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揚威胡同16號今昔用電:從一天跳閘十幾次到出門隨手關空調

2020-12-05 環球網

上個月連續多日的高溫讓北京迎來了又一個「破紀錄」的日子——北京電網最大負荷曾達到2254萬千瓦。

那天下午,住在西揚威胡同16號裡院80多歲的王老爺子(右圖),舒舒服服在家享受著空調帶來的涼爽。睡醒午覺的他要出去遛彎,臨出門隨手關掉了空調,「回來再開。」

王老爺子清楚地記得,過去電力緊張、頻繁停電的日子是啥滋味。正因為此,他至今保持著節約用電的習慣。最讓他欣慰的是,「經過多年的電網建設,供電終於跟上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小院曾一天停電十幾次

據記載,1975年的北京,全市用電的最大負荷為96.15萬千瓦。接下來北京的最大負荷穩步增長,1985年達到184.1萬千瓦,1995年達到了409.1萬千瓦。至2013年達到了1776萬千瓦,2016年達到了1909.3萬千瓦。

2017年達到新高峰時,國網北京電力運維檢修部副主任婁奇鶴接受採訪談到,空調等降溫類電器增長明顯,佔到了供電負荷的約52%,「首次超過全網負荷一半。」供電新紀錄數據被發布的同時,「北京電網整體運行平穩。」

「運行平穩」意味著人們不必忍受停電帶來的麻煩。提到停電,西揚威胡同16號的居民們印象都很深刻,因電力改造,小院曾登上了1996年的北京晚報,當時小院一共29戶居民,共用著一塊5A的電錶。後來在治保主任奔走下,房管部門為小院進行了增容改造。

這個院子就位於胡同南側一個不起眼的小門裡,其中擠滿房屋。如今,院門口牆壁上也擠滿了30多塊電錶。每塊電錶容量均在數10A至100A。夏天想在院子裡找到在家的居民格外簡單,只要聽著哪家房頂上傳來「嗡嗡」的空調室外機就行了。

王老爺子熱情地將北京晚報記者請進家裡,「進步太大了,不僅安了空調,還有了煤改電,現在冷暖都靠電,但已經很多年沒停過電啦。」

幾位居民聊起了當初院子裡停電的狀況,「自從上世紀80年代有了電冰箱等電器後,咱院子裡經常憋保險,一天十幾次根本就不算新鮮。」為了用電,居民們只能換上更粗的保險絲甚至鐵絲、銅絲,「啪」就打個火球的情況時常發生。

多次大工程保證北京供電

如今「從院門口經過,看到那些電錶,就能想起過去那些日子。現在電不貴,即便多開幾個小時的電燈、空調,也花不了幾個錢。但是電也是資源,浪費著使用,對不起咱當年因為停電受的罪。」西揚威胡同16號一位居民說。一停電,「電視看不了,電風扇吹不了,好在胡同裡的路燈不停電。」院子裡的孩子們到路燈下玩耍,牆角曾經停放著一輛舊三輪車,那就是大傢伙的牌桌。

從架線工人幹到市內供電局局長,74歲的王耀傑老先生已退休多年。王耀傑回憶,北京供電的缺口來源已久,早在改革開放前,北京便已有拉閘限電的情況。為了解決用電問題,供電部門曾經開展過多次重大的工程。

第一次是在1958年前後,在這次改造中,日偽時期留下的電路標準,按照新的標準被更換。第二次則是「9511」工程。按照計劃1995年11月之後將緩解華北地區尤其是京津冀地區的嚴重缺電局面。全市的電力部門投入人力到輸電、配電等各個工程中,讓北京的供電狀況得以改觀。第三次是「9950」工程,即在1999年建國50周年的時候,對供電進行更成熟的增容與改造、更多的輸電線路入地。王耀傑老局長用「翻身仗」形容了這次工程。

第四次則是2008年1月1日開始實行的「0811」工程,此時的目標已不再是保證用電,而是「打造超穩定的堅強電網」。改造、新建一批設施,不僅保障了奧運會用電,也從各個層面提升了供電的穩定程度。

北京市電力公司農電處的處長王詵介紹,北京農村的電力基礎設施相比城市更差,至1998年國務院頒布文件,北京不僅按要求以兩期工程對農網進行了大規模改造、改革,還在2005年自主進行了遠郊區縣中心區域的改造,相當於再造了一個農村電網,提升了農村地區供電能力。

最近他在為「煤改電」工程忙碌。不到60天之後,全北京市的平原地區將基本實現「無煤化」。「改造之前統計,平均每戶的供電能力約為1.5千瓦;改造之後全部達到9千瓦。這麼高的標準可以保證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的需求。」

