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員到科學巨匠——記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切爾•馬丁

2021-01-15 中國軍網

    阿切爾•馬丁1910年3月1日出生在英國倫敦,早年就讀於貝德福德學校,1929年進入劍橋大學學習,1932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後在該校從事實驗工作。1935年獲碩士學位,1936年獲博士學位。1933~1938年期間,在劍橋大學杜恩營養實驗室從事維生素E研究。1938~1946年在利茲羊毛工業研究會從事羊毛制氈研究。1941年與辛格共同發明液相分配柱色譜,1944年與康斯登及戈登發明紙色譜分離法,1946年他擔任諾丁漢布特純藥物公司研究部生物化學室主任,1948被任命為醫學研究會的顧問,初期在利斯特預防醫學研究所工作,後轉到國家醫學研究所,不久升任該所物理化學部主任。1950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1年與詹姆斯共同發明氣液分配色譜,同年獲得瑞典醫療學會的貝採裡烏斯金獎。1952年,為表彰阿切爾•馬丁在分配色譜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瑞典科學院授予他諾貝爾化學獎——這一科學界的最高榮譽。

    1955年以後,阿切爾•馬丁相繼在幾個不同的實驗室和研究機構中擔任顧問。1959年任西德阿伯茨堡實驗室董事長,1964~1974年間任荷蘭埃恩霍溫技術大學特級教授,1973~1974年間仟英國布賴頓蘇塞克斯大學的客座教授,1974年受聘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敦大學任化學教授。

從實驗員到科學巨匠

    馬丁父親是內科醫生,母親是護士,有三個姐姐,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

    他少年時就非常喜歡化學,常把姐姐念的大學教科書拿來讀。在貝德福德學校念書時,馬丁的物理,化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當時他對蒸餾很感興趣,特別是對蒸餾柱能分離許多物質有根深的印象。他也非常喜愛思考問題,也因此在貝德福德學校出了名,因為他愛動腦子的習慣同他的年齡太不相稱了。他在進行思考時,簡直就像個呆傻的木雞,一動也不動。不了解他的人,看到這種情景可能認為他生了痴呆病,其實他的整個心靈都沉浸在思索中了。他周圍的同學和老師都認為:馬丁將來準是一個有出息的人物, 老師和同學的看法一點也沒錯。1929年,馬丁就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世界聞名的劍橋大學。馬丁閱讀了好幾本化工方面描繪蒸餾柱的書,對逆流分離和塔板理論極為關注,並且注意到當時在工業上作製備用的蒸餾柱遠比實驗室的先進。最初他想當一名化工工程師,因而專心攻讀化學、物理、礦物學及數學等課程。但是,隨著知識面的擴大和對科學了解的深入,他的興趣和愛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劍橋大學裡,他經常參加霍爾丹教授主持的星期日茶會。通過與教授的多次交談,馬丁發現自己的真正興趣是生物化學,而不是化工。於是,他決定改變自己的主修科目,去攻讀生物化學。

    1932年,馬丁從劍橋大學畢業,並獲得生物化學學上學位。可是當時因為家裡經濟狀況困難,無法支付高昂學費,他只好棄學,到劍橋大學物理化學實驗室去當一名實驗員。但他畢竟是生活的強者,並不因此放棄自己的志向,反而充分利用實驗室設備,更加刻苦鑽研和學習。白天,他完成上司交給的任務,晚上就研究自己所熱衷的課題,不久便和諾拉•伍斯特合作撰寫了論文《易潮解物質的製備及存放》,受到了學術界的好評。

    1933年,馬丁轉到劍橋的杜恩營養研究所工作,專門從事食物營養成分的分析。由於他基礎紮實、勤奮刻苦,工作很有成效,得到了食品商頒發的獎金。這筆獎金他本可用來好好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但他把獎金用在研究上面。為了工作需要,他決定去尋找當時還不為人們所知的維生素E ,並全力進行研究。勤奮的勞動,終於獲得豐碩的果實。1934年8月11日,他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題為《維生素E的吸收光譜》的論文,引起了科學界的重視。

