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連續多日的高溫讓北京迎來了又一個「破紀錄」的日子——北京電網最大負荷曾達到2254萬千瓦。
那天下午,住在西揚威胡同16號裡院80多歲的王老爺子(右圖),舒舒服服在家享受著空調帶來的涼爽。睡醒午覺的他要出去遛彎,臨出門隨手關掉了空調,「回來再開。」
王老爺子清楚地記得,過去電力緊張、頻繁停電的日子是啥滋味。正因為此,他至今保持著節約用電的習慣。最讓他欣慰的是,「經過多年的電網建設,供電終於跟上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小院曾一天停電十幾次
據記載,1975年的北京,全市用電的最大負荷為96.15萬千瓦。接下來北京的最大負荷穩步增長,1985年達到184.1萬千瓦,1995年達到了409.1萬千瓦。至2013年達到了1776萬千瓦,2016年達到了1909.3萬千瓦。
2017年達到新高峰時,國網北京電力運維檢修部副主任婁奇鶴接受採訪談到,空調等降溫類電器增長明顯,佔到了供電負荷的約52%,「首次超過全網負荷一半。」供電新紀錄數據被發布的同時,「北京電網整體運行平穩。」
「運行平穩」意味著人們不必忍受停電帶來的麻煩。提到停電,西揚威胡同16號的居民們印象都很深刻,因電力改造,小院曾登上了1996年的北京晚報,當時小院一共29戶居民,共用著一塊5A的電錶。後來在治保主任奔走下,房管部門為小院進行了增容改造。
這個院子就位於胡同南側一個不起眼的小門裡,其中擠滿房屋。如今,院門口牆壁上也擠滿了30多塊電錶。每塊電錶容量均在數10A至100A。夏天想在院子裡找到在家的居民格外簡單,只要聽著哪家房頂上傳來「嗡嗡」的空調室外機就行了。
王老爺子熱情地將北京晚報記者請進家裡,「進步太大了,不僅安了空調,還有了煤改電,現在冷暖都靠電,但已經很多年沒停過電啦。」
幾位居民聊起了當初院子裡停電的狀況,「自從上世紀80年代有了電冰箱等電器後,咱院子裡經常憋保險,一天十幾次根本就不算新鮮。」為了用電,居民們只能換上更粗的保險絲甚至鐵絲、銅絲,「啪」就打個火球的情況時常發生。
多次大工程保證北京供電
如今「從院門口經過,看到那些電錶,就能想起過去那些日子。現在電不貴,即便多開幾個小時的電燈、空調,也花不了幾個錢。但是電也是資源,浪費著使用,對不起咱當年因為停電受的罪。」西揚威胡同16號一位居民說。一停電,「電視看不了,電風扇吹不了,好在胡同裡的路燈不停電。」院子裡的孩子們到路燈下玩耍,牆角曾經停放著一輛舊三輪車,那就是大傢伙的牌桌。
從架線工人幹到市內供電局局長,74歲的王耀傑老先生已退休多年。王耀傑回憶,北京供電的缺口來源已久,早在改革開放前,北京便已有拉閘限電的情況。為了解決用電問題,供電部門曾經開展過多次重大的工程。
第一次是在1958年前後,在這次改造中,日偽時期留下的電路標準,按照新的標準被更換。第二次則是「9511」工程。按照計劃1995年11月之後將緩解華北地區尤其是京津冀地區的嚴重缺電局面。全市的電力部門投入人力到輸電、配電等各個工程中,讓北京的供電狀況得以改觀。第三次是「9950」工程,即在1999年建國50周年的時候,對供電進行更成熟的增容與改造、更多的輸電線路入地。王耀傑老局長用「翻身仗」形容了這次工程。
第四次則是2008年1月1日開始實行的「0811」工程,此時的目標已不再是保證用電,而是「打造超穩定的堅強電網」。改造、新建一批設施,不僅保障了奧運會用電,也從各個層面提升了供電的穩定程度。
北京市電力公司農電處的處長王詵介紹,北京農村的電力基礎設施相比城市更差,至1998年國務院頒布文件,北京不僅按要求以兩期工程對農網進行了大規模改造、改革,還在2005年自主進行了遠郊區縣中心區域的改造,相當於再造了一個農村電網,提升了農村地區供電能力。
