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安倍辭職的「綠色癌症」,這個群體高發!出現這種情況建議檢查

2021-01-09 浙樣紅TV

一個病能讓一個國家首相不得不二次辭職的事情真不多見,但這個叫潰瘍性結腸炎的疾病卻做到了。

昨天(28日)北京時間16:00,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官邸召開記者會,宣布自己辭去首相一職,理由是「發現舊疾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為避免個人健康狀況影響執政,決定辭去日本首相的職務。」

央視直播截圖

此前報導↓↓

剛剛!安倍晉三正式宣布辭職,原因公布

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知道潰瘍性結腸炎(簡稱潰結)是什麼病,這個被稱為「綠色癌症」的疾病是如何把安倍「擊倒」的?

而很多病友在聽到這個消息後也很焦慮,「連首相都治不好的腸炎,我們該怎麼辦?」

一直致力於炎性腸病研究和治療的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郅敏主任醫師對記者表示:

安倍晉三得潰結近50年,早年並沒有這麼多控制潰瘍性結腸炎的有效藥物,這導致他的腸道慢性改變,持續的炎症使腸道出現慢性纖維化,甚至是鉛管樣改變。在出現纖維性鉛管樣改變後,即便現在有新的藥物效果也不太好,且持續的炎症導致此病的癌變機率也很高。有消息傳出安倍就是因為潰瘍性結腸炎癌變,幾年前的治療團隊也增加了一位診療方向為腫瘤領域的主診醫生。

此病最愛年輕人,安倍17歲患病

「這種疾病最喜歡找年輕人,高發年齡是15-35歲,而安倍在初三就患上此病,病程已經非常長。」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郅敏主任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另一種叫克羅恩病。近10年來,中國炎症性腸病患者數量在迅速增長,如今已有約50萬人,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和粘液膿血便;克羅恩病的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瘻管、肛門病變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

據媒體報導,安倍在17歲那年第一次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的症狀。此後,他幾乎每年都會有一次相同的症狀,那時並沒有什麼太好的治療方法,安倍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得的是什麼疾病,在其症狀出現10年後安倍自覺症狀惡化,才最後被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安倍為此經歷了多次與疾病的抗爭。

2007年9月12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日本首都東京的首相官邸會見記者,正式表示辭職。

表面上人們看到的的原因是,由於其政府連續受到內閣成員涉入金融醜聞的影響,他覺得自己將難以贏得民眾的支持和信任,無法繼續有效推進政策。而實際上,在辭職當天同日,內閣官房長官與謝野馨解釋稱「安倍是基於健康原因作出這一決定的。」

次日下午,安倍晉三入住的慶應大學附屬醫院召開記者會宣布,安倍所患的是腸胃功能障礙,目前身體非常虛弱。健康狀況改善後,安倍在 2012年第二次當選首相,並連任至今,成為日本戰後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今年8月以來,關於安倍健康問題的報導不斷出現,直至今天安倍公開宣布辭職原因。「壓力過大會導致這個病的加重,這也是安倍辭職的一個原因。」

潰結病程太長患癌癌病機率很高

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炎症性腸病,此外還有一個疾病叫克羅恩,炎症性腸病是一組病因不明的腸道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病情嚴重則可能會引起腸道梗阻、膿腫,甚至穿孔,許多患者都飽受其折磨,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陳焰

消瘦和便血是這兩種疾病共有的症狀,大部分病人都有「面黃肌瘦」的體徵。而安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他從1998年任自民黨國會對策副委員長時,只能依靠點滴生活,體重由原來的 65公斤減少到 53公斤。「很多炎症性腸病患者都會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因而體重下降的現象是非常常見的。」兩者都有腹痛的症狀,但位置有所不同,潰瘍性結腸炎以左下腹痛常見,克羅恩病則多是右下腹痛。

