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北·海洋篇⑥】碧海清波

2021-01-11 河北新聞網

我們從海洋中獲得各種資源,也藉助海洋拓展我們的生存空間。

河北省地處環渤海核心地帶,有3個沿海市和11個沿海縣(市、區),擁有7200多平方千米管轄海域,布局有3港4港區。海洋,對河北省的環境影響和經濟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就要求我們更加了解海洋,保護海洋,探尋一條可持續開發利用海洋之路。

近年來,河北省在保護溼地、修復沙灘、赤潮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也在增殖放流、海洋牧場、海洋觀測、海水淡化等領域持續探索,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海洋走向蔚藍。

秦皇島岸線碧海清波。  記者趙傑攝

●修復與治理

「治療」沙灘

2019年8月4日,秦皇島東山浴場。

天南海北的遊客們在細膩的沙灘上玩得不亦樂乎,有人下海暢遊,有人坐地玩沙,小孩子幾乎人人一套小桶、小鏟,要在沙灘上建一座沙的城堡。

數千米長的海灘上,類似的一幕十分常見。

遊客們並不知道,就在幾個月前,東山浴場的這片沙灘,剛接受完一場「治療」。受潮水侵蝕,這裡的海灘一度不足40米寬,連被海浪衝擊的木棧道也殘破不堪。

「不只是秦皇島,人類活動造成的負面環境效應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的共同作用下,全球70%的砂質海岸都遭受到侵蝕,出現了岸線蝕退。」河北省海洋地質資源調查中心生態修復室副主任趙友鵬談及此,憂心忡忡。

秦皇島,一座以濱海旅遊著稱的城市。恰好,它的岸線主要是砂質岸線,而沙灘又是這座城市濱海旅遊產品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受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填海、上遊河流修建水庫等影響,沙源減少,使得秦皇島沿岸沙灘侵蝕加劇。」趙友鵬說,嚴重的岸段,甚至出現一場風暴潮後,七八米寬的沙灘就能被海浪整片捲走。

以秦皇島著名景區老虎石浴場為例,老虎石西側的海灘,在修復前已殘存無幾,整治修復後,呈現了70—80米寬、長約3000米的沿岸沙灘。

沙灘修復是否只是簡單的運沙傾倒?

河北省海洋地質資源調查中心海洋處技術負責人劉修錦擺擺手,「每一處海灘修復的準備工作就要半年左右。」

簡單說,修復沙灘的過程,一方面要對沙灘補沙,一方面要在水下修築沙壩。

所謂的沙壩就是一條距離岸線200米左右的潛於水下、用沙子堆起來的壩,「這條沙壩既能消減來自海洋的波能,又能對岸上沙向海洋的流動起到阻攔作用,正常天氣下,甚至能促使沙壩的沙向岸搬運。」

補沙的過程相對簡單,每一條沙壩的準確數據是如何得出的呢?

修復一塊海灘,要從採集待修復區域的水文基礎信息開始,通過計算機做數學模型、模擬實際場景做物理模型。「前者通過計算機計算出水下沙壩的適宜位置、長寬高等數據,後者將海灘按比例縮小後在水池或水槽中進行實物模擬。」劉修錦說。

物理模擬在長約60米,寬40米,深0.6米的水池或長40米、寬2米、深0.8米的水槽內進行,用採集的當地水文數據,模擬出海浪、潮流等因素對沙壩、海灘的影響。

當然,即使經過嚴格試驗測算之後,修復的海灘依然會繼續受到侵蝕,「一般修復後第一年侵蝕最為嚴重,能保留80%-90%的修復成果,此後,侵蝕逐年遞減。」劉修錦介紹,2017年完成的北戴河新區戴河口——洋河口段岸線修復,如今還有80%的修復成果保留。

在準備修復前,解決沙源問題也在同時開展。

像劉修錦一樣的海洋科研人員,除海灘修復維持旅遊紅利之外,他們更關注的是修復前後的生態效果。

「修復海灘的沙,大多在距離秦皇島岸線10海裡以外的區域採集,顆粒大小要大於或接近於待修復區的沙,取海底沙的表層。」劉修錦介紹。

「取沙前,要避開相應的規劃區域和紅線區,同時要考慮到海底會留有坑,這個坑是否會對近岸帶來環境影響。」劉修錦說,經過連續幾年的觀察,他們發現海底沙的流動具有「自愈」能力,能慢慢將其淤平,基本不會帶來生態影響。

秦皇島160多千米的海岸線上,共有海灘60多千米,遊客們不知道,這其中有24千米是劉修錦和同事們人工修復的區域。

曹妃甸溼地。  河北日報資料片

防範赤潮

2018年8月28日,秦皇島海域西浴場沿岸。

赤潮再次發生了。

此前的7月20日至7月23日,同樣的位置已發生過一次赤潮。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浮遊動物或植物通過快速增殖,影響其他生物生長和正常食物鏈結構,危害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異常增殖現象。

每當赤潮爆發,河北省地礦局第八地質大隊、河北省海洋地質資源調查中心海洋處項目經理陳文超就會格外忙。

赤潮,卻不一定是紅色的。「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以及數量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色或磚紅色、黃色、棕色等。」陳文超介紹,赤潮是習慣性叫法。

秦皇島海域的赤潮,大多是一種微微型藻華,經過研究鑑定,其學名為抑食金球藻,「我們肉眼是看不到這種藻的,要藉助顯微鏡。它邊繁殖邊死亡,消亡的過程也是變色的過程,聚集在一起覆蓋在水面,形成赤潮。」

除了植物,還有紅色中縊蟲等浮遊動物造成的赤潮。

2016年7月,秦皇島還爆發過夜光藻、尖葉原甲藻、紅色中縊蟲、血紅哈卡藻等10種赤潮生物演替疊加的赤潮。

那赤潮是如何形成的呢?