最近他在為「煤改電」工程忙碌。不到60天之後,全北京市的平原地區將基本實現「無煤化」。「改造之前統計,平均每戶的供電能力約為1.5千瓦;改造之後全部達到9千瓦。這麼高的標準可以保證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的需求。」
從半夜換保險絲到空調調高几度
王耀傑至今記得,改革開放初他在西城區一家供電所擔任抄表收費員的時候,「大多數居民家每個月用電就是一兩度,能有用到10度的都算是大戶啦。」區區幾毛錢的電費,卻被部分精打細算的人拖欠,王耀傑則騎著自行車隔三差五去「圍堵」。
隨著社會發展,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北京迎來了用電最緊缺的時期。據報導,1986年,北京的拉閘限電情況達到了高峰,全市供電一共1000路,但10天之內,平均每天便有513路拉閘限電。「從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倡導節約用電。」此時北京已制定新規劃,將很多工廠搬離市區,工業用電水平連年下降。不過,電冰箱等大件電器進入居民家後,民用電的水平連年上漲。
當時家住在永定門外革新裡地區的李默先生,1991年「全胡同」第一個安裝了空調。但要命的是,前後兩排平房的兩個院子,共用一塊5A的電錶,時常憋掉,「半夜起床去前院換保險絲。」居委會的人也來了,向李默一家宣傳節約用電的政策。李默表面上答應,「我倒想不節約呢,電錶也得跟得上啊。」
王耀傑也記得,在北京的一些重要區域,已經開始出現變壓器超負荷運轉的情況。資料顯示,當時北京市一共1400多臺變壓器,其中536臺負荷達到80%接近極限,王府井等地區早已超負荷。而用電緊張並沒有影響空調的普及,1993年5月24日,北京晚報以《京城空調戰》報導了空調市場的興起,接下來的十多年裡,「空調大戰」成為很多媒體在夏季的常用詞。
《電力工業志》記載,經歷了9511工程,直到1998年,北京拉閘限電次數終於降為零次。
如今,近20年過去。最悶熱的下午,西揚威胡同16號的王老爺子出門前隨手關了空調,「這些都是習慣了,別讓空調白白糟踐電。」
李默先生早已搬進了高層樓房小區,他家的空調主動調高好幾攝氏度,多在28攝氏度至29攝氏度,再配合一臺小功率的電風扇使用,「現在我們已經很少說『節約』,但想想未來子孫後代,還是應該為他們多省下些資源。」
「錯峰用電是節電新概念」
作為奉獻了一生的供電工作者,王耀傑認為,目前城市的供電水平已完全達到需求,但「節約用電」仍然是不能忽視的問題。他很高興地看到「空調從24攝氏度變成了26攝氏度」,以及越來越多的類似「地球一小時」的公益活動。
不為外界所熟知的是「錯峰用電」的概念,「錯峰用電就是節電的新概念」,王耀傑說,「電力不能保存,發電廠也不可能太大幅度去按照時間調整發電量。所以現在我們應該提倡錯峰用電,既減輕了供電的壓力,也節約了能源與資源。」如北京煤改電後電採暖的政策,便有夜間享受補貼、電價下降等措施,「冬天的夜間多蓄熱,白天少用電。」
王詵處長也說到,煤改電改造之後,「如果遇上極寒天氣,未來的用電紀錄完全可能在冬季被刷新。」
此外供電工作人員建議,儘可能去購買能效等級高的電器,如變頻空調、變頻洗衣機等,它們的節約效果已經在世界範圍內經過科學的論證與實踐。
還有一些生活中的小細節,看似不起眼,但積累起來也會是一大筆資源,如切斷很多待機電器的電源、儘量讓空調室外機避免日光直曬等。用王耀傑的話說,「人走燈滅,這種細節,你真的做到了嗎?」(記者 張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