據媒體報導,有消息人士披露其實安倍已經確診為大腸癌。「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在內的炎性腸病曾被稱為綠色癌症,原因是它是一個慢性的終身性疾病,雖然不會像癌症那樣容易面臨生命危險,但需要終身藥物治療和嚴格的管理,其中潰瘍性結腸炎癌變機率比較高。」 專家認為儘管如此,現在被確診的患者還是要比安倍運氣好很多,畢竟現在的治療方法和藥物要多很多,安倍首相得潰結近50年,之前沒有這麼多種類可以控制病情良好的藥物,也沒有這麼多的隨訪和管理經驗。

現在,越來越多的藥物能夠及時控制炎症活動,可以減少腸道的失功能化(也就是纖維化)和癌變,更可以減少手術比例。「我們有個小患者叫浩文的,2015年的時候只有40多斤,身高只有130CM,而現在他的身高已經160CM。」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郅敏主任表示,越來越多的患者經過治療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希望更多患者能夠早診早治。

吸菸、熬夜、過度食用冰箱食物可能是發病高危因素

為何炎症性腸病會尤其青睞15-35歲這個年富力強的群體?專家表示,目前炎症性腸病病因不明,發病機制也仍不是十分清晰,可能和基因因素有一定關係,心理因素在疾病惡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不少專家認為炎性腸病的發病是外源物質引起宿主反應、基因和免疫影響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陳焰

此外,通過一些臨床的觀察可以推測,吸菸、經常熬夜、長期攝取高脂高蛋白以及高熱量的飲食、過度食用冰箱食物、長期過度疲勞、缺乏維生素D等都有可能是發病的高危因素。

新華社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當然,除了青壯年群體外,炎症性腸病也有可能發生在兒童和老人身上,有的人年紀很小就患上了這種疾病,這被認為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也有的人病情發展很慢,直到年邁才表現出症狀,「我見到年齡最大的患者是80歲。」專家指出,病情的發展速度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慢。

常年腹痛或腹瀉者,建議去醫院檢查

拉肚子、肚子痛十分常見,病人和醫生也常對此不以為然,因此炎症性腸病往往被忽視,誤診率很高。「如果有常年腹痛或腹瀉的情況,建議去醫院做一個大便常規和潛血檢查,再去做一個肝膽胰脾的B超,若兩項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則應該是普通的胃腸炎症或者消化功能障礙。」

專家提醒,若有異常,則要繼續做結腸鏡和CTE或CTC(即CTE或MRE檢查適合克羅恩病,MRE清晰程度不如CTE,但沒有輻射,適合兒童和複查病人。CTC適合潰瘍性結腸炎)。

通過這兩項檢查能夠確定大致的病變範圍,但對於小腸內部具體情況還不得而知,因此,若通過CTE發現小腸內有病變,仍需再進一步做小腸鏡檢查(排除腸道梗阻的情況,也可考慮做膠囊內鏡。)在確診後,抽血也是很有必要的,它可幫助判斷疾病的活動程度、是否合併感染,以及評估貧血和身體營養狀態。

炎症性腸病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重要,現在很多病人被確診時,病情已經很嚴重了,很多患者甚至出現了腸道穿孔、梗阻、大出血的情況,治療的難度也會很大,而且潰瘍性結腸炎發展久了,癌變的機率也是很高的。而部分病症較輕的早期病人,只需堅持用藥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來源:南方都市報(nddaily)、經視養生會(zjjsysh)

