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自留地」是分給農民的菜園,面積很少。
在分責任地之前,農村的土地都是集體耕種,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
集體化時最小的單位是生產隊,生產隊上面是大隊,大隊上面是公社。
集體化時土地全部是生產隊的,社員聽隊長安排做啥就做啥,所有農作物全部是集體採收,交掉公餘糧等國家徵收任務後,再分給社員。
勞力多的人家做的工分就多,勞力少的人家做的工分就少,糧油等是按人口分配的,這樣就產生了餘糧戶和缺糧戶。
農民的生活,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土地全部為公的,社員就吃菜都沒有地方種了。要搞點家庭養殖,就很困難了。
政府考慮到社員的實際困難,就讓社員留有一部分地,不歸公有歸私有,隨社員自己安排種菜和其它東西。這地就叫自留地。
在那個大集體的年代,是沒有工打的,全部男女老少都在生產隊上勞動,一天男的10分工,女的8分工,一分工幾分錢,10分工幾角的收入。
正是因為有了這點自留地,農民可以種菜和其他作物,這樣人吃的菜不用掏錢(也沒有錢)去買了,還可以種點豬吃的紅薯藤、蘿蔔菜什麼的,養個一頭豬兩頭豬的。缺糧戶就靠這點家庭副業找缺糧款了。
雖說大集體時自留地面積有跟,一個人口也就幾釐畝的面積。但正是這自留地幫助解決了社員的許多生活難題。自留地與集體土地裡長出來的莊稼就是明顯的不同。可以說這自留地也就是實行責任田地有效的早期試驗和成功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