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紀冰川孑遺植物」「世界最瀕危的12種植物之一」「原生樹僅存三株」「植物活化石」「植物大熊貓」……這些都是百山祖冷杉的代名詞。
百山祖冷杉,生長於海拔1700多米的慶元縣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為中國特有的古老孑遺植物。1963年被發現,1976年定名,1987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為世界最瀕危的12種植物之一。原生樹僅存三株,被認為是第四紀冰川期冷杉從高緯度的北方向南方遷移的結果,對研究中國東南沿海冰川地質、古氣候和植物區系演替等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百山祖冷杉自然有性繁植能力極差,據觀測,平均5至6年才開花結果一次,種子自然萌發率極低,也導致其常規人工無性繁植困難。」百山祖管理處科研宣教科科長吳友貴介紹,「為了這三棵『活化石』的生息繁衍,慶元進行了長年累月的科研探索,付出了大量艱辛的勞動。」
1977至1986年,以百山祖冷杉發現者、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吳鳴翔為代表的林業工作者,先後採用異砧嫁接、扦插等多種方式嫁接試驗。如今,保存下來的14株嫁接樹已開「花」結「果」。
但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滿意,「異砧嫁接繁殖出的植物,都算不上百山祖冷杉的『親生子』。」85歲的吳鳴翔說,「只有等到雌雄球花同時開花結果才有機會培育實生苗。」
幸運的是,1991年的一天,三株冷杉的雌、雄花終於同時開花。研究人員通過對百山祖冷杉母樹進行人工輔助授粉,當年秋季收集種子,翌年成功育得第一批種子實生苗。這批實生苗生長狀況良好,現存41株,胸徑最大的已超過20釐米,樹高最高的已超過7米,明年有望獲得純子二代苗木。
2007年前後,百山祖冷杉原生境附近發現了3株自然萌發的幼苗。2017年,在原生境建立了0.5公頃群落長期監測樣地。此後,百山祖管理處與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了百山祖冷杉水培、沙培、土培等扦插實驗,並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2018年1月,浙江大學通過胚胎培養技術首次成功培養出百山祖冷杉幼苗,將百山祖冷杉「胚、種子、幼苗」的繁育過程縮短為「胚、幼苗」,同時改善了球果發育時間長、胚早期敗育或發育不良的繁衍劣勢,提高了出苗率。
百山祖保護站站長蘭榮光介紹,2007至2020年,共建成3處、30多畝野外種群重建基地,野外種植2000多株嫁接樹種子苗;建成2個標準育苗大棚,苗圃地內保留5000多株幼苗。
記者 楊敏 吳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