編輯:李姍姍

相關焦點

  • 讓安倍辭職的「綠色癌症」,年輕人高發!有這情況建議檢查
    「綠色癌症」的疾病是如何把安倍「擊倒」的? 此病最愛年輕人,安倍17歲患病 「這種疾病最喜歡找年輕人,高發年齡是15-35歲,而安倍在初三就患上此病,病程已經非常長。」 郅敏主任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另一種叫克羅恩病。
  • 讓安倍辭職的「綠色癌症」,年輕人高發!有這些情況儘快檢查
    一個病能讓一個國家首相不得不二次辭職的事情真不多見但這個叫潰瘍性結腸炎的疾病卻做到了昨天(28日)北京時間16:00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官邸召開記者會宣布自己辭去首相一職理由是發現舊疾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為避免個人健康狀況影響執政決定辭去日本首相的職務
  • 這病年輕人高發,癌變機率高,有這情況建議檢查
    央視直播截圖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知道潰瘍性結腸炎(簡稱潰結)是什麼病,這個被稱為「綠色癌症」的疾病是如何把安倍「擊倒」的?折磨安倍50年的病最愛找上年輕人作為目前為止日本任職最久的首相,安倍晉三已經不是第一次因健康問題辭職。早在2007年,他就因「潰瘍性結腸炎」病情辭職。
  • ...讓日本首相辭職兩次的「綠色癌症」年輕人高發!有這情況建議檢查
    一個病能讓一個國家首相不得不二次辭職的事情真不多見,但這個叫潰瘍性結腸炎的疾病卻做到了。昨天(28日)北京時間16:00,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官邸召開記者會,宣布自己辭去首相一職,理由是「發現舊疾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為避免個人健康狀況影響執政,決定辭去日本首相的職務。」
  • 這病年輕人高發,癌變機率高,有這...
    央視直播截圖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知道潰瘍性結腸炎(簡稱潰結)是什麼病,這個被稱為「綠色癌症」的疾病是如何把安倍「擊倒」的?「潰瘍性結腸炎的癌變機率要高於一般性腸炎,在中青年群體中高發。這個病在十多年前比較少見,但這幾年發病率明顯攀升。「這種疾病最喜歡找年輕人,高發年齡是15-35歲,而安倍在初三就患上此病,病程已經非常長。」 郅敏主任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另一種叫克羅恩病。
  • 同樣是腸癌,為什麼43歲的黑豹去世,66歲的安倍沒事?
    前段時間, 安倍的醫生幫他做了麻醉下的大腸鏡檢查, 如果沒出現問題, 本人可以不用再去醫院。 但是安倍在8月24日又去了醫院, 外界猜測很可能發現了什麼「不好的結果」, 需要再進行繼續檢查, 這個不好的結果就是大腸炎發生癌變為大腸癌。
  • 安倍宣布辭職後,川普的反應有意思了
    8月28日,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將因病辭去首相一職後,不少國家的領導人和政府都對他的情況表達了關切。比如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和俄羅斯克裡姆林宮。然而,川普對於安倍的表態,卻來得很遲。怎麼遲呢?我們先來看看安倍是怎麼對待川普的吧。
  • 年過50,進入癌症「高發期」,這5個部位不檢查,怕是會漏診
    50歲之後身體逐漸走下坡路,很多嚴重的疾病會找上門來,不單純慢性疾病高發,癌症更容易形成,因此,定期檢查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身體健康情況,一旦有某些疾病出現及時採取治療措施,可以防止小的疾病不斷發展轉變成癌症威脅健康。另外,某些重點部位更容易有癌細胞入侵,著重檢查很關鍵。
  • 乳腺癌高發 群體未現低齡化
    就中國女性而言,乳腺癌的高發年齡還是在45歲—55歲。  「恐病」群體定期篩查別糾結  「有些人以為乳腺癌早期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一些症狀或體徵提示我們,其實沒有。一方面是沒有特殊症狀;另一方面是等到大家自己發現那些體徵,事實上已經都不是早期了。絕大多數早期乳腺癌是通過影像檢查篩出來的。」
  • 關於安倍晉三辭職與後安倍時代,你需要關注的事
