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首相也不想當了!這病年輕人高發,癌變機率高,有這情況建議檢查

2021-01-09 杭州日報

一個病能讓一個國家首相不得不二次辭職的事情真不多見,但這個叫潰瘍性結腸炎的疾病卻做到了。

昨天(28日)北京時間16:00,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官邸召開記者會,宣布自己辭去首相一職,理由是「發現舊疾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為避免個人健康狀況影響執政,決定辭去日本首相的職務。」

央視直播截圖

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知道潰瘍性結腸炎(簡稱潰結)是什麼病,這個被稱為「綠色癌症」的疾病是如何把安倍「擊倒」的?

折磨安倍50年的病

最愛找上年輕人

作為目前為止日本任職最久的首相,安倍晉三已經不是第一次因健康問題辭職。早在2007年,他就因「潰瘍性結腸炎」病情辭職。這位工作時頻繁「跑廁所」的首相,從17歲患病,至今年已被潰瘍性結腸炎折磨了50年。

「潰瘍性結腸炎的癌變機率要高於一般性腸炎,在中青年群體中高發。這個病在十多年前比較少見,但這幾年發病率明顯攀升。

「這種疾病最喜歡找年輕人,高發年齡是15-35歲,而安倍在初三就患上此病,病程已經非常長。」 郅敏主任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另一種叫克羅恩病。近10年來,中國炎症性腸病患者數量在迅速增長,如今已有約50萬人,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和粘液膿血便;克羅恩病的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瘻管、肛門病變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

潰結病程太長

患癌病機率很高

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炎症性腸病,此外還有一個疾病叫克羅恩,炎症性腸病是一組病因不明的腸道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病情嚴重則可能會引起腸道梗阻、膿腫,甚至穿孔,許多患者都飽受其折磨,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消瘦和便血是這兩種疾病共有的症狀,大部分病人都有「面黃肌瘦」的體徵。而安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他從1998年任自民黨國會對策副委員長時,只能依靠點滴生活,體重由原來的 65公斤減少到 53公斤。潰瘍性結腸炎以左下腹痛常見,克羅恩病則多是右下腹痛。

據媒體報導,有消息人士披露其實安倍已經確診為大腸癌。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在內的炎性腸病曾被稱為綠色癌症,原因是它是一個慢性的終身性疾病,雖然不會像癌症那樣容易面臨生命危險,但需要終身藥物治療和嚴格的管理,其中潰瘍性結腸炎癌變機率比較高。

吸菸、熬夜、過度食用冰箱食物

可能是發病高危因素

為何炎症性腸病會尤其青睞15-35歲這個年富力強的群體?這就涉及到它的發病原因的問題,目前炎症性腸病病因不明,發病機制也仍不是十分清晰,但通過一些臨床的觀察可以推測,吸菸、經常熬夜、長期攝取高脂高蛋白以及高熱量的飲食、過度食用冰箱食物、長期過度疲勞、缺乏維生素D等都有可能是發病的高危因素。

新華社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當然,除了青壯年群體外,炎症性腸病也有可能發生在兒童和老人身上,有的人年紀很小就患上了這種疾病,這被認為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也有的人病情發展很慢,直到年邁才表現出症狀,病情的發展速度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慢。

常年腹痛或腹瀉者

建議去醫院檢查

拉肚子、肚子痛十分常見,病人和醫生也常對此不以為然,因此炎症性腸病往往被忽視,誤診率很高。「如果有常年腹痛或腹瀉的情況,建議去醫院做一個大便常規和潛血檢查,再去做一個肝膽胰脾的B超,若兩項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則應該是普通的胃腸炎症或者消化功能障礙。」

若有異常,則要繼續做結腸鏡和CTE或CTC(即CTE或MRE檢查適合克羅恩病,MRE清晰程度不如CTE,但沒有輻射,適合兒童和複查病人。CTC適合潰瘍性結腸炎。

通過這兩項檢查能夠確定大致的病變範圍,但對於小腸內部具體情況還不得而知,因此,若通過CTE發現小腸內有病變,仍需再進一步做小腸鏡檢查(排除腸道梗阻的情況,也可考慮做膠囊內鏡。)在確診後,抽血也是很有必要的,它可幫助判斷疾病的活動程度、是否合併感染,以及評估貧血和身體營養狀態。

炎症性腸病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重要,現在很多病人被確診時,病情已經很嚴重了,很多患者甚至出現了腸道穿孔、梗阻、大出血的情況,治療的難度也會很大,而且潰瘍性結腸炎發展久了,癌變的機率也是很高的。而部分病症較輕的早期病人,只需堅持用藥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來源:杭州日報綜合(整理 鄭哲豪)南方都市報、央視新聞

