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的開頭,屏幕上出現一句話「在幻變的生命裡,歲月原是最大的小偷」
而整個影片從弟弟的視角展開。
羅家在香港一個毫不起眼的角落中經營一家鞋店,羅先生會做鞋,羅太太憑著開過光的嘴會賣鞋。
大兒子羅進一,聰明上進,小兒子羅進二,調皮搗蛋。生活雖然只能維持在溫飽的程度,但是一家也算是其樂融融。
哥哥羅進一陽光耀眼,是弟弟眼中的英雄,也是街坊鄰舍心中的楷模,羅先生將大兒子送進了英文學校,希望兒子以後有出息。
一段懵懵懂懂的戀情也發生在最美好的年華裡,但是短暫的甜蜜之後卻是無盡的失落,兩個人之間的生活差距太大。
哥哥把自己最寶貴的紅孔雀金魚送給女孩,但是女孩卻擁有一個很高級的魚缸,裡面儘是些哥哥不曾看到過的品種。
這種差距在學校裡同樣能看到。在準備跨欄比賽時,其他選手穿的都是運動鞋,而哥哥穿的只是一雙普通的帆布鞋。
能讓哥哥讀這樣的一所學校,光學費對於羅家而言是一筆巨大的開支。這也是後來爸爸因為哥哥有兩科成績不太理想而大發脾氣的原因。
全家都傾盡全力讓你上好學校讀書,這樣的成績怎麼對得起一家人呢?
但是這些都可以算是生活的插曲,也許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完全忘記。
偏偏一場颱風吹毀了屋子,偏偏羅進一又確診得了血癌,沒有救治的辦法,只能在醫院延長生命時間。
如果說電影前半段是瑣碎的幸福,那電影的後半段,滿是辛酸。
羅家爸媽在生活中的掙扎著,但是還要笑對生活,羅太太常常用「做人,總要信」來安慰自己。
這句話並沒有所指,它就像是一道符咒,刻在羅太太的心中,只要能說一遍,就又有了對生活的信心。
羅太太漆著被颱風毀掉的「羅家鞋店」招牌時,嘴裡重複著這句話,眼中噙著淚水。她心裡或許在想「為什麼我的生活會是這樣?」
在困苦中掙扎的人慣會苦中作樂,要不然生活還哪裡有一絲甜味呢。羅太太穿著羅先生做的新鞋,準備去醫院看兒子。她一邊走著一邊叨叨「一步難,一步佳,難一步,佳一步」這是她的相信。
生活的線路總是高低起伏,既然知道它的波折,或許我們應該看開,苦中作樂,居安思危,可現實總是相反。
即便是我們看開了,也難以擺脫情感的桎梏,依舊會落淚,依舊會欣喜若狂,能有多少人能做蘇軾說的那樣「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呢?
羅進一在一生最美好、鮮麗的年歲中戛然而止。父親在他的墓碑旁種了一棵樹,還說「最重要的是保個頂」。
這句話在影片中幾次出現,這是羅爸爸的生活哲學,只要有個頂在,就不怕風吹雨淋,生活還能重振旗鼓。
在他的理解之中,這或許是生命的最後一層防護,也是他對生活的希望,將這樣的希望具象化為一個屋頂,在這個意義上講,和羅媽媽的「做人,總要信」有異曲同工之處。
歲月想拿走的東西,我們都心知肚明,比如容貌、健康、身材。
但是歲月在我們猝不及防下偷走的東西,卻是毫無徵兆,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
所以人呢,總要有信,這就像苦海中的漂浮橫木,抓到它就能讓自己稍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