從半夜換保險絲到空調調高几度

王耀傑至今記得,改革開放初他在西城區一家供電所擔任抄表收費員的時候,「大多數居民家每個月用電就是一兩度,能有用到10度的都算是大戶啦。」區區幾毛錢的電費,卻被部分精打細算的人拖欠,王耀傑則騎著自行車隔三差五去「圍堵」。

隨著社會發展,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北京迎來了用電最緊缺的時期。據報導,1986年,北京的拉閘限電情況達到了高峰,全市供電一共1000路,但10天之內,平均每天便有513路拉閘限電。「從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倡導節約用電。」此時北京已制定新規劃,將很多工廠搬離市區,工業用電水平連年下降。不過,電冰箱等大件電器進入居民家後,民用電的水平連年上漲。

當時家住在永定門外革新裡地區的李默先生,1991年「全胡同」第一個安裝了空調。但要命的是,前後兩排平房的兩個院子,共用一塊5A的電錶,時常憋掉,「半夜起床去前院換保險絲。」居委會的人也來了,向李默一家宣傳節約用電的政策。李默表面上答應,「我倒想不節約呢,電錶也得跟得上啊。」

王耀傑也記得,在北京的一些重要區域,已經開始出現變壓器超負荷運轉的情況。資料顯示,當時北京市一共1400多臺變壓器,其中536臺負荷達到80%接近極限,王府井等地區早已超負荷。而用電緊張並沒有影響空調的普及,1993年5月24日,北京晚報以《京城空調戰》報導了空調市場的興起,接下來的十多年裡,「空調大戰」成為很多媒體在夏季的常用詞。

《電力工業志》記載,經歷了9511工程,直到1998年,北京拉閘限電次數終於降為零次。

如今,近20年過去。最悶熱的下午,西揚威胡同16號的王老爺子出門前隨手關了空調,「這些都是習慣了,別讓空調白白糟踐電。」

李默先生早已搬進了高層樓房小區,他家的空調主動調高好幾攝氏度,多在28攝氏度至29攝氏度,再配合一臺小功率的電風扇使用,「現在我們已經很少說『節約』,但想想未來子孫後代,還是應該為他們多省下些資源。」

「錯峰用電是節電新概念」

作為奉獻了一生的供電工作者,王耀傑認為,目前城市的供電水平已完全達到需求,但「節約用電」仍然是不能忽視的問題。他很高興地看到「空調從24攝氏度變成了26攝氏度」,以及越來越多的類似「地球一小時」的公益活動。

不為外界所熟知的是「錯峰用電」的概念,「錯峰用電就是節電的新概念」,王耀傑說,「電力不能保存,發電廠也不可能太大幅度去按照時間調整發電量。所以現在我們應該提倡錯峰用電,既減輕了供電的壓力,也節約了能源與資源。」如北京煤改電後電採暖的政策,便有夜間享受補貼、電價下降等措施,「冬天的夜間多蓄熱,白天少用電。」

王詵處長也說到,煤改電改造之後,「如果遇上極寒天氣,未來的用電紀錄完全可能在冬季被刷新。」

此外供電工作人員建議,儘可能去購買能效等級高的電器,如變頻空調、變頻洗衣機等,它們的節約效果已經在世界範圍內經過科學的論證與實踐。

還有一些生活中的小細節,看似不起眼,但積累起來也會是一大筆資源,如切斷很多待機電器的電源、儘量讓空調室外機避免日光直曬等。用王耀傑的話說,「人走燈滅,這種細節,你真的做到了嗎?」(記者 張碩)

