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特稿 |我曾接待尼克森訪華隨行記者團

2021-01-09 新華社客戶端

《參考消息》「外交官回眸中美建交40周年」系列之二

【原標題】回憶尼克森訪華的新聞逸事

文/江承宗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被譽為「破冰之旅」,當時我在外交部新聞司記者工作處任副處長,參與接待隨團採訪的美國記者的工作。在此過程我親身經歷了許多個「第一」,好多片段終身難忘。

美方派龐大記者團採訪

籌備美國總統訪華工作過程中,美國白宮通訊聯絡辦公室向我方提出1000名記者來華採訪,我方表示旅館無法容納這麼多人,美方說,那麼800人呢?我方說也不行,最後確定為500名新聞工作者。這是我方經過調查研究後才同意的。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接待外國記者訪華人數「第一」。

為了給美國記者提供便利,我方把民族文化宮西部大廳用作「新聞中心」。「新聞中心」大廳兩旁由電話電報局裝置電話、電報設備,大廳中間擺著桌椅,記者隨時可以到那裡寫稿和發稿。大廳前端的舞臺上擺著小桌椅,記者可以買咖啡、其他飲料和點心。「新聞中心」24小時開放。在當時的條件下,我方提供這樣的工作方便和人性化服務也是「第一次」。

在訪問開始前兩天,第一次「記者招待會」在「新聞中心」舉行,外交新聞司長在會上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記者表示歡迎,並表示願意向記者提供方便和協助。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理察· 尼克森到達北京,周恩來總理前往機場迎接。(資料圖片)

關於尼克森總統到達北京機場時的採訪安排:中外記者共分三線,一線近身採訪,約10名記者,主要為文字記者和少數攝影記者;二線是停機坪邊上電視臺記者、其他攝影記者和文字記者,共數百人;三線是位於候機廳外陽臺上的美國電視實況轉播記者,三線記者當時由我負責照料。這一場活動的安排規模之大,分工細緻,也是空前的「第一次」。

美國記者向美國國內電視實況轉播在我國也是「第一次」。12年後我被派往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工作,同美國朋友談起尼克森總統訪華的情況,他們都對機場迎接、人民大會堂的國宴場面等印象深刻。更令我驚訝的是,很多人都知道「MaoTai」,因為美國電視臺對周恩來總理在國宴上祝酒用的茅臺酒作了專門介紹。

此外,這也是外國記者第一次在我國設立地面衛星站。當時我國尚沒有這種技術設備。我方同意美方把他們淘汰的一座小型地面站運來我國安裝使用,除了供他們代表團的官方使用外,尤其要供新聞記者發稿,特別是電視實況轉播使用。為此專門在北京機場附近蓋了一幢房子,把美方運來的地面衛星站安裝在裡面。在運行測試時,因為我懂英語,他們叫我同大洋彼岸的美國技術人員通話。令我深感意外的是,電話裡對方說話的聲音非常清晰,比當時北京當地的通話效果好很多。我可能是最早同大洋彼岸的美國人通電話的中國人之一吧。

美記者沒搶到會見「頭條」

1972年2月21日,周恩來總理舉行宴會,歡迎美國總統尼克森和夫人。這是賓主步入宴會廳。(資料圖片)

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招待尼克森總統,我陪同部分美國記者出席。軍樂隊除了雙方祝酒時演奏中美兩國國歌外,特意演奏了美國民歌《美麗的亞美利加》。尼克森聽了特別高興,宴會結束時,舉著酒杯從大廳前排主桌一直走到後排軍樂隊,為他們祝酒表示謝意。

尼克森總統上午到達北京,毛澤東主席下午就在中南海會見他。毛主席會見尼克森總統的消息理論上應由美國記者先發報導,但卻被常駐北京的其他外國記者搶先了。因為外國記者熟悉北京的情況,尼克森總統一到北京,他們就派人在中南海門口蹲點,一見總統車隊開進中南海,就知道是毛主席會見,周總理同外國領導人會見、會談都是在人民大會堂進行的。這可能是美國記者隨團採訪國家元首活動「第一次」沒有爭到「第一」。

為了彌補美方記者團這個遺憾,中美雙方籤署《上海公報》時,中方特意讓總統顧問基辛格下午在上海先舉行記者招待會。一些美國記者一拿到分發的公報稿,立即紛紛跑出會議廳,奔去發電報。我方則在當晚新聞聯播節目中公布關於《上海公報》的消息。

1972年2月24日,美國總統尼克森和夫人等遊覽長城。(資料圖片)

訪問期間,尼克森總統遊覽了長城,他興致很高,在長城上對記者發表講話,大意是讚揚中國人民在許多年前就修築了雄偉的長城,希望世界各地人都來長城看看,加強同中國人民的交流溝通,增進相互了解。美聯社女記者海倫·託馬斯向我提出,她想在長城找一部電話,給「新聞中心」發一篇有關總統在長城講話的新聞稿。

