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水庫首次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

2021-01-08 北晚新視覺網

近日,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和十三陵林場在對十三陵地區開展的鳥類調查中,首次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

近日,上述兩家單位組織了一支10人調查隊開展鳥類調查。在水庫西南方,調查隊發現了2隻成年和1隻幼年白尾海雕,「初步判斷,這是一個白尾海雕家庭。」調查人員看到,兩隻灰身白尾、體長近1米的大雕依次升空,俯衝到水面,黃色大腳輕鬆抓上一條大魚。調查人員介紹,這三隻白尾海雕應當是遷徙路過,發現這裡水面開闊、食物充足,然後留了下來。近年來,懷柔水庫、平谷峪口水庫、金海湖水庫以及野鴨湖都有過這種雕棲息的記錄,這是十三陵地區首次監測到白尾海雕。

本次十三陵地區鳥類調查中發現的白尾海雕、毛腳、紅隼、大、普通都屬於猛禽。猛禽的出現間接反映了當地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也說明該區域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白尾海雕

是鳥綱、鷹科、海雕屬的大型猛禽,體長84至91釐米。多活動於江河及湖泊附近的沼澤地帶。棲息於湖泊、河流、海岸、島嶼及河口地區,繁殖期間尤其喜歡在有高大樹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區的開闊湖泊與河流地帶。主要以魚為食,常在水面低空飛行,發現魚後用爪伸入水中抓邊。此外也吃野鴨、大雁、天鵝、雉雞、鼠類、野兔、狍子等。

