏輯依舊存在,同時我們看到5G帶來了量和射頻細分子賽道的新機會,關於智慧型手機產業鏈向東南亞轉移,我們可以看一些龍頭公司產生的條件:十億人口技術為復地,基礎建設和人員素質滿足需求,而越南的北越地區5000w人,其實不具備誕生這樣千億營收的公司;其次在目前上市公司都有在東南亞有全面的產能規劃,在一些地區均有設廠且近期有增加投資。除了智慧型手機,我們看到以TWS耳機、智能手錶和AR/VR為代表的其他新終端也大有崛起之勢,例如AirPods正在趨近iPhone的銷量,Facebook在20年發布的Quest2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因此我們認為消費電子產業鏈更應關注IOT生態鏈的構建。

消費電子最大的好處在於變化,有變化就有機會,對未來整個消費電子的成長,存量市場分化往龍頭聚焦,新的應用會產生很多新的機會,值得大家去關注。

智能汽車

曾鵬:在智能終端之外,近年以來最火的領域莫過於智能汽車,汽車的電動化和智能化趨勢如火如荼。汽車也大概率將成為下一個智能科技浪潮的最重要載體,其中參與者既包括知名北美電動車廠商,也包括人工智慧無人駕駛晶片和技術平臺,以及國內的造車新勢力和配套廠商。我們非常關注未來全球汽車產業價值鏈的重新分布,並密切關注無人駕駛技術的成熟對智能出行領域的重新定義,以及對既有燃油車產業鏈的衝擊和再造,在未來這塊價值鏈以及智能化、電器化的發展有哪些好的細分賽道和投資機會。作為博時內部長期跟蹤電動車產業鏈的基金經理,我們有請博時的新能源投研小組組長郭曉林來給大家做一個分享。

郭曉林:謝謝曾總的提問,我認為毫無疑問下一個智能化的大浪潮將在汽車行業中出現,其實我們當前就看到這波智能化浪潮的領軍者已經出現。許多人關注電動汽車往往只看電動化的部分,卻沒有發現他在智能化上已經遠遠領先傳統的車企。汽車智能化主要實現兩大方面功能,一個是座艙的智能化,也就是大家目前看到的用中大尺寸液晶中控和儀錶盤來替代傳統的機械式中控儀表,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保守的傳統車廠,新的產品定義也在向這個方向轉變;另一個是駕駛的智能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動駕駛;最後一個是汽車的聯網化,這裡的聯網化不是簡單說車內有個可以通信的盒子,能實現車輛信息聯網就行了,而是指汽車能夠通過OTA在線升級軟體系統,這在之前的傳統車廠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我們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車廠在接受這個方向,這也意味著,汽車上的軟體和作業系統越來越重要,以往車輛賣到消費者手中後,車的功能就定型了,車廠與消費者的聯繫也就僅限於售後維修保養,但有OTA升級之後,車輛即使在賣出去後,還可以不斷增加新的功能,車廠也就有了更多的接觸消費者的機會,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收入,這對於汽車企業的商業模式來說,也是一個潛在的改變。我們說的這三方面也是互相關聯的,比如OTA升級的最主要功能,往往是自動駕駛。

然後我們來看汽車智能化浪潮下,產業鏈的競爭格局會發生什麼變化。一輛智能汽車可以拆分為車輛平臺+外圍傳感器硬體+中央計算平臺三個部分。車輛平臺主要是由電動汽車的產業鏈提供;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硬體是未來汽車需要新增的傳感器;而計算平臺(域控制器)則是未來智能汽車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巨頭爭奪的焦點。計算平臺包括核心的AI晶片和作業系統,目前AI晶片是最為稀缺的,龍頭類企業在新一代車型中都是使用自研的晶片,作業系統也是自研,形成了硬體-軟體-數據的閉環模式。大部分車企則是採用GPU巨頭,或者Intel收購的MobileEye的自動駕駛晶片,我們看到很多公司以及國內的一些創業公司也在快速切入這個市場,未來還有一個潛在的一些公司也可能會進入這一市場。能否自己掌握自動駕駛的算法,沉澱自動駕駛數據,甚至自研晶片,將是決定車廠在這場汽車智能化的大浪潮中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

曾鵬:曉林的發言很有啟發,我們的確看到了一批電動汽車主機廠的崛起,也在2020年呈現了較好的投資機會,同時也有一批以智能晶片和算法為載體的無人駕駛技術公司逐步成長。關於曉林的結論,興軍有無需要補充?

