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網聯合新浪微熱點大數據研究院,評選出2020年6月4日科技熱度TOP10榜單。
-
科技榜單
-
1、蘋果將追蹤定位iPhone搶奪者
入榜理由:
短短幾天,美國各州多家蘋果官方零售店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砸,不少搶奪者衝進蘋果店,不管是桌上的展示品還是待售的商品,搶了就往外跑。
如下圖所示,位於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先鋒廣場的零售店玻璃被打砸出裂痕,破壞嚴重。蘋果不得不於 5 月 31 日宣布緊急關閉美國的絕大多數零售店。與此同時,蘋果也給搶奪者們上了一課:2020 年惹誰都別惹科技公司!
近日,喜獲新機的搶奪者們發現,設備上裝了特殊的安全軟體。根據 Twitter 上的帖子,盜自費城一家專賣店的 iPhone 屏幕上顯示著一句:
請將此設備歸還至蘋果官方零售店費城市中心核桃街店。此設備已被禁用、追蹤定位並已報警。
2、曠視科技正在考慮科創板上市
入榜理由:
自去年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後,國內人工智慧企業曠視科技的香港IPO之路一直備受關注,也頗為坎坷。6月3日,有消息稱,曠視中止了港股上市進程,接下來公司將進一步討論在港股或者A股上市的可能性。曠視已經通過港交所聆訊,主動放棄上市。
對此,曠視科技在回復澎湃新聞時表示,科創板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是中國科技企業發展的好機遇,曠視正在積極考慮。同時,中止港股上市消息不屬實。
3、隆平院士港在廣州黃埔啟動建設
入榜理由:
6月3日,廣東省農業重大建設項目啟動與推進會暨廣州市農業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在廣州市黃埔長洲島舉行,隆平院士港正式啟動建設。活動當天,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有5個農業產業重大項目參加集中開工,總投資66.3億元;2個項目參加集中簽約,總投資35億元。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華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等一批重大農業項目也在現場籤約。
「隆平院士港正式開工,我感到非常地高興,特此表示祝賀!我對在廣東開展雙季稻(種植項目)畝產1500公斤充滿了信心。」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發來的祝賀視頻中說,「稻花飄香的時候,如果我身體好,我一定要到現場去看一看。」
4、兩微信群控軟體被判賠騰訊260萬
入榜理由:
因通過開發設置「群控」軟體,幫助用戶實現自動化、批量化操作微信發布消息、自動點讚等,浙江兩家公司被告上法庭。2日,杭州網際網路法院判令兩被告停止涉案不正當競爭行為,賠償原告騰訊計算機公司、騰訊科技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260萬元,並消除影響。
因為營銷、推廣等需求,一些微信用戶出現了自動化、批量化操作帳號的需求,例如朋友圈內容自動點讚、群發微信消息等。本案兩被告開發、運營了「聚客通群控軟體」,利用外掛技術將該軟體中的「個人號」功能模塊嵌套於個人微信中運行,為購買該軟體服務的微信用戶提供「群控」服務。除了自動操作,該軟體還可以監測、抓取微信用戶帳號信息、好友關係鏈信息等存儲於其伺服器中。
對此,本案原告認為兩被告的行為妨礙了微信平臺的正常運行,損害了兩原告對於微信數據享有的數據權益,構成不正當競爭。對此,兩被告辯稱,被控侵權軟體突破了微信產品未實現的功能,屬於技術創新具有正當性,並沒有妨礙或破壞微信產品的正常運行。且用戶社交數據權益應當歸用戶所有,用戶享有個人數據攜帶權,其將個人數據選擇以何種方式備份、存儲與該數據控制者無關。
杭州網際網路法院經審理後認為,被控侵權軟體批量化操作微信、發布商業活動信息等,異化了個人微信產品作為社交平臺的服務功能,給用戶使用微信產品造成了明顯幹擾,同時影響微信平臺的安全、穩定、效率,已妨礙、破壞了兩原告合法提供的網絡產品與服務的正常運行,構成不正當競爭。
5、中科院研發無人機物聯網中繼系統
入榜理由:
青藏高原幅員遼闊,地形複雜,很多區域沒有被移動蜂窩網絡覆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要靠人工採集。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李新團隊研發出面向生態監測物聯網的無人機中繼系統。該系統包括無人機機載中繼設備、地面物聯網終端設備。在無公網覆蓋的偏遠地區,無人機攜帶中繼設備飛至地面終端附近區域時,無人機中繼設備與地面終端建立遠距離無線電通信鏈路並發送喚醒命令,喚醒地面終端上的無線通信模塊。當無人機飛至地面終端上空時,無人機中繼設備與地面終端建立高速數據傳輸鏈路,地面智能終端將存儲的環境監測數據發送至無人機。收集數據後,無人機飛至有公網覆蓋的區域轉發已採集數據至公網。