    馬丁的專業涉及面非常廣泛,大學學習期間他就經常與同學辛格研究色譜法,後來他們利用這種方法研究胡蘿蔔素一類混合物成份的分離,並獲得了成功。由於他在實際工作中成績卓著,1935年,馬丁獲得了劍橋大學的生物化學碩士學位,第二年又獲得博士學位。

    馬丁獲得博士學位不到兩年,就被慕名而來的英國工業界人士聘請到裡芝羊毛工業研究協會所屬實驗室工作,從事毛織物的染色研究。他與辛格經過反覆試驗,終於發明了一種嶄新的染色法,從此使毛毯的色澤鮮豔奪目,毛織物的顏色更加五彩繽紛,他們用自己的勞動為美化人們的生活做出了貢獻。在這期間,馬丁還和辛格一起發明了紙型分溶層析法,用來從混合物中分離出許多新的物質。

    上述研究,不僅對染色工業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醫藥學研究也影響深遠。1946年馬丁又被諾丁漢市波慈製造公司邀請去研究生物化學。在兩年的時間裡,他集中研究了多肽類化合物,並於1947年2月在《生物化學》雜誌上發表了論文,題為《複雜混合物中的小分子多肽類化合物的鑑定》。文章詳細闡述了利用離子電泳加上紙型分溶層析法來區分蛋白質中小分子多肽類化合物的經過。同時,他還研製了從胺基酸或多肽類化合物中提取鹽類化合物的儀器,為醫藥界做出了貢獻,人們稱他為藥物界當代奇才。1948年,他被聘到英國最高醫藥研究協會—一李斯德預防研究院工作,不久他擔任了這個研究院的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

    1950年馬丁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1年與詹姆斯共同發明氣液分配色譜,同年獲得瑞典醫療學會的貝採裡烏斯金獎。1952年,為表彰阿切爾•馬丁在分配色譜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瑞典科學院授予他諾貝爾化學獎——這一科學界的最高榮譽,馬丁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在他42周歲時從年輕時的一名普通的實驗員一步步地成為了人所仰慕的科學巨匠。

層析法的誕生

    馬丁科學研究的範圍雖然非常廣泛,但他始終牢牢地抓住層析法的研究不放。他在這方面的成果最為突出,貢獻也最大。大家知道,研究一個化合物的化學性質,離不開對化合物的分離和提純工作。如果分離不出一個真正純猙的樣品或產品,那就得不到可靠的數據,更談不上進行科學研究並取得成果了。對於化學研究工作者說來,化合物的提純工作往往佔據他們好多時間。在層析法發明之前,化合物分離、精製的手段主要靠蒸餾、重結晶和升華等方法。雖然這些方法現在有時還在運用,但只靠這些手段顯然遠遠不夠。因為隨著科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化合物的分離工作不僅要求速度,而且力求簡便和微量化。 馬丁和辛格決心攻克這一難關,他們在俄國植物學家茨維特所發明的色譜法技術的基礎上,悉心研究改進,終於在1941年發明了分溶層析法。

    這種方法是將矽膠先吸附相當於自身重量百分之五十的水,裝成柱體,再把胺基酸混合物溶液加到柱體上,然後用含少量丁醇的氯仿溶液進行層析,這樣就可以使胺基酸混合物得到分離。這也就是所謂的分溶層析法。1944年,馬丁和康斯頓又發明了紙型分溶層析法,從而使化合物的分離效率得以成百倍地提高。當然,以今天的眼光看來,紙型分溶層析法己顯得相當陳舊日,但在剛剛發明的時候是轟動了整個科學界的,而且也大大推動了當時的化學研究。

    那麼,究竟什麼是紙型分溶層析法呢?這是分溶層析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它是用紙作支柱,紙上所吸附的水作為固定相,與水不相混的有機溶劑作為流動相,這種方法非常簡便,而且只一滴原料便足夠用作分析了。可以說,這在分析方法上是一個了不起的革命。馬丁和辛格所發明的這一方法不僅可以分離出許多新的物質,而且也有助於更好地研究生物體內的代謝路線。後來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桑格就曾利用這一方法測定了複雜的胰島素分子結構。

