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病能讓一個國家首相不得不二次辭職的事情真不多見,但這個叫潰瘍性結腸炎的疾病卻做到了。
昨天(28日)北京時間16:00,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官邸召開記者會,宣布自己辭去首相一職,理由是「發現舊疾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為避免個人健康狀況影響執政,決定辭去日本首相的職務。」
央視直播截圖
此前報導↓↓
剛剛!安倍晉三正式宣布辭職,原因公布
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知道潰瘍性結腸炎(簡稱潰結)是什麼病,這個被稱為「綠色癌症」的疾病是如何把安倍「擊倒」的?
而很多病友在聽到這個消息後也很焦慮,「連首相都治不好的腸炎,我們該怎麼辦?」
一直致力於炎性腸病研究和治療的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郅敏主任醫師對記者表示:
安倍晉三得潰結近50年,早年並沒有這麼多控制潰瘍性結腸炎的有效藥物,這導致他的腸道慢性改變,持續的炎症使腸道出現慢性纖維化,甚至是鉛管樣改變。在出現纖維性鉛管樣改變後,即便現在有新的藥物效果也不太好,且持續的炎症導致此病的癌變機率也很高。有消息傳出安倍就是因為潰瘍性結腸炎癌變,幾年前的治療團隊也增加了一位診療方向為腫瘤領域的主診醫生。
此病最愛年輕人,安倍17歲患病
「這種疾病最喜歡找年輕人,高發年齡是15-35歲,而安倍在初三就患上此病,病程已經非常長。」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郅敏主任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另一種叫克羅恩病。近10年來,中國炎症性腸病患者數量在迅速增長,如今已有約50萬人,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和粘液膿血便;克羅恩病的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瘻管、肛門病變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
據媒體報導,安倍在17歲那年第一次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的症狀。此後,他幾乎每年都會有一次相同的症狀,那時並沒有什麼太好的治療方法,安倍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得的是什麼疾病,在其症狀出現10年後安倍自覺症狀惡化,才最後被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安倍為此經歷了多次與疾病的抗爭。
2007年9月12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日本首都東京的首相官邸會見記者,正式表示辭職。
表面上人們看到的的原因是,由於其政府連續受到內閣成員涉入金融醜聞的影響,他覺得自己將難以贏得民眾的支持和信任,無法繼續有效推進政策。而實際上,在辭職當天同日,內閣官房長官與謝野馨解釋稱「安倍是基於健康原因作出這一決定的。」
次日下午,安倍晉三入住的慶應大學附屬醫院召開記者會宣布,安倍所患的是腸胃功能障礙,目前身體非常虛弱。健康狀況改善後,安倍在 2012年第二次當選首相,並連任至今,成為日本戰後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今年8月以來,關於安倍健康問題的報導不斷出現,直至今天安倍公開宣布辭職原因。「壓力過大會導致這個病的加重,這也是安倍辭職的一個原因。」
潰結病程太長患癌癌病機率很高
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炎症性腸病,此外還有一個疾病叫克羅恩,炎症性腸病是一組病因不明的腸道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病情嚴重則可能會引起腸道梗阻、膿腫,甚至穿孔,許多患者都飽受其折磨,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陳焰
消瘦和便血是這兩種疾病共有的症狀,大部分病人都有「面黃肌瘦」的體徵。而安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他從1998年任自民黨國會對策副委員長時,只能依靠點滴生活,體重由原來的 65公斤減少到 53公斤。「很多炎症性腸病患者都會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因而體重下降的現象是非常常見的。」兩者都有腹痛的症狀,但位置有所不同,潰瘍性結腸炎以左下腹痛常見,克羅恩病則多是右下腹痛。
據媒體報導,有消息人士披露其實安倍已經確診為大腸癌。「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在內的炎性腸病曾被稱為綠色癌症,原因是它是一個慢性的終身性疾病,雖然不會像癌症那樣容易面臨生命危險,但需要終身藥物治療和嚴格的管理,其中潰瘍性結腸炎癌變機率比較高。」 專家認為儘管如此,現在被確診的患者還是要比安倍運氣好很多,畢竟現在的治療方法和藥物要多很多,安倍首相得潰結近50年,之前沒有這麼多種類可以控制病情良好的藥物,也沒有這麼多的隨訪和管理經驗。
現在,越來越多的藥物能夠及時控制炎症活動,可以減少腸道的失功能化(也就是纖維化)和癌變,更可以減少手術比例。「我們有個小患者叫浩文的,2015年的時候只有40多斤,身高只有130CM,而現在他的身高已經160CM。」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郅敏主任表示,越來越多的患者經過治療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希望更多患者能夠早診早治。
吸菸、熬夜、過度食用冰箱食物可能是發病高危因素
為何炎症性腸病會尤其青睞15-35歲這個年富力強的群體?專家表示,目前炎症性腸病病因不明,發病機制也仍不是十分清晰,可能和基因因素有一定關係,心理因素在疾病惡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不少專家認為炎性腸病的發病是外源物質引起宿主反應、基因和免疫影響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陳焰
此外,通過一些臨床的觀察可以推測,吸菸、經常熬夜、長期攝取高脂高蛋白以及高熱量的飲食、過度食用冰箱食物、長期過度疲勞、缺乏維生素D等都有可能是發病的高危因素。
新華社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當然,除了青壯年群體外,炎症性腸病也有可能發生在兒童和老人身上,有的人年紀很小就患上了這種疾病,這被認為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也有的人病情發展很慢,直到年邁才表現出症狀,「我見到年齡最大的患者是80歲。」專家指出,病情的發展速度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慢。
常年腹痛或腹瀉者,建議去醫院檢查
拉肚子、肚子痛十分常見,病人和醫生也常對此不以為然,因此炎症性腸病往往被忽視,誤診率很高。「如果有常年腹痛或腹瀉的情況,建議去醫院做一個大便常規和潛血檢查,再去做一個肝膽胰脾的B超,若兩項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則應該是普通的胃腸炎症或者消化功能障礙。」
專家提醒,若有異常,則要繼續做結腸鏡和CTE或CTC(即CTE或MRE檢查適合克羅恩病,MRE清晰程度不如CTE,但沒有輻射,適合兒童和複查病人。CTC適合潰瘍性結腸炎)。
通過這兩項檢查能夠確定大致的病變範圍,但對於小腸內部具體情況還不得而知,因此,若通過CTE發現小腸內有病變,仍需再進一步做小腸鏡檢查(排除腸道梗阻的情況,也可考慮做膠囊內鏡。)在確診後,抽血也是很有必要的,它可幫助判斷疾病的活動程度、是否合併感染,以及評估貧血和身體營養狀態。
炎症性腸病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重要,現在很多病人被確診時,病情已經很嚴重了,很多患者甚至出現了腸道穿孔、梗阻、大出血的情況,治療的難度也會很大,而且潰瘍性結腸炎發展久了,癌變的機率也是很高的。而部分病症較輕的早期病人,只需堅持用藥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來源:南方都市報(nddaily)、經視養生會(zjjsysh)
編輯:李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