「汙染物超標入海、溫度變化等,都可能誘發赤潮。」陳文超介紹。

老話說「雷雨豐田」,這是形容打雷下雨的天氣,雨水中的氮會增多,對莊稼有好處。但是過量的氮,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引發水體中的浮遊動植物大面積繁殖,從而爆發赤潮。

秦皇島一帶的赤潮大多表現為紅色或褐色,偶爾也有藍色等其他顏色,藍色是赤潮異彎藻或夜光藻所致,夜間的海面上能看到一片藍色的光。

對不了解赤潮的人來說,赤潮甚至是美麗的。

但顏色,掩蓋不了赤潮的危害。

「赤潮一旦爆發,動輒以數平方千米的面積出現,近些年最大的一次赤潮甚至超過100平方千米的覆蓋面積,對於漁業來說,這幾乎是致命的災害。」陳文超介紹,藻體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導致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使海洋的正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2016年爆發的塔瑪亞歷山大藻,本身就含有毒素,食用它的紫貽貝體內麻痺性貝毒超標,人食用紫貽貝後還出現了多起中毒案例。

「目前,我們處置赤潮的應急手段,主要是噴撒改性黏土。改性黏土是通過物理的方法改變普通黏土的電位,利用其吸附作用,讓赤潮中的浮遊動植物沉入海底。」陳文超介紹。

4克改性黏土就能消除一平方米範圍內的赤潮,數平方千米的赤潮災害幾小時就可以解除。

當然,這只是應急措施。陳文超介紹,上世紀90年代,北戴河附近海域10年間只發生了2起赤潮,2000年—2019年卻發生了近50次赤潮。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到2018年赤潮發生的次數分別為6次、5次、2次,正在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這和河北省對北戴河近岸海域實施的綜合治理不無關係。

2013年,科技部、國家海洋局批准河北省組織了國內上百位專家學者,啟動《北戴河近岸海域典型生態災害汙染監控與關鍵技術集成應用研究》(2013—2016),就海域環境狀況、水質汙染和汙染源狀況進行調查,對陸海汙染物輸入、時空分布和聯動等進行診斷,查明赤潮災害誘發因子等。

「其中,首次查明了造成北戴河海水大面積異常和扇貝養殖業巨大損失的微微藻及誘發災種。」河北省自然資源廳原總工程師肖桂珍介紹,根據這批研究成果,政府確定了啟動微微藻應急處置的預警指標,組建了應急消除隊伍。這些研究為政府決策工程時序,治海先治陸,治陸先治汙染源,實施海陸統籌,流域綜合整治提供了科學依據。

比如,為減少陸源汙染物入海量「刺激」赤潮爆發,河北對所有入海河流實施全流域系統治理,落實「一河一策」。對全省49條入海河流101個斷面水質組織開展監測。

除此之外,秦皇島作為全國第一批「灣長制」試點之一,把162.7千米大陸岸線、島嶼岸線和灘涂溼地等劃片分包,施行基層灣長駐守、縣域灣長巡視和市級灣長檢查督導的三級灣長監管體制。

就赤潮明顯減少的今年1到9月,河北入海河流國、省考13個入海口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於Ⅴ類標準,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均達到一類海水質量標準。

初夏時節,樂亭縣沿海地區漁民進行海參、貝類等海水養殖產品的幼苗投播工作。  河北日報資料片

溼地留存

2019年10月24日,北戴河溼地。

潮水退去的淺灘裡,數不清的鳥在覓食或休息。陽光照射在水面,植被、水窪、鳥,構成一幅獨特的海岸風景。突然,遮天蔽日的鳥,飛了起來,幾千米外的觀鳥遊客們,紛紛用長焦和望遠鏡對準了這被稱為「萬鳥臨海」的一幕,禁不住發出驚呼和讚嘆。

每年四五月份以及九十月份,都是秦皇島的觀鳥季,這裡被譽為世界四大觀鳥地之一,來自世界各地的觀鳥團會形成一個新的旅遊小高潮。

不僅是北戴河溼地,七裏海溼地、灤河口溼地、曹妃甸溼地、南堡溼地、南大港溼地、黃驊溼地等,都有一定規模的遷徙鳥停留,形成了河北濱海溼地一道風景線。

為什麼遷徙的鳥類,會選擇在濱海溼地沿線停留呢?

