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看到的顏文字(Emoticon),最初是在一群書呆子的激烈討論中誕生的。1982年,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一幫研究者在線上聊天室中閒聊,討論如果教學樓裡電梯的纜繩被切斷,電梯自由落體的話可能發生些什麼,如果電梯裡有一支蠟燭,或者一隻鴿子,或者一滴水銀,情況又會怎樣。最終,他們的對話一如既往地走向了邏輯性滿滿的結局——「警報!」有人在聊天室發了一句,「最左邊的電梯因為最近的一次物理學實驗而被水銀汙染了!」
早期的顏文字。要領會它們的真意,你通常得歪著脖子。圖片來源:oyouwanna.com
當然,這句話其實是在開玩笑——如果語氣不是「嘿!」而是「哈哈」的話。但這些科學家們意識到,如果這句話脫離了語境,也許會有人把這種搞笑話當成真的緊急狀況。所以,他們需要一種符號來表明「水銀汙染」只是假想出來的,只是他們神奇的腦洞產物。有人建議用星號來表達這層含義,有人則提議用和號(即符號「&」,因為它長得像個笑得花枝亂顫的胖子)。這時,斯科特·法爾曼(Scott Fahlman)突然插了一句話,推薦了此後在聊天窗口和郵件中被廣泛使用的標點符號組合:
「我提議用下列這組符號表示開玩笑的語境:」他寫道。
下一句是啥?
「 :-) 」
「我們當時就是一堆死宅,靠聊天打發時間。」現在的法爾曼已成為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教授,他說自己的創作被編入網絡語言詞典其實是歪打正著,「我本來沒打算把它當嚴肅創造來看的。」
法爾曼當時的兩句建議造就了日後顏文字的發展。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種心態挺好的。因為eBay Deals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現在已沒有多少人還在用法爾曼創造的這種形式表達顏文字中的笑臉了。我們現在當然還在使用顏文字。只是如今我們更多情況下使用更萌、更能準確描述面部表情的「繪文字」了。我們對顏文字的使用範圍已經超越了最初的笑臉符號,改用更加細膩、更加滑稽、更加富於意義的繪文字。越來越多的程序在我們打出顏文字時會自動將其轉換為繪文字。越來越多的程序能夠用標準化的繪文字表達「嘿」和「哈哈」的語氣。
種類繁多的繪文字。圖片來源:gdgtarena.com
即使我們想回歸文本形態的顏文字,我們也會首先評估使用過程中的效率。eBay調查了1000網際網路用戶,結果表明超過半數(58.89%)的顏文字用戶會用不帶連號(或者可以說是像伏地魔那樣沒鼻子)的「: )」形式。
調查參與者中的一小部分人在使用顏文字笑臉時頗具創造性——多於8%的參與者會使用眼睛拉長版的沒鼻子笑臉「= )」。還有多於7%的參與者使用更調皮的版本:「^_^」;超過2%的人則會笑得更加嚴厲,有稜有角——「: ]」。而使用最初卡內基梅隆版的呢?如今,參與者中只有可憐的17.96%還在使用法爾曼三十多年前發明的那種有鼻子有眼的顏文字笑臉。
受訪者中使用各種不同顏文字表示「微笑」的情況。圖片來源:eBay Deals
這個事實不但有點「:-(」,還有點「:-/」。但如果你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已然成了一名網絡語言的發展者,就是件很「 ¯\_(ツ)_/¯」的事了。現在的你,喜歡用什麼來表示「微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