    然而,2017年川普執政後,這一狀況開始發生改變,川普選擇退出TPP一舉,令安倍臉上無光。此後,安倍親美的一貫立場開始出現動搖,對美國的支持也逐漸停留在口頭層面。18年以來,安倍政府更是一改親美路線,開始著手改善中日關係,甚至在G20後邀請習主席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
  • 日本執政黨官員SEKO證實安倍辭職
    【日本執政黨官員SEKO證實安倍辭職】日本首相安倍告訴自民黨領袖,他將卸任,下任首相將由自民黨選舉決定。
  • 安倍辭職時下達唯一死命令!繼任者必須無條件服從,實則暗藏禍心
    安倍是在日本首相之位上坐得最穩也最久的首相,其積威之漸哪怕他退下首相之位,他的話也依舊管用。而在安倍辭職時,他下了一條死命令,宣布任何接任者都不可以更改,必須無條件服從。這條死命令就是,無論接下來誰當選日本首相,永久廢除核武器政策絕對不容半點更改,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
  • 50歲是癌症高發期,提醒:身體出現4種症狀,千萬別拖!
    不得不說,癌症近些年已經進入了高發時期,平均我國每年新發現的癌症患者就達到了400萬左右。很多人都將癌症高發,歸結到了不健康飲食、環境汙染等方面。但就我國的癌症現狀來說,癌症之所以高發,一個重要因素不能忽視,那就是:老齡化!隨著醫療水平提高,我國居民平均壽命也有了質的飛躍,從建國初期的30多歲已經增長到了76歲左右。
  • 每經16點 | 日媒:安倍稱潰瘍性大腸炎復發因此決定辭職;日本前外相...
    每經16點 | 日媒:安倍稱潰瘍性大腸炎復發因此決定辭職;日本前外相岸田文雄稱準備好成安倍接班人;164人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抵港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28 15
  • 三個症狀不斷出現,可能是癌症找上門了,最好去檢查一下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癌症新發病例數為380萬,城市226萬例,農村154萬例,癌症死亡人數為260萬人。十年前咱們國民對癌症的認識還不多,基本都認為這種「絕症」離自己是很遙遠的。
  • 癌症早期很難察覺到?其實做對4項檢查,能幫助早點揪出癌細胞
    癌症在很多人看來出現的很突然,一查出癌症就是晚期,治療難度低。可癌症的出現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需要很漫長的一段時間,從正常的細胞發展為癌細胞,然後不斷的發展,損傷器官最終形成癌症。這樣的過程很少有人能發現,因此也被人們說成,癌症早期很難察覺到。
  • 廣東中山「癌症高發村」:曾是*電鍍產業園
    令人窒息的癌症陰影    雖然無法將高平村癌症高發的誘因全部歸結於環繞在周邊的電鍍廠,但這裡環境汙染之重卻是不爭的事實。逃離成為村民們當前最現實也是最無奈的選擇。    很少人會體驗到肝鈍痛時生不如死的感覺。    61歲的根叔正面臨這種煎熬。
  • CT有害,為什麼醫生建議癌症患者做CT檢查?早知道早受益
    癌症在近些年的發病率是越來越高,生活中有很多癌症患者因為疾病的出現而需要長時間治療,也需要定期做一些檢查。而在眾多的檢查項目中,有些患者會發現醫生會經常要癌症患者做CT檢查,這讓很多人感覺到奇怪,CT檢查不是帶有輻射嗎?癌症患者經常進行不是更會受到傷害?
  • 這種病目前正高發
    專家提醒,小孩患流行性腦膜炎機率遠比成年人高,這種疾病在冬春季高發,最近雨水較多,正是流行性腦膜炎病毒的高發期。腦膜炎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若出現發熱、頭痛甚至是嘔吐、抽搐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專家介紹,醫學上有面部「危險三角區」,因為這個區域的靜脈血是可以直接回流到腦部的,有的人在「危險三角區」擠痘痘,細菌感染後通過靜脈血的回流進入了腦部引發腦膜炎。因此,在面部「危險三角區」的痘痘千萬不要亂擠,面部其他地方的痘痘也不建議擠。
  • 北京抗癌協會發布《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
    北京抗癌協會理事長、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教授在1月15日於線上舉辦的北京抗癌協會2021年早癌篩查規範化研討會暨《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新聞發布會上說。「針對惡性腫瘤的早期篩查,我國一直缺乏全面的、權威的指南和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