這和濱海溼地有關。

狹義溼地是指地表過溼或經常積水,生長溼地生物的地區。溼地生態系統是溼地植物、棲息於溼地的動物、微生物及其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

濱海溼地地處海洋與陸地的交匯地帶,鹹淡水匯合,不僅資源豐富,還具有調節氣候、調節水文、淨化汙染物、為生物提供棲息地等多種功能。

生活在濱海溼地水域中的蛤蜊、蝌蚪、沙蠶、蝦、釘螺、水生昆蟲、軟體動物以及水生植物的莖、葉、塊根、球莖和果實等等都是鳥類的食物。長途遷徙中,溼地,是它們重要的補給站。

鳥類,不過是溼地哺育的其中之一。

濱海溼地作為重要溼地類型,既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又有自己獨特的生態環境效應,是地球上生產力最高、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最具保護價值的生態系統之一。

「濱海溼地還有儲存碳、調控水量(抗洪防澇)、防災減災等作用。」河北省地礦局第八地質大隊、河北省海洋地質資源調查中心海洋處項目經理邢容容說,以防災減災為例,濱海溼地上的植被對防止或減輕海浪對海岸線的侵蝕起著很大的作用,還可使後方的建築物、農作物、植被等免遭強風和海浪的破壞。

不可否認,隨著經濟建設以及環境汙染等因素,全國濱海天然溼地都在大面積減少,濱海溼地生態系統受到幹擾,出現了天然溼地萎縮、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

保護溼地也就變得迫在眉睫。

「我們正在做濱海溼地生態修復工作。」邢容容介紹。

那麼,溼地的保護從哪裡入手呢?

「北戴河溼地生態修復項目已納入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整治行動。」邢容容說,這一項目通過營造岸坡植被——明水面——淺灘植被——明水面——光灘的複合生態系統對溼地展開修復。

「溼地植被修復優選本土物種,如蘆葦、鹼蓬等。」邢容容說,植被修復後可為鳥類提供覓食、隱藏和繁殖的場所。

除此之外,溼地修復還包括潮溝系統修復。主要是疏通潮溝恢復潮灘溼地水文連通性,提高潮溝漫灘的水鹽交互能力。

這是因為潮溝系統在維持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被問及溼地最終修復成什麼樣,邢容容笑笑說:修復後的灘涂形成翅鹼蓬—蘆葦植物群落,濱海溼地生態系統得以重建。

秦皇島海港區對沙灘浴場進行集中整治。  記者趙傑攝

●海裡的播種

增殖放流

2019年5月30日,黃驊近海海域。

一艘漁船借著漲潮的海水,滿載出港。當地組織的一場放流活動正在進行,一桶桶的蝦苗、魚苗,順著船舷滑入渤海,它們承擔著資源修復的重任。

增殖放流是用人工方法向海洋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漁業生物的卵子、幼體或成體,以恢復或增加種群的數量,改善和優化水域的群落結構。

這次放流,黃驊向渤海投放了1釐米以上中國對蝦9500萬尾,20釐米以上牙鮃5000尾,10釐米以上半滑舌鰨8.5萬尾。

不是每一尾苗種,都有資格加入放流隊伍。在投放之前,它們要經歷一場「體檢」。

5月9日,黃驊市季家堡河北鑫海水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院內時,河北省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監測總站原站長邵鐵凡正對準備投放的苗種進行抽檢。「要把關投放的苗種質量,比如是否用了違禁藥品,是否屬於本地品種,苗種質量是否合格等等。」

「就拿同一片渤海來說,咱們本地和遼寧海域投放的品種不完全一樣。」滄州市農業農村局漁業管理科科長張軍生介紹,用於增殖放流的親體、苗種等水生生物應是原生境分布物種的原種或者子一代。不能向天然水域投放雜交種、外來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安全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

質優價高的日本對蝦,屬於外來生物,由於擔心外來生物破壞本地的生物鏈,所以增殖放流不允許投放。

不僅如此,不同品種的苗種,投放前的生長狀態也有規定,中國對蝦苗種要求1釐米以上,梭子蟹要求Ⅱ期幼蟹以上,半滑舌鰨等魚苗多在5釐米以上,為保證成活率。

海興溼地。  苑立偉攝

承載著重任的苗種,投入大海後,如何評估呢?

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承擔著增殖放流效果評估工作。

2019年5月7日,秦皇島港。

300噸級的渤海001號,靜靜停靠在海港。

輪機員杜秋鑽進船艙檢查了一番,即使不出海,這艘42.8米的大傢伙也要有最好的保養。

這艘2017年交付使用的近海資源調查船,是河北唯一一艘集捕撈、調查、科研於一體的大型科研船。它具備在近海進行大範圍海洋漁業調查、水文、物理等綜合要素的同步探測、分析和處理能力,還具備數據採集、樣品的現場分析、數據集成、信息傳輸等能力。船上配有海洋環境、魚類資源、水質監測分析實驗室,擁有科研探魚儀系統、無線拖網檢測系統。

「這艘船主要承擔渤海海域的漁業資源與環境的常規、專項和應急調查監測、海洋綜合調查與評估。為海洋漁業生態環境保護、漁業增殖放流、海洋牧場建設、海洋生態環境修復和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提供科技支撐平臺。」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資源室主任張海鵬介紹。

藉助專業設備,張海鵬和同事對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牙鮃、海蜇等主要放流品種進行了跟蹤監測和社會生產調查。

「2014年-2018年,河北省海域共放流了11個品種,包括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半滑舌鰨、褐牙鮃、紅鰭東方魨、梭魚、許氏平鮋、毛蚶、雜色蛤、海蜇和刺參。」張海鵬說。

5年間,河北省海域累計放流872282.3534萬單位的海洋生物,其中中國對蝦累計放流776490.56萬尾,佔總放流數量的89.02%;三疣梭子蟹累計放流49618.4308萬尾,佔5.69%,兩种放流品種合計佔總放流數量的94.71%。

如此大的放流量,效果如何呢?

