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非洲魚類,能口孵魚卵,國人稱為垃圾魚,卻大量出口歐美為啥

2020-10-15 人我行9

魚,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材,尤其酒席宴上,更有無魚成席的說法。在我國,雖說漁業資源十分豐富,但一提及魚,人們就會想起那廣為人知的四大家魚,至於排不上名次的更是數不勝數,比如因為一個「李」字沒有擠入四大家魚之中的鯉魚,再比如常用來燉湯喝的鯽魚,毫不誇張地說,我們本土魚種多如牛毛。而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外來之魚,跟小龍蝦一樣,不但沒有泛濫成災反而被大量養殖。這種魚原產於非洲,能口中孵化魚卵,常被稱為「垃圾魚」,雖不大受國人喜愛,每年卻大量的出口歐美等國。

羅非魚,屬於熱帶性魚類,多年前引入我國,目前主要集中養殖在南方,像廣東、廣西、海南等溫度較高地區。這種魚棲息於水的中下層,食性極雜,對水質要求不高,即便滿是垃圾,汙臭水溝,只要溫度合適,生有水草便能生存,跟我們國產鯰魚有一拼,因而它常被稱為「垃圾魚」。另外,它有一個別之魚不能及的特點就是能口中孵化魚卵,有著超強的繁殖能力。

部分種類的羅非魚,有口孵行為,即雌魚將受精卵含在口中,直到孵化成幼魚,這種護幼魚行為對繁殖十分有利。水溫30℃時,受精卵在口中經過4天就會浮出魚苗。不過,孵出的魚苗扔在雌魚口中,直到有一定遊動能力時才離開母體口腔,但是離開口腔的魚苗不會立即脫離雌魚,會繼續遊在雌魚身邊,若遇危險,會迅速集結,雌魚再次將其吸入口中,等危險過後再放之出口。這是其它魚不具備的。

羅非魚,是我國主要的養殖水產品,其少刺、肉質好,含有較高蛋白質和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素有「白肉三文魚」之稱,也被人美化為「21世紀之魚」,然而,在國內很多人對其不甚喜愛,這可能是基於它們的生存環境,畢竟羅非魚有垃圾魚之稱,吃起來也有土腥味。除此之外,就是我國本土魚種類太多的緣故,自家之魚都吃不過來,誰還感冒於外來物種。

雖然羅非魚不是國人的菜,但在歐美等一些國家是很受歡迎的,因為他們喜歡吃刺少的魚,而羅非魚恰有肉多刺少之優勢,再加上含有豐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這都迎合其生活習慣。因而,每年我國養殖的羅非魚除了部分內銷外,還是加工後大量出口歐美等國外的。你們那有賣羅非魚的嗎?味道怎樣呢?歡迎留言補充。