    1952年,馬丁再接再厲,又和英國的詹姆斯發明了氣相色譜分析,這是層析法的又一分支,也是目前應用最廣的一種方法。在氣相色譜分析中,流動相是氣體,稱為載氣,一般用的是氮氣或氫氣,有些場合也用氦氣。液體或固體分析試樣先經氣化後,以載氣使其通過層析柱進行層析。色譜中裝有固定相,根據固定相是溶液還是固體,氣相色譜便分為氣一液分配色譜與氣一固分配色譜。氣相色譜分析的應用十分廣泛,對石油化工、環境汙染物乃至各種有機混合物的分析,都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醉心於實驗研究

    1933年,德國海德堡理夏德•庫恩實驗室的A•溫特施泰因博士到劍橋進行訪問,他將一種粗胡蘿蔔素溶液放在一根白堊填充柱的頂端進行色譜分離表演,胡蘿蔔素在柱上被分離成各種不同顏色的色環。馬了當時以極其神往的心情注視著所發生的一切,並意識到胡蘿蔔素的分離過程與分離揮發性物質的蒸餾過程是很相似的,都是物質在兩相間作相對運動,而且在許多點上都有相互作用,能產生良好的分離效果。

    為了適應分離維生素E的需要,馬丁曾想設計一臺能用來完成逆流抽提的裝置。他先把植物油皂化,然後用醚來抽提皂化物,經多次改進,竟使這臺儀器的效率達到8個理論塔板,在當時這是相當出色的分離效果。應用這種方法,馬丁能滿意地把個別物質從一種溶劑抽提到另一種溶劑中去,然而在把兩種或多種分配係數相近的物質分開時,使用這種儀器就很不方便了。為此,馬丁想試製一臺具有200理論塔板的裝置,除加大用醚來抽取皂化物設備外,他還把45根長5英尺、粗半英寸的管子垂直地裝在架子上,然後用一根根細管把每根管的頂端與下一個管子的底部連接起來,這樣就把所有的管於都串連成一臺完整的儀器。當把一份液體從前面的入口處送入儀器後,不但能將聚集在管子底部的最重的液體強行送入下一根串連起來的管子頂端,還可通過控制一個個球形閥來防止液體倒灌。同樣,聚集在管子頂端的最輕液體也能被送到下一根管子的底部,如此這般地循著一根根管子運行下去,由於液體的流動,可使試樣沿著整個系統運行,終於實現了他期望的具有200理論塔板的分離柱,並達到了分離的目的。

    1937年,馬丁被介紹到國際羊毛秘書處辛格爵士那裡。辛格爵士想改進分析蛋白質的方法,並已經測定了乙酞胺基酸在氯仿和水中的分配係數,辛格認為改進後的分離方法應當建立在分配係數有關原理的基礎上。由於氯仿和水均是非適合蛋白質的溶劑,他們就著手設計一種新的儀器,並於1938年用這臺儀器在裡茲羊毛工業研究會相當準確地測定了羊毛中的單氨基一元酸。

    此後,馬丁仍孜孜不倦地設計新的儀器,以期能使操作和分離效果都更令人滿意,他先後提出了幾十種改進方案,但沒有一種是價廉且便於製造的。1940年,馬丁領悟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要使兩相同時作相反方向的運動,並使兩相間的平衡能迅速達到,否則實驗就要進行很長的時間。為了迅速達到平衡,就要使液體變成很細小的液滴,而當液滴變得很細小時,卻不利於使其澱析出來,也不利於使其按指定的方向移動。這就要求新設計的儀器很緊湊,而且要能借用外力來加速液滴的運動,這樣才能縮短分離時間,這正是他設計新儀器的基本思想。馬丁後來又意識到:完全沒有必要使兩種液體同時移動,只要能移動其中的一種就行了。第二天他根據這種想法設計出一臺合用的裝置,幾經改進之後,終於成了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分配色譜。

    起初馬丁和辛格僅把矽膠當作一種維持平衡條件的乾燥劑用,把它磨細、過篩。加上水後,發現加入的水量和矽膠本身的重量一樣多也不顯得潮溼。他們把這種含有水分的矽膠裝人管子中,再把乙酚胺基酸放在柱頂,用氯仿朝下灌,期望它能從柱子的下端跑出來,可是直到晚上也沒有結果。為了察看柱中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於是又往柱中灌入甲基橙浴液,終於高興地發現胺基酸朝柱下移動了一段距離,並形成了一個個色環。從分離效果看,用這樣一段一英尺長的柱管,勝過他們所設計和建造的類似儀器。

