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表在國際著名科學期刊《PLoS ONE》上的一份研究報告引起各大媒體的關注。
這份報告是我國和澳大利亞考古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幾年前,他們開始對我國西南境內發現的被稱為「馬鹿洞人」的古人類化石進行分析研究。研究者推測,「馬鹿洞人」也許是此前從未發現的新人種,他們生活在距今1.45萬~1.15萬年前的東亞大陸,直到1.1萬年前冰期結束才消亡。
1萬多年前,在我國其他地區生活著現代人類的祖先。活躍在西南地區的「馬鹿洞人」有何不同?它的發現有何意義?
以馬鹿為食熟練用火 消失於約1.1萬年前
這篇研究報告的題目很長:《來自更新世向全新世過渡期間中國西南地區的人類遺蹟表明東亞人複雜的進化歷史》。研究中最為吸引的焦點在於,專家們表示,他們所研究的來自中國西南地區的4具古人類化石,也許是此前從未在人類進化史中出現過的全新人種。
在這一新發現之前,大家曾以為現代人,即智人(Homo sapiens),獨佔東亞大陸,沒想到曾有其他和現代人不同的人種也曾生活在這片大陸之上,只是其血脈卻因種種原因消失於無形。如今,考古人類學家把這些在人類歷史上「失蹤」的人群重新置於時間的坐標之上。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生物、地球及環境科學學院的副教授達倫·克諾伊(Darren Curnoe)以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人類部主任吉學平是該項研究的科研人員,他們在接受專訪時表示,這些化石是由中國考古人員發現的。1979年,一名中國地理學家在廣西隆林的一個洞穴中發現了一具古人類骨架化石。1989年,中國人類學家在雲南蒙自的一個洞穴中又發現三具古人類化石。不過,一直到2008年,才開始由中國和澳大利亞的數個研究機構共同開始對這4具古人類化石展開研究。
研究者將在這兩處洞穴發現的人類命名為「馬鹿洞人」,之所以有此稱呼,是因為研究者發現這些古人類以已經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馬鹿為食,所以稱之為「馬鹿洞人」。在西方媒體的報導中,也稱其為「紅鹿洞人」(red deer cave people)。克諾伊博士表示,兩種稱呼並無不同,都可使用。
吉學平教授說,其實,當時在雲南蒙自的山洞中發現這些化石的時候,山洞還沒有名字,由於洞中發現了大量大型鹿類化石,考古隊員將遺址命名為馬鹿洞,在此曾經生活的古人類被命名為「馬鹿洞人」。除了人類頭蓋骨化石遺蹟和馬鹿獸骨之外,在洞中還發現了大量灰燼、燒紅土、柴炭、燒骨炭等,顯示出這一時期的人類已經能熟練用火。
頭骨在解剖學上獨一無二 或代表一條新人種進化線
根據畫家描繪的馬鹿洞人假想圖,可看到他們既具有某些現代特點,又有一些不尋常的特徵。克諾伊博士介紹,馬鹿洞人可能是一個新人種的主要根據是:其化石在人體解剖學上體現出與眾不同的特徵,其頭骨在解剖學上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看起來和所有現代人非常不同——無論是生活在今天的現代人還是生活在15萬年前的非洲現代人。「總的說來,在人體解剖學上,他們在人類『進化樹』的所有成員中是獨一無二的。」
儘管有此推斷,但科研人員依然未能決定如何將這些人科學地進行歸類。克諾伊博士解釋,人類的進化過程非常複雜,即便對我們現存人種「智人」,也仍然缺乏一個大多數人都認同的滿意的生物學定義。儘管如此,馬鹿洞人頭骨化石獨特的解剖學特點還是令研究者傾向於認為馬鹿洞人代表了一條新的人種進化線。
此外,一個已被科學界認可的事實是,1.1萬年前,也就是馬鹿洞人在地球上消失前,具有現代人外貌的人種和他們同時生活在亞洲東部和南部,但他們彼此間也許是隔離的,從這種隔離可推測他們沒有進行異種交配,或者即使有,也是以非常有限的方式在進行的。對於這一種群為何會在中國西南被發現,吉學平教授指出,中國西南地區受青藏高原的影響,地理多樣性豐富,進而使這片地區以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而著稱。
