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扔過鐵球嗎

2021-01-15 大連文邦教育

西方有句諺語:「對運動無知,也就對大自然無知。」運動是萬物的根本特性。在這個問題上,自古以來,出現過種種不同的看法,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自然觀。在16世紀以前,亞裡土多德的運動理論居統治地位。他把萬物看成是由四種元素一一土、水、空氣及火組成,四種元素各有其自然位置,任何物體都有返回其自然位置而運動的性質。他把運動分成自然運動和強迫運動。重物下落是自然運動;而要讓物體作強迫運動,必須有推動者,即有施力者,力一旦去除,運動即停止。既然重物下落是物體的自然屬性,物體越重,趨向自然位置的傾向性也就越大,所以下落速度也越大。於是就必然得到物體下落速度與物體重量成正比的結論。這一理論是從原始的直接經驗引申而來,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在歷史上也起過進步作用,後來被宗教利用,所以直到16世紀,仍被人們敬為聖賢之言,不可觸犯。

正因為如此,批駁亞里斯多德關於落體運動的錯誤理論,不僅是一個具體的運動學問題,也是涉及自然哲學的基礎問題,是從亞里斯多德的精神枷鎖下解脫的一場思想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毫無疑問,伽利略在這場鬥爭中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他認識到通過自由落體的研究打開的缺口,會導致一門廣博的新科學出現。他在《兩門新科學》中核心的一章「第三天的談話」裡寫道:「……觀察到下落重物的自然運動是連續加速的,但還從未有人宣布過,這一加速達到什麼程度;據我所知,還沒有一個人指出,一個從靜止下落的物體在相等的時間間隔裡,保持按從1開始的奇數的比數。……」

關於落體問題的討論在伽利略1589 年當比薩大學教授之前已經廣泛展開了,並且已有人做過實驗。問題在於,沒有人敢於觸犯亞里斯多德的教義。因為亞裡土多德的理論指的是落體的自然運動,即沒有媒質作用的自由落體運動,這是一種理想情況,在沒有真空泵的16世紀誰都沒有可能真正做這類實驗。但是到了16世紀,在文藝復興的思潮影響下,不斷出現對亞里斯多德的運動理論的質疑。例如,1586 年,荷蘭人斯梯芬在他的一本關於力學的書中寫道:「反對亞裡土多德的實驗是這樣的:讓我們拿兩隻鉛球,其中一隻比另一隻重十倍,把它們從30英尺的高度同時丟下來,落在一塊木板或者什麼可以發出清晰響聲的東西上面,那麼,我們會看出輕鉛球並不需要比重鉛球十倍的時間,而是同時落到地板上,因此它們發出的聲音聽上去就像一個聲音一樣。」這一記載比伽利略當比薩大學教授還早了三年。

我們的問題是,伽利略究竟有沒有在比薩斜塔上做過落體實驗?

關於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傳說紛紜。很多人認為伽利略是做落體實驗的第一人。然而,伽利略在《兩門新科學》中,並沒有提到他在比薩斜塔做過實驗。有關這個實驗的說法大概來自他晚年的學生維維安尼在《伽利略傳》中的一段不準確的回憶。這篇傳記是在伽利略死後十幾年即1657年出版的。其中有這樣一段記述:

「使所有哲學家極不愉快的是,通過實驗和完善的表演與論證,亞里斯多德的許多結論被他(指伽利略)證明是錯的,這些結論在他之前都被看成是神聖不可冒犯的。其中有一條 ,就是材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體在同樣的媒質中下落,其速率並不像亞里斯多德所說的那樣,與其重量成正比,而是以相等的速率運動。伽利略在其他教授和全體學生面前從比薩斜塔之頂反覆地做了實驗來證明這一點。」

但是:

1,維維安尼並沒有親眼看見伽利略做斜塔實驗,因為伽利略死時(1642年),他才20歲。他來到伽利略身邊時(1639年),伽利略已經雙目失明,只能口授了。所以,維維安尼的記述可能不確實。