「2014年-2018年中國對蝦放流產量共11207噸,產值21.76億元,年均4.35億元。回捕率範圍為1.94%-3.9%,均值為2.89%。」張海鵬說。

增殖放流還明顯增加了河北海域的經濟品種,如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和牙鮃的資源量,使當地漁民直接增收。

「近幾年很多漁民反映春季口蝦蛄(皮皮蝦)生產時見到了洄遊的中國對蝦,說明上年的捕撈剩餘群體經過越冬和生殖洄遊形成一定數量的繁殖群體。」張海鵬說,2017年,調查還顯示牙鮃的幼魚數量最多,說明放流對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美麗的秦皇島海濱。  潘如輝攝

海洋牧場

能否想像,在海底搭建人為牧場,讓魚蝦蟹像草原上放牧的牛羊一樣聚集生長?

這就是被稱之為海洋牧場的構想。

海洋牧場的概念上世紀被提出後,全國沿海各省都有行動,截至目前,河北省已有11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2019年5月6日,昌黎。

30米長的冀昌漁06092號漁船上,船長楊海傑調試著設備,即將出發。

在禁漁期,出海的漁船是因為承擔著一項科研任務:海洋牧場生態效果調查。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要對新開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進行一次生態效果評估。

船開出去2小時左右停了,張海鵬穿著紅色的救生衣,和同事開始了緊張的工作。

透明度盤等各種設備被拋下水,等數據穩定後,再逐一提出水面,張海鵬在晃動的船艙裡報出一個個數據:水溫12℃,鹽度32‰、透明度2.5米……

三名水手多次協助工作,已經輕車熟路:放網、採底泥。百十米的漁網逆著船前行的方向,一節節沉入海底,滑輪吊起抓斗,帶上來一團溼淋淋的海底淤泥。

「今天一共有三大類調查內容,水環境、生物環境、沉積環境調查。每一大類又有多項需要現場測定和實驗室分析的指標。」張海鵬說,「一年要做幾次這樣的調查採樣,通過每次數據對比,來分析這片海域的水質和海洋生物變化。」

張海鵬蹲在篩網旁,用鑷子夾起一條長不過5釐米,通體透明的小魚,興奮地喊,「看,文昌魚!」

張海鵬的興奮是有原因的,別小看這個小傢伙,文昌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對海洋底質要求比較嚴格,通常僅生存於有機質含量低的純淨粗砂和中砂裡。

放入海底的網,要等次日再來取,採集到的生物樣品和水樣分析結果將用於評估海洋牧場示範區的效果。

科研工作者正在對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進行生態效果評估。  記者白雲攝

2019年5月8日,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

十年前,這裡在全省較早開展海洋牧場建設。

總經理張雲嶺展示了一段潛水員從海洋牧場拍攝的視頻,數米長的馬尾藻在略有渾濁的海底來回飄蕩,被海草纏滿的人工礁石孔洞中,一隻小螃蟹試探著爬出來,差點和一隻經過的魚撞到。

「陸地上沒有草和森林,土地就會沙漠化。海底也一樣。我們通過在海底投放礁石,作為海洋生物的棲息地,便於海藻等生長,從而為海洋動物提供食物和庇護所,增加海洋生物。」張雲嶺說。

回憶起籌建海洋牧場,張雲嶺直言,「摸索中前進。最初,具體到投什麼樣的礁體、投多少,都沒有經驗可以借鑑。」

張雲嶺說,第一批投到大海的礁體,都是水泥澆築,有方的也有圓孔型,忐忑地投入大海後,張雲嶺就開始不斷觀察效果。

「慢慢發現,礁體上長出了馬尾藻,長度有三四米,礁體中也有小魚小蝦來栖息。」張雲嶺回憶,他開始好奇並追蹤,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通過不斷研究,他發現了礁體上附著的活體牡蠣的重要性。牡蠣是濾食性動物,濾食的過程中還吸收了海水中的氮和磷,淨化了海洋水體,從而能減少赤潮發生的機率。牡蠣還有利於大型海藻附著其上生長,進一步改善水質、提高海洋生產力,魚蝦蟹自然被吸引前來。

當這樣一個生物鏈條被發現後,張雲嶺開始研究礁體投放的細節,什麼樣的礁體更有利。他用花崗巖、水泥、鋼鐵作原料,製成各種礁體不斷進行試驗,「至今,我們公司已經累計投放了20多種礁型。」

生態環境變好的同時,張雲嶺嘗試在海洋牧場投放海參和貝類進行養殖,並組織當地漁民改變傳統的捕撈作業模式,開展海洋牧場旅遊、養殖等增收方式,他們還準備利用海洋牧場的資源,拓展休閒漁業。

「全省累計投放花崗巖石塊和水泥構件等人工礁體460多萬空方。」張海鵬介紹,2008年省裡制定出臺了《河北省人工魚礁管理辦法》,對人工魚礁進行細化管理,目前全省海洋牧場總面積已達6500萬多平方米。

海洋牧場建設的效果怎樣呢?