東亞最「年輕」古人類 開啟進化史新的篇章
此前,人們對人類在亞洲的進化歷史所知甚少,因為亞洲古人類化石較為缺乏,已發現的化石也有很多搞不清楚年代,所以之前的人類起源研究主要關注歐洲和非洲。馬鹿洞人的發現則顯示出人類於冰期末期在亞洲的進化歷史是多麼複雜,又是多麼有趣。
克諾伊博士介紹,馬鹿洞人是迄今為止東亞大陸發現的最「年輕」人類,也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年代最近的在解剖結構不吻合現代人類特徵的人群。此前,除了我們的祖先「智人」外,東亞大陸還沒有發現其他距今10萬年以內的古人類化石。
此前的證據顯示,第一批現代人類抵達東亞之前,這個區域可能沒有人類居住,但「馬鹿洞人」的發現可能會使人們重新認識人類在亞洲的演化。克諾伊博士表示,「馬鹿洞人」種群是對亞洲早期人類生存狀況的「驚人揭示」。人類進化史上,「曾有多個人群生活在這個區域,也許代表著不同的進化線。」他說。比如馬鹿洞人,他們最早也許來自非洲,卻未能在東亞地區繁衍下去。曾生活在印尼佛羅勒斯島上的佛羅勒斯人也是一種史前人類,其主要特徵是體型小,大腦小,因此也被叫做「哈比人」,這個人群在約1.2萬年前滅絕。與馬鹿洞人、哈比人同時生活在亞洲的,還有從東北亞一直到澳大利亞廣泛分布的現代人,也就是現存人種的祖先。
「馬鹿洞人的發現開啟了人類進化史中新的篇章:「亞細亞篇」,而且這是一個剛剛才開始講述的故事。」克諾伊說。對馬鹿洞人的研究帶出的問題目前遠遠超過它所能給出的答案。
提取DNA 希望揭開人類起源之謎
克諾伊博士介紹,今年他們將完成對馬鹿洞人化石以及文化遺物的研究工作,並將陸續把他們的發現發表於科學雜誌上。此外,他的研究夥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嘗試從馬鹿洞人的牙齒化石中提取DNA,展開新的研究。
研究者認為,這個兼具遠古人類和現代人類的某些特徵、兼有亞非歐人群交融特徵的古人類種群的發現,佐證了東西方文化、人種、基因在早期就已有雙向交流融合的說法,說明人類並不是在某一個地區單獨起源的,而是在不斷遷徙、交融中演進的。研究人員希望通過深入研究,一點點揭開人類起源進化的面紗。
消失之謎:鹿死人亡還是競爭力不夠?
克諾伊博士表示,馬鹿洞人可以被認為是一種來自非洲的、早期的且不成熟的現代人種,在遺傳學上與現代人並無關係。他們在兩萬年前冰期的最後一個階段,也是最嚴寒的階段之一 ——「末次盛冰期」中倖存下來。在1.5~1.1萬年前,也就是在更新世向全新世過渡的時期,興盛於今天中國西南地區。當時,地球氣候以及人類生態正逐漸過渡為和今天相似的狀況。
關於馬鹿洞人為何未能在東亞大陸延續下去,克諾伊博士坦承這仍是一個謎。
他推測:「他們在冰期最惡劣的寒冷氣候階段存活了下來,當氣候變得較為溫暖時,他們也是存在的。但我們也知道,就在這個時期,全球範圍內,一些直到冰期結束時仍然存活的大型哺乳動物滅絕了。在馬鹿洞,我們發現了一些巨型馬鹿幼崽的骨頭化石,它們也是在這個時期滅絕的。馬鹿洞人曾以這些馬鹿為食。也許他們就是隨著這種巨型陸地動物的滅絕而滅絕的?」
另外,他介紹,這個時期,生活在中國南方的現代人類在行為上有一個主要的轉變,那就是他們開始製造陶器用來儲存食物,以及開始收集野生的稻米,這標誌著現代人類向成熟農耕文明邁進了第一步。馬鹿洞人曾和這些前農業時期的現代人類共同分享過東亞大陸同一歷史時期的風景。
「但是我們不得而知他們是否曾相互影響,或者是否為資源而競爭。」克諾伊說。他猜測馬鹿洞人的消失也許與他們無力和這些早期的農民在食物及其他資源上展開競爭有關。(文/廣州日報)
馬鹿洞人想像圖
科學家Darren Curnoe和Andy Herries在馬鹿洞進行挖掘工作
馬鹿洞人的頭骨在解剖學上是獨一無二的
從馬鹿洞挖掘出的鹿骨化石,其中一些曾被馬鹿洞人燒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