    在一般情況下,實驗室用的氯仿中都含有1%的乙醇作穩定劑,在他們進行第一次試驗時,所用的正是這種氯仿,所以得到了預期的結果,把乙酸脯氨酸和乙酸亮氨酸也分開了。在第二次實驗時,所用的氯仿都是經過精餾提純的,這次他們發現胺基酸卻停留在柱頂沒有朝下移動,其原因在於沒有乙醇時,試樣對固定相的吸附勢增加。後來他們又把乙醇加入到氯仿中再進行實驗,胺基酸的色環又朝下移動了,但所產生的色環還不夠令人滿意,因為用此矽膠一甲基橙體系需要耗費大量的酸,於是他們就進行各種試驗來製備沉澱矽膠。經過不懈的努力,又發明了一套製備沉澱矽膠的工藝過程,即將鹽酸加入矽酸鈉中一起攪拌,然後使之沉澱,乾燥後即成,值得慶幸的是用此法所製得的矽較正符合他們的需要。

    然而這些工作對馬丁來說,比起科學道理來更具有吸引力,他從未也沒有想過他們所作的這一切究竟意味著什麼,應作何解釋。關於這方面的工作,後來都整理發表在1941年的《生物化學雜誌》上。在文章中他們指出:色譜分離時採用氣體或液體作流動相都是可能的,並預示用這個系統可使各種化合物都獲得精確的分離。儘管這篇文章為各個領域的化學家所廣泛閱讀,然而沒有一個人認為值得用實驗來證實這一點。

    馬丁和辛格在當時只能將單氨基一元酸分離,而要使二元酸或鹼性胺基酸分離,就無能為力了。於是他們又去尋找矽膠以外的物質來保持水分。馬丁以前就注意到染房師傅檢查染料配製得是否合適是使用一張紙條,通過上面出現的顏色圖像,就可作出準確的判斷。同時馬丁對纖維素能保持水分的性質也很熟悉,在這種情況下,紙張很自然就成了優先人選的對象。與此同時,在利茲曾和馬丁一起工作過的戈登博士,通過查閱拜爾施泰因的《有機化學手冊》,找到茚三酮這樣一種能使胺基酸在紙條上顯示顏色的試劑,這正符合馬丁的需要。

    他們作出的第一張紙色譜圖就是採用圓紙片,事先在中心處放上一滴胺基酸試樣,然後將它放在盛有水和以水飽和的丁醇的培養皿上,用一根毛細管支撐,以便把溶液引向紙片的中央。當丁醇從紙片中心向四周擴散到邊緣時,將紙片取下乾燥,然後噴上茚三酮的丁醇溶液,於是就現出胺基酸的顏色環斑。後來,他們又改以紙條代替圓紙片在試管中進行,最後又改用箱子作容器,裡面放置盛有流動相的槽,並飽和以水蒸汽,這樣就可同時展示好幾個紙條。當選用不同的展示方法時,可用好幾個箱子。雖然這種方法進行得不快,但它能同時進行幾個紙條,倒也省時、省事。紙色譜圖還可從兩個不同的方向來展示,那就是先在一張紙的一個角落上放置胺基酸試樣,用一種溶劑使之向紙的相鄰的另一角展示,在溶液到達另一端之前取出於燥,噴上顯色劑,便得到在一條線上的色斑,然後旋轉90度角,將這條色斑線浸入到另一種溶劑中,朝另外一個方向進行展示,就可以得到二維紙色譜圖。 應當指出的是:他們第一次所得到的二維分離結果,有一維是用電泳在醋酸緩衝液中進行的,另一維才是用紙色譜法進行的。供作電泳的那部分是從柱中分割出來的,並使紙的兩面飽和以石蠟,顯示結果表明色譜的分離效果比電泳要好。這個結論影響了馬丁,使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再用電泳進行工作。