相關焦點

  • 國人口中的「垃圾魚」,有些地方泛濫成災,卻大量出口歐美,為啥
    首先我們大家要明白,羅非魚被一些國人稱為「垃圾魚」,更多的是讚賞其適應能力強悍,有「打不死的小強」之意。這種有些地方羅非魚泛濫成災的因素等,使得羅非魚獲得了「垃圾魚」的稱號。實則羅非魚並非真的垃圾魚,並不像野外泛濫的清道夫魚一樣,吃又不能吃,還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消極影響,那才是貨真價實的垃圾魚。而人工養殖在優質水域中的羅非魚,肉質鮮美又健康,營養豐富。
  • 在國內被稱為「垃圾魚」,在歐美卻很暢銷
    十幾年前,國內對於一些外來物種包括植物以及動物方面都有設計,其中植物方面以水葫蘆為例,原本用來進行景觀觀賞以及進行其他方面利用的它已經在中國農村被淘汰,但隨著帶來的就是池塘中大量魚類的死亡以及見不著天日的廢水,堵塞水路交通。
  • 養魚小知識:虎魚和口孵魚的飼養繁殖方法,你了解嗎?
    產卵過程與普通麗魚沒什麼兩樣,但產的卵無黏性,一概往低處滾。雌魚一經訓餌.絕大部分 口孵魚都能吃人工餌南美口孵魚和非洲口孵魚比較典型的繁殖方式如下:一種模式是在大 水體中,雄魚個大「吃得開」,把所有其他魚都趕走,然後留神過往同種雌魚,遇到產卵在即的便殷勤邀來,般是每產一小批卵(10~30粒)便張嘴把卵吸入口中。
  • 非洲慈鯛魚類怎麼繁殖?
    非洲的馬拉威湖、維多利亞湖和坦幹伊喀湖,湖底大部分是由巖石和沙地組成,這樣的環境造就了非洲慈鯛獨特的口孵繁殖習性。具有口孵習性的慈鯛顯著的特徵是,雄魚的臀鰭上長有黃色卵圓形斑紋,部分坦幹伊喀湖慈鯛的雄魚腹鰭細長,頂端帶有魚卵形的鰭端。
  • 三湖慈鯛繁殖:非洲王子魚與馬鯛的繁殖方法介紹!
    三湖繁殖慈鯛繁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基質型類繁殖,親魚會把卵產貝殼活產卵桶內,然後雌雄雙方會留在原地保護受精卵直到完全孵化,幼魚可以自由行動為止。另一種就是大家熟悉的口孵類了,雄魚會在完成受精後離開,而雌魚會把受精卵一直含在口中,躲避天敵直到小魚可以獨立捕食。在此之前,小魚就算可以外出遊動,但在發現危險時也會迅速遊回雌魚的口中。
  • 最愛吃魚的廣東人,為什麼搞不定泛濫成災的羅非魚?
    然而另一方面,我國卻是著名的養殖羅非魚大國,也是羅非魚出口大國,聯合國甚至把羅非魚評為「21世紀之魚」,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它們原產於非洲,屬於熱帶性魚類。,會採用口孵卵的方式保護幼崽,大幅度提高了幼崽的成活率。
  • 我國最成功的入侵物種,反向出口給歐美,簡直就是「聚寶盆」
    我國最成功的入侵物種但是在我國卻有一種非常成功的入侵物種,它打破了無數的偏見,最後成功的出口給歐美國家,還每年為我國創造極其誘人的經濟價值,這個入侵物種就是——羅非魚。羅非魚原產於非洲,它的長相和鯽魚有些相似,因此也被人們稱為「非洲鯽」,早在19557年的時候,羅非魚就傳入了我國的廣東省,當時大家把羅非魚認為是「越南魚」,在這之後我國還引進了各種羅非魚,通過了雜交實驗獲得了優良的養殖品種。
  • 這種美洲魚類專吃垃圾,淨化水質?謠言!它的內心和外觀一樣醜陋
    水中也有「清潔工」是一種魚類,喜歡吃其他魚類的殘羹剩飯它就是——清道夫。比如:養殖觀賞魚的時候,由於護理不當,魚缸壁上容易生長青苔,影響美觀,有些養殖愛好者,在魚缸內養一條清道夫用以清除魚缸壁上的青苔,或者清理魚類的排洩物,從而改善水質。但是勸這些養殖觀賞魚的朋友,不想養殖的時候這種清道夫不要放生。
  • 水族新寵:非洲鳳凰魚養殖方法
    非洲鳳凰又名天堂魚、柳絮鯛,慈鯛科魚類。這種魚比較名貴,按照一雌一雄的比例飼養,給予充足的食物和長時間的柔和光照,很容易完成繁育。非洲鳳凰是近年來才被國人飼養的非洲大湖地區熱帶魚,在生活習性上極有特色,只能生活在鹼性較大(pH7.5~8)的硬水中。這樣的硬水中含有的碳酸氫鈣可以起到緩解二氧化碳和有機物的酸化作用,使水質保持穩定,所以這類熱帶魚不容易患水質病。
