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水花生 甲蟲幫大忙(美麗中國·關注外來物種入侵②)

2020-12-02 人民日報人民網

  核心閱讀

  原產於南美洲的水花生傳入中國,造成局部水域的水體交換受阻、水質惡化、水體缺氧、魚蟹大面積死亡,造成巨額經濟損失。但人工打撈、機械粉碎等物理防治手段成本高,而且加劇了水花生蔓延;化學防治則會將其他水生植物一併殺死,還會帶來農藥次生汙染。原農業部和原湖北省農業廳最終確定採用生物防治手段,引進專食水花生的水花生葉甲。

  

  不大的淺水塘裡,密密麻麻地擠滿了一種不起眼的植物,盤根錯節的枝蔓絞纏在一起,一根枝蔓上又有數十個分叉的枝條,層層疊疊向遠處延伸。雖然是冬天,但尖尖的綠色葉片仍鋪滿了整個水面,仿佛只要有一絲空間就要繼續生長。這,就是水花生。

  在湖北荊州市長湖水產良種場,一個塑料薄膜溫室大棚坐落於池塘旁邊。走進大棚,一個淺水塘被一橫一縱兩條路分成了4個方格,每個裡面都擠滿了水花生。

  記者俯下身,發現這些植物的葉片上有一些米粒大的小蟲,蟲身呈黑色,兩鞘翅上各有黃色紋,觸角呈鞭狀,3對胸足,不仔細看很難發現。

  原來,這座溫室大棚竟是一座「天敵工廠」,繁衍的是水花生的天敵——蓮草直胸跳甲,又名水花生葉甲。荊州市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站站長毛波介紹,這座大棚佔地128平方米,每年可保證2000多隻葉甲平安越冬,防治面積可達2萬畝。

  要不是有了這些水花生葉甲,附近養殖水產的魚塘可能已經是一潭臭氣燻天的死水了。

  外來物種水花生入侵,300萬畝水陸域拉響警報

  水花生,學名叫空心蓮子草,因其葉與花生葉相似而得名。

  江漢平原的農田裡、河溝中,曾經隨處可見這種開著白色小花的水生植物。

  這種看起來很尋常的植物,在湖北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站副站長樊丹眼中,曾是「湖北水域生態之痛」。

  「水花生水陸皆能生長,生命力極其頑強,一棵植物一年就可以發展成一大片。豬、羊等牲畜吃了後,糞便中排出來的未消化的草莖,進入土壤還能落地生根萌芽。在農田中,如果水花生不及時清除,農作物很可能會絕收。」樊丹介紹,它們不僅侵佔農田、林地,還侵染塘堰及溝渠,堵塞水道,限制水流,增加沉積。在公用綠地、居民區等生長蔓延還會傳播多種寄生蟲病。

  據資料記載,水花生原產於南美洲,上世紀30年代由侵華日軍帶入中國,用於餵飼軍馬,50年代傳入湖北。湖北省地處長江流域中下遊,境內河湖眾多、溝渠縱橫密布。良好的生態、廣袤的水域成了水花生蔓延、肆虐的「樂土」。2004年以來,洪湖、梁子湖、三峽庫區等多處水域曾頻繁告急,水花生大面積擴散泛濫,嚴重影響農業、漁業生產和水域生態環境。

  2009年,洪湖暴發水花生應急事件,水花生瘋長形成了幾百個大小「島嶼」,最大面積約有1萬畝,總面積超過3萬畝。所到之處,水域原生植物無法生長,水生蔬菜如蓮藕、竹葉菜等受災嚴重,湖泊沼澤化和富營養化加劇。在水花生板結區,船隻無法航行,有的漁民要繞道10餘裡。

  水花生的泛濫還造成局部水域的水體交換受阻,水質惡化、水體缺氧,魚、蟹大面積死亡。2013年,鹹寧市向陽湖水花生大面積暴發,漁民戶均損失6萬餘斤魚、2000多斤蟹苗。在斧頭湖、西涼湖等湖區,漂蕩的水花生「浮島」隨風衝撞養殖設施,造成魚、蟹逃逸,約200戶漁民6000畝圍網養殖水面減產減收,造成漁業經濟損失達5000萬元左右。