張海鵬介紹,通過省海洋與水產研究院提交的本底調查、效果評估和跟蹤監測數據顯示,海洋牧場的生物量和生物密度都有明顯的增加。

人工魚礁單體跟蹤監測的數據顯示,構件礁表面的附著生物量達到14種,其中軟體動物6種,節肢動物4種,腔腸動物2種,苔蘚動物1種,尾索動物1種。構件礁上的附著生物量達到每平方米1748克。潛水員的水下拍攝視頻顯示礁體表面還附著生長著大量藻類,形成了一片「水下森林」,既淨化了水質,又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了基礎餌料。

「我們還對礁區附近的漁民進行了問卷調查,顯示在人工魚礁投放區及周邊海域,漁獲量是其他海域的2-4倍。但我們建設海洋牧場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捕撈,而是為了以點帶面地全面修復我們的海洋環境。」張海鵬扶著漁船的船舷目視遠方說。

秦皇島加緊修復沙灘。  記者趙傑攝

●減災與開發

海洋觀測站

2019年10月28日,黃驊港三千噸碼頭。

退潮後的淺灘還留著溼漉漉的大海印跡,一棟孤零零的辦公樓建在這片海域的海陸交界處,這裡就是河北省地礦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質大隊海洋環境監測站的水文氣象觀測站。

兩間狹窄的辦公室,電腦屏幕不斷更新著數據:水溫、鹽度、潮汐、氣壓……在國家海洋觀測網內部,這裡被稱為黃驊站。

這裡是滄州市唯一納入全國海洋觀測網的全天候水文氣象觀測站,也是河北省六個觀測海洋的臺站之一。

當天的值班員之一是水文氣象觀測站主任齊震。

呼啦啦的海風中,齊震來到建在黃驊港神華港區二期碼頭邊的設備室,巡視設備是否正常作業。

設備室內,一塊巴掌大的屏幕上顯示著一組動態數據。碼頭上噪音很大,海風也很大。齊震指著屏幕上的數據,靠近記者的耳朵大喊,「低潮2.12米,水溫15.55。」

「就現在嗎?」記者問。

「就現在,實時。」

這是一處驗潮井,由浮子式驗潮儀實時獲取潮汐數據。設備室外,一條直徑近50釐米的鐵管深入海面下七八米,溫鹽儀就在其中,用來讀取水溫、鹽度等數據。

「我們站,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都有人值班。24小時值班的意義在於,設備有時候會損壞,傳輸線路也可能會出現問題,我們要馬上搶修,同時手動上傳數據,不管什麼情況,數據不能丟。」齊震說。

觀測站的工作是枯燥的。每5天輪班一次,一組兩個人,天天守著潮漲潮落的海岸,和屏幕上一堆紅紅綠綠的數字。為了在飲食和業餘生活中有所調劑,值班人員開闢了一小塊菜地。

「吃飯在一樓,自己做,睡覺在旁邊,就這。」齊震指指電腦旁的單人床,略顯侷促的辦公環境,絲毫不能掩飾這裡的重要性。

今年8月11日,受「利奇馬「颱風影響,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河北省海洋預報臺發布風暴潮紅色預警。風暴潮預警分4個等級,分別是藍、黃、橙、紅,紅色預警為最高等級,本次紅色預警風暴潮最高潮位達5.77米。

當天,預報中包含的受影響區域,就包括黃驊潮位站。

當晚,當沿海區域大多數人對這場風暴潮避而遠之之際,齊震和同事卻開著越野車,疾馳在風雨交加的黃驊港。「海水湧上港口淹了大半個輪胎,一個浪打過來,啪一下就拍到了前擋風玻璃上,啥也看不見。」齊震回憶。

觀測站的小菜地見證著颱風「利奇馬」有多恐怖:比灘涂高出一米多的菜地,種植的蔬菜全部被上湧的海水「鹽殺」,菜地的一角還被海浪啃出一個一米多深的洞。值班室一樓多處進水,海水衝刷的痕跡清晰可見。

由於海水漫灌,值班室電瓶損壞、變電站被燒,數據傳不過來。齊震前往驗潮井維修設備並手動上傳數據。狂風巨浪中,驗潮井設備室被海浪拍得亂響,齊震鑽在其中,肉眼讀取各項數據,通過通信設備每10分鐘上報一次實時潮位變化。

渤海新區防汛抗旱指揮部在等、省預報臺在等,如此惡劣的天氣,設備記錄的數據一方面會留下珍貴的資料,另一方面也能實時上傳到省預報臺和自然資源部北海預報中心,為預報員提供準確一手資料,預報的結果就能及時提醒相關部門,制定精準的防災救災方案。齊震在設備室堅守了4個多小時,直到數據恢復傳輸。

這場被譽為50年不遇的颱風風暴潮持續了整整60個小時警報才解除。

這裡的觀測數據非常寶貴。

「這裡的前身是成立於1982年的黃驊港務局水文氣象站,海洋站觀測預報員由原黃驊港務局水文氣象站在2005年併入而來。建設之初,這裡服務於建港初期的工程建設和防災減災,也由此積累了近20年的寶貴海洋水文資料。」海洋環境監測站站長劉新偉介紹,累積的數據對於研究海洋潮汐的變化是一筆無價的財富。

