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憂國憂民的紅豆
受疫情的影響,香港的本地個案劇增,政府再一次收緊防疫措施,這也令不少的行業再次受到了衝擊。
香港最新一季的失業率達到了6.2%,較上一次上升了3個百分點,超過了2009年金融海嘯的高位,創下了15年新高。
在7月2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失業人數增加了約10,300人,有24萬人失業。
按行業分析,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零售業和膳食服務業,合計的失業率微升至10.7%。為從2003年8月至10月受非典沉重打擊後的高位;餐飲服務業的失業率為14.7%,也是貼近非典後的高位。
香港勞福局局長羅致光說:「疫情在全球部分地區依然嚴重,以及香港本地個案最近再次急升,經濟前景依然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性,往後的本地勞工市場情況將很大程視乎環球已經本地疫情如何演變。
以後的事情,我們真的無法預料,可是現在的環境是怎麼樣的,我們卻都有目共睹。
一、旅遊業
其實從去年的社會事件開始,香港的旅遊業已經受到衝擊,只是再加上今年的疫情,對香港旅遊業來說,無疑就是雪上加霜了。
在5月份時,政府公布了一組數據:去年本港無論留宿或不留宿的旅客在境內的消費開支均比2018年大跌。其中,留宿的消費開支更跌近30%,是自2011年來的新低。
而今年呢?今年3月份訪港旅客比去年同期大跌99%,僅有8.2萬名旅客。其中,內地旅客人數更減99.3%,只有約三萬名。
而到了4月份,這個數字就更加難看了。4月的訪港旅客人僅有3218人次,內地旅客有2539人次。
眾所周知,往年五一都是內地遊客去香港度假的黃金周,更是香港商家的掘金黃金周。
可今年的五一卻成為香港有史以來首個沒有內地團的黃金周。
其實從今年2月起到五一黃金周,香港錄得的內地團入境數為0,跌幅100%。
沒有了旅行團的香港旅遊業有多不景氣?就連作為香港一大著名景點,開辦40年來的香港海洋公園也淪落到首次需要政撥款資助,不然就會倒閉的地步。
據香港旅遊業議會的消息,目前已有超過4400個旅行團取消,受影響人數高達14萬......而旅遊業從業人員呢,更是隨著旅遊公司的結業加入失業的大軍。
雖然為了刺激旅遊業,鼓勵港人本地消費,香港旅遊局還推出了本地遊。說白了就是為鼓勵香港人在本地消費而推出的「吃喝玩樂+買買買」一條龍優惠服務,可是感覺效果也不是非常大。
二、零售業
旅遊業真的是涼涼了,而跟它關係比較密切的零售業和酒店賓館業都跟著受累了。
先說零售業吧,很多公司在2019年開始銷售情況下降,有不少的店鋪都關門了,前線的銷售人員也早已被「開刀」,顧客變線上購物,似乎變成了大勢所趨。
雖然在這期間,很多商場為了帶動市民們的消費來了場史無前例的折扣battle戰。
也在全港派發84萬張消費券促進消費。
可是優惠力度再大,也抵不過經濟的蕭條。更何況其實我們都知道,支撐很多店鋪的,根本就不是香港本地人。
不少店員其實都明白這樣的「人流對生意幫助不大」,因為有很多是住附近的居民,又或者去爬山後來商場吹吹冷氣的人而已。
以前的香港是購物天堂了。海港城,這個全港面積最大的購物商場,擁有700間店鋪,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名牌:LV亞洲最大旗艦店、CHANEL旗艦店、Gucci、PRADA、愛馬仕……
可如今呢,海港城就不再是曾經的那個海港城了,名店紛紛棄租,關門大吉的空鋪子越來越多。從2月起,就有品牌陸陸續續宣布暫停營業,比較熟知的或許有哈根達斯、KFC、Fendi童裝、Kenzo童裝等。
大牌Valentino旗艦店開業,曾經作為香港最大門店,它佔地9600尺,整整3層。它開業時曾風光無限,劉嘉玲、範冰冰,少女時代等一票明星都來站臺。
可誰能想到,才5年它就結束營業,黯然離場。
Valentino旁邊的兩家店也跟著一起關門了,還有愛馬仕也暫停營業了。
放眼整個香港的其他奢侈品牌呢,LV在香港有8家分店,其中銅鑼灣就有兩家,一家在時代廣場,一家在利園商場。今年1月,因為時代廣場拒絕為LV減租,LV宣布關掉時代廣場分店。
同樣因為租金被迫關門的還有Prada。Prada開在銅鑼灣羅素街的旗艦店,也是香港最大分店,一個月租金900萬,也就是一天30萬。原本租期到今年6月,但受疫情影響生意過於慘澹,已經提前結業了。
還有尖沙咀的Tiffany & Co,關閉了位於廣東道1881 Heritage的旗艦店。
至於CHANEL,早前在疫情的影響下,部分分店已經裁員2至6人,包括沙田朗豪坊金沙咀等。而在6月份,有消息說CHANEL要求員工自行離職或放四個月無薪假,也有部分員工需要減去一半的工時。
法國奢侈品牌LVMH旗下的Fendi香港辦公室早前也傳出裁員的消息,也有店員透露Fendi門店改變了佣金的制度,等於變相降低人工,他的月薪由原來的2萬多港幣減至了1萬多元。
還有維多利亞的秘密這個女性內衣品牌,位於銅鑼灣的4店鋪也忽然結業。還有Swatch集團旗下的Omega也已經關了4家香港分店了。
在7月20日,歐萊雅香港集團大裁員。受影響的員工在20日被要求返回公司,交還電腦以及辦理離職手續。涉及員工職位有高有低,最高級包括香港區主管。
隨著國際品牌相繼撤出香港,現在零售業世道低迷,銅鑼灣最先出現了退租潮,這是零售業市場的一次洗牌。
想想香港曾經滿街奢侈品的盛況,也是挺令人唏噓的……
奢侈品牌都扛不住了,那麼比較親民的品牌呢?