    在取得成功之後,他們沒有忽略所遇到的一個奇怪現象:在某些溶劑中,有些紫色胺基酸斑點下面往往出現粉紅色的須,當向紙的另一端移動得越多時,則紫色越淡,粉紅色越明顯。例如:亮氨酸和苯基丙氨酸的紫紅色斑點在到達另一端前就消失了,或者只留下淡淡的紫紅色斑點。這種顏色變化現象是二維紙色譜法所特有的,即在一個方向上用酚,另一方向上用可力丁(一種甲基吡啶化合物)作淋洗劑時更是如此。二維色譜法是很方便的,還可用它來區別所分離的化合物的酸性、鹼性或中性。若是在氨氣的氣氛下進行分離,則會因PH值的增大,紙上又出現黑斑,這也是一度使他們很傷腦筋的問題。

    後來他們終於找到了問題的原委,產生黑斑的原因在於紙上有銅,這是由於實驗室進行乾燥時所用電扇中的火花整流子在開合時會使房間裡的空氣充斥著銅,同時利茲周圍的大氣中含銅也不少,這就使得紙上出現了銅。在氨氣氣氛中,由於銅的催化作用,使酚迅速氧化而產生黑斑。粉紅色則是胺基酸在紙上生成了絡合物所致。這些絡合物能用銅的絡合劑所抑制,例如在通入箱內的煤氣氣氛中加入氰化物,就可以便這種現象得到抑制。

    馬丁及其同事在當時還發現:這樣一個分離胺基酸的系統對於分離肽類的效果也同樣好,更令他們感到驚訝的是這個系統幾乎對所試驗過的各種化合物都有分離效果,例如碳水化合物以及花瓣中的花青苷等。在當時,紙色譜能使如此眾多的化合物獲得分離,的確是出人意料的。當馬丁和辛格正忙於分離胺基酸和肽的工作時,就有許多科學家對這種技術感到興趣,紛紛前來造訪。他們回去後都能按各自的要求把紙色譜應用於自己的工作中,並取得積極的效果,從而擴大了紙色譜的應用範圍。

    在馬丁和辛格於1941年聯名發表的第一篇有關分配色譜的文章中,就已經提出關於分配係數與譜帶移動速度間的關係的論點,並為色譜圖的解釋引入了理論塔板的概念,還指出區域形狀和其擴張速度是可以預測的,後來在對肽類的紙色譜圖進行研究之後,馬丁認為有可能推論出化合物從一相轉到另一相去時的自由能變化,是其本身組成原子或基團的加合函數,也可相當準確地推論出肽類及許多其他物質的色譜行為。

不斷求索的創新精神

    1948年,馬丁到倫敦利斯特預防醫學研究所呆了不長時間,就到密勒山的國家醫學研究所工作。1950年曾和辛格一起工作過的詹姆斯也來參加馬丁的工作。他倆想在色譜柱上使用結晶的辦法來分離物質(這就是現代所謂的區域提純),經過幾個月的反覆試驗,都未能取得成功。詹姆斯越來越感到沮喪,為了振奮詹姆斯的情緒,馬丁和他一起回顧了自己和辛格於1941年所寫的那篇有關分配色譜的文章中的預示部分,特別是有關用氣體來代替液體作流動相的那部分內容,馬丁堅信用氣體代替液體作流動相是辦得到的。在此之前,鮑普加教授曾向馬丁提出是否有比紙色譜更好的辦法來分離脂肪酸。馬丁也曾想到過,也許用氣體代替液體作流動相能滿足實驗的要求,於是馬丁和詹姆斯決定進行氣液分配色譜的試驗。

    第一次試驗時,他們足足花了一個星期時間守候在柱出口處,等待著試樣從氣液色譜柱中出來,其實這些試樣早在最初幾秒鐘內就跑出來了,他們沒想到會出來這樣快,所以沒能觀察到。後經改進,實驗終於成功。他們採用1/4英寸粗、15英寸長的管子作色譜柱,其間填充以在氣液分配色譜中常用的塞裡特(一種硅藻土燒制的色譜載體),用氮作載氣,試樣從柱的一端輸入,而在柱的另一端則連接一根毛細管,再將毛細管插入盛有指示劑溶液的試管中。另用三角燒瓶盛以滴定劑,再用一根管子從三角燒瓶底部連接到試驗液面的上部,其間加上一個可以用手抬擠出液滴的橡皮閥來控制,並計算加入滴定液的滴數,這就是後來的滴定色譜的雛型。