我當即多方打聽,發現當時長城居然一部電話也沒有。我只得告訴託馬斯,到下一站十三陵再去找電話。到了十三陵,我和託馬斯到陵園管理處找電話,幾經周折,在一間小辦公室裡找到一部電話。當下無人,我和託馬斯正準備用電話時,被一個年輕的解放軍戰士攔住。我作了自我介紹,說明情況,請他讓託馬斯用一下電話。不料,那個戰士直搖頭,說:「對不起,這部電話只讓安全保衛人員使用,別人一概不能用。」託馬斯很著急,我想辦法找到了主管安全保衛的首長楊將軍,向他說明情況後,他立即答應我們的請求。我們三人再次找到那名年輕戰士,楊將軍自我介紹後,向戰士說,讓這位美國記者用一下電話。那個戰士瞪眼看了看楊將軍,還是搖頭說:「我不認識你,我不能違反上級的命令。」沒有辦法,再經周折,終於找到了士兵的直屬上級,由他下了命令,託馬斯才用那部電話發了她的新聞稿。士兵拒絕服從將軍下的命令,這恐怕也是「第一次」吧。

把「醉蝦」記成「醉活魚」

在杭州期間,有一項活動是周總理和尼克森總統在西湖地區種植美方贈送的樅樹。在杭州時,兩位領導人分別住在不同的地方,浙江省外事辦公室由於事先安排不夠周密,那一天兩位領導人的車隊找不到匯合種樹的確切地點,當時又沒有手機,轉了幾圈才找到匯合地點完成種樹儀式。事後美國記者在報導中戲稱,周總理和尼克森總統玩了一場「捉迷藏遊戲」。

在杭州為尼克森總統舉行的宴會上有一道當地特色名菜———醉蝦。誰料事隔34年後,2006年我訪問美國中西部時,參加堪薩斯美方舉辦的盛大宴會,美國著名主持人丹·拉瑟發表演講,內容挺友好,但他回憶起當年採訪尼克森訪華的情景時,提到杭州有一道「醉活魚」讓他們難以動箸品嘗,引起在場賓客一陣騷動。在他演講之後,我向主持人示意講話,自我介紹是當年隨行美國記者的陪同人員,杭州宴會我也在場,當時的菜品不是「醉活魚」,而是「醉活蝦」,這是一道江南名菜,深受大家喜愛。我欣賞拉瑟先生的演說,做一點小更正,使他的演講更精確一些,在場賓客頷首表示理解讚賞之意。

尼克森訪華很成功,被譽為「破冰之旅」,雙方發表了《上海公報》,美國記者做了大量正面報導,我們對美國記者的接待工作也很順利。美國新聞界為了感謝中方新聞界同行與他們的配合和協作,以美國報紙主編協會的名義,特邀新華社時任社長朱穆之於1973年率領中國新聞代表團訪問美國,我與新聞司一位領導一同前往,這是我第一次參加中國新聞代表團訪問美國。(作者曾任外交部新聞司、美大司官員,中國駐巴貝多大使)