從莎莎國際的運營數據來看,莎莎在港澳市區零售及批發業務營業額為4.06億元,按年跌74.3%;同店銷售按年跌71.9%;每筆交易平均金額為198港元,按年跌42%。
截止到2019年9月30日,莎莎港澳分店共有118間,集團在今年2月份時候表示,考慮在未來18個月內關閉20%到25的店鋪。
還有ZARA、H&M、Gap等牌子也紛紛宣布關閉分店了。
三、酒店業
隨著訪港旅客越來越少,香港酒店業務受到了進一步的打擊嚴重,威脅到了酒店業的運營。
香港很多的酒店似乎在寒冬中,從未走出來。
一家位於尖沙咀、擁有極高口碑的知名青旅,其負責人表示,3、4月所有預定已全部取消,每月虧損10萬港幣。
大酒店也無法倖免。作為酒店業巨頭之一的凱瑞酒店集團在5月宣布,將進行全球業務重組以及裁員,預計受影響的人工約為1300。
在2月份,羅旭瑞旗下富豪國際在香港經營的十多間中高檔酒店裁員至少200人。
文華東方酒店則宣布,全球員工需要減薪、減工時或放無薪假,為期至少3個月。
不少酒店也開始減價自救:
去年黃金周旺角、尖沙咀等熱門區域的酒店、賓館入住率是100%,而今年入住率不到10%。因為就算價格跌到底,本地人大多也不會去住啊…..
於是,又有不少酒店變成長租(就像租房子那樣,你可以租酒店一個月)
現在,實在沒有辦法了,越來越多的酒店都表示願意將酒店房間清空,專門讓需隔離的人士使用。要知道,早在疫情初期,就有人提議將酒店作隔離營使用,但當時,不少酒店擔心此舉會影響酒店形象及已入住的人士,表示拒絕。
四、飲食服務業和其他
很多香港人都是「無飯」家庭,一日三餐都會在外面的飲食店解決,可是隨著疫情的加重,也加上政府推出了限制令,很多人都寧願辛苦一點,自己買菜回家做,要不就隨隨便便吃一點就走。
雖然餐飲業曾經發起了「2020年大時代大特賣」自救計劃,其中200間餐飲名店和老字號都推出的現金折扣優惠券,可是這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行業不景氣的情況。
根據最新的數據發現,上半年全港有1513家餐廳或小食店結業。
其中有很多老字號都紛紛扛不住,分別有:
在銅鑼灣屹立40年,賣到連續6年上榜米其林,成為銅鑼灣的地標餐廳之一的蛇王二。
香港經典的海上餐廳——珍寶海鮮舫。要知道很多國際盛事曾在珍寶設宴,國際名人更是打卡無數,比如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國際巨星尊龍、湯告魯斯、威廉·荷頓等大咖都來過。
有60年歷史的香港灣仔悅香大飯店。
更不用說那些靠旅遊團團體用餐的的酒樓了,它們早已經紛紛暫停營業。
其實除了這些,還有建築業、交通運輸業、航空業等都受到了不同的衝擊。
然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這樣的境況不知道何時才會有所改善。
畢竟颱風過後,留下的是滿目蒼夷。
鳳凰衛視高級記者黃芷淵曾在一篇《反觀SARS:獅子山精神守望香港》裡寫道:
「SARS是一場磨鍊,香港在哭泣,但愛卻滲透在香港每一個角落。」
「黑暗之中,我們看到人性善良的光輝;失望之中,我們看到香港人守望相助的價值;逆境之中,我們看到這個文明社會的優秀素質。儘管當時獅子山下不再只有貧民區,但獅子山下的香港精神仍常掛在我們嘴邊。」
「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
只是,那麼多年過去了,那首《獅子山下》會唱的人還多嗎?
那樣的」獅子山精神」,香港人還有嗎?
我不知道,可我信:有。
《歲月神偷》裡,吳君如扮演羅媽媽常說:做人,總要信。
不信,就什麼機會也沒有。信,或許還有一線希望。
畢竟,「鞋字一半難但也一半佳」,兩隻鞋,若想向前走,只能一步「難」,一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