  2007—20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湖北是全國水花生重點危害區,最多時分布面積達300多萬畝。每年因漁業受災、作物減產、打撈人工、防洪防汛等造成的經濟損失和花費達1.9124億元。

  引進天敵葉甲,三個月控制住水花生蔓延

  「這附近過去全是水花生,連船都開不進來。」站在飛馳的快艇上,順著荊州洪湖市農業環境保護站站長李循早指的方向望去,水面波光粼粼,一眼望不到邊。

  是什麼將洪湖「還原」成了現在的模樣?這秘密就藏在湖中一個名叫「清水堡」的小島上。

  從張大口碼頭乘坐快艇出發,約十來分鐘就到了清水堡——一個四面環水、陸地面積約為465畝的長條多邊形島嶼。

  離船上岸,沿著人工步道前行百餘米,就看到一座玻璃房子。李循早介紹,這是洪湖市農業局撥款,通過招投標方式於2015年建設的「天敵工廠」——水花生葉甲越冬繁育基地。基地建好後,農業局每年下撥3萬元管理資金,由洪湖古韻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指定1名專人負責維護管理。基地佔地450平方米,對方圓5裡的水花生都形成了有效控制。

  「過去,島內外密密麻麻長滿了水花生,漁民想上島,只能等大風吹走水花生,才能划船靠岸。島內有個佔地280畝的池塘,以前種了不少荷花,後來長滿了水花生,嚴重影響了漁業養殖和觀光旅遊,我們每年都要花錢請30多個漁民過來幫忙打撈,人工費用約7萬元。」該公司負責人介紹。

  「為了防治水花生,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分別嘗試了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但效果都不太理想。」樊丹介紹,物理防治水花生包括人工打撈、機械粉碎等手段,不但成本高,而且打撈時莖根一旦折斷,會增加繁殖體,反而加劇蔓延。化學防治則會將其他水生植物一併殺死,還會帶來農藥次生汙染。

  2009年洪湖水花生應急事件暴發後,原農業部和原湖北省農業廳組成專家調查組赴實地調研,最終確定採用生物防治手段,引進水花生葉甲。「葉甲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它具有專食性,只吃水花生,不會對一般的農作物造成禍害。」樊丹說。

  當年9月,原農業部科教司在洪湖舉辦了水花生現場滅除活動,將3萬多隻水花生葉甲釋放到洪湖,效果立竿見影:不到3個月就基本控制住了當地水花生蔓延。開展生物防治3年後,受災損失基本得到控制。

  「2015年,我們這個基地投入運營,不到一年時間,水花生就被控制住了,節約成本100多萬元。」洪湖市水花生葉甲越冬繁育基地工作人員盛傳徵說。樊丹介紹,從2012年至2015年,全省採取生物防治水花生,防治面積達173.8萬畝。

  科學防治,探索建立長效機制

  2009年,洪湖投放的葉甲雖然暫時控制住了水花生蔓延勢頭,但到了次年春天,天氣回暖,一些地方的水花生又死灰復燃。2011年、2012年間,水花生在洪湖、梁子湖等水域再次暴發災害事件。

  樊丹介紹,水花生葉甲原產南美洲,屬亞熱帶物種,引進中國後一直在海南、廣西等南方地區培育。湖北地處中部,冬季氣溫低,大部分葉甲的蟲卵及幼蟲都難以正常越冬,導致來年天敵蟲源基數大幅降低。

  如何幫助葉甲繁育越冬,形成生物防治的持續穩定效果?2010年11月,在原農業部支持下,湖北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站在鹹寧建立我國第一個葉甲越冬繁育基地,探索「溫室大棚繁育葉甲」的新技術,冬季保種,春季釋放,葉甲存活率大大提高。荊州、鄂州、宜昌等地也陸續建立類似的基地。

  「2013年,荊州市葉甲越冬保育基地從廣西大學引進5000隻葉甲,次年夏季防治水花生發生面積達2萬餘畝,所到之處的堰塘、溝渠,水花生在15天內就被吃光直至枯死。」荊州市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高紅兵說。