許興軍:從偏上遊的視角來看,汽車的電動化和智能化也為相關的電子硬體細分賽道帶來了廣闊的成長空間。

電動化方面,將電池的電能轉化成汽車行駛的動能的過程中,需要新增使用大量的功率半導體器件,純電動車的平均單車功率半導體價值量達到330美金(英飛凌數據),其中佔比最高最為核心的部分在於IGBT模塊,對於A級車及以上的車型來說,單車IGBT模塊的價值量在200美金以上,其餘部分的增量主要以MOSFET為主。在功率半導體器件這個方向上除了需求的成長性以外,歷史上也呈現明顯的景氣度周期性波動的情況。由於新能源車短期的需求井噴,供給端的擴張較為緩慢並且受到疫情影響,我們判斷行業在今年大概率呈現供給偏緊和缺貨漲價的情況,本土廠商國產替代進程加速迎來量價齊聲的好光景。

智能化方面,主要圍繞著ADAS系統和車載娛樂信息系統展開。ADAS的核心在於三個維度,感知、算法和算力,這其中感知和算力的部分都需要大量新增使用半導體和電子元件。在感知層,需要光學鏡頭和雷射雷達系統配合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感知和測距,在算力層需要用到大量的高性能計算晶片和大容量存儲晶片。當ADAS系統提升到L4/L5等級時,單車半導體價值量將超過1000美金。車載娛樂信息系統的核心在於中控大屏和通信模塊。

所以核心我們想強調的是無論電動化該是智能化它最後體現的就是對整個電子裡面無論是元器件還是一些半導體器件,它的拉動效應還是非常明顯的。

曾鵬:結合以上兩位的闡述,我們對新能源智能汽車的信心更加充足。從全球總的汽車銷量看,電動化和滲透率還很低,我們也看到電動車和智能汽車中在大量使用智能晶片,某種程度也加劇了當前晶片供給的壓力。作為博時內部長期跟蹤半導體行業的基金經理,肖瑞瑾如何看待電動車和智能汽車對晶片元器件需求的拉動給這個產業的供給端帶來的景氣周期的趨勢能有多長以及會有怎樣的投資機會?

肖瑞瑾:謝謝曾總,根據我們的研究,汽車的電動化和智能化會直接驅動對包括晶片在內的電子元器件的需求。用一個通俗的比喻看,燃油車相當於功能機,當前的電動車更加像一部智能機,大幅增加了對各類晶片的使用。這其中可以分為四大類需求,第一是由於電動車續航裡程的增加,BMS電池管理系統更為複雜,增加了很多對功率半導體器件的需求。大家知道目前整個電動車的續航裡程越來越長,其中電池的用量包括說整個電池管理系統的複雜程度是在大大加深,其中會用到很多電流、電壓、轉變所需要用到一些功率半導體。所以功率半導體是最大的一塊增量;第二是電動車底層電子電氣架構的重構,我們看到電動車的架構與燃油車有顯著的區別,車內網際網路和車輛間V2X通信要求更高,需要使用大量的晶片和電子元器件。第三是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逐步使用,這個系統智能程度在不斷地提升,不僅是需要甬道有一些更多的攝像頭,需要用到雷射雷達,同時車內還需要用到更加複雜的人工智慧晶片,這種人工智慧AI晶片的本身就是很大量的需求,所以我們看到目前整個全球的這些龍頭的智能汽車的廠商他們都在自研或者採用第三方的人工智慧AI晶片;第四是智能駕駛艙的普及,機械儀錶盤被液晶顯示儀錶盤取代,同時車內中控大屏,後排座位的影音娛樂系統被大量使用,車載計算機以及其中的晶片用量也在提升。

