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Mater Des》:氮化矽襯底對石墨烯的性能影響!

2020-11-26 騰訊網

石墨烯是由單層碳原子通過SP2鍵連接構成的類蜂窩狀六方點陣二維晶體,它具有獨特的能帶結構以及優異的物理性能,自被發現以來吸引了眾多研究者的廣泛關注。通過石墨烯複合襯底材料可實現其光學性能、力學性能及電學性能調控,對提高石墨烯器件應用價值具有重要意義。由於氮化矽薄膜具有在同等體積下較小的質量和良好的光學性能等特點,被廣泛應用於力和質量傳感器。通過改變氮化矽表面形貌對石墨烯/氮化矽複合材料性能進行調控,對於石墨烯/氮化矽複合材料器件的設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工程價值。

近日,江蘇大學葛道晗研究團隊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和幹法刻蝕製備出一種具有一定深度的氮化矽襯底,並採用溼法轉移將石墨烯轉移到不同形貌的襯底上,得到石墨烯/氮化矽複合材料。同時藉助拉曼光譜、原子力顯微鏡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形貌的氮化矽襯底對該複合材料性能的影響。相關論文以題為「Effect of patterned silicon nitride substrate on Raman scattering and stress of graphene」發表在Materials and Design。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matdes.2020.109338

在這項研究中,通過蝕刻工藝將光掩模上的圖案(孔和溝槽)轉移到氮化矽(Si3N4)襯底上,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原子力顯微鏡(AFM)對具有不同圖案的Si3N4進行了表徵(圖1),一種是晶格常數3μm和直徑1.5μm點的三角形陣列,另一種是寬2μm和間距4μm的平行溝槽,兩種圖案的深度均約為500 nm。AFM測量得到孔底部的Ra為13.99nm,而溝槽底部的Ra為7.12nm,表明溝槽的底部更平滑。採用溼法轉移將石墨烯轉移到兩種圖案化的Si3N4襯底上,SEM表徵顯示石墨烯完全覆蓋了襯底(圖2),得到孔陣列石墨烯(H-石墨烯)和溝槽陣列石墨烯(T-石墨烯)。石墨烯呈現出與圖案化的Si3N4襯底一致的表面形態,並且沉積到了孔和溝槽中,而不是懸浮在孔和溝槽上。

圖1 SEM和AFM對圖案化的Si3N4襯底進行表徵。

圖2石墨烯覆蓋圖案化Si3N4襯底的SEM圖像:(a)孔陣列上的石墨烯(H-石墨烯);(b)溝槽陣列上的石墨烯(T-石墨烯)。

拉曼光譜(圖3)顯示,石墨烯G峰與2D峰的強度之比小於0.5,表明在孔陣列和溝槽陣列的Si3N4襯底上是單層石墨烯。拉曼特徵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圖案的形態和粗糙度,具有不同圖案Si3N4襯底上的石墨烯應變是2D峰(圖4)和G峰(圖5)紅移的主要原因。研究了圖案化的Si3N4的表面形態和粗糙度對拉曼散射和石墨烯力學性能的影響,拉曼光譜分析表明,圖案化區域的形態和大小對石墨烯的拉伸應變的影響遠大於表面粗糙度的作用。儘管孔的表面粗糙度較大,但具有較大表面積的溝槽中,石墨烯的應變(0.32%至0.54%)大於孔中的應變(0.2%至0.24%)。此外,研究了圖案深度對石墨烯的拉曼峰位移的影響(圖6)。深度為600nm的H-石墨烯的2D峰相對於深度為500nm的H-石墨烯偏移增加了約5cm-1。可以計算出H-石墨烯(深度600nm)的拉伸應變在0.25%和0.42%之間,比H-石墨烯(深度500nm)高。結果表明,石墨烯的性能受Si3N4的圖案深度控制,深度的增加導致2D峰的紅移更高,石墨烯的應變更大。

圖3 H-石墨烯(黑色實線),T-石墨烯(藍色實線)和Si3N4襯底(紅色實線)的拉曼光譜。

圖4拉曼光譜的2D峰差異:(a)掃描區域和(b)H-石墨烯中三個代表點的2D峰;

