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與重複是兩個概念,似乎毋庸贅言。舉例言之,洗菜水不直接倒掉而用來衝馬桶,這叫循環;洗菜水不直接倒掉而繼續用來洗菜,這叫重複。
河南有一個「環保狂人」,長達8年四處奔走呼號「教科書循環使用」。從其具體主張上看,所謂循環,並非教科書→紙漿→紙張→教科書的過程,而是教科書→教科書→教
科書。這裡的「循環」一詞,顯然用錯了,應改為教科書重複使用才對。《新京報》8月27日對這位「環保狂人」的事跡作了報導,抵押房子、負債數萬,長達8年奔走呼號,而竟無人響應,確實讓人不勝唏噓。此前就有人在8月23日《紅網》上發表評論,呼籲社會對「環保狂人」給予回應,要對其「容忍、尊重」,而不要「打壓」。我倒以為,並非社會對這位「狂人」缺少回應,而是其缺少對回應的反思。一些普通教育工作者及學生家長的話何其簡單而明白:教材內容頻繁更新決定了教科書不能重複使用;反覆使用的教科書難以保證乾淨衛生,有可能傳染疾病;學習應有一種心境,使用新的、整潔的課本,有助於增加學習的愉悅……
美國如何,法國如何,當然都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鑑。但中國終究不是美國,中國有自己的國情―――時代劇烈變化而且依然在快速變化中,決定了中國教材的更新頻繁;中國特有的應試教育又決定了中國學生的勤奮,這種勤奮體現在教材上,就是讀「破」它。
重複使用是一種節約,節約就是環保,環保就是崇高,如此推理下來似乎也順理成章。但如果換一種思維看呢?那麼,很多書籍都不必再版、很多服裝企業都要關停、一個軟體只需要生產一張光碟……如果只以「節約」為目的而罔顧其他,罔顧人們的生活方式、罔顧人們的身心感受、罔顧社會的發展,這個世界將會怎樣?這就是為節約而節約,完全背離了建立「節約型社會」的終極目的―――以人為本。
我想多數人都能注意到,很多報導、評論以及領導講話中,在「建立節約型社會」之後,總會有一句「發展循環經濟」緊隨,而從沒有聽誰說過要「發展重複經濟」―――循環,正是節約一詞的與時俱進。「節約型社會」之「節約」是指節約能源與資源,而節約能源與資源則是為了保證人類的生活、文化需要,這個「需要」用一個字講,就是「用」。顯而易見,在這裡「節約」與「節用」不能簡單畫上等號。
環保是一個「理性」的概念,節約也應該講理性,不能為節約而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