2,伽利略如果真的做了斜塔實驗,時間大概是在1589- 1592年他在比薩大學任教之際,可是,有人找遍當年比薩大學的有關記錄,均未發現載有此事。

那麼,究竟伽利略有沒有做過落體實驗呢?經查考,在伽利略早年(1591年)寫的《論運動》的小冊子中確實記載有這類實驗。不過,直到伽利略去世二百年後,即1842年,才整理發表,維維安尼並不知道這個小冊子。這個實驗也不像維維安尼所說的,是要徹底批駁亞里斯多德的落體理論,而是為了彌補亞里斯多德理論的缺陷。伽利略在這本小冊子裡用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來說明在媒質中落體的運動。他寫道:

「但是他(指亞里斯多德)甚至犯了一個更大的錯誤,他假定物體的速率取決于越重的物體分開媒質的本領越大。因為,正如我們證明了的,運動物體的速率並不取決於這一點,而是取決於物體重量與媒質重量差值的大小。」

伽利略當時顯然仍然相信,同樣大小的物體在空氣中下落,較重的比較輕的快,因為他寫道:

……我們得到的普遍結論是:在物體材料不同的情況下,只要它們大小相同,則它們(自然下落)運動的速率之比,與它們的重量之比是相同的。」

他甚至還為實際觀測所得結果與上述結論不符進行辯護,他寫道:

「如果從塔上落下兩個同體積的球,其中之一比另一個重一倍,我們會發現重的到達地面並不比輕的快一倍。其實,在運動開始時,輕物會走在重物的前面,在一段距離內要比重物快。」

這件事引起了現代科學史家的興趣。究竟伽利略是否真的看到了輕物先於重物下落? 1983年,塞特爾和米克利希做了兩球同時下落的實驗,用高速攝影機拍攝,果然重現了伽利略觀察到的現象,不過他們不是用機械釋放兩球,而是用兩手分別握著兩個球,並且必須手心向下,同時釋放。實驗判明,伽利略所得輕物走在重物前面的結論,是由於他握重球的手握得更緊,釋放時略為緩慢所致。

這件事說明了,伽利略的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他經歷了曲折的摸索過程。開始,他甚至還是亞裡土多德的維護者。搞清這位近代科學的創始人的思想發展過程當然是一件有重大意義的課題。

 