(c)掃描區域和(d)T-石墨烯中三個代表點的2D峰。

圖5(a)H-石墨烯和(b)T-石墨烯的拉曼光譜的G峰。紅移的大小分別為4.8cm-1和9.8cm-1。

圖6 H-石墨烯(深度為600nm)中三個代表點的2D峰。

理解圖案化Si3N4襯底的微觀形狀特徵對石墨烯機械性能的影響在微納器件的製備中起著重要作用。本文的工作結果對基於石墨烯的器件設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感謝論文作者團隊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介電襯底長出「高」「大」石墨烯—新聞—科學網
    然而,由於介電層表面能量較低,對碳源小分子的裂解以及石墨烯形成所產生的催化作用十分微弱,因而在介電襯底上直接生長石墨烯是一個研究難點。 長出「高」「大」石墨烯 如何將石墨烯的優異性能在器件中呈現出來?面對這一挑戰,項目組改進了石墨烯的生長手段,嘗試在多種介電襯底上生長石墨烯。
  • 【中國科學報】介電襯底長出「高」「大」石墨烯---中國科學院
    然而,由於介電層表面能量較低,對碳源小分子的裂解以及石墨烯形成所產生的催化作用十分微弱,因而在介電襯底上直接生長石墨烯是一個研究難點。  長出「高」「大」石墨烯  如何將石墨烯的優異性能在器件中呈現出來?面對這一挑戰,項目組改進了石墨烯的生長手段,嘗試在多種介電襯底上生長石墨烯。
  • 魔鬼在細節~氮化矽鍍膜工藝參數優化
    摘要:利用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PECVD)法沉積給定折射率的氮化矽薄膜,通過正交實驗法對襯底溫度、NH3流量和射頻功率3個對氮化矽薄膜沉積速率影響較大的工藝參數進行全局優化和調整,得到了氮化矽鍍膜的最優工藝參數。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PECVD)的氮化矽薄膜作為理想的減反射膜,具有很好的表面鈍化作用,已被廣泛地用於半導體器件[1]。
  • 氮化矽的性能及其在耐火材料工業中的應用
    氮化矽陶瓷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材料,其結構中矽原子和氮原子間的共價鍵力強,因此其具有高強度、高硬度、耐腐蝕、抗氧化、耐磨損,良好的抗熱衝擊等特點,被材料界認為是綜合性能優良、可應用於高溫領域的一種工程陶瓷材料。氮化矽的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目前己經將近70年了。
  • 氮化矽鐵在耐火材料上的應用及影響其合成的重要因素
    在合成的過程當中,以下兩點是影響其合成效果的關鍵因素。尤其在發達國家的高爐炮泥中普遍使用,使炮泥的開堵性能得到明顯改善,滿足了高爐出鐵的需要,成為現代化大高爐炮泥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鐵溝料中加入少量氮化矽鐵能極大地提高鐵溝的通鐵量,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即開始採用此方式。 國內應用氮化矽鐵的時間較短。寶鋼於1994年首先在高爐炮泥中添加氮化矽,使炮泥性能得到改善,滿足了煉鐵生產的需要。
  • 氮化矽陶瓷棒使用溫度及結構性能
    氮化矽的很多性能都歸結於此結構。純Si3N4為3119,有和兩種晶體結構,均為六角晶形,其分解溫度在空氣中為1800℃,在110MPa氮中為1850℃。Si3N4熱膨脹係數低、導熱率高,故其耐熱衝擊性極佳。
  • 氮化矽鐵剛玉質複合耐火材料的製備與使用性能
    氮化矽鐵剛玉複合耐火材料的製備與性能將試樣按兩種熱處理方法分為兩組,氮化矽鐵含量為0%、4%、8%、12%、16%、20%的試樣,將200℃烘乾試樣依次標記命名,將1450℃埋碳燒成試樣同樣依次對應命名,分別測試兩種不同工藝試樣的顯氣孔率
  • Mater.封面:石英襯底多重調控單層二硫化鎢
    通常,襯底的功能和它的晶體對稱性,晶格常數及物化性質息息相關。譬如,藍寶石和雲母襯底由於具有和TMDCs相似的對稱性和較低的晶格失配,能夠有效地控制外延薄膜的生長方向,減少晶界處的缺陷密度;一些低對稱性的襯底如SrTiO3或LaAlO3等,可以通過影響表面擴散來調節材料的形貌,形成TMDCs枝晶,增加活性位點;熔融石英因其較低的熱膨脹係數(TEC),能夠在外延的雙層MoSe2中產生較大的拉伸力,實現間接帶隙到直接帶隙的能帶轉變。
  • Nature系列4篇連發,石墨烯終歸於物理?
    石墨烯始於物理,盛於材料化學,如今是要終歸於物理了麼?最近,我們報導了Nature雜誌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Chee Wei Wong、段鑲鋒、姚佰承、黃書偉團隊通過構建石墨烯-氮化矽異質結實現了諧振腔的色散操控,展示了石墨烯-氮化矽光頻率梳的腔內柵極可調諧性。
  • 金剛石上石墨烯的自組織生長研究取得進展
    如何在絕緣襯底上形成大面積高質量的石墨烯還是個難題。所以,不論是探索製備石墨烯的新方法,還是尋找合適的生長石墨烯的基底材料,以便將石墨烯新奇的物理性質在室溫下呈現出來,都是石墨烯基礎研究與器件應用方面所亟待解決的問題。
  • 中科院批量製備高質量石墨烯研究獲進展