    實驗進行時,馬丁注視著試管內指示劑的顏色變化,並負責控制調節加入滴定劑的液滴數,而詹姆斯則坐在旁邊拿著一隻停表,並在作圖紙上記下時間與加入的液滴數,這樣就可得到一張以時間為橫坐標,以加入液滿數為縱坐標的階梯圖,即所謂積分流出曲線。圖中每個臺階的高度代表著從柱後流出的酸量,而臺階在時間坐標上的位置則代表保留時間。他們最初分離的是3種甲胺化合物,因為這些化合物可在室溫下揮發,後來把色譜柱包上用水蒸汽加熱的套子,就可以把脂肪酸系列化合物分離開來了。

    馬丁等人開始分離的多是脂油性材料,所得的峰形都扭曲得很厲害,雖然馬丁當時對非線性吸附所引起的拖尾現象深有體會,然而這次所得的卻是前沿突出、尾部陡峭的峰。後來他們才認識到這是脂肪酸締合成二聚物所致,當時這種二聚現象對馬丁卻是一個傷腦筋的問題,足足困擾了他們達6個多月之久,後來在向固定液中加入了額外的可溶性脂肪酸(例如硬脂酸)之後,才解決了這個難題,並得到正常的峰形。這項技術對於脂肪、油類以及胺類化合鈾的分離效果都很好。

    馬丁等人從開始實驗到第一次取得有意義的結果,共花了6個星期的時間,這是他們發明氣液分配色譜的開端,當然還有許多細緻的工作有待完善。令人感到驚訝的是,當時所用的分離柱與今天所用者非常相近。他們想通過對天然化合物的分離來說明這項新技術的細節,於是選用能用嗅覺鑑別的有魚腥味的胺類化合物,通過這套裝置把其中的三種甲胺及氮氣一一分離開來,這在當時是非同尋常的。

    為了簡化操作,馬丁等人又繼續研製出一種自動滴定的裝置,雖說它能將滴定的結果自動記錄下來,可是觀察指示劑顏色的變化要靠肉眼,操作仍然要用雙手,這就很不方便。為此,他們又把馬達和光電池結合起來,凡經反覆,終於成功地研製出第一臺自動液定分析儀,使滴定色譜操作簡化不少。

    1951——1952年間,馬丁等人連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詳細總結了他們的實驗結果,描述了自動滴定儀,還根據1941年與辛格一起發表文章中的觀點,提出氣液分配色譜理論,並對流動相的可壓縮性作了一些修改,1952年由於在分配色譜方面的突出貢獻,馬丁和辛格一起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不為金錢所動的學者風範

    氣液分配色譜理論提出後,前來參觀訪問的人為數眾多,他們對這些新技術極感興趣,帝國化學工業公司研究部的雷伊先生就是第一批來訪者之一。雷伊希望了解一下那些不能用滴定方法檢測的化合物是否有其他辦法解決,馬了當時就指出,若遇到這種情況,可應用烏普薩拉大學克萊森先生曾在氣相吸附色譜中用過的熱傳導檢測器。

    1955年以後,馬丁認為分配色譜的發展已遠遠超出了他和辛格在發表第一篇分配色譜文章時的估計。例如,當時作胺基酸分析時需要500克樣品以及6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單氨基一元酸的分析,而今用矽膠分配色譜柱只要幾毫克的蛋白質試樣,紙色譜也只需要幾微克蛋白質試樣即可。氣液分配色譜配上現代的選擇性檢測器,甚至能檢測出幾匹克的試樣。色譜經過40多年的發展,馬丁大有急流勇退的想法,認為他本人己做了不少工作,應該把這方面的工作留給其他的人去做。