根據我們的初步測算,目前一輛電動車使用的各類晶片和半導體器件,相當於0.5片八英寸半導體晶圓的用量。剛剛過去的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銷量接近300萬輛,佔全球每年9000萬輛汽車銷量的比例不到4%,這一比例將在今年繼續提升,我們預計21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接近500萬輛,折算為8英寸晶圓的等效需求量將接近250萬片,而當前全球總的晶圓產能折算為8英寸也只有不到3000萬片每年,相當於新增8%左右的需求。但考慮到疫情對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臺式機需求的拉動,當期全球晶圓代工廠均處於滿產狀態,且新的晶圓代工廠建廠周期需要至少3年左右,因為未來3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長將顯著推動產業供需缺口的拉大。我們當前已經看到部分歐洲車廠因為晶片供給跟不上而不得不暫時停產,這就是當前產業鏈狀態的寫照。我們認為電動車和智能汽車對晶片和電子元器件的需求拉動是非常直接的,並且將直接推動行業景氣度在未來1-2年時間維持高位。

往後面看,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這種總量的關係,更加關注的是結構性變化。大家知道在智慧型手機時代,中國很多電子元器件廠商通過對國內這些本土智慧型手機的廠商配套實現了產品整個技術升級跟產品迭代,而且也打入了全球供應鏈,所以我們非常期待隨著中國本土造車新勢力的崛起,中國這一批車用的半導體,車用電子元器件的廠商能夠實現自己的技術提升跟產品的升級,能夠進入到整個國際市場來實現自身的這種涅盤和迭代,這也是一個非常豐厚的投資機遇。

曾鵬:剛才大家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新能源汽車的投資機會和方向。作為兩大耐用消費品,手機和汽車的智能化一方面增強了用戶體驗,另一方面通過背後承載的數據構建了龐大的生態體系,我們看到了移動網際網路行業中一批平臺型企業的崛起,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我們認為數字經濟將是重要的投資方向,這也將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顯著特點:數據驅動。

數字經濟

曾鵬:智能終端背後有一個龐大的數據系統,這個數據系統也誕生了一批中國的網際網路的科技龍頭,通過利用中臺的技術平臺來實現數據驅動,定義到不同的行業裡面產生新的機遇,我們把這個定義為叫做數字經濟,我們進入了數字經濟的投資時代,所以這也是我們後面要討論的話題。什麼是數字經濟?載體在哪?

曉林長期跟蹤雲計算行業,數字經濟浪潮下,如何看待中國本土雲計算公司的成長路徑,和美國同類企業有哪些異同,未來值得投資的細分賽道會有哪些?

郭曉林:雲計算是美國最近幾年成長最快同時也是投資回報最高的科技板塊,從科技行業發展的歷史看,中美在大的科技發展方向上基本是一致的,因此中國的雲計算行業同樣會有巨大的成長空間。雲計算的發展實際上是因為C端網際網路紅利結束後,企業自然機會轉向尋找能夠提高生產力效率的工具,美國雲計算行業的發展經驗表明,雲化可以幫助企業實現數位化轉型,使用便捷的雲產品可以幫企業節省伺服器部署,升級的硬體成本以及相關的人力成本,同時各種類型的雲產品能夠滿足企業生產運營中的各種需求,新的雲原生架構,又能讓企業隨時進行系統功能模塊的在線升級,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中國的C端網際網路用戶時長在去年剛剛出現飽和的狀態,因此企業上雲也才開始被越來越多人認可。

