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經》中,也記載了很多的異獸,足足有400多種。
活在天上,掌握著行雲布雨;身長几萬裡,凡人一眼望不全身子。這是古代人對龍的基本了解,為了形容龍的神秘,人們說「神龍見首不見尾」。
早在7000多年以前,中華民族就已經開始崇拜龍,並且封建社會的帝王都稱自己為「真龍天子」,因此自古以來,龍在中國神話和民間的地位都是很高的。
不僅如此,在古代「天書」《山海經》裡也記載了8種龍,分別是燭龍、應龍、青龍、夔龍、蛟龍、蟠龍、金龍、虯龍。
燭龍
《山海經.大荒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它的另一個名字又叫燭九陰,傳說是鐘山之神。睜開眼就是白晝,閉上眼就是黑夜;
吸氣就是冬天,相反呼氣就是夏天。
應龍
《山海經·大荒東經》:「應龍處南極,殺蚩尤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這位背上有雙翼,據說還參與幫助大禹治水,正是用自己的尾巴畫地成江河,才使得江水流入大海。
也有描述說,它曾幫軒轅黃帝斬殺了蚩尤。
青龍
青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之四靈之一,源於遠古星宿崇拜,是代表太昊與東方七宿的東方之神,於八卦為震、巽,於五行主木,象徵四象中的少陽,四季中的春季。
夔龍
《山海經》裡,裡面有一句「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證明了夔龍的不凡。
在商朝和周朝的皇家青銅器上,都能找到夔龍紋。不過也有把夔龍稱作夔牛的說法。
蛟龍
《山海經·海內經》:「鯀死,三歲入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
有人說,蛟龍是最委屈的龍,因為就差一步渡劫就能飛升化龍。
它別名黃龍,傳說是鯀死後的肉體孕育所化。
蟠龍
蟠龍是中國民間傳說中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
金龍
不論在東西方,黃金龍都是尊貴的存在,號稱是龍族中的王者。
同時因為金龍的尊貴特質,金龍被元始天尊看上了。
神仙們的坐騎幾乎都是難得的奇珍異獸,作為闡教教主的元始天尊自然要更獨特一些,於是他大手一抓,連抓九條金龍,組成了在仙界獨一份的九龍沉香輦。
虯龍
《抱樸子》曾記載:「母龍曰蛟,子曰虯,其狀魚身如蛇尾,皮有珠。」
這最後一種龍,民間對他的形狀記載有兩種說法:
一個是沒有角的龍,另一種說法就是有角的小龍。
《山海經》中記載的上古異形世界是真實存在的。
只不過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人類和動植物都發生改變,從而讓以前的那個異形世界失去了原來的面貌。
像這樣具有真實性的異獸描述還有很多,幾句話根本說不完,大家在了解這類故事的時候,一定不要當段子簡單看,真正達到了解歷史,增長學問才是目的。
無論是從滿足好奇心的角度,還是從歷史的學習方面,都建議大家讀一讀《山海經》,裡面很多的記載以及地理河川的描述,都能在今天找到依據。
可能已經有開始讀的朋友了,遇到的問題大多是文言文的原本比較難懂,理解起來也很難受。不防跟我一起來讀白話文對照的版本,可以一邊看著古人的文字,另一邊通過現代話快速理解。
對於異獸的描述,不光有文字注釋,還有精美的插圖,孩子讀起來也不會乏味,甚至還會纏著大人講裡面的故事,孩子稍微大一些,也會根據注釋去查閱資料增長知識。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