    馬丁的科研成果是很多的。只要隨便拿出一項發明創造去申請專利,都可成為百萬富翁。但他對「錢」——在資本主義社會裡能使「鬼推磨』的東西一一從未感過興趣。他的全部精力都傾注到學術研究上去了,他從不關心自己的生活,甚至連全家每個月的收入是多少都不過問,家務全由妻子操持,全家的膳食和衣著也全和普通人一樣。

    有一次,英國一家著名的製藥公司想利用他發明的一個處方,便想方設法去走馬丁夫人的「內線」。但按照英國法律,必須由發明者本人籤字,合同才能生效。當妻子手捧合同央求他籤字時,他竟生氣地拒絕了,並一再告誡妻子說:「此例不能開,你我都不需要那麼多錢,我們是學者,絕不能迷戀金錢。請回絕那個商人吧!」馬丁的這種態度,當時好些人都很難理解。有的人甚至認為他是一個「愚人」、「糊塗蟲」。其實,常人根本無法理解像馬丁這樣一個把科學看得高於一切、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們一家的生活是相當節儉的。如果說,多少有點豪華享受的話,那就是每天喝的下午茶。他常約一些朋友到家裡一塊喝茶,這是他最為愉快的時刻。

    縱觀馬丁辛勤耕耘的一生,他的那種敢於創新、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論在色譜方面的貢獻,他是繼茨維特之後最傑出的幾個色譜學家之一。他在色譜方面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不但發展了分配柱色譜,而且發明了紙色譜,特別是發明了氣液分配色譜,此外他還在固定相和檢測器等方面也做出了貢獻,使色譜的應用在50~60年代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由於這種新的分離方法的出現,大大推動了有機化學、生物化學以及醫藥學研究的發展,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責任編輯:何文光)