不過這裡中美還是有很大的差異,首先作為生產力工具,他的價值一定是和所替代的人力成本密切相關,美國雲計算發展較快與其人力成本較高有很大關係,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也在快速上升,但目前相比美國差距還是比較大,因此企業的付費意願相對也會滯後一些,不過方向是確定的;其次美國有大量中小企業具備IT信息化的付費習慣,這使得美國雲計算企業可以開發標準化產品,同時商業化基礎比較好,而中國大量的中小微企業信息化水平低下且基本沒有付費習慣,具備IT支出能力的大型企業中有許多是國企和央企,對軟體產品的定製化要求又比較高,這使得中國雲計算企業的發展在初期也更為困難一些。

但中國的雲計算企業又有自己獨特的機會,首先由於中國企業雲計算開支佔IT開支的比例僅為不到3%,與美國的11%有較大差距,因此整個行業增速就會遠高於全球水平;其次中國的大型客戶都非常關注數據的安全性,因此以公私有混合雲這樣的多雲架構模式會非常普及,能提供多雲架構的企業就有比較大的機會;最後一點,中國B端軟體領域國產化比例本來就比較低的,這裡面能夠在產品效率上接近甚至趕超國外同類產品的企業,在這國產化的背景下就會有很大的發展機遇。

曾鵬:謝謝曉林。除了消費端,我們看到智能化和數位化也在改造和賦能傳統製造業、服務業和流通商業,無人工廠、無人超市、無人配送也將成為現實。從數字經濟角度,傳統產業智能製造這個行業,未來數據驅動是如何給大家賦能?從哪些領域引起投資者重視?我們有請許興軍闡述一下中國相關產業的發展前景以及二級市場投資機會。

許興軍:其實剛剛曉林確實講的比較清楚,我偏硬體的緯度換個角度來聊一聊剛剛提到的數字經濟。其實數字經濟從硬體角度來理解,更多指的是To B和To G的智能化升級,這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人工智慧大概念下計算機視覺技術的大面積成熟應用。

早在2015前後,因為深度學習算法的顛覆式創新,包括人臉識別、物體識別、行為識別在內的AI視覺算法的準確度開始大幅提升。除了在美顏相機之類的消費級場景上的應用以外,計算機視覺技術在toG和toB領域也開始以視頻監控系統、工業相機系統、移動機器人等場景為落腳點開始得到應用。

當前我們國內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面臨人員成本持續快速提升背景下的降本增效問題,其實計算機視覺技術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從技術維度解決這個問題。當物聯網系統可以看得懂人臉、物體、行為等信息之後,一方面可以代替人工直接縮減人員作業數量,另外也可以把海量的現實世界的信息進行結構化的提取、解析和存儲,這些數據可以在後臺對整個城市管理或者是企業的業務系統的效率提升形成支撐。

相關核心標的的智能化視頻監控系統、工業視覺相機以及移動機器人在兩三年前就開始規模化應用,成長空間成倍數的打開,除了硬體層面的單個客戶單個方案的asp提升邏輯以外,業務端的軟體層面的價值量也快速提升,並且具備形成服務性的SaaS的持續收費業務模式,迎來業績和估值共振的戴維斯雙擊機會。

曾鵬:謝謝興軍。TO B端現在我們其實已經看到有大量的應用。其實除了在TO B端以外,我們在TO C端消費端也有應用,瑞瑾在消費創新領域花了很多功夫,我們也看到一批網際網路數字經濟為載體的新型消費企業的崛起,瑞瑾如何看待我們在數字消費領域的投資機會?