相關焦點

  • 西安西關新苑小區交房一年用的還是臨時電 1天跳閘16次
    「這麼冷的天,一天能停十幾次電,日子真的沒法過了。」這兩天,蓮湖區西關新苑小區多位居民向華商報反映說,小區交房快一年了,現在還是臨時電,經常跳閘。  半個月天天跳閘停電  家裡不敢開空調硬凍著  王女士說,小區是拆遷安置房,因為是臨時電,電壓不足,最近半個月,每天都會突然跳閘停電,多發生在下午到晚上,停幾分鐘再恢復
  • 三條胡同,三座北京.
    北京胡同名字很怪,有一個叫「時刻亮」的胡同,據說原名叫屎殼郎胡同,覺得不雅便按諧音做了改動。北京胡同名人很多,米市胡同裡有康有為故居,護國寺街有梅蘭芳故居,後圓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北京胡同時間久,文化深。三條胡同,代表的是三種北京文化。
  • 北京這條胡同平房要掀廁所革命?
    市規劃院市政規劃所所長張曉昕介紹,目前燃燒式馬桶等生態廁所還處於嘗試階段,下一步將在基金平臺的幫助下加快推廣,以提升老城區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說起北京胡同,很多人心裡都是滿滿的情懷,但在深入胡同居民生活的規劃師眼中,胡同有著更加真實的一面。
  • 北京最短胡同竟不是一尺大街?這條全長僅十來米胡同,有何特點?
    特別是2015年一尺大街地標標註後,各大媒體都做了報導,而且均稱其為「京城最短胡同」。「一尺大街」雖稱為「大街」,但確實是胡同,也許您會問那為什麼不叫「一尺胡同」而是叫「一尺大街」呢?北京北城的胡同格局脫胎於元大都時期的城市規劃,如今的南鑼鼓巷、東四三條到八條地區、西四北頭條到八條等地區還保持著這種格局,其最大特點就是胡同筆直寬闊。
  • 長春6家開在胡同十幾年的蒼蠅館子,靠好味道出圈食客盈門!
    長春6家開在胡同十幾年的蒼蠅館子,靠好味道出圈食客盈門! 2020-10-27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開關跳閘問題解決方法,多年工作經驗分享,值得收藏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開關跳閘問題解決方法,在我們生活工作中經常都會遇到開關老是跳閘問題,很多新手朋友可能不懂是怎麼回事導致,今天一一給大家分析原因1、負載短路跳閘:這是我前幾天剛遇到的一個情況,工廠裡的抽水泵經常跳閘不抽水
  • 電熱毯、電暖器、暖風空調齊上陣,魏公村這棟樓的居民仍喊冷
    「供暖以來,我家的暖氣就不熱,即使開著空調和電暖器,室內的溫度還達不到16℃。」家住海澱魏公村路8號院2號樓的居民反映稱,暖氣不熱的原因是連接居民樓和供暖鍋爐的管線年久失修頻頻爆裂跑水,儘管物業更換了破損的主管線,但住戶家裡的溫度依然不高。
  • 入住多年小區至今未供暖 業主開空調取暖 用電還受限制
    從2015年陸續開始交房至今,位於紡渭路附近的東城一家小區二期一直未實現供暖,小區內6棟高層業主只能開空調取暖。但是,由於小區未接入正式用電導致頻繁跳閘斷電,物業則告知業主每戶每天只能使用一臺空調。因為供暖問題遲遲未得到解決,一些已經收房的業主被迫選擇在外租房過度,仍在小區居住的業主也不得不開空調取暖。可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空調取暖耗電量大,小區頻繁出現跳閘斷電的現象。「從今年供暖季開始小區就已經停了六七次電了。11月23日一晚上更是連續停了四次,24日小區物業竟在業主微信群內發出公告,稱接到地產公司通知,因小區頻繁停電,各戶家裡最多使用一臺空調。」
  • 電熱毯、電暖器、暖風空調齊上陣,這棟樓的居民仍喊冷
    「供暖以來,我家的暖氣就不熱,即使開著空調和電暖器,室內的溫度還達不到16℃。」家住海澱魏公村路8號院2號樓的居民反映稱,暖氣不熱的原因是連接居民樓和供暖鍋爐的管線年久失修頻頻爆裂跑水,儘管物業更換了破損的主管線,但住戶家裡的溫度依然不高。
  • 冬天家裡總跳閘怎麼辦?選對斷路器很重要
    天氣越來越冷,隨著溫度的劇降,家庭「取暖裝備」也要派上用場了:暖風空調、電熱毯、電熱水器、電暖水袋、小太陽、烘乾機等,在家裡這些裝備同時運行時,用電功率非常大,此時跳閘是一件經常發生的事情。為什麼會跳閘、跳閘後怎麼辦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 胡同裡的大石塊