6、廣東將建數字農業試驗區
入榜理由:
《廣東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5年)》近日正式印發實施。該計劃提出,廣東要建設覆蓋農業全產業鏈條的數字農業試驗區,鼓勵引導非農企業、數位技術產學研機構進駐,打造數字農業矽谷,推動該省數字農業跨越式發展。該計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廣東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要取得重要進展,有力支撐數字鄉村戰略實施;數位技術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消費體系加快融合;農村數位化管理水平日趨完善;創建數字農業發展聯盟、數字農業試驗區、大灣區數字農業合作峰會,推動培育數字農業產業園區、「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雲上雲、科技示範創新團隊、數字農業農村重大項目、數字農業示範龍頭企業、數字農民專業合作社、數字農業農村新農民、數字農業農村重大應用場景(模式)。
7、紫外線下水分解制氫效率超96%
入榜理由:
1980年,日本信州大學超材料研究計劃教授、東京大學教授堂免一成 (Kazunari Domen)發表了第一篇用鈦酸鍶(SrTiO3)來催化光分解水、產生氫氣的論文。40年後,他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公布最新研究稱,經過一系列降低副反應的設計,摻雜鋁的鈦酸鍶在紫外線下催化光解水的量子效率已經達到了96%以上。當然,太陽光中強度最高的部分是可見光,並非紫外線。鈦酸鍶因此很難真正進入大規模應用。不過,作為一種模型,堂免一成團隊的結果令人鼓舞,提出的改進效率設計也可能適用於可見光光催化劑。
8、石正麗新論文聚焦中國地區蝙蝠冠狀病毒
入榜理由:
長期研究蝙蝠冠狀病毒的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等人日前在論文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聯合發表了一項研究,題為 「中國蝙蝠冠狀病毒的起源與跨種傳播(Origin and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of bat coronaviruses in China)」。研究團隊發現,與β冠狀病毒相比,α-冠狀病毒的宿主切換更頻繁,且能跨越親緣關係更遠的其他宿主,而β-冠狀病毒受宿主限制更大。結果表明,菊頭蝠屬(Rhinolophus)及其下的菊頭蝠科(Rhinolophidae)的科間和屬間的宿主切換最為常見。這項分析還確定了中國冠狀病毒進化多樣性熱點的宿主分類群和地理區域。研究團隊認為,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發現蝙蝠冠狀病毒,用於主動監測人畜共患病。他們提示SARS-CoV-2可能起源於菊頭蝠屬蝙蝠,而與菊頭蝠相比,全長基因組分析顯示馬來穿山甲不太可能是新冠病毒的起源。
9、美專家建議將行星防禦納入太空軍任務
入榜理由:
日前,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防研究高級研究員彼得加勒森(Peter Garretson)在《國會山報》撰寫評論文章,建議美國太空軍「應在保衛美國的同時保衛地球」,將行星防禦作為任務之一,備戰威脅地球安全的小行星、彗星等近地天體。加勒森寫道,「這是一個迫切的需求。很少有威脅具備小行星或彗星碰撞那樣的災難性。巨大的撞擊——就像發生在恐龍身上的那樣——可能導致全球大滅絕,終結人類文明。小一點的衝擊力也足以摧毀整個城市或整個地區。即使最小的撞擊也可能被誤認為是第一次核打擊,意外引發核戰爭。」
10、通過古人基因組數據探尋中國文明源流
入榜理由:
本月1日,該成果以「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中國北方古代人基因組分析顯示生業與遷徙的聯繫)為題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正式發表。研究發現,至少從距今7500以來,中原地區人群在整體的遺傳結構上保持連續性,最晚自仰韶時期(距今約7000-5500年)開始,受到中國南方人群的持續性遺傳貢獻,最終形成現在的漢族人群。
來源:中國科技網
原標題:《蘋果將追蹤定位iPhone搶奪者 | 科技傳播熱度榜單TOP10》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