肖瑞瑾:謝謝曾總。今年我們看到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國是少數幾個控制住疫情的國家。這背後既有我們國家的舉國體制優勢,也離不開健康碼這樣的數字經濟抗疫方法,健康碼就是數字經濟對老百姓生活的一個實實在在的入口,我們通過看到這個健康碼背後它反應的就是我們國家強大的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除了老百姓這端之外也要提到企業這端,數字經濟對企業流程的再造也是實實在在的,原來企業電子化只是一個簡單的電子化,把文檔從紙質變成了電子的版本,疫情之後很多企業自發的把很多業務流程從線下搬到了線上,很多會議都通過線上方式來展開了,這是一個變化。可以說,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其中,不僅是電商購物、直播帶貨和手機遊戲,我們看到數字經濟正在加速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和融合,這將顯著提升國內傳統產業的全要素勞動生產率水平和全球競爭力。此外,數字經濟的推廣普及,將使得大數據成為各級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加強宏觀經濟的穩定性。因此我們認為,數字經濟將大概率成為未來重要政策導向,數字經濟對傳統消費行業的融合和改造,將誕生顯著的投資機會。

我們認為中國的數字經濟發展大致經歷上下兩個半場。數字經濟的上半場是業務數位化,過去十年是中國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的時期,我們看到眾多線下的經濟活動遷移到了線上,首先是電商,然後是線上娛樂、在線教育和醫療。今年爆發的疫情,進一步加速了經濟活動的線上化。企業端看,隨著雲計算成本的下降和企業運營敏捷性要求的提升,企業的業務流程也開始從簡單的電子化轉變了線上化和雲化,這也反過來深遠影響了企業的組織架構,並再造了業務流程,增強了企業的市場應對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數字經濟的下半場是數據業務化。隨著線上經濟活動的廣度和深度持續拓展,用戶在網際網路生態平臺上積累了海量的用戶數據,這些數據將成為社會和企業持續迭代,並成為產品定義、生產和市場營銷的重要依據,數據將成為數字經濟時代重要的生產資料,雲計算則將成為重要的生產力。數據業務化的趨勢,也將對我們的投資方向產生重要影響。首先,掌握數據並具備持續獲取和生產數據的網際網路生態型企業,將成為數字經濟資產配置上繞不開的重要資產類別。其次,在網際網路生態上實現快速成長的消費類、服務類以及生產製造業企業,也將因為數據賦能和流量紅利,可能獲得指數級的收入增長。最後,傳統行業將因為數字經濟賦能,實現業務流程的再造、產品和渠道的再定義,享受到數字經濟的技術紅利。

最後,我們也想談一下最近熱度比較高的網際網路平臺反壟斷行動。參考美國等海外發達國家的反壟斷歷史,每一輪反壟斷都將驅動新的一輪創新浪潮,眾多新興的中小企業獲得了寶貴的發展空間來做大做強,我們中國其實也會經歷這輪過程。因此我們判斷網際網路消費行業的平臺經濟反壟斷政策將逐步成為常態,這將規範行業的有序競爭,一部分競爭力突出、商業模式穩定、社會責任意識較強的網際網路企業將受益於公平競爭環境;同時一批體量較小但處於快速發展期的網際網路企業,也將獲得充分的發展空間,這也將提供較好的投資機遇。

曾鵬:非常感謝在座嘉賓的精彩發言,我們依次梳理了智能終端、智能汽車的投資機會,以及數字經濟對製造業、服務業、流通商業的消費行業的深遠影響。以智能化為基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繼續提升人類社會生產力,改造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最後我也想請三位嘉賓每人分享一下明年的投資寄語。

肖瑞瑾:我們對2021年投資看法還是維持結構性樂觀的觀點,首先我們需要看到中國成為這一輪全球科技創新的一個領頭羊,因此我們對這些新興的科技行業,無論是硬科技還是軟科技或者依託於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的創新,要持一個更加積極和樂觀的觀點,估值短期會比較高,但是我們認為眼光需要放的更長遠一些,需要看到估值的背後產業層面是不是有些實實在在的變化。

未來我們要堅定的做中國科創,來分享中國國家崛起的產業紅利,短期的估值雖然高,但我們需要看到我們有非常遠大的前景,我們未來的空間是非常廣闊的。

郭曉林:我想對各位投資者說,科技是可以改變我們生活的,而且科技也是唯一提高生產力的方式,我們要相信在未來我們科技行業還有無數的創新可能性,我們可以堅定的擁抱科技行業。

