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CRISPR技術可用於研究增強子-啟動子調控模型

2020-12-04 科學網

新CRISPR技術可用於研究增強子-啟動子調控模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 13:48:30

2019年11月29日,《自然—遺傳學》雜誌發表了MIT-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Jesse M. Engreitz、Eric S. Lander等研究人員的合作成果。他們利用新研發的技術,建立了數千種CRISPR擾動引起的增強子-啟動子調控的接觸活動模型。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叫做CRISPRi-FlowFISH實驗方法來打亂基因組中的增強子,並將其用於測試30個基因中的超過3500個潛在增強子與基因的連接。

研究人員發現一個簡單的接觸活動模型在預測CRISPR數據集中的複雜連接方面遠勝過先前的方法。通過接觸活動模型,研究人員可以在染色質狀態測量的基礎上,構建特定細胞類型中增強子與基因的連接的全基因組圖譜。

CRISPRi-FlowFISH和接觸活動模型共同提供了一種系統的方法來定位和預測哪些增強子調節哪些基因,並將有助於解釋非編碼基因組中數千種疾病風險變體的功能。

據了解,人類基因組中的增強子元件可控制基因在特定細胞類型中的表達方式,並包含成千上萬的遺傳變異,這些變異會影響常見疾病。然而,人們仍然不知道增強子如何調控特定基因,並且缺乏通用規則來預測不同細胞類型的增強子與基因的連接。

附:英文原文

Title: Activity-by-contact model of enhancer–promoter regulation from thousands of CRISPR perturbations

Author: Charles P. Fulco, Joseph Nasser, Thouis R. Jones, Glen Munson, Drew T. Bergman, Vidya Subramanian, Sharon R. Grossman, Rockwell Anyoha, Benjamin R. Doughty, Tejal A. Patwardhan, Tung H. Nguyen, Michael Kane, Elizabeth M. Perez, Neva C. Durand, Caleb A. Lareau, Elena K. Stamenova, Erez Lieberman Aiden, Eric S. Lander, Jesse M. Engreitz

Issue&Volume: 2019-11-29

Abstract: Enhancer elements in the human genome control how genes are expressed in specific cell types and harbor thousands of genetic variants that influence risk for common diseases1,2,3,4. Yet, we still do not know how enhancers regulate specific genes, and we lack general rules to predict enhancer–gene connections across cell types5,6. We developed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CRISPRi-FlowFISH, to perturb enhancers in the genome, and we applied it to test>3,500potential enhancer–gene connections for 30genes. We found that a simple activity-by-contact model substantially outperformed previous methods at predicting the complex connections in our CRISPR dataset. This activity-by-contact model allows us to construct genome-wide maps of enhancer–gene connections in a given cell type, on the basis of chromatin state measurements. Together, CRISPRi-FlowFISH and the activity-by-contact model provide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map and predict which enhancers regulate which genes, and will help to interpret the functions of the thousands of disease risk variants in the noncoding genome.

DOI: 10.1038/s41588-019-0538-0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19-0538-0