觀測站的數據上傳後,由國家海洋預報臺根據各站上傳數據資料,科學分析,做出預報,並逐級下發。

「我們這兒的觀測數據,就是預報的基礎之一。」齊震說。

正因此,海洋環境監測站全年從來沒斷過人。

觀測站發出的預報,迅速傳達到沿海各單位,為政府防災減災、企業生產、居民生活提供指導。

這,正是齊震和同事們日復一日收集海洋數據的意義。

秦皇島石河南島溼地。  河北日報資料片

海水淡化

2019年10月29日,黃驊港神華港區。

運煤船緩慢通過港池準備靠泊,承載著這些貨船的海水,還有一部分悄然流向另一個渠道:海水淡化廠區。

海水淡化,這曾經是人類的夢想之一。

海洋佔據了地球表面70%的面積,如果能把浩瀚的海水轉化為我們的生產、生活用水,將大大緩解全球缺水的狀況。

「2006年,河北省的海水淡化項目開始起步。」由河北省自然資源廳主導的河北海水利用調查項目負責人齊震介紹,十餘年間,全省海水淡化工程數量和產水規模呈逐步上升趨勢。

國家能源集團河北國華滄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華滄電),就是最早「吃螃蟹」的企業之一。

國華滄電的廠區和渤海隔著一條長長的防波堤,堤那邊是幾艘漁船,這邊是4臺海水淡化裝置,巨大的白色管道裡,從黃驊港神華港區港池接過來的海水,正通過低溫多效蒸餾方式轉化成淡水。

低溫多效蒸餾是目前比較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之一,是指海水的最高蒸發溫度約70℃的海水淡化技術。通過將一系列的水平管降膜蒸發器串聯起來並分成若干效組,用一定量的蒸汽輸入,通過多次的蒸發和冷凝,從而得到多倍於加熱蒸汽量的蒸餾水。

北戴河溼地。  潘如輝攝

「我們的造水比是10,即1噸蒸汽可以製造出10噸淡水,1噸淡水還需要約3噸的原料海水。」國華滄電總經理助理張蘭芳介紹。

目前,全國海水淡化日產能約119萬噸,其中國華滄電的海水淡化產能約佔6%,為5.75萬噸。

國華滄電海水淡化日產能的75%,通過70千米長的管道供給其附近50多家工業企業,25%留作國華滄電自用,這超出了國華滄電上馬海水淡化裝置的預期。

把目光轉回到2001年。全國煤炭銷售形式不好,作為煤炭大港,黃驊港神華港區受到一定影響,他們謀劃建一個電廠,就地消化一部分運抵港口的煤。

電廠運轉需要大量的淡水,但黃驊港神華港區所在的滄州市,就全國而言是缺水嚴重的城市之一,也是因過度開採地下水而成為我國地面沉降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國華滄電最初上馬海水淡化項目,是想解決電廠自身生產用水。

2006年,國華滄電上馬了1、2號海水淡化裝置,每臺可日產1萬噸淡水,隨後投產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3號設備,實現單臺日產1.25萬噸淡水,2013年投產的4號海水淡化裝置,將單臺日產淡水量更是提高到了2.5萬噸。

張蘭芳遞過來一瓶名為神華海露的淡化水,記者猶豫著接過來試喝。海水,總要和鹹、澀聯繫起來,但這瓶水入口,卻和普通礦泉水沒太大區別。

事實上,淡化的海水,水中所含的總硬度、氯化物、硝酸鹽等指標,遠低於《GB5747-2006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高限值。

以總硬度和氯化物為例,國標要求分別低於450mg/l、250mg/l,國華滄電淡化後的海水分別小於1mg/l、等於0.36mg/l。

「這是因為工業生產中,設備對水的要求更高。」張蘭芳說。

國華滄電供應的50多家工業企業,涵蓋了糧油、化工和生物醫藥等行業。相比企業購買水庫等水,再自行加工以達到生產用水標準,國華滄電提供的淡化海水價格每噸比企業自行處理用水成本低1元錢。

這就有助於形成一個正向循環:用水企業越多,供水平均成本越低,越能形成產銷平衡……

這種正循環,還在向著更多的領域擴展。

張蘭芳的辦公室掛著一張渤海新區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布局圖,分別用醒目的綠色、粉色、紅色、藍色標註,不同顏色對應的分別是供水、供熱、供汽、供濃海水四條線路。

「我們電廠的熱能用於供給新區的居民用熱,比如冬季採暖;汽能供給一部分用汽的企業;水就是淡化海水直供企業。」張蘭芳說。

濃海水去哪兒呢?

她指著地圖上標成了藍色的滄海文化風景區,「到這兒。海水淡化的同時,提取了海水中的淡水,就一定會提高海水中的鹽度,過去海水淡化產生的濃海水處理,一直是海水淡化的難點。今年起,我們的濃海水先排到滄海文化風景區,和這裡直接引入的作為景觀的海水匯合後,供遊客觀光,隨後從這裡進入滄州鹽業集團長蘆黃驊鹽業有限公司的作業區,進入灘曬製鹽環節,能提高製鹽生產效率。」

齊震介紹,海水淡化後排放的濃海水如未經適當的處理而直接排放入海,將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長期的、不可逆轉的影響。

截至2018年12月,河北省已投產海水淡化工程8個,總產水規模位居全國第四位。

海水淡化的規模越大,海水淡化的濃海水合理處理也就越發迫切。

齊震的調查顯示,2018年河北省海水淡化後濃海水處理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直接或間接排入鄰近海域,濃海水產生總量的49%這麼處理;二是濃海水排入附近鹽場進行製鹽,濃海水利用量佔濃海水產生總量的41%;三是將濃海水作為原料用於制鹼,利用量約800萬噸,佔濃海水產生總量的10%。