許興軍:回顧過去多年發生的變化,科技確實是實實在在在改變我們的生活無論是從最早的功能機到智能機,到現在新產生的一些新的周邊的零配件,從傳統的燃油車到現在的智能車,未來智能駕駛等等各種各樣的機會。在這背後有一批非常優質的硬體也好、軟體也好的供應鏈企業,在為這個改變付出很多的努力,同時我們相信這些企業在未來也能獲得非常好的一個業績增長。所以我相信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科技行業都有比較多的機會,也希望大家堅定的擁抱科技這個大的板塊。

曾鵬:謝謝三位嘉賓跟我們的分享。最後如果說要我來形容中國科技產業投資,我覺得可以用英國作家狄更斯的一句話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也是一個愚蠢的年代。但無論信仰還是懷疑,這註定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我們非常榮幸在這個創新的時代裡面,能跟各位一起分享中國科技的投資浪潮。謝謝!

相關焦點

  • 蒜泥科技轉載: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智能時代——褚君浩院士
    近日,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的第十九期「海上院士講壇」上,褚君浩院士受邀開講,作題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智能時代」的主題報告。褚君浩院士從第四次工業革命、迎接智能時代、培育創新能力三方面,分享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驅動力、特徵和態勢,討論智能化複雜體系的核心技術以及探討智能時代背景下的應對措施。
  • 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第四次工業革命是智能化變革
    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李震宇 攝 視頻 王建龍第五次來烏鎮參加這場世界網際網路盛會而此時此刻,大家共同的認知是,科技,是我們可以和必須依賴的力量。」楊元慶直奔主題。楊元慶認為,面對屏幕跟家人溝通、與同事開會、向醫生問診已經成為「新常態」。而人類社會正在推進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智能化變革,更助力「新常態」迸發出無比精彩的創造力——新技術紛至沓來,新業態層出不窮,物聯網、邊緣計算/雲計算、5G、人工智慧蓬勃發展。
  • 褚君浩院士: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智能時代
    褚君浩院士從第四次工業革命、迎接智能時代、培育創新能力三方面,分享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驅動力、特徵和態勢,討論智能化複雜體系的核心技術以及探討智能時代背景下的應對措施。 所以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機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氣化,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信息化,第四次工業革命總趨勢就是智能化。 它的特點就是智慧融入物理的實體系統裡面,簡稱智慧融物。現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有以下三個特徵:信息科學技術在物理數學生物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多領域發現和發明多軌並行、交叉推動;信息科學技術和多領域科學技術深度融合,將信息滲透到各個領域,由此用信息技術提升能級。
  • 為什麼說人工智慧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導讀]轟轟烈烈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大幕已經拉開,人工智慧正在引領人類社會進入新紀元。
  • 什麼才是真正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說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想必我們在這之前經歷了前三次工業革命,那這三次工業革命又是指哪些呢?下面小郎君簡單介紹一下前三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是以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蒸汽機的誕生開始主導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誌的。
  • 如何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
    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僅僅是技術的革命,更將對社會產生深刻的革命性影響,而這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規對新技術及其相關的影響進行規範和治理。最近,美國議會對Facebook公司將要發行的加密貨幣進行聽證、法國議會通過的對大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徵收「數字稅」,都是這種工作的體現。
  • 王樹國: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
    關鍵詞  第四次工業革命;新時代;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  伴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機遇、迎來新挑戰,這對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新的教育框架和模式來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 ICT技術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美國以前不但在科技硬實力上領先全球,在如何運用科技為武器主導全球霸權方面也是爐火純青。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大幕已然拉開目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大幕已然拉開。早在2008年歐巴馬首次公開提出「物聯網」概念的時候,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戰火就由美國率先挑起。
  • 你知道第一、二、三次工業革命,那你了解第四次工業革命嘛
    第四次工業革命,又稱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繼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後的又一次科技革命。四次工業革命的歷程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以人工智慧技術,機器人技術,虛擬實境技術,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給人類帶來什麼?
