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重磅!新型技術可實現一次性對成千上萬個基因克隆並且...

2020-11-27 生物谷

2017年7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特倫託大學、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名為「LASSO克隆」的新型分子生物學技術,該技術或能同時成功有效分離出成千上萬個長的DNA序列,這要或許比以往任何技術都要強大,研究者表示,該技術能夠加速蛋白質的產生,從而就能夠幫助研究人員快速發現新型疾病療法以及多種疾病的生物標誌物。

圖片來源:Jennifer E. Fairma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這種新技術能夠在一個反應中同時克隆並且對成千上萬個蛋白編碼的DNA序列進行表達;從歷史上來講,研究人員只能夠實現一次對一個基因進行克隆並且表達。Ben Larman教授說道,我們的目標就是簡單廉價地幫助任何一位科學家克隆並且表達任何一個有機體中整套的蛋白質。截至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僅能夠對一些諸如果蠅或小鼠的模式動物進行相關研究。

研究者描述了一種新型的捕捉DNA鏈,他們所提及的LASSO探針工具能夠針對長線適應性的單鏈寡核苷酸,收集這種類型的LASSO探針就能夠幫助研究者抓取想要的DNA序列。每個靶向的基因序列最多能夠包含幾千個DNA鹼基對,其是基因蛋白編碼序列的標準尺寸,研究人員所開發的新技術是對一種名為分子倒置探針(Molecular Inversion Probes, MIPs)的古老技術進行了改良,Mips技術能夠捕獲大約200個鹼基對的DNA序列。

在概念驗證性研究中,LASSO探針就能夠用來同時捕獲來自大腸桿菌基因組中3000多個DNA片段,隨後研究者成功對至少75%的基因靶點實現了捕獲,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所捕獲的序列能夠幫助科學家分析基因所編碼的蛋白質的功能,以及其如何將抗生素耐藥性傳送給其它易感細胞的。