(原標題:白尾海雕駐足十三陵水庫)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陳強 通訊員鍾震宇

流程編輯:u010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體長近1米、飛起來像戰鬥機,首次在十三陵地區露臉的是什麼鳥?
    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和十三陵林場管理處的工作人員近日冒著嚴寒,對十三陵地區開展了一次鳥類調查,共記錄到野鳥27種,除了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毛腳、紅隼、大、普通,還首次監測到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白尾海雕。
  •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
    1月6日下午,一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在南京市六合區的野外被放歸自然。去年12月,紅山森林動物園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接收到這隻被異物堵住頸部的白尾海雕,經過一個月的救治,自主採食和飛行恢復正常,進行了科學野外放歸。
  • 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
    磴口縣森林公安局民警近日在烏蘭布和沙漠巡查時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11月21日,磴口縣森林公安局組織民警對候鳥遷徙重點區域進行巡查。當日上午,民警巡查到烏蘭布和沙漠二十裡柳段時,發現空中飛過一隻「老鷹」,便迅速用相機記錄下它在空中飛翔的瞬間。巡查結束返回單位後,民警仔細察看圖片辨認,發現這隻「老鷹」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民警進一步查閱資料,了解到此前磴口縣沒有白尾海雕行動痕跡的記載。這次發現刷新了磴口縣境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種類數量。
  • 大武口區首次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
    近日,大武口區林業草原局在進行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和溼地監測工作中,首次在星海湖南域監測到8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黑鸛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稱為「鳥中大熊貓"黑鸛在全球分布僅有3000隻,其中在我國的有1000隻左右。
  • 宜賓三江口首次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還有……
    1月11日,記者在三江口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 市林業竹業局野保科工作人員介紹白尾海雕在宜賓是首次記錄到。
  • 景谷縣首次用紅外相機拍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豚尾猴
    近日,雲南省普洱市景谷縣在威遠江省級自然保護區內首次用紅外相機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豚尾猴畫面。目前,當地森林公安局已對此自然保護區涉林違法案件易發點和發現豚尾猴地點周邊村寨進行重點巡護。今年3月份,威遠江省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保護區大蛇腰梁子安裝一臺紅外線相機,用於野生動物的監測。5月8日,在對紅外線相機進行回收抽檢的時候,保護區工作人員周亦發現紅外相機拍攝到了一隻猴子的視頻畫面。看到該猴子不同於普通獼猴,周亦立即和景谷縣森林公安局取得聯繫,經諮詢專家及上網圖譜比對,森林公安民警初步鑑定,這隻猴子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豚尾猴。
  • 雲南威遠江自然保護區首次拍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豚尾猴畫面
    央廣網普洱5月14日消息(記者李騰飛 通訊員常國軒 李宗穎 何景榮)近日,雲南省景谷縣在威遠江省級自然保護區內首次用紅外相機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豚尾猴畫面。今年3月份,威遠江省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保護區大蛇腰梁子安裝了一臺紅外線相機對野生動物進行監測。5月8日,在對紅外線相機進行回收抽檢的時候,保護區工作人員周亦發現紅外相機拍攝到了一隻猴子的視頻畫面。
  •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落腳 系鄭州黃河溼地首次監測到
    11月24日,鄭州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監測巡護過程中,觀測到一隻白鶴,系鄭州黃河溼地首次發現。「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白鶴以其優雅的體態,走進了中國古代的詩歌之中。白鶴體羽為白色,初級飛羽為黑色,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為白色,三級飛羽呈鐮刀狀覆蓋初級飛羽,故而白鶴站立時通體白色,唯有飛翔時能見黑色初級飛羽。
  • 鄭州黃河溼地首次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
    大象新聞·新聞事業部記者 王藝楓 通訊員 武蓓 11月24日,鄭州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監測巡護過程中觀測到在灰鶴種群中有一隻體態優美的白色大鳥。經過確認,該鳥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在鄭州黃河溼地屬於首次發現。
  • 湖北鄂州梁子湖監測到全球極危、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日訊 11月24日,湖北省鄂州市國家級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工作人員在進行日常巡護監測時在梁子湖湖面監測到24隻白鶴,同時在旁邊灘涂及其附近水面發現有300餘只鸕鷀在一起棲息和覓食。
  • 環江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近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首次發現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珍稀雉類——白頸長尾雉,這是在廣西西部石灰巖地區首次監測到該物種。
  • 雲南昌寧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
    新華社昆明1月15日電(記者張雯、姚兵)記者從雲南省昌寧瀾滄江縣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該保護區近日通過紅外相機首次拍攝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的活動影像。  影像顯示,2020年12月30日凌晨3點多,一隻偶蹄目動物眼睛明亮,警惕地豎著耳朵覓食。經專業技術人員仔細辨認,這是一隻成年的雄性林麝。
  • 瑪可河林區拍到7 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瑪可河林區拍到7 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20-12-02 18: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島市民撈到百斤大鱉 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近日,市民金先生聯繫到記者,介紹說自己在棘洪灘水庫撈上一隻約有一米長、上百斤重的大鱉,他懷疑是非常罕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斑鱉,想請專家幫忙鑑定 ,是不是自己在網上查到的瀕危保護動物。相關專家表示 ,這麼大的鱉在北方確實非常罕見,但由於金先生提供的圖片缺少細節,難以判斷具體品種,但也不排除是另一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黿」的可能性。在棘洪灘水庫撈到百斤大鱉金先生家住棘洪灘水庫附近,8月23日上午,他帶著兒子到棘洪灘水庫玩耍。「剛進去就看著岸邊上的水裡有隻大鱉,漂在水面上,看著應該是已經死了。」金先生和兒子用岸邊的繩子將大鱉撈了上來,仔細一看,還真不小。
  • 吉林天橋嶺林區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原麝實體影像
    11月18日,中國吉林網從吉林天橋嶺林區獲得消息:天橋嶺林區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原麝實體影像。11月15日,天橋嶺林業局新華林場副場長唐乃雲和工作人員李洪剛在天橋嶺林業局新華林場採集紅外相機信息時,發現架設在新華北溝的一臺紅外相機拍攝到一段原麝的視頻,視頻時長5秒,拍攝時間為7月10日9點48分,據悉,這是在天橋嶺林區首次拍攝到活體原麝,模樣呆萌,經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天橋嶺局工作人員鑑定這是一隻成年雄性原麝,這也是天橋嶺林區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原麝。
  • 廣東首次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鶴
    中新社廣州12月16日電 (記者 程景偉)據廣東省林業局16日消息,經專家現場核查,近日飛抵江門市新會區三江鎮沙仔場社區的9隻陌生候鳥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鶴,這是廣東省歷史上首次觀測記錄到白鶴。資料圖:白鶴。
  • 壽寧水庫發現疑似"桃花水母" 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近日,在壽寧小託水庫,遊泳愛好者在清澈的水庫中發現疑似「桃花水母」的生物。 8月4日,壽寧縣遊泳協會的吳文時、吳建峰、柳必龍等「泳士」專程從小託水庫捕撈帶回樣本,相繼送到壽寧縣林業局、農業局求助專家鑑定,並於當晚送到省市相關研究部門考證。
  • 密雲水庫一天發現20多種鳥類 其中有黑鸛小天鵝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原來,這是密雲水庫管理處與密雲區園林綠化局正在聯合開展的鳥類專項調查,他們將利用一個月的時間走遍庫濱帶,在記錄鳥類種群的同時,調查鳥類生活環境現狀。目前正值候鳥冬季遷徙季,密雲水庫經常可見遷徙水鳥休整待發、棲息覓食的身影。
  • 江豚將「晉升」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12年11月14日 14:47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據市場星報報導,全國「搜尋」長江江豚已有三天,目前在湖北段還無收穫,考察隊即將進入安徽段……
  • 雪豹花豹同出沒 新龍拍到多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4月23日,記者從甘孜州新龍縣獲悉,該縣利用布置在野外的紅外相機多次記錄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雪豹、花豹活動的身影。在雄龍西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的一塊大巖石旁,紅外相機首次捕捉到三隻雪豹深夜活動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