相關焦點

  • 亮點|增強子功能研究新利器:增強子靶向表觀基因組編輯技術
    責編 | 酶美哺乳動物的基因表達調控依賴於順式作用元件(啟動子、增強子和沉默子等)和相關的反式作用因子(主要是指轉錄因子)之間的協作,我們目前對於反式作用因子了解頗多,然而由於現有技術的局限,對順式作用元件的結構,功能及調控還知之甚少
  • Spt5介導的增強子轉錄直接偶聯增強子激活與啟動子相互作用
    Spt5介導的增強子轉錄直接偶聯增強子激活與啟動子相互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3 12:41:01 近日,奧地利分子病理研究所Rushad Pavri課題組發現,Spt5
  • 研究人員揭示超級增強子動態甲基化調控轉錄異質性
    研究人員選擇了Sox2和miR290-295的超級增強子作為研究對象。這兩個基因的超級增強子對於保持多能性有重要作用,而且其T-DMR在測序數據中顯示低水平甲基化。結果表明細胞間的Sox2, miR290-295 超級增強子的甲基化不但是異質性的,而且還是十分動態的。研究人員利用流式細胞分選 (FACS)純化出等位基因特異甲基化的細胞,在培養過程中這些細胞會重組之前的表觀異質性細胞群。利用這些胚胎幹細胞的動態變化和可純化性,研究人員通過基因敲除實驗發現甲基化的動態變化反映了三個甲基轉移酶(DNMTs)的活性動態平衡,揭示去甲基化的過程是被動的。
  • 真核生物的啟動子與轉錄起始
    在真核生物的轉錄調控中,另一種常用的順式元件是增強子(enhancer)。增強子是與輔因子和轉錄因子(TFs)結合的DNA元件,能夠通過直接刺激啟動子(通常通過染色質環)來增加其靶基因的轉錄水平。增強子通過啟動子調控轉錄。Oncotarget. 2015 Oct 20; 6(32): 32509–32525.
  • 真核生物的啟動子與轉錄起始
    在真核生物的轉錄調控中,另一種常用的順式元件是增強子(enhancer)。增強子是與輔因子和轉錄因子(TFs)結合的DNA元件,能夠通過直接刺激啟動子(通常通過染色質環)來增加其靶基因的轉錄水平。啟動子的位置是確定的,即與基因之間有特定的距離和方向。增強子則不同,它可能與其調節的啟動子相距數千Kb,可以在上遊或下遊。
  • Nature:啟動子和增強子上組蛋白修飾分布圖
    專題:Nature報導對於啟動子、增強子和其他DNA調控元素在決定細胞類型特異性基因表達中的相對作用,研究人員還很不了解。現在,一種基於染色質-免疫沉澱反應的微陣列(ChIP-晶片)方法,被用來生成在幾個不同人類細胞系中的啟動子和增強子上的組蛋白修飾分布圖。啟動子上的修飾分布模式被發現在不同細胞類型之間基本不變,而在大部分增強子上的修飾分布模式則對某一種細胞類型有特異性,並且與細胞類型特異性基因表達有關。
  • 啟動子克隆方法研究進展(1)
    啟動子對外源基因的表達水平影響很大,是基因工程表達載體的重要元件。因此研究啟動子的克隆方法,對研究基因表達調控和構建表達載體至關重要。   迄今為止,國外尚未見到有關啟動子克隆方法的綜述性報導,國內僅孫曉紅等曾就啟動子的結構、分類、克隆方法和食用菌中已經分離到的啟動子作過綜述。
  • Nature亮點 |下遊核心啟動子區域是真實存在的嗎?
    在轉錄調控的語境下,前者主要由啟動子、增強子和沉默子等非編碼DNA序列構成;而後者則包含RNA聚合酶、轉錄因子、染色質重塑因子,基於大規模DNA序列篩選數據建立了預測下遊核心啟動子序列活性的機器學習模型,首次證實了下遊核心啟動子序列的存在,再一次展現了機器學習方法在基因調控甚至是整個基因組學研究中的巨大潛力。
  • 新研究揭示增強子在動物體內是非常保守的
    2020年11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莫納什大學、墨爾本大學、雪梨大學和張任謙心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稱為增強子的基因調控元件的功能在進化樹上分布的動物物種中廣泛保守。
  • 梁晗團隊揭示超級增強子的轉錄本質和定位圖譜
    例如,近年來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表明:啟動子核心序列(core promoter sequence)所控制的基因轉錄經常是異向同時存在的(divergent transcription)[5]、RNA轉錄酶從轉錄起始位點起始後並非連貫作用,而是會在啟動子下遊發生短暫停滯[6]、5端外顯子RNA的剪接能夠直接增強基因的轉錄強度[7]等。
  • 高度互連的增強子群體調控人類間充質幹細胞中的譜系決定基因
    高度互連的增強子群體調控人類間充質幹細胞中的譜系決定基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3:52:33 南丹麥大學Susanne Mandrup研究團隊發現,高度互連的增強子群體調控人類間充質幹細胞中的譜系決定基因