最後研究者Larman說道,我們對LASSO克隆技術的多種潛在應用非常激動,後期我們希望能夠擴展該技術篩選並且表達蛋白的數量,當然了這對於我們尋找新型治療性生物分子來治療多種人類疾病或許也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Lorenzo Tosi, Viswanadham Sridhara, Yunlong Yang, et al. Long-adapter single-strand oligonucleotide probes for the massively multiplexed cloning of kilobase genome regions.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7) doi:10.1038/s41551-017-009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新型技術可實現一次性對成千上萬個基因克隆並且表達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特倫託大學、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名為「LASSO克隆」的新型分子生物學技術,該技術或能同時成功有效分離出成千上萬個長的DNA序列,這要或許比以往任何技術都要強大,研究者表示,該技術能夠加速蛋白質的產生,從而就能夠幫助研究人員快速發現新型疾病療法以及多種疾病的生物標誌物
  • 新技術或能同時對上萬個基因克隆並且表達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特倫託大學、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名為「LASSO克隆」的新型分子生物學技術,該技術或能同時成功有效分離出成千上萬個長的DNA序列,這要或許比以往任何技術都要強大,研究者表示,該技術能夠加速蛋白質的產生,從而就能夠幫助研究人員快速發現新型疾病療法以及多種疾病的生物標誌物
  • 我校校友在基因克隆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
    近日,我校校友符軍博士和卞小瑩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的論文中介紹了基於RecET的直接克隆技術。這項基於RecET的直接克隆技術結合高通量DNA測序技術,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 哈佛大學團隊實現大規模單細胞水平的線粒體DNA基因分型
    Sankaran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大規模平行單細胞線粒體DNA基因分型和染色質分析方法。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12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基於高通量液滴的線粒體單細胞測定法,用於轉座酶可及染色質測序(scATAC-seq),該方法結合了數千個單細胞中的高可信度線粒體DNA(mtDNA)突變以及其伴隨的高質量的染色質可及性測序。
  •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模式動物嵌合率的新方法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0-09-21
  • 重磅!PCAWG聯盟6篇Nature、15篇Nature子刊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揭示...
    2020年2月6日訊/生物谷BIOON/---一項大規模的國際努力對來自38個人體組織的2600多個腫瘤基因組進行了多方面研究,從而對癌症的遺傳基礎產生了豐富的見解。早在2001年對首個人類基因組進行測序後,腫瘤的全面基因組表徵就成為癌症研究人員的一個主要目標。從那時起,測序技術和分析工具取得的進展使得這個研究領域蓬勃發展。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期刊官網:https://www.nature.com/natfood/目標和範圍到2050年,世界面臨著維持地球健康和100億人口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領域的許多科學學科的研究已經建立並且不斷發展 - 食品界現在需要高質量的食品 聯合思考全球糧食挑戰及其解決方案的主題資源。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Nature子刊:「跳躍基因」或助長癌症
    難以確定的「跳躍基因」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中,「跳躍基因」被隨機整合到人體的基因組中,據不完全統計哺乳動物體內一般卻含有幾十萬數量的跳躍基因DNA。由於跳躍基因並不等同於突變,它們不能被傳統的癌症基因組測序所識別,所以人們很難判斷「跳躍基因」的存在,或者是出現的時間和地點。
  • 新CRISPR技術可用於研究增強子-啟動子調控模型
    新CRISPR技術可用於研究增強子-啟動子調控模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 13:48:30 2019年11月29日,《自然—遺傳學》雜誌發表了MIT-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Jesse M.
  • 「Nature子刊」基因生物標記物可快速準確預測肝毒性和潛在的肝癌
    近日,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因生物標誌物識別技術,並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題目為:「Identification of early liver toxicity gene biomarkers using comparative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近日,來自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宣布,團隊已經在神經形態晶片 Loihi 上成功設計了基於大腦嗅覺電路的算法,實現了在線學習和強記憶力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
  •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發表時間:2020/9/22
  •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2020-09-02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文章明確飲食限制機制,吃得越少,活得越久
    近期,《Nature》子刊刊載了德國普朗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報告,明確了熱量限制的科學依據。「吃得越飽,去的越早」或有一定道理自人類誕生以來,辟穀、徐福渡海等,都是從各個方面影響該過程的真實寫照。在近代的各類研究中,飲食或熱量控制可以說比較公認的有效手段,在前期的實驗中表現出了較好的成績。
  • Cell | HT-recruit技術可平行檢測成千上萬個轉錄效應結構域功能
    Cell, 2018  研究轉錄因子效應功能的傳統方法是徵募實驗:將待研究的轉錄因子或相關結構域與一個DNA結合結構域在細胞中融合表達,然後檢測報告基因的表達活性【5】。但是由於要逐個克隆待研究的轉錄因子或效應結構域,然後將其轉染進細胞並進行測量,所以實驗通量很有限,這嚴重限制了我們對基因轉錄調控網絡的整體認識。
  • 重磅!Nature和Science同日打擂臺發表新型DNA/RNA鹼基編輯器,可...
    在Liu的初次報導之後,中國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DNA鹼基編輯技術校正從一名患有遺傳性血液疾病的病人中克隆出的人胚胎內的一種致病性突變(參見新聞報導:Science:基因編輯療法在中國已佔先機,在癌症、遺傳病治療等領域 9 項試驗值得關注)[4]。
  • Nature子刊:CCR5基因再出新成果,CCR5編碼的LncRNA會促進愛滋病病毒的感染能力
    該研究發現發現對於CCR5-∆32等位基因純合個體全因死亡率增加21%。表明CCR5-∆32的純和突變是有害的。詳情點擊:賀建奎進行的基因編輯嬰兒,死亡率增加,預期壽命會縮短2019年6月17日,Nature 子刊 Nature Immunology 雜誌刊登了題為:CCR5AS lncRNA variation differentially regulates CCR5, influencing HIV disease outcome
  • 克隆技術介紹
    打開APP 克隆技術介紹 發表於 2017-08-12 15:44:57 >   克隆技術,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微生物克隆,即用一個細菌很快複製出成千上萬個和它一模一樣的細菌,而變成一個細菌群;第二個時期是生物技術克隆,比如用遺傳基因――DNA克隆;第三個時期是動物克隆,即由一個細胞克隆成一個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