  • 鳥會築巢孵鳥,聽說過魚會築巢孵魚嗎?這種魚會夫妻同心養大幼魚
    黑魚是我國淡水水域中的常見魚類,由於身上的特殊花紋,這種魚乍看上去會讓人以為是條大蛇,有一種瘮人恐怖的感覺,而且這種魚生性兇猛,水中產的其他魚類蝦類都是它們的食物,據說如果一個不大的養魚塘中放上幾條黑魚的話,那麼它們最終會將裡面所有的魚都吃掉,堪稱淡水霸王啊。
  • 沙漠中最堅強的魚,離開水4年仍能存活,被稱為魚類活化石
    導語:沙漠中最堅強的魚,離開水4年仍能存活,被稱魚類活化石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旅遊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都會選擇節假日外出旅遊,旅遊不僅可以緩解壓力放鬆心情,還可以增長知識,而且在旅途過程中會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 這才是真正的「垃圾魚」,長得醜還吃魚卵,一旦泛濫後果很嚴重
    說起垃圾魚大家第一反映是什麼?有些人可能會說鯰魚,因為鯰魚頭扁口寬、渾身充滿粘液,加上數條長長的鬍鬚給人一種很不友善的感覺,另一方面大家總是能在汙水溝、臭水池發現它們的身影,有時還會吃些動物屍體、腐肉,所以更坐實了「垃圾魚」的稱號。
  • 這些名字好聽的魚,你聽說過嗎?他們的習性你了解嗎?
    一年能繁殖多次。相比之下,繁殖期雄魚色彩鮮豔,背鰭呈馬鞍形特徵較強,背鰭前緣尖而長。雌魚腹部膨大。繁殖水溫26度左右,繁殖箱中放瓦盆接卵,把成對的親魚放入產卵箱後,親魚用嘴啃洗瓦盆,然後把卵產在盆上,雄魚隨即射精。母魚每次產卵150300粒。產卵結束後親魚守護魚卵,並將未受精卵吃掉。這時要餵親魚吃些魚蟲。
  • 觀賞魚--非洲王子魚
  • 地球上挖個塘就有魚,因為有萬年魚籽!那麼火星挖個塘也有魚嗎?
    農村的老人會告訴我們泥鰍籽能變出百種魚,似乎有那麼一些道理,畢竟泥鰍的適應性要比魚強得多,因此古時候的人認為泥鰍會先出現在那裡,然後這些泥鰍產卵後會孵化出各種魚來! 泥鰍籽生百種魚?
  • 雍容華貴的非洲王子魚!
    非洲王子是一種如同鱸魚一般的典型的鱸形目的體型的魚。
  • 為何有清道夫的水域沒其他魚類?把清道夫放入食人魚缸裡就明白了
    清道夫這種魚類不挑食,最喜歡吃魚類的魚卵和一些小魚,或者吃一些水藻、死魚、蟲子、或者魚的糞便,幾乎是來者不拒。為何有清道夫的水域內幾乎沒有其他魚類呢?把清道夫放入食人魚缸裡就明白了。 雖然國人也喜歡吃魚,清道夫也是一種魚類可以食用,但是清道夫因為什麼東西都吃,肉質並不鮮美,而且骨頭很多
  • 養這種魚才能發家致富,魚卵比肉貴,40g賣5百元,遠銷歐洲!
    這個地球上,在淡水中生活的魚類,它們的數量很多。我們平時遇到的比如青魚、草魚以及鰱魚等淡水魚,體型都比較大。不過這些魚只是長得比較大,但是在中國還並不是最大的魚。鱘鰉魚生活在黑龍江,他是我國體型最大的淡、水魚。它最長可以長到5米,2000多斤那麼重。
  • 這種能水中遊陸上爬的魚,比恐龍還早存在,魚類的活化石!
    肺魚,一種比恐龍時代還久遠的存在魚,魚類的活化石,有肺。漫長時間中,有些魚類演化出了四足,演化出了可以呼吸空氣的肺部,這部分魚類的一些種類踏上了陸地,而另一些種類則仍然留在水中。肺魚的演化程度關係肺魚擁有特化的鰾,它們的鰾演化出了類似於肺的功能,可以直接從空氣中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氧氣,這一點讓它們與其他的魚類區別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