相關焦點

  •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將來煙執教
    (原標題: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將來煙執教)
  • 用物理學家的才思推動生物化學革命——記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 用物理學家的才思推動生物化學革命——記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記者楊駿 李驥志 張家偉  見人所未見的世界,一直是科學探索的一個目標。但如何去見呢?理論在先,還是工具改進在先?  比如量子理論,是典型的概念帶來實踐和認知革命,而工具改進是否也會帶來類似革命?
  • 李遠哲——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李遠哲(Yuan Tseh Lee),男,漢族,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臺灣省新竹市,著名化學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美國化學學會的哈裡遜豪獎
  •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下村修去世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下村修去世,享年90歲。下村修在水母裡發現綠色螢光蛋白(GFP),20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有機化學及海洋生物學家,同時他也是美國波士頓大學名譽教授。下村生於京都,長崎大學藥學系畢業後,於名古屋大學擔任助教授,後來到美國波士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其後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下村於1962年在美國留學時,成功的從生長於美國西海岸沿岸的水母分離出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揭曉
    隨後,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薩拉·林瑟介紹了獲獎者的成就,評選委員會成員彼得·布熱津斯基講解了相關科學背景。他對新華社記者說,今年的化學獎是跨學科研究的一個典型,技術在科學發現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共9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0萬美元),將由這三位獲獎者分享。
  • 3位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為何齊聚華理
    建設以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伯納德·L·費林加教授命名的「聯合研究中心」,既是國家與上海市努力打造世界級研究機構的有力舉措,也是把上海建設成為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更是華東理工大學助力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機遇。
  • 中國學者點評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沙爾菲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新華社發新華網北京10月8日電 題:他們的工作將一部分「死物學」變成「生物學」了——中國學者點評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的工作將一部分『死物學』變成『生物學』了。」談到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三位得主的貢獻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饒毅教授如是說。
  • 2015諾貝爾化學獎獲獎人員名單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2015諾貝爾化學獎獲獎人員名單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中新網10月7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7日中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日下午5點45分),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當地的瑞典皇家科學學院揭曉,託馬斯•林道爾(Tomas Lindahl)、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以及阿奇茲
  •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Dan Shechtman:科技企業家對創新至關重要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12月6日上午,鈦媒體和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聯合主辦的2019 T-EDGE全球創新大會在北京市大興區開幕,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準晶體結構首位發現者Dan Shechtman在主題演講中表示,隨著中國撫養比率的提高,每位員工將不得不提高人均GDP來維持生活水平
  • 兩名女性獲諾貝爾化學獎讓女性科學研究從灰姑娘到閃光時代
    兩名女性獲諾貝爾化學獎讓女性科學研究從灰姑娘到閃光時代橋本隆則 本文是頭條號《橋本看日本》的獨家文章,今日頭條享有獨家版權,未經允許轉載侵犯今日頭條版權權益,將受到法律追訴。歡迎把文章轉發到朋友圈。 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及主要成就。今年的獲獎研究成果是「基因剪刀——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兩名獲獎者是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因此獲得殊榮。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已經公布---關於諾貝爾化學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 Doudna)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 64歲華裔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錢永健在美國去世
    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官網消息,該校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Roger Tsien)於8月24日在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歲。因為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錢永健是當今生命科學集大成的科學家,幾乎囊括所有生命科學領域大獎,也是唯一一位華人沃爾夫獎和諾貝爾獎「雙得主」。  讓錢永健獲得諾獎的綠色螢光蛋白(GFP),是一種最早發現自水母身上的發光蛋白,如今已經被廣泛使用於標誌和指示生物體內的細胞活動。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她們的研究幫助開發癌症療法
    2014年化學獎獲得者埃裡克 貝茨格接到電話時,他想的是,「誰會在美國東部時間的早上5點半給我打電話啊,是不是家裡出了什麼事」。在身體發抖了20秒鐘、又花了20秒鐘對電話那頭說了「好的」以後,貝茨格在震驚中掛了電話。  由於時差的緣故,「驚喜的來電」通常發生在晚上。科學家有時會因為心懷期待,而不得不熬夜等待。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她們的研究幫助開發癌症療法
    2014年化學獎獲得者埃裡克 貝茨格接到電話時,他想的是,「誰會在美國東部時間的早上5點半給我打電話啊,是不是家裡出了什麼事」。在身體發抖了20秒鐘、又花了20秒鐘對電話那頭說了「好的」以後,貝茨格在震驚中掛了電話。由於時差的緣故,「驚喜的來電」通常發生在晚上。科學家有時會因為心懷期待,而不得不熬夜等待。
  • 遲到3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丹尼爾·舍特曼來了|T-EDGE倒...
    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尼爾·舍特曼(Daniel Shechtman),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材料化學領域有三個裡程碑性的發現,分別是:富勒烯、高溫超導體和準晶體。前兩位發現者數年內便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準晶體的發現者足足等了30年。
  • 諾貝爾化學獎女科學家
    2014年化學獎獲得者埃裡克•貝茨格接到電話時,他想的是,「誰會在美國東部時間的早上5點半給我打電話啊,是不是家裡出了什麼事」。在身體發抖了20秒鐘、又花了20秒鐘對電話那頭說了「好的」以後,貝茨格在震驚中掛了電話。由於時差的緣故,「驚喜的來電」通常發生在晚上。科學家有時會因為心懷期待,而不得不熬夜等待。
  • 2017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得獎的是物理學家?
    他對新華社記者說,今年的化學獎是跨學科研究的一個典型,技術在科學發現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共9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0萬美元),將由這三位獲獎者分享。用物理學家的才思推動生物化學革命記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來源丨新華社記者丨楊駿 李驥志 張家偉  見人所未見的世界,一直是科學探索的一個目標。但如何去見呢?
  • 關注英才大會|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從小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
    2013年生物醫藥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里耶·瓦謝勒通過視頻作主題演講。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裕錕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1日11時6分訊(首席記者 佘振芳 記者 李嫋 伊永軍)今(21)日,2020重慶英才大會在悅來國際會議中心開幕,在嘉賓主題演講環節,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里耶·瓦謝勒發表視頻演講。
  •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稱自己是中國科技頭號粉絲
    央視報導,日前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昨天(30日)在上海開幕,這次會議邀請了全球174位頂級科學家與會,探討全球科學發展等問題。在這次會議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麥可·萊維特已經73歲了,他是201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獲獎理由為為複雜的化學系統發展了多尺度模型,2017年受聘為西北工業大學名譽教授。
  • 3位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齊聚華東理工 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
    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央廣網上海10月22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唐奇雲)作為華東理工大學65周年校慶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以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伯納德·L·費林加命名的「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今天正式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