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鳥、拍鳥,從過去一些人的小眾愛好,如今變得大眾化、產業化。端著「長槍短炮」出現在各大公園的拍鳥人比比皆是,誘拍、棚拍等拍攝行為也時有發生。
正值鳥類繁殖季,最近,一隻經常出現在圓明園的紅角鴞,成為不少攝影愛好者鏡頭下的「新晉網紅」。這隻有著萌萌大眼的小貓頭鷹,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選擇在圓明園歇腳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甚至驕傲的事,但這兩天一些拍鳥人的惡意拍攝,讓小傢伙不堪其擾。
有網友發文稱,有人為拍到「好照片」,直接用竹竿捅向貓頭鷹棲息的樹幹,而且,還有人用電媒機播放鳥鳴,強迫原本閉眼休息的貓頭鷹睜開眼睛。
野保專家介紹,視頻中的行為屬於典型的誘拍,長此以往會導致紅角鴞捕食、生存能力下降。昨天,圓明園管理處表示,將進一步加強管理,對不文明遊園者給予及時勸阻。
在微博上,「用竹竿捅圓明園紅角鴞」的視頻,引發眾多網友聲討。視頻中,幾名觀鳥人聚在一棵樹下,一人端著相機,兩人拿著細長的竹竿慢慢伸向高處,撥打紅角鴞附近的枝葉,不一會兒,只聽有人喊道「伸(翅膀)了、伸(翅膀)了」,負責拍照的人連忙摁下快門。
這段視頻是林先生拍攝於6月9日下午。當天,他在圓明園內看到一隻小貓頭鷹。為了讓閉目養神的貓頭鷹睜開眼睛,或是動一動揮一揮翅膀,幾名拍鳥人便從附近折了一根竹竿,去捅鳥附近的樹枝。
據一些護鳥志願者稱,昨天,當志願者再次前往現場時,發現拍鳥人竟又玩起新花樣,他們用電媒機播放鳥叫聲,引誘貓頭鷹睜眼。樹上的貓頭鷹聽到叫聲後,立馬警覺地睜開了眼睛,見狀,等候在樹下的「炮筒」咔咔咔地響個沒完。
昨天,圓明園管理處表示,針對以上惡劣的拍鳥行為,園方已在附近設點觀察並加強巡邏,如發現類似誘拍情況,工作人員會及時勸阻教育,儘量杜絕此類不文明現象的再次發生。
眾所周知,貓頭鷹晝伏夜出,它們白天養精蓄銳,夜晚才能更高效地進行捕獵覓食活動。過多的人類幹擾,會給野生猛禽帶來什麼影響?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理事、北京黑豹野保站站長李理表示,
「貓頭鷹在白天頻頻受到打擾,不僅會直接影響到它的生活習性,還會影響到它的捕食效率,導致其生存能力下降,不僅如此,還會導致它飛離繁殖地。」
比如,2016年夏天,在頤和園繁殖的鷹鴞,也吸引了很多關注。同樣是為了拍照片,人們尖叫、大吼,最終,鷹鴞寶寶還未具備飛行能力就離奇消失,轉移了棲息地。
除了上述視頻中的誘拍行為,野保人員在巡護過程中,還看到過拍鳥人因為著急拍出好照片,他們在官廳水庫朝鳥群扔土塊、扔石頭,甚至把大衣脫下來掄,受到驚擾的鳥群騰空而起。拍猛禽時,有的拍鳥人會用白鼠當誘餌,用魚線固定好了拴在樹杈上,來捕食的猛禽怎麼都抓不走,拍鳥人認為這樣就能拍到他們所謂的完美照片。
李理說,這個說法最早的由來,指的是有人利用一些閒置的地,罩上巨大的鐵絲網,他們從黑市中買來各種野生鳥放到裡面,當有拍鳥人來拍攝的時候,這些人按位收費。
這樣拍出來的照片確實都很美麗,有時,甚至不用特別專業的攝影器材,也能拍出好照片,但每張照片的背後,都赤裸裸地沾滿鮮血。在鐵絲網裡,僅有一點水和食物,鳥兒們勉強為生。鐵絲網內如果能存活1隻野生鳥,往往都要死掉7、8隻同種類的鳥,因為捕獵、運輸途中,會有大量死亡。
李理表示,因為這種行為觸犯了《野生動物保護法》,情節嚴重或將入刑,所以,這幾年,「棚拍鳥」的生意逐漸轉入了地下,變得非常隱蔽。北京地區的查處力度大,根據他們的了解,在北京現在幾乎聽不到這樣的聲音了。
殘酷的棚拍鳥行為消失了,但是,誘拍的不文明行為愈演愈烈。
李理說,顏色靚麗的翠鳥,也是拍鳥人最喜愛的一類模特。這種小鳥飛行速度極快,所以,平時想要拍到它們並不容易。一些拍鳥人就會找到它們的窩,拿泥巴堵住窩口,外出覓食的大鳥停在窩邊的樹杈上,急得團團轉,窩裡的小鳥可能因為窒息奄奄一息。
有的人會買來麵包蟲,把大頭針串住蟲子釘在樹上,來捕食的鳥兒停在樹上時,翅膀就會自然打開,這也是拍鳥人喜愛的一種鏡頭,但扎有大頭針的蟲子被鳥直接吞進去,針頭從脖子扎出來,畫面非常殘忍。
「其實,這是攝影師非常無能的體現,從專業角度,就知道是怎樣拍攝出來的,有沒有布景,有沒有誘拍,通過蛛絲馬跡,這些都能看出來。」 李理說,鳥類選擇築巢的地方很挑剔,既要有隱蔽性,又要有適當陽光,一些照片中鳥兒站在乾枯的樹枝上,鳥窩邊沒有或只有零星幾片樹葉,這樣的照片明顯造假。
正因為誘拍沒有導致鳥兒直接死亡,所以,這種行為打的是法律擦邊球。李理說,其實拍鳥人內部對此也有爭議。大多數人有責任心,所以,在這個圈子裡,因為價值觀不同,退群進群的現象也非常多,鳥友們間的關係複雜又微妙。
昨天,海澱區園林綠化局工作人員也表示,他們已接到愛鳥人士反映的相關情況,已與圓明園溝通,要求其加強宣傳工作和巡邏。在《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中,對於誘拍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執法部門對此事的管理有一定難度,他們平時只能以勸阻、宣傳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