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近日,「新智」彗星光顧地球引發全民觀星熱潮。如果科學大咖遇到彗星,會做怎麼做呢?會去「追星」嗎?會怎麼「追」呢?
7月15日北京靈山拍攝的彗星(圖/張超)
1970年貝內特彗星飛臨地球,這是一顆亮度很高的「大慧星」。此時,何澤慧與錢三強夫婦正在陝西合陽幹校參加農業勞動。3月發現彗星後,為方便進行觀測,她自製了三腳架,借來了初中老師上課用的量角器,最後還將觀測數據與天文年曆進行了比較。
50年前「追星」的她或許沒有料到,在後來的幾十年裡,這明亮的星光將指引她到宇宙這個大實驗室,進入高能天體物理、宇宙線物理研究的新領域。以下這篇文章《觀測貝內特彗星追記》整理自何澤慧手稿,幫助我們重現了那時的情景。
《天文愛好者》雜誌今年第3期封面上登載了一幀貝內特彗星的照片。說起這顆彗星,我在二十多年前曾經有過一段不平常的觀測經歷。那是「文革」中我和錢三強先生一起下放到陝西合陽幹校期間。
《天文愛好者》雜誌
1970年3月20日前後的一天凌晨,我起身來到戶外。農村的天空是開闊的,我抬頭仰望,無意中在東方發現了一顆明亮的彗星,朝著東北方向移動,彗尾拖向西南。
作為一名天文愛好者,我懷著濃厚的興趣逐日地跟蹤觀測。我利用北鬥星座和仙后星座對這顆彗星進行定位,記下它的運動軌跡,初步判斷這是一顆長周期或是不再回歸的彗星。
我將自己的「發現」告訴了三強,還寫信告知當時也在農村的孩子們,指明觀看這顆彗星的時間和方位。他們都分別證實了我的觀察。三強還在一本權當日記本的曆書上做過簡單的記錄。
當時因為缺乏與外界的聯繫,無法獲得來自其他方面的信息。這麼些年過去了,最近在清理舊物時翻出當時的記錄,想到要弄清楚當年觀察到的是一顆什麼彗星。《天文愛好者》上的貝內特彗星照片,註明拍攝的日期是1970年3月,這就讓我自然地聯想到當年看到的就是這顆彗星了。
經過進一步地查看資料,期間得到雲南天文臺吳銘蟾同志的熱情協助,肯定了以上的想法。根據資料,貝內特彗星是由南非天文學家貝內特(J.C.Bennett)於1969年12月28日首先用望遠鏡在離南天極僅24°的位置上發現的。當時它的亮度是8.5等,隨著向近日點趨近而越來越亮。它在1970年3月20日經過近日點,亮度達到約0.5等,成為本世紀最為壯觀的大彗星中的一個。
我當時在農村肉眼所見正是這種景象。它的實際軌道是橢圓形的,周期約有1680年,和我原來估計的長周期也是吻合的。
當然,我的觀察比貝內特使用望遠鏡的最早發現晚了三個多月,說「發現」不過戲稱而已。但是即使條件差的情況下,留心觀測研究,也能有所收穫。我總覺得,世間萬物,尚未發現、認識的新現象、新事物其實多的很,關鍵是要有心探索。一定不要用框框把自己給束縛住了。有的人做科學研究總強調條件,條件當然是重要的。但是,有的時候明明條件放在那裡而不會運用,讓一些機會白白地從自己手中溜走了,實在可惜。
願以此與青年天文愛好者們共勉。
人物小傳:
何澤慧(1914.3-2011.6)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她在德國海德堡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間,首先發現並研究了正負電子幾乎全部交換能量的彈性碰撞現象。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核化學實驗室工作期間,與合作者一起首先發現並研究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建國初期,與合作者一起自力更生研製成功對粒子靈敏的原子核乳膠探測器在領導建設中子物理實驗室、高山宇宙線觀察站,開展高空氣球、高能天體物理等多領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者:劉曉,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學技術史系教授
參考資料:
1.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系列叢書《卷舒開合任天真:何澤慧傳》,劉曉,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