刊於《參考消息》2019年1月2日第13版

編輯 陳銳

相關焦點

  • 尼克森回憶錄:如果我在死前有什麼事情想做,那就是去中國
    1972年2月21號,尼克森乘坐飛機從華盛頓飛往北京,飛行時長不過十幾個小時,但尼克森的這次旅程卻用了23年的時間。尼克森訪華的一周被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此後中美逐漸打破堅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外交關係,由此啟發了國際政治中意識形態體系的更新,推動了世界和平與經濟流通,堪稱20世紀政治史上一個偉大的裡程碑。
  • 1972年,尼克森給杭州送來的五棵樹如何了?
    一、尼克森訪華縱觀中國近代外交事務之中,「尼克森訪華」乃是中美外交關係奠定的一大裡程碑,標誌著中美關係由持續已久的僵局逐步回暖解凍,為日後中美關係發展埋下伏筆。卸任總統之位的尼克森亦曾第二次抵達中國,並且特意前往杭州探望昔年間帶給中國土地的大樹。得知仍有一棵尚且存世的消息尼克森顯然是非常震驚且欣慰的,而得知二代紅杉被成功培育之時,尼克森自然是更為心滿意足。其間中國人的重視與禮遇令他倍感殊榮。
  • 第六屆「熊貓杯」日本青年訪華團來啦
    訪華團團長、日本科學協會評議員梅幹野晁及獲獎日本青年等26名訪華團成員參加了頒獎儀式。△ 頒獎儀式現場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在致辭中指出,希望了解中國的善意和希望與中國青年交流的誠意,為日本青年打開了走進中國、走近中國青年的大門。站在新時代的起點,兩國青年肩負的未來責任重大而光榮。
  • 尼克森所贈北美紅杉「子孫滿堂」 見證中美友誼代代相傳
    1972年尼克森訪華時送給中國一棵北美紅杉,如今這棵樹已高達15米,並繁育出了「子孫」。(中國日報網 黨超峰 攝)中國日報網杭州9月7日電(記者 黨超峰)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一行在周恩來總理的陪同下訪問杭州,並帶來了中美友誼的象徵——五株樹苗,分別是四棵紅松和一棵北美紅杉,後者種在了西湖邊的杭州植物園裡。44年後,這棵紅杉長勢如何呢?9月6日,記者來到杭州植物園一探究竟。
  • 美國總統訪華,為啥愛「秀」中國名言?
    近年來,隨著中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以及「東學西漸」的日趨深入,外國政要訪華「秀」中國名言儼然已成為提升自身文化內涵的「標配」。法國前總統席哈克訪華演講時引用「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以此深刻闡明中法關係的重要性。梅德韋傑夫當選俄羅斯總統後在北京大學援引《道德經》中的「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用典之深竟讓不少燕園名師為之驚豔。
  • 相隔41年 尼克森外孫西湖邊再種中美友誼樹
    41年前,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森,帶著美國特產珍貴樹種——北美紅杉樹苗,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把樹種在了西湖邊的植物園裡,傳遞中美友好情誼。41年後,在尼克森誕辰100周年之際。另一位「尼克森」來到杭州,重走當年外祖父訪杭之路,也種下了中美友誼之樹。這位「尼克森」,全名叫克里斯多福·尼克森·考克斯,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外孫。
  • 唯一來過中國的日本天皇要退位了 日媒稱明仁訪華意義非凡
    明仁主張「國與國之間親善友好」,他在位期間共訪問過36個國家,是兩千年來首位,也是唯一一位訪華的日本天皇。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明仁承擔著接待外國「國賓」及訪問外國的「皇室外交」工作。自即位以來,從1991年訪問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3國起,到2017年訪問越南為止,明仁總共訪問過36個國家。
  • 1972年尼克森訪華,禮品破損,毛主席一句話令全場佩服!
    這件貴重的禮品跟隨尼克森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但是遺憾的是,在搬運的途中天鵝的翅膀不小心被折斷了羽毛。無奈之下,只得用膠水先接上。下午,毛主席接見尼克森,當時尼克森原本對中國的接待並不是很滿意,因為最高領導人毛主席都沒有到場。點擊購買,特別精工復原120枚毛主席像章大全套!
  • 資深新聞人陳婉瑩:我是如何寫作新聞特稿的?
    我當時跑了很多職業介紹所,裡面擠滿了憂心忡忡的求職者,很多人擠不進去蹲在外面。一個三十來歲坐在路邊的福州人雙手合成作拱形狀,對我說:「美國像個墳墓,能進來、出不去。」 這些偷渡客不大願意跟記者深入交談,他們心情很糟糕。工作難找,哪有心情跟你聊天?那時候,偷渡來美的費用是公價2.5萬美金。沒錢怎麼來呢?
  • 每天新消息,中國公務接待新規禁供魚翅燕窩
    聽說有人說我寫的不好,意見儘管提,反正我也不改軍情觀察,境外媒體稱,為遏制鋪張浪費和三公消費亂象,中辦國辦8日公布新修訂的《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從用餐、住宿、出行等多方面提出了簡化公務接待的細化要求。
  • 霍金三次訪華往事:喜歡中國食物 兩次登上長城
    霍金三次訪華往事  伴隨著《時間簡史》的暢銷,霍金在中國的知名度已經遠非1985年他第一次訪華時可比。2002年,霍金二次訪華,受到了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的接見。而他首次訪華那次,中科大為了體現對客人的尊重和提高接待「檔次」,經過多方努力,也只是找到了一位身份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天文學教授來作陪。
  • 史海鉤沉:傳奇女子陳香梅與尼克森的一段恩怨
    尼克森採取的競選策略之一則是向阮文紹秘密傳言,希望他暫時不要議和,因為戰爭繼續可以加重美國民意對民主黨的反感,以增加自己在大選中的勝算,條件是在競選獲勝之後,會想法幫助阮文紹謀取戰爭勝利。尼克森的秘密武器就是陳納德將軍的遺孀陳香梅。事情要追溯到1967年,那年陳香梅在亞洲旅行,連連接到電報,請她回美時去紐約的尼克森寓所一訪。
  • 這種魚讓曹操念念不忘,尼克森也吃過,英女王想吃卻沒口福!
    尼克森在國宴上 1972年2月尼克森訪華,吃到松江鱸魚。14年後,伊莉莎白二世女王訪華,也點名指名要吃「尼克森魚」,可惜當時松江鱸魚因為被過度捕撈,已經接近野外滅絕,徵用大量漁船也未能捕捉到一條,女王甚為遺憾。 所幸目前人工繁殖有突破性進展,松江鱸也可以遊入尋常百姓家了。 下面就跟著小編學一下松江鱸魚的做法吧!
  • 挪威國王訪華,NY-O3純南極磷蝦油成為「國禮」
    這是這對80多歲高齡的夫婦第四次訪華,早在1985年他們就曾以王儲和王儲妃的身份來華訪問。多位挪威部長和副部長陪同國王和王后一起訪華,包括外交部長、貿易和工業部長,以及氣候與環境部、衛生部、石油和能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