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就有安土重遷的特點,人們對遙遠的異鄉往往懷著一種本能的畏懼。在《海經》寫成的年代,中外交通還很閉塞,海陸兩條絲綢之路全都沒有貫通。生活在中國四周的各個族群,就是先民眼裡奇異而危險的陌生人。《海經》包括《海內經》《海外經》和《大荒經》三個部分,它的大部分篇幅都是用來描繪中國周邊的世界和族群。這本書建立了一個很有哲學意味的世界體系:世界的中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而圍繞在四周的,則是各種「異人」的國度。
既然被叫做異人,這些族群當然和我們不太一樣。最起碼,他們的外貌和我們不一樣。在《海經》的作者眼裡,外國人簡直不像人樣。比如說,有一些國家的居民長得像鳥。《海經》裡有羽民國,國人長著羽毛,能飛,只是飛不遠;有讙頭國,國人長著翅膀和鳥嘴;還有卵民國,國人是從蛋裡孵出來的。這些怪誕的描寫背後,隱藏的是古人的一種身份認同原則。《海經》對「我們」和「他們」做了非常明確的區分:只有生活在中華的人群,才可以被「我們」接受,當作同類;而生活在四周的人群,則是受到排斥的異己力量。根據這種認識,《海經》設計了周邊族群的形象。大體上,距離越遙遠,那些人群的形貌就越怪誕。
為了營造怪誕感,《海經》對外國人的相貌做了種種變形。變形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給人類增添某些動物的特徵,比如前面剛剛提到的那些「鳥人」就是典型的例子,這類描寫帶來的怪異感最為強烈。在奇幻世界裡,人和動物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線。《海內南經》講的氐人國,居民是一群人面魚;《海內北經》講的犬封國,其實就是狗國,居民長得就是狗的模樣。
變形的第二種方式,是減少某些身體器官,或者增加多餘的器官。比如《海外西經》裡的一臂國,居民只有一隻胳膊、一隻眼睛、一個鼻孔;《海外北經》裡的無腸國,居民肚裡沒有腸子。有意思的是,這些國家之間還存在對應關係。比如三首國和三身國就是一對,三首國是一個身體長著三個腦袋,三身國則是一個腦袋長著三個身子。又比如結胸國的居民,胸前凸起一大塊;跟它相對的貫胸國居民,胸口卻是一個大窟窿。有後人進一步演繹說,貫胸國人胸口的洞裡可以穿過一根竹竿,叫人抬著走,好像我們坐轎子一樣。
變形的最後一種方式,是放大和縮小,也就是大人國和小人國。你可能覺得耳熟,因為英國作家斯威夫特在他的名著《格列佛遊記》裡面,也同樣精彩地描寫過這兩個奇異國度。說起來,古今中外的人們好像都喜歡幻想巨人跟小矮人的故事。在中國古代,曾有很多關於大人國和小人國的想像。光是在《海經》裡,就塑造了大人國、博父國、跂踵國等巨人的國家,還有小人國、周僥國、菌人等小矮人。總的說來,《山海經》寫大比寫小更加精彩,想像力更加豐富。比如《海內南經》寫過龐大的巴蛇,它吞吃大象,用三年時間才能消化完,吐出象骨頭;《海外北經》寫過鐘山之神燭陰,它身長千裡,睜眼就是白天,閉眼就是黑夜,吹冷氣就是冬天,哈熱氣就是夏天,呼吸就是颳風。
如果說大人國、博父國的居民是全身都大,那麼還有一些國家的居民,是身體某個部分特別突出。比如腿特別長,好像踩了高蹺的長股國;還有胳膊特別長的長臂國。晉代郭璞在注釋《山海經》這一段的時候說:「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意思是,一個腿長,一個胳膊長,兩人配合在一起,正好可以到海裡去抓魚。
前面說過,《海經》判斷「我們」和「他們」的標準,是距離遠近,而不是其他東西,比如血緣關係。很多海外異人和我們一樣,也是炎黃子孫,只因為生活在遠方,就被異化成奇形怪狀,甚至半人半獸的模樣。比如前面提到的「人魚之國」氐人國,據說是炎帝的後裔;「狗國」犬封國,是黃帝的後裔。而且,遠方毫無疑問是可怕的,《山海經》告訴我們的是一個人獸混淆、人鬼交雜的世界,甚至傳說中的鬼國,就隱藏在遙遠的北方。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先民對遠方感到戒備的同時,也懷有強烈的嚮往。不知道你小時候,有沒有想像過遠方的世界?先秦時代就好像中華文明的少年時期,上古先民跟我們小時候一樣,也曾經幻想過神秘的遠方。在遙遠的沒有人去過的地方,有神奇的寶藏、神奇的動物、神奇的人和神靈。這種嚮往發展到後世,就衍生出道教宣揚的「海外仙山」。
《海經》描寫的某些海外國度,已經大致具備仙境的雛形。那裡的居民,也像仙人一樣擁有超乎尋常的壽命,或者乾脆就是長生不老。比如軒轅國的居民,連短命的人也能活到八百歲。還有家鄉靠近貫胸國的不死民,他們膚色黧黑,長生不死。《山海經》認為,海外有很多延長壽命的寶物,比如掌握在巫師手裡的不死藥、生長在崑崙附近的不死樹,等等。甚至還有一些異獸,也可以讓人長壽。比如《海外西經》提到一種名叫乘黃的動物,外形像是長著角的狐狸,只要騎上它就能長壽兩千歲;還有《海外北經》講的一種名叫吉量的寶馬,騎上它可以長壽一千歲。難怪後來秦始皇要派人入海求仙。
除了長生不老以外,騰雲駕霧也是仙人的招牌本領。在飛機發明以前,飛上天空是人類最久遠的夢想。海外異人同樣具有這項能力。《海外西經》裡有一個奇肱國,那裡的居民只有左手,沒有右手,還長著三隻眼睛。這群怪人心靈手巧,掌握各種奇妙精巧的技藝,他們製作的飛車,能乘著風飛到很遠的地方。
總之,上古先民對周邊族群的看法包含正負兩個方向。他們一方面認為中國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四周環繞著人獸難辨的蠻夷;另一方面又希望在海外尋找天堂一樣的樂土。另外,還要再補充幾句。《山海經》講述的這些遠國異人,在我們看來只不過是神奇的想像,但是在古人看來,卻是真實的世界圖景。直到明朝末年,也就是西方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的時代,社會上流傳的各種世界地圖,還是參考《山海經》來繪製的。在很多明代地圖上,大海中既有真實存在的島國,比如日本,也有像犬封國這樣來自《山海經》的奇幻國度,甚至明代很多通俗小說,還有意無意地把日本國和小人國混淆在一起。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