  • 啟動子的查找與序列分析-Follow me!
    無論是基因的時空表達譜還是基因表達調控都是由啟動子決定的,因此研究基因的轉錄調控就離不開對啟動子的研究。對啟動子的基本研究過程大致為:查找啟動子序列-分析啟動子序列-啟動子序列克隆與活性驗證。      一、查找啟動子序列       有參考基因組的物種,可以直接利用基因組資料庫查找啟動子序列。沒有參考基因組的物種只能利用移步法對啟動子進行克隆,本文暫不討論。在基因組上,大多數相鄰基因之間的區域短於2 kb,因此對啟動子的研究一般也限於2 kb的範圍。
  • 色氨酸操縱子的基本結構
    trpE的上遊為調控區,由啟動子、操縱基因和162bp 的前導序列組成。5 個結構基因全長約6800bp, trpD遠側還有一個二級啟動子,在細胞生長需要過量Trp時發揮作用。   一些G+菌,如枯草桿菌色氨酸操縱子的結構有所不同, 7 個結構基因中的6 個依次排列為trpEDCFBA ,存在於含有12個結構基因的芳香族胺基酸超操縱子( a ro operon ) ,第7 個結構基因, trpG存在於葉酸合成操縱子中,該酶參與Trp 和葉酸的合成。有2個啟動子參與調控,一個位於aro operon的起始位置, 另一個則位於trpE 上遊約200 bp處。
  • ...口感更帶勁|基因編輯技術|啤酒|啤酒花|香葉醇|啟動子_網易科技
    為了實現這一點,研究者對酵母菌株進行基因改造並用於釀酒,結果成功模擬出用啤酒花釀製的口味。查爾斯·登比(Charles Denby)發表論文稱,釀酒過程使用啤酒花需耗費大量資源——大量的水、肥料和能量。1品脫(1品脫約合0.47升)啤酒需要多達50品脫的水。而且啤酒花價格昂貴。
  • 【科技前沿】Genome Biology | 朱冰課題組揭示增強子的活性需要多...
    增強子是基因組中調控基因時空特異性表達的重要元件,在細胞分化、疾病發生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但是,如何從卷帙浩繁的基因組序列中精確地鑑定增強子區域和序列,依然是目前研究的焦點。真核細胞的基因組DNA在細胞內緊緊纏繞組蛋白八聚體,以染色質的形式被壓縮存儲、保護和行使功能。
  • 原核生物的啟動子與轉錄起始過程
    同理,轉錄是基因表達的第一步,所以是基因表達調控的關鍵步驟。而在轉錄的3個階段中,起始階段的調控最為重要。對於轉錄起始的調控,啟動子是最重要的調控元件。啟動子(promoter)是RNA聚合酶識別、結合以開始轉錄的DNA序列。啟動子對基因的表達非常重要,可以決定基因在什麼組織、什麼生長階段或什麼條件下表達,也可以決定表達的頻率等。
  • ...Biology | 朱冰課題組揭示增強子的活性需要多個位點乙醯化修飾...
    增強子是基因組中調控基因時空特異性表達的重要元件,在細胞分化、疾病發生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但是,如何從卷帙浩繁的基因組序列中精確地鑑定增強子區域和序列,依然是目前研究的焦點。真核細胞的基因組DNA在細胞內緊緊纏繞組蛋白八聚體,以染色質的形式被壓縮存儲、保護和行使功能。
  • CRISPR基因編輯MC-3T3細胞系——骨相關研究的神器
    目前,成骨細胞模型(MC-3T3)廣泛應用於細胞分化、旁分泌因子對骨形成或吸收的影響研究。最近的研究發現,影響骨組織穩態的突變蛋白和新的途徑參與骨骼發育和維持。為了加速骨生物學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統可以在MC-3T3細胞中實現基因組編輯。CRISPR-U™是源井生物獨立研發的,可用於MC-3T3細胞快速精確基因編輯的系統。
  • 國內科學團隊開展應用CRISPR治療肥胖症的前沿科學研究
    作為繼巨核酸酶、鋅指核酸酶(ZFN)和轉錄激活物樣效應物核酸酶(TALENs)之後的第四代基因編輯方法,該系統也同時被廣泛用於進行特定基因「功能損失」和「功能獲得」的遺傳研究,以確定該基因在細胞或動物中的作用。內源基因轉錄調控可以通過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物(TALE)或鋅指(ZFs)與轉錄調控因子融合來實現。儘管其具有有效性,TALE和ZFs工具的開發需要複雜和耗時的組裝步驟。
  • 新技術「解密」非編碼RNA
    作者| 韓揚眉增強子—啟動子RNA連結圖 薛願超供圖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表明,人類基因組中只有不到2%的蛋白質編碼序列,而剩餘98%為非編碼核酸序列。這些非編碼序列可能有功能,也可能僅僅是副產物,曾被稱為「垃圾DNA」或者「暗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