參考文獻:物理學史,郭奕玲 沈慧君,清華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伽利略真的在比薩斜塔拋過鐵球嗎?真相沒那麼簡單!
    他的這個思想在之後影響了人類兩千多年,直到伽利略提出另一種觀點。,相傳他還為此在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上做了實驗——用大小兩個不同質量的鐵球,同時從比薩斜塔上同一高度拋下,結果果然證明,兩個鐵球是同時著地的。
  • 子彈說 | 不靠譜的名人故事(五)伽利略與比薩斜塔
    這個青史留名的故事最大的貢獻並非伽利略的試驗成果,而是讓我們都知道了比薩斜塔,從此比薩斜塔成為了全世界最著名的景點之一,無數遊客慕名而來。根據維瓦尼的記述,伽利略在比薩擔任教授時(大約25歲),特地召集了比薩大學的所有教授和學生,請他們來觀摩斜塔實驗。
  • 比薩斜塔的故事是假的?近代物理學啟蒙人——伽利略
    可能很多人知道比薩斜塔是因為中學課本上的那個故事——《兩個鐵球同時落地》:話說在1590年,伽利略在認真研究了亞里斯多德的「物體落下的速度和它的質量成正比」這個觀點後產生了質疑。於是他就帶領自己的學生做了個實驗,登上了比薩斜塔的頂層,讓手中兩個質量不等的鐵球同時從塔頂垂直自由落下,結果他的學生不幸被鐵球砸死了。
  • 世界上最斜的塔根本不是比薩斜塔,綏中縣一塔斜度是比薩斜塔三倍
    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裡學過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嗎?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斯多德,並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亞里斯多德說,兩個大小不一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一定是重的先著地,但是伽利略卻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實驗向眾人宣告鐵球下落的結果。文章的背景是1590年,伽利略那時候才25歲,已經當了數學教授,他向大家證實了:即使是像亞里斯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也不一定是對的。
  • 義大利比薩斜塔即將變成比薩直塔?是瘋了嗎?
    公元1590年,偉大的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一個轟動科學界的自由落體試驗。那就是把兩個重量不一的鐵球同時從塔頂自由放下,看哪個鐵球先落地。結果,明明兩個質量、體積都相差很大的鐵球,竟然是差不多同時落下的。
  • 伽利略比薩斜塔實驗真實性存疑:科學故事非事實
    、比薩斜塔這些關鍵詞捆綁在一起。向未來》中,科研科普專家曹則賢卻提出了讓一眾網友吃驚的疑問:「比薩斜塔實驗真的存在?從科學角度看,真的可以說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此語一出,現場觀眾和網友紛紛做吃瓜群眾狀:「難道我讀了個假課本?」
  • 比薩斜塔伽利略鐵球落體實驗,亞里斯多德為什麼會犯錯,是他蠢?
    初中時我們學物理老師講到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 從比薩斜塔上同時自由落體兩個重量不等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實驗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課堂上老師對亞里斯多德鄙夷的眼光基本上是一般中國人對亞里斯多德的最初印象,亞里斯多德在年少的我們心中基本是反科學的代名詞。
  • 伽利略上斜塔,牛頓被蘋果砸,這些經典科學史竟然是假的?
    伽利略登上斜塔扔鐵球,證明了自由落體定律。 瓦特盯著沸水壺出神,於是發明了蒸汽機...... 在這些經典的科學故事裡,我們被科學家的堅持、探索、好奇和不畏懼權威的精神感動。 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這些故事是編造出來的?
  • 《義大利遊記》比薩斜塔
    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驗說起,那麼多年了我記得比薩斜塔,都因這個實驗而起。至今仍然不知道這是故事還是實驗,我其實鍾情比薩斜塔。毫無疑問的是,伽利略選擇這座中世紀的古城作為他實驗的場所:一是用以吸引民眾的眼球,這是在向權威亞里斯多德挑戰;二是比薩斜塔的「斜」,一定不同凡響。比薩斜塔適合鐵球墜落時的觀察角度,我大概還惡意地想像,那種斜拉橋狀的古塔,三角形一樣的弧度。
  • 還原歷史真相,伽利略真做過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最近幾天,當我在網絡上瞎逛時,我發現了一個令我感到詫異的消息,伽利略沒有做鐵球實驗。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聽到這則消息時是否和筆者一樣的震驚呢?人教版的小學課本收錄的內容,還會有假?這可是官方的權威。課文講述的是年輕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敢於挑戰權威,並對人人都相信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所謂真理表示懷疑。經過反覆的實驗和驗證,他在人們的嘲笑和懷疑中登上了比薩斜塔,並用實驗驗證了真理。這篇文章讚揚了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和他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 4個伽利略的事實,可能沒有在比薩斜塔進行自由落體實驗