    大佛寺東街6號上馬石蔣晨明 攝  胡同裡走一走,經常能發現一些宅門口保存有舊時的大石塊。這些石塊體形碩大,還分兩階。它們是什麼東西呢?這就叫上馬石。當然也用作下馬,所以也叫上下馬石。  上馬石、石階、石礅,這些都是老北京宅院門口少不了的石件兒。舊時講究的宅門前幾乎都有上馬石。
  • 三相空氣開關跳閘的原因_三相空氣開關跳閘的處理辦法
    三相空氣開關跳閘的原因   1、安裝不良   如果漏電保護器在安裝時各接線柱未接牢固,時間一長,往往會導致接線柱發熱氧化,使電線絕緣層被燒焦,並伴有打火和橡膠、塑料燃燒的氣味,造成線路欠壓使漏電保護器跳閘。
  • 都說北京的日料不如上海,一碗胡同裡的平價鰻魚飯,顛覆味覺
    說起來北京真的毫無勝算,且不說,總被吃貨鄙視為美食荒漠,地位低於廣州。日本料理這一塊,和上海比起來,一在內陸距海遠,食材難保新鮮;二來日料店數量到名店,更是遠不如上海。生活在北京,想要一頓口胃都滿意的日料,難上加難。但一次胡同裡的偶遇,卻讓我發現了北京的日料之光,而這頓飯,居然只要幾十塊。顛覆味覺的,正是一碗鰻魚飯。
  • 他發明不用電的「空調」,讓11億窮人在50度高溫活了下去!
    這個天氣,出門就是受罪真想就永遠開著空調、抱著西瓜。不過你能想像到嗎?世界上還有很多人買不起風扇。更別提空調了。甚至還有大約 11 億人連電都用不上!原材料是隨手可得的厚紙板、空塑料瓶▼經過無數的實驗,Paul終於研發出了材料簡單、易製作、還不需要用電的環保生態空調。本來Pual可以因為這樣這個生態空調的發明,變身百萬甚至千萬富翁。但他卻因為想讓更多貧窮的人不在遭受高溫的煎熬而沒有把它申請為專利!
  • 輕鬆解決家庭空開跳閘及合不上等故障全面詳解
    1.空開跳閘原理所謂空開,即空氣開關,專業術語空氣斷路器,是用來控制我們家裡總電源以及不同區域(如廚房、衛生間、空調等)分電源的,只要流過空開的電流超過了它所能承受的額定電流,它就會跳閘。一般家裡除照明、衛生間等用電迴路(人手可能觸及的地方,比如換燈泡,洗澡時可能漏電等),其他都可以用空氣開關控制。簡單說來,空開是用來保護電路的,漏電斷路器是既可以保護電路,也可以保護人的。
  • 日落後的北京你見過嗎?遇見古老紫禁城和萬家燈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京城北京,ID:jcbjtt】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日落下的北京你真的見過嗎?>· 景山公園 · 北京西城區景山西街44號在北京有哪些地方適合登高望遠呢?
  • 北京地名 | 菊兒胡同:唯一一條入選「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的胡同
    「北京地名」欄目旨在向公眾更好地普及與展示地名背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菊兒胡同是很特殊的一條。41號,如今只剩下一個小小的門口。並於1987年選定菊兒胡同41號院作為試點,翻新了13座院落。,這個項目不僅獲得多項國際建築界大獎,也吸引了一大批喜歡北京的外國人居住在這裡。
  • 北京地名|「胡同」與蒙古語無涉
    羅保平北京地方志協會副會長今天我給大家講一下北京的街巷為什麼叫「胡同」。現在對「胡同」的解釋,說是蒙古語「水井」的意思,其實這個說法也不準確。為什麼說蒙古語的「水井」是北京的「胡同」?北京語言學院有個老先生叫張清常,他到了內蒙以後就發現蒙古語的「水井」和北京的「胡同」的發音比較接近,所以老先生就突發萌想:這個「胡同」是不是由蒙古語的「水井」演化過來的?他就把這個設想在1954年發表了文章。
  • 北京市昨天落雷3816次 捕雷就像撒網捕魚(圖)
    也許您不相信,自今年6月1日以來,北京電網新一代雷電監測系統投入運營,使得精確「捕雷」成為現實。記者在國網北京電力科學研究院裡看到,據該系統顯示,7月30日全天全市落雷1738次,7月31日全市落雷3816次。  這套監測系統設計的初衷是保障電網安全,卻客觀上起到了精確「捕雷」的效果,在它的實時監控下,北京市哪兒落雷、什麼時候落雷、落了多少雷,全部一目了然。
  • 有了這款智能感知遙控器 關空調都變得新潮
    也許,我們曾經暢想過這樣的智能家居生活:早上起床,窗簾拉起,客廳的電視機能跟隨你的意願,自動播放你想要的頻道;出門上班,簡單發號施令,電視空調自動關閉,啟動全面安防,讓你沒有後顧之憂;下班回家,一聲令下,各類家電各司其職,室內調整到最舒適的溫溼度,無需我們操勞費心。這也許就是早些年我們腦海裡所描繪的智能家居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