  樊丹介紹,2010年以來,湖北已建設了15個水花生葉甲越冬繁育基地、水花生天敵越冬繁育示範區31萬畝;水花生生物防治技術已覆蓋20多個縣市,防治示範與推廣面積達173.8萬畝,聘請中國農科院、華中師範大學等科研院所的6位專家進行技術攻關指導。在此基礎上,2018年湖北出臺了空心蓮子草生物防治技術規程,初步構建了水花生生物防控技術體系。

  「我們的長江流域天敵越冬繁育、助增釋放等技術均屬國內首創,吸引其他地區農業技術部門前來參觀學習,推動了水花生生物防治技術的迅速推廣。」樊丹一臉自豪。

  不過,她並沒有就此感到輕鬆,「現在全省水花生入侵基本控制住了,但是近兩年來,另一種外來入侵生物——水葫蘆已經逐漸成為最大的隱患。」湖北農業部門也引進了水葫蘆的天敵——水葫蘆象甲,目前已經在全省建了5個象甲越冬繁育基地。

  「葉甲生長周期只要30天,象甲的生長周期卻要3個月,比葉甲更難養,始終沒有形成規模。下一步不僅是保種越冬,更要加大水葫蘆天敵的人工培育技術研究。」樊丹說。

相關焦點

  • 外來物種入侵重慶!!!
    網友的調侃固然可以付諸一笑,但是外來物種入侵的事件近幾年卻層出不窮,並且危害越來越大。目前,重慶外來入侵生物多達53種,其中最具危害性的有空心蓮子草(水花生)、鳳眼蓮(水葫蘆)、福壽螺等6種。入侵路徑作為有用植物引入一般而言,外來物種的進入分為無意引入和有意引入兩種途徑。
  • 當外來物種登陸中國:超半數外來有害物種系人為引種
    正確引種能豐富生物多樣性 物種入侵則會威脅生態安全  當外來物種登陸以後(美麗中國·關注外來物種入侵①)  本報記者 常 欽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5日 14 版)  核心閱讀  葡萄、胡蘿蔔、馬鈴薯……這些曾經的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
    8月4日消息,隨著國家、地區間交往日益頻繁,外來物種正在全世界範圍蔓延。近年來,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數量呈上升趨勢,目前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一些外來入侵物種成為新的優勢種群,危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釀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伴隨著跨境電商和國際快遞等新業態,入侵渠道更趨多樣化,造成的生態安全風險明顯增加。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48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2020年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引發關注。
  • 中國第二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關於發布中國第二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的通知(此件業經中科院李家洋會籤)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中科院有關研究所(院):2003年原國家環保總局與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了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該名單的發布不僅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也對相關部門和地方及科研單位開展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工作
  • 吃貨多也沒用,外來入侵物種必須警惕!
    本文轉自【人民網】;非洲大蝸牛、美國白蛾、德國小蠊、牛蛙、福壽螺、小龍蝦......近年來,這些外來入侵物種漸漸進入大眾視野。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 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食人魚非洲大蝸牛等引關注
    據了解,目前國際上最具威脅性的上百種外來入侵生物中已有超過50種進入中國,科技部「973」計劃生物入侵項目首席科學家萬方浩說,目前我國入侵外來生物達544種,其中大面積發生、危害嚴重的達100多種。迄今,全國34個省(區、市、特別行政區)均有發生和危害,涉及農田、森林、水域、溼地、草地、島嶼、城市居民區等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其中農業生態系統受影響最為嚴重。
  • 我國外來物種入侵威脅加劇需警惕
    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我國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外來物種入侵威脅加劇需警惕。一、外來物種入侵渠道多樣不易控制。
  • 外來物種入侵!抱歉這裡是中國 —盤點外來物種入侵失敗案例
    但如果有外來物種的侵入,入侵的外來物種可能會破壞景觀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影響遺傳多樣性。南方水葫蘆泛濫但是部分外來物種在入侵中國後,被我國豐富燦爛的飲食文化所感染,變成了「瀕危物種」,今天為大家盤點3
  • 農業農村部進一步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工作
    10月14日,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國農學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聯合在南寧舉辦2020年農業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培訓宣傳活動,進一步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工作。外來生物入侵是全球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度發展,我國外來物種入侵危害形勢日益嚴峻,據專家評估我國外來入侵物種已達600多種。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業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工作,農業農村部作為外來入侵物種的牽頭部門,加快推動外來入侵物種管理立法,不斷完善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著力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風險評估、監測預警與綜合防治,採取集中滅除、示範推廣和廣泛宣傳各種防控技術,著力防治農業外來入侵物種危害。