    實驗結果證明SAPCVD系統能夠同時在20層銅襯底上批量化製備光學均勻的石墨烯,其生長速率達到1.5μm/s。(中國證券網)   7月20日從中科院獲悉,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劉立偉課題組和蘇州格瑞豐納米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首先對銅襯底進行晶向調控,揭示了氧化層對銅襯底晶向的調控作用和機制。
  • 等離子清洗機可以改變氮化矽層的形貌?
    真空等離子清洗機的刻蝕工藝在半導體集成電路中,既可以刻蝕表層的光刻膠,也能夠刻蝕下層的氮化矽層,通過對真空等離子清洗機的部分參數調整,是能夠形成一定的氮化矽層形貌,即側壁蝕刻傾斜度。1 氮化矽材料特點氮化矽(Si3N4)是目前炙手可熱的新材料之一,具有密度小、硬度大、彈性模量高、熱穩定性好等特點,在諸多領域都有應用。
  •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朱宏偉團隊在《化學學會評論》發表石墨烯綜述論文
    and chemistry of graphene-on-surfaces),系統總結了典型的石墨烯表界面結構,分析了石墨烯與不同表面的相互作用及其性能對表界面的依賴性,在此基礎上論述了石墨烯在光電、表面催化、超潤滑、塗層和複合材料等領域的潛在應用。
  • AEM封面文章 | 石墨烯缺陷如何影響鋰金屬電池性能?
    然而,在傳統的碳酸鹽電解質中,由於電解質與陽極接觸時發生不可逆還原和化學分解,金屬鋰上形成固體電解質膜(SEI),使得其前景受到了影響。SEI層與Li枝晶的生長有關,使得其使用周期變短同時也會帶來安全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關鍵問題,目前普遍採用的解決方法,包括使用電解質添加劑和碳基載體(如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和氮摻雜石墨烯)來穩定鋰金屬陽極。
  • 快速批量製備高質量石墨烯研究取得進展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點:銅襯底和石墨烯晶格失匹配,導致石墨烯的晶界密度過高,削弱了石墨烯的物理性能;為了抑制石墨烯成核,傳統的CVD方法往往通過降低碳源濃度來實現,導致石墨烯的生長速率偏低,在0.03 µm/s-0.36 µm/s之間;隨著石墨烯製備面積的不斷擴大,石墨烯生長氣氛因為受流阻的影響變得不均勻,導致大批量製備的石墨烯不連續或者不均勻。
  • 生物質石墨烯的前世今生
    生物質石墨烯是石墨烯麼?有什麼特別的?本文就來追溯一下生物質石墨烯的前生今生。被稱為「黑金」的「新材料之王」——石墨烯,是從碳材料中剝離出來、由碳原子組成的只有一層或多層原子厚度的二維晶體,擁有非常優異和獨特的光、電、磁、機械等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質,被稱為「黑金」,作為「新材料之王」,科學家預言石墨烯將「徹底改變21世紀」。
  • 新研究有助於改善二維材料性能
    導讀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團隊首次探索出新方法,改善了化學氣相沉積法合成的二維材料的性能。此外,該校另一個團隊使用摻雜工藝,將外來的錸原子摻雜到二硫化鉬薄膜晶格中,改善其性能。微機械剝離法(即從大塊的材料上剝離出一薄層)和化學氣相沉積法(將氣體前體冷凝到襯底上)是製造二維材料兩種常用方法。前一種方法可以提供更高質量的材料,但是對於製造設備來說不實用;後一種方法可以很好地應用於工業領域,但是產出的二維材料薄膜性能較低。
  • 石墨烯透明導電膜研究與產業化進展
    另外,通過機械剝離法製備的石墨烯尺寸較小,難以應用於實際的功能器件。2009 年,石墨烯薄膜的工業化製備方法取得了突破,幾個研究小組分別利用化學氣相沉積法(CVD)在銅和鎳等過渡金屬襯底上製備出高品質的石墨烯薄膜。該方法將襯底置於高溫可分解的碳氫化合物氣體氛圍中,通過高溫退火使活性碳原子在基底表面沉積形成石墨烯膜,如圖2 所示。
  • 蘭州大學《ACS Appl. Energy Mater》:簡易製造柔性石墨烯基微型...
    石墨烯和還原石墨烯氧化物(rGO)的優勢,例如高比表面積,良好的導電性,機械性能和電化學穩定性,使其成為MSCs柔性電極的有希望的候選者。但是,基於石墨烯的MSC的低質量負載和雙電層電容器(EDLC)機制導致低的區域電化學性能,這是小型化電源的關鍵參數。本文,蘭州大學Yirong Zhao等研究人員在《ACS Appl.
  • 石墨烯傳感器發現磁場中的細微之處
    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超薄石墨烯&34;製造出一種微小的磁場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在比之前傳感器更於溫度範圍內工作,同時還可以檢測磁場的微小變化,否則這些變化可能會在更大的磁背景中丟失。由物理學助理教授Katja Nowack領導的研究人員通過將石墨烯夾在六邊形氮化矽片之間,製造了這種微米尺度的霍爾效應傳感器,從而產生了一種在比之前的霍爾傳感器更熱的溫度範圍內運行的裝置。該小組的論文&34;於8月20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