「當下河北省海水淡化工程濃海水綜合利用方式呈現多樣化,濃海水直排的總量呈下降趨勢,相關政策的推進也將大幅減少河北省海水淡化企業濃海水直排量,這為推動河北省海水淡化工程下遊產業發展奠定工作基礎,同時降低了海水淡化濃海水直排的環境副作用。」齊震對此很樂觀。(記者白雲)

結束語

到今天,《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解讀》系列報導就全部結束了。本系列經歷兩年多的籌劃、採訪、寫作,從今年5月9日開始陸續見報。我們用平原、山地、林草、湖泊、海洋5個系列,28期近40萬字的篇幅,帶著讀者遍訪燕趙大地萬水千山,細數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美麗豐饒,並為您解讀隱藏在山山水水背後的自然地理密碼。

感謝各位專家學者、受訪對象對本系列報導的無私幫助,感謝一路相伴的讀者,感謝大河之北這片美麗的土地,我們可愛的家鄉。

本組報導得到河北師範大學、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河北地質大學、河北省農業農村廳、河北省交通運輸廳、河北省地礦局、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國家海洋局秦皇島海洋環境監測站、河北省科學院地理科學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局、河北農林科學院、河北林業科學研究院、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等單位(排名不分先後)的大力支持,再次致謝!