    (白色為未被大英帝國侵略的國家)二,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讓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從此人類開始翱翔於天空)三,第三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是科技領域的又一次重大飛躍;標誌性事件是原子能和網際網路及阿波羅登月。
  • 美科學家:當初不該放任中國自研對撞機,或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不過對於我們國家來說,如果能夠在粒子對撞機這項科技上面完成突破的話,那我國的科技就能夠矗立在世界最頂端。美科學家:當初不該放任中國自研對撞機,或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所以我們才必須要擁有一臺頂尖的粒子對撞機,怎麼說呢,如果我國在例子對撞機上面研發成功的話,中國的量子科技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屆時,中國或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 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顛覆性影響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描述並分析第四次工業革命對經濟、企業、政府、國家、社會及個人的潛在影響。  在所有這些領域,最重大的影響之一可能來源於賦權,即政府如何與公民互動;企業如何與僱員、股東和客戶互動;超級大國如何與小國互動。因此,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顛覆現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模式,被賦權者必須認識到,他們屬於一個分散的權力系統,需要在相互交往中加強協作,方能取得成功。
  • 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未來企業是這樣的
    近年來,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創業文化和創業精神已經真正紮根於一代中國年輕人身上。今日頭條、曠視科技、寒武紀等快速成長的創新企業都是由80後的年輕人創建。社會創業活動也持續活躍,過去五年間我國日均新增企業數量已翻數倍。
  • 第四次浪潮是太空時代嗎? 人類進入還需50年時間
    隨著中國首顆探月衛星的成功發射,人們又在思考——21世紀,人類是否會迎來第四次浪潮?第四次浪潮是太空時代嗎?什麼時候人類才能進入太空時代?對於即將來臨的太空時代,我們這個正在重新崛起的文明古國,又應如何面對?
  • 第四次工業革命給計量測試帶來機遇和挑戰
    2013年4月,德國在漢諾瓦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工業4.0的概念,即第四次工業革命(德國稱第一次工業革命為工業1.0,第二次工業革命為工業2.0,第三次工業革命為工業3.0)。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時,也強調要加強中德「工業4.0」合作。那麼,什麼是工業4.0,或者說第四次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樣子?對計量測試發展帶來什麼樣的機遇和挑戰?
  • 將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
    這也標誌著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醞釀。隨後隨著原子能、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第三次工業革命成為一場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 中國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成功造出人造太陽
    工業革命是以科學技術作為原始驅動力,用製造的機器來代替人力,用大規模的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的革命。機器的發明和運用是其標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我們概念中所理解的工業革命。圖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什麼革命?
  • 中國工程院院士郭桂蓉:工業網際網路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
    9月21日,在5G+工業網際網路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郭桂蓉為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提出了三大建議。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加速推進,塑造了產業新優勢,我國高度重視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相關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設施已經有4000多萬臺,覆蓋了能源、交通、醫療等,提質增效顯著,「特別是今年的新冠戰疫,工業網際網路為物質、供需的對接提供了保證。」郭桂蓉說。
  • 日本專家預言: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是鋰離子電池、AI和IoT融合
    吉野彰先生表示:IT革命被廣泛認為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但是從現在開始,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將發生——鋰離子電池技術與AI和IoT融合在一起,可以稱之為ET(能源與環境技術)革命。從吉野彰先生的說法來看,人工智慧、物聯網與鋰電池發展的三者結合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而且被預言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
  • 專訪雲天勵飛董事長陳寧:推動公司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
    深圳的創業故事還將繼續,人工智慧的故事還在演進,陳寧認為,AI可能在3-5年的時間內,會像電力一樣去賦能潤物細無聲地去潛入到每一個行業,未來十年將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期。啟動上市: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南方財經》:從2014年到現在6年的時間,雲天勵飛已經進入上市輔導期,速度背後的動力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