    1.伽利略可能沒有在比薩斜塔上做「鐵球實驗」1971年8月2日美國太空人在月球表面重現伽利略物體自由下落實驗,伽利略著名的「鐵球實驗」,是他在比薩斜塔上用兩個鐵球進行自由落體的著名實驗,該實驗證明物品的下落速度與重量無關,並否定了亞里斯多德的觀點
  • 「兩個鐵球」的實驗地,義大利的都市,比薩!
    義大利中部託斯卡納大區城市,比薩省首府。隨著陸地的擴展,比薩距海越來越遠了,但這並不能使人遺忘比薩曾作為海上共和國威鎮八方的歷史和它作為聯結東西方紐帶曾起的重要作用。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驗,使得比薩名聲遠揚。
  • 伽利略真的在比薩斜塔上做過自由落體實驗嗎?
    兩個上榜的實驗則是第八名:加速度斜面實驗,第二名比薩斜塔實驗。這兩個實驗是不是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全都是初中的內容。那你現在回過頭來再來看初中的知識,絕對另有一番風味。先說伽利略其人,伽利略是1564年出生在義大利的比薩,是義大利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我很少把一個人的名頭說全了,但是這位前輩必須說全了,尤其是他在物理學和天文學上的貢獻。等我說完你就知道為啥了。
  • 傾斜5.5度不倒,比薩斜塔為何如此堅挺?再站300年不是問題
    比薩斜塔可謂是義大利最著名的建築之一了,也是寶貴的世界遺產。當時的人們預測,比薩斜塔會在5.44度的時候倒塌,然而一直到5.5度,它都一直堅挺著。是怎麼樣的魔力讓它屹立了八百多年?在12世紀,富裕的比薩海上共和國打算把主教堂廣場建立成宏偉的地標建築,在擴大了主教堂等建築之後。
  • 每天一個你一直認為是真的故事:比薩斜塔
    相信大家在語文課本中都曾經看到過伽利略比薩斜塔實驗,這個說法最早出現在伽利略的學生維維亞尼寫的《伽利略傳》。他的學生在書中寫到:「我的老師曾登上比薩斜塔在許多哲學家和科學家的目前將兩個重量不一樣的鐵球懸空後,同時在塔上將其拋下,結果聽說落地。」
  • 比薩斜塔,歷經多年依然斜而不倒,至今也沒有準確答案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園中盛開的菊花,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比薩斜塔。比薩斜塔是一座有近1000年歷史的鐘樓建築,它高高矗立在比薩奇蹟廣場上。自從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扔下兩個鐵球起,比薩斜塔就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座12世紀的建築原先是一個比薩大教堂的鐘樓,但是建成後不久這裡就開始朝東南傾斜,至今依然以每年1毫米的速度傾斜著。神奇的是,雖然斜塔傾斜得很厲害,就是斜而不倒,這也成為世界建築史上一樁難解的公案。
  • 日本學者:伽利略沒在比薩斜塔做自由落體實驗
    四百年前,著名科學家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更讓這座斜塔聲名遠播。數百年來,人們一直把這作為科學史上的重大事件,也從來沒人懷疑過這個事實。但不久前,一位日本科學史研究家市場泰男對此提出了質疑,他認為:伽利略根本沒有在比薩斜塔上做過自由落體的實驗。  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實驗?
  • 比薩斜塔
    奇蹟廣場的大片草坪上散布著一組宗教建築,它們是大教堂(建造於1063年—13世紀)、洗禮堂建造於1153年—14世紀)、鐘樓(即比薩斜塔)和墓園(建造於1174年),它們的外牆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形成統一羅馬式建築風格。比薩斜塔位於比薩大教堂的後面。
  • 帶你認識伽利略的落體實驗,原來比薩斜塔一直是謠傳
    也許你已經知道答案了,但是歷史上第一個破解它的人,比你早出生了五個世紀,他還發明了早期的鐘擺、溫度計,望遠鏡等等,他就是現代科學之父略伽利略。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實第一個關注物體下落快慢的人並不是伽利略,而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是這麼說的,重量決定了物體下落的快慢,越重的也就越快,比如同一高度下,大石頭就會比小石頭落的更快。
  • 被「扶正」了4釐米的比薩斜塔登頂到底斜不斜?
    我是第三次來比薩了,第一次是2010年,匆匆而過,竟然沒看見塔;第二次來是2012年,糾結半天要不要來,但是不知道登塔需要提前預訂,看著排隊的長龍只能「望塔興嘆」。這次有機會再來,剛剛又看到比薩斜塔被「扶正」4釐米的新聞,尋思這玩意要是真直了就沒意思了,說什麼也得上去一趟,看看頂上感覺斜不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