相關焦點

  • 「大河之北·海洋篇⑥」碧海清波
    我們從海洋中獲得各種資源,也藉助海洋拓展我們的生存空間。河北省地處環渤海核心地帶,有3個沿海市和11個沿海縣(市、區),擁有7200多平方千米管轄海域,布局有3港4港區。海洋,對河北省的環境影響和經濟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就要求我們更加了解海洋,保護海洋,探尋一條可持續開發利用海洋之路。
  • 【大河之北·海洋篇①】千裏海岸
    【大河之北·海洋篇①】千裏海岸【大河之北·海洋篇①】千裏海岸在全國近2萬千米海岸線中,河北487千米的海岸線長度並不突出。在渤海南部,由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完成的鑽孔研究,確定180米深、100萬年餘的地層中,記錄了16個海洋沉積層和25個間冰期。加上40年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在渤海中部鑽孔,近年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在渤海西部鑽孔的工作,皆豐富了此海域百多萬年來的地層記錄。
  • 【大河之北·海洋篇④】岸線勝境
    這一分布狀況除受緯度影響造成南高北低外,在緯度相近的地方,越靠近海岸邊,平均最高氣溫越低:比如樂亭比灤南低0.4℃,秦皇島比撫寧低0.1℃。 就平均氣溫而言,以7月為例,秦皇島—樂亭一帶的平均氣溫在24.8℃—25.4℃之間。由於海洋影響,越接近海岸邊,平均氣溫越低,秦皇島能達到24.8℃,形成夏季涼爽氣候。而我省的其他岸段大多在26.2℃—26.7℃之間。
  • 「大河之北·海洋篇②」藍色寶庫
    渤海海鮮之「鮮」,恰恰來自於這片盛產海鹽的海水。>>扇貝與河魨漁民在收穫扇貝。 揣連海攝2019年5月7日,秦皇島,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張福崇是這裡的副院長,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秦皇島綜合試驗站站長。「如今,全國餐桌上的每10個海灣扇貝,就有7個是咱河北海域養殖的。」
  • 「大河之北·海洋篇⑤」港群崛起
    靠海吃海,絕不僅僅指從大海中獲得海洋產品,領略濱海自然風光。人類很早就有利用海岸線的天然地勢,發展海上運輸的記載,在河北省所轄的渤海沿岸,最早的自然港口始於2700多年前。今天,在河北省海岸線上,從南至北,排布著黃驊港、唐山港(包含京唐港區和曹妃甸港區)、秦皇島港。
  • 「大河之北·海洋篇④」岸線勝境
    這一分布狀況除受緯度影響造成南高北低外,在緯度相近的地方,越靠近海岸邊,平均最高氣溫越低:比如樂亭比灤南低0.4℃,秦皇島比撫寧低0.1℃。就平均氣溫而言,以7月為例,秦皇島—樂亭一帶的平均氣溫在24.8℃—25.4℃之間。由於海洋影響,越接近海岸邊,平均氣溫越低,秦皇島能達到24.8℃,形成夏季涼爽氣候。而我省的其他岸段大多在26.2℃—26.7℃之間。
  • 「大河之北·海洋篇③」海鹽傳奇
    古人所謂「魚鹽之利」,也包含這裡。這裡也是最早實行食鹽專賣的地方。《史記·齊世家》記載,「太公至國,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人民多歸」——這裡的「太公」,指的是呂尚,也就是人們熟悉的姜太公。其後,齊國公在大臣管仲的建議下「煮海為鹽」,以富國強兵。今天河北東南部黃驊一帶,當時正是齊國北部屬地,黃驊鹽業就此興盛起來。
  • 碧海浩瀚的海洋,千姿百態的海底,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人類帶著濃厚興趣,為探索海洋的滄桑變化,經歷過漫長、曲折的道路。當人類神話般地實現了「常娥奔月」的幻想時,對海洋的認識卻十分膚淺。大家一定想知道海洋是怎樣一個世界吧!下面就我們對海洋一鱗半爪的了解,縱觀一下海洋的奇觀異景。
  • 【大河之北·山地高原篇③】巖石訴說
    《中國區域地質志·河北志》中介紹,曹莊巖組儘管出露面積小,但巖石類型多樣,其常見巖石類型有十幾種之多。但如此之多的巖石,卻展現出了指向一致的特徵:作為一種古老的變質表殼巖,曹莊巖組形成於相對穩定的淺水環境。電子顯微鏡下,可以發現某些巖石中含有大量渾圓狀、次渾圓狀碎屑鋯石,這表明它們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搬運和相互撞擊。
  •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和諧共生
    2017年4月,宋大昭發起「帶豹回家」項目,以豹之名,修復生態:改善太行山環境,恢復生物多樣性;重新連通被割裂的生態廊道,幫助華北豹避開盜獵者的戕害,讓豹從山西、河北沿著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自然擴散,重回闊別十二年之久的北京老家,並在這個過程中,重新建立人與自然荒野的緊密聯結。
  • 【大河之北·山地高原篇】冰雪奇緣
    而向北數公裡外的雲頂滑雪公園,則是自由式滑雪、單板滑雪的賽場。 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縣,一躍成為冬奧會諸多雪上項目比賽的舉辦地,人們為什麼會選擇崇禮? 專家眼中,一個重要的基礎因素就在於,崇禮所處的區位賦予了其豐富的山形地貌。
  • 從海洋「晴雨表」開始,守護碧海藍天
    不僅是因面積的大量縮減,也是因為——紅樹林雖然只佔全球熱帶森林面積的0.7%、全球陸地面積的0.1%,但它給海洋生物提供的食物卻佔全球沿岸生態系統的一半。隱藏在歡聲笑語之後的,是更嚴肅、更麻煩、也更迫在眉睫的海洋治理問題。紅樹林的重新向榮、海水的重煥生機,人們翹首以盼。
  • 「碧海2020」海洋生態環保專項執法行動成效明顯 查獲海砂案件620...
    中國海警局聯合生態環境部等三部委共同開展的「碧海2020」海洋生態環保專項執法行動仍在進行中。據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張鈞介紹,目前,這項執法行動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今年以來各級執法機構共查獲海砂案件620起,查扣涉案船舶678艘、海砂560萬噸,抓獲涉案人員6813名。
  • 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
    「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出自兩漢曹植的《公宴》公子敬愛客,終宴不知疲。清夜遊西園,飛蓋相追隨。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神飈接丹轂,輕輦隨風移。飄颻放志意,千秋長若斯。《公宴》是三國時期文學家曹植的詩作。這首詩用白描的手法描述銅雀臺以及宴會的景象,文風清麗,用字別致,歷來為人所稱道。
  • 【大河之北·平原篇①】厚土何來
    春秋末期燕、趙以及千乘之國古中山國在這片土地上的異軍突起,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戰國中後期群雄逐鹿主戰場的北移,邯鄲1500多條成語典故的歷史存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千年禮讚……如今,當我們從地貌科學的獨特視角回望那段歲月,會不禁驚嘆,原來,在縱橫捭闔風雲際會的歷史深處,竟有大自然早已鋪墊下的神奇伏筆。
  • 大河之北·森林草原篇②:草木蔥蘢
    「大自然的奇妙之處在於,她可以讓一些古老的物種仍具備變化的可能。」每年,產自中國河北燕山地帶幾個板慄主產區的慄子,剛一收穫就會受到日本客商搶購——比起日本本土有名的「丹波慄」,來自承德、唐山一帶的板慄更加軟糯香甜,被追求「秋之味」的日本人奉為上品。7個月後,2018年9月中旬,東京向西2000公裡外,寬城滿族自治縣峪耳崖鎮上院村,一場隆重的收穫正在進行。
  • 【大河之北·河湖水系篇④】涓滴不棄
    溼地,水陸相互作用的特殊自然綜合體,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河北五大溼地類型齊全,這些形態多樣的溼地,是區域生態環境的調節器,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大寶庫。近年來,河北省為保護和恢復溼地資源,做出了怎樣的努力,又取得了哪些成效?
  • 共論大河文明 全球15個大河流域代表達成武漢宣言
    宣言指出,世界大河流域資源的管理關係到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大河生態環境保護、大河資源利用等變得日益重要。  根據宣言,大河流域各界將通過若干措施保護大河流域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促進文化與自然、生命之源與城市社會之間的和諧。
  • 大河流域圖
    流域,是以分水嶺為界的一個河流、湖泊或海洋等的所有水系所覆蓋的區域,以及由水系構成的集水區。地面上以分水嶺為界之區域稱為流域。 流域內之徑流集中於最低點而流出。 最低點通常設有水文站量測流量或水位。 流域內水文現象與流域特性有密切關係。
  • 氣候與文明 | 中國篇 · 上古的大河
    《氣候與文明 · 第一部 · 卷一 · 第五篇》 而這一緣起的統合,則完成於關中之地。關中為天下之首,自周代開始至唐朝末年,延綿一千餘年,幾乎都是天下的都城。 為什麼是關中?又為什麼更早的殷商立都於天下的另一中心,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