  • 半月談|660多種已入侵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十年增三成
    660多種已入侵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十年增三成半月談記者 高博 吳書光 蔣成 屈凌燕 吳濤 何偉 楊靜隨著國家、地區間交往日益頻繁,外來物種正在全世界範圍蔓延。近年來,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數量呈上升趨勢,目前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 廣西食人魚傷人引發關注 民眾擔憂外來物種入侵
    在內陸江河裡發現食人魚,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民眾擔心外來物種的入侵破壞本土生態平衡並引發災難。7月7日下午,柳州市民張先生在柳江河邊給小狗洗澡時,突然遭到三條兇猛的魚類攻擊,其中一條咬傷其手掌並被抓獲。該魚經廣西水產專家鑑定,確定其為桑氏鋸脂鯉,是食人魚中的一種。
  • 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都去哪了!
    我們知道目前為止入侵我國的外來物種有共35個物種。保守統計,在全國大部分地區範圍內,中國的入侵物種有754種,其中植物265種,動物171種,菌類微生物26種。那麼這些外來物種結局都是這樣的呢,其實這些物種結局只有2種,一種是能吃的,一種是不能吃的,下面我們看看那些曾經囂張一時的外來物種結局都是怎樣的。說到入侵中國最悲催的估計就是小龍蝦了,幾十年前美國的小龍蝦大規模入侵中國的稻田,結果,每天都有大量小龍蝦從村口路邊收上來運往城市的餐館。
  • 被日本人帶入我國,成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現是農民噩夢,咋辦?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三農資訊,想要獲取更多三農信息歡迎點擊關注按鈕!相信不少農民朋友都知道,我國地大物博,物種也是很多的。並且每個環境都是有屬於自己的生態系統的,一環扣一環,就像一個循環。但有時候,這個平衡也是會被打破的,比如說有外來的入侵物種。物種入侵是非常可怕的,因為在沒有天敵的環境中,數量短時間內更是會暴增。在我國被列入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的,就有一種植物,是被日本人帶入我國的,現在成為了不少農民朋友的噩夢,它的名字叫「水花生」,全名稱為喜旱蓮子草。水花生因為極強的生存能力,所以去除它也十分麻煩。
  • 外來入侵物種是指 外來入侵物種什麼意思
    目前,外來物種入侵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比如很多新病蟲害造成農業損失,因為改變生態系統所引發的一系列水土、氣候問題,那麼你知道外來入侵物種是指什麼嗎?外來入侵物種入侵途徑有哪些?趕緊了解一下吧!
  •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一起來漲點知識
    中國生態環境部昨天(2日)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215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海外來客」如何「偷渡入境」?
  • 外來入侵物種——鑽形紫菀
    截至2020年8月,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中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入侵歷史1827 年在澳門發現。本種可產生大量瘦果,果具冠毛隨風散布入侵。現分布於安徽、澳門、北京、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遼寧、山東、上海、四川、臺灣、天津、香港、雲南、浙江、重慶。
  • 繼水葫蘆後,又一個外來物種入侵中國,尚未發現天敵根治困難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國外的經濟交流越來越多,有利有弊,優點是給了中國更多的經濟發展機會,缺點是給我們國家帶來了更多外來物種入侵的危險。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美食國家,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都是可以吃的。現如今非常受歡迎的小龍蝦以及牛蛙都是外來入侵物種,但是被中國人用吃的方式解決了,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物種並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其中很多物種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對經濟發展也帶來了很大的危害。
  • 第四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發布
    本報訊 環境保護部與中國科學院近日聯合制訂並發布《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四批)》,指導相關部門和地方防控外來入侵物種。  據了解,第四批入侵物種共18種,包括長芒莧、垂序商陸、光莢含羞草、五爪金龍、喀西茄、黃花刺茄、刺果瓜、藿香薊、大狼杷草、野燕麥、水盾草、食蚊魚、美洲大蠊、德國小蠊、無花果蠟蚧、棗實蠅、椰子木蛾、松樹蜂。
  •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生態環境部昨天(2日)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215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