編輯 鄭哲豪

杭州日報 誠意出品

相關焦點

  • 他被折磨50年,連首相也不想當了!這病年輕人高發,癌變機率高,有這...
    「潰瘍性結腸炎的癌變機率要高於一般性腸炎,在中青年群體中高發。這個病在十多年前比較少見,但這幾年發病率明顯攀升。「這種疾病最喜歡找年輕人,高發年齡是15-35歲,而安倍在初三就患上此病,病程已經非常長。」 郅敏主任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另一種叫克羅恩病。
  • 讓安倍辭職的「綠色癌症」,年輕人高發!有這情況建議檢查
    在出現纖維性鉛管樣改變後,即便現在有新的藥物效果也不太好,且持續的炎症導致此病的癌變機率也很高。有消息傳出安倍就是因為潰瘍性結腸炎癌變,幾年前的治療團隊也增加了一位診療方向為腫瘤領域的主診醫生。 此病最愛年輕人,安倍17歲患病 「這種疾病最喜歡找年輕人,高發年齡是15-35歲,而安倍在初三就患上此病,病程已經非常長。」 郅敏主任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另一種叫克羅恩病。
  • ...讓日本首相辭職兩次的「綠色癌症」年輕人高發!有這情況建議檢查
    央視直播截圖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知道潰瘍性結腸炎(簡稱潰結)是什麼病,這個被稱為「綠色癌症」的疾病是如何把安倍「擊倒」的?而很多病友在聽到這個消息後也很焦慮,「連首相都治不好的腸炎,我們該怎麼辦?」
  • 讓安倍辭職的「綠色癌症」,這個群體高發!出現這種情況建議檢查
    一直致力於炎性腸病研究和治療的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郅敏主任醫師對記者表示:安倍晉三得潰結近50年,早年並沒有這麼多控制潰瘍性結腸炎的有效藥物,這導致他的腸道慢性改變,持續的炎症使腸道出現慢性纖維化,甚至是鉛管樣改變。在出現纖維性鉛管樣改變後,即便現在有新的藥物效果也不太好,且持續的炎症導致此病的癌變機率也很高。
  • 讓安倍辭職的「綠色癌症」,年輕人高發!有這些情況儘快檢查
    一直致力於炎性腸病研究和治療的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郅敏主任醫師表示:安倍晉三得潰結近50年,早年並沒有這麼多控制潰瘍性結腸炎的有效藥物,這導致他的腸道慢性改變,持續的炎症使腸道出現慢性纖維化,甚至是鉛管樣改變。
  • 年過50,進入癌症「高發期」,這5個部位不檢查,怕是會漏診
    50歲之後身體逐漸走下坡路,很多嚴重的疾病會找上門來,不單純慢性疾病高發,癌症更容易形成,因此,定期檢查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身體健康情況,一旦有某些疾病出現及時採取治療措施,可以防止小的疾病不斷發展轉變成癌症威脅健康。另外,某些重點部位更容易有癌細胞入侵,著重檢查很關鍵。
  • 這6類癌症遺傳機率高
    據有關數據統計,目前具有較高遺傳率的常見癌症有乳腺癌、胃癌、肺癌、腸癌、肝癌、鼻咽癌等。那麼,它們的遺傳機率有多大?又該如何降低遺傳的風險?4月15日至21日是第25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海南日報記者採訪了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專家,聽聽他們的說法和建議。
  • 醫生提醒:有3種炎症癌變機率高
    導語:我們的身體需要休息和保養,只要稍有粗心大意,就會出現問題。如果長時間玩手成機就會出現眼睛發炎,如果長久發聲說的話多會出現咽炎,甚至對於一些慢性的病如果你拖得太久它就會發生癌變。所以我們今天要仔細的分析一下炎症與癌症他們之間的關聯。
  • 如果有4個特徵,癌變機率大,別拖了!
    ,癌變機率較大。  03  發現肺結節該怎麼辦  很多人會想,既然結節有癌變風險,立馬切除就好。其實不然,治療結節,因根據個人情況,判斷結節是否有發展為惡性腫瘤的可能,不能盲目選擇「一刀切」。  過小、過早進行手術都會導致過度治療。
  • 告誡年輕人:同房別太著急,3件事提前做好,女性宮頸不癌變
    如果是一些親密活動不注意的話,卻很容易傷害到女性的身體健康,而對於女性宮頸方面的情況來說,同房的一些行為就要十分注意。如果做得不恰當,甚至可能引發女性宮頸癌變。告誡年輕人:同房別太著急,3件事提前做好,女性宮頸不癌變1、同房前看看女性是不是處於月經期女生的生理期是排毒的時間,此時身體虛弱,免疫力相對較差。
  • 肺結節的癌變機率有多高?查出肺結節原位癌,或許不用太擔心
    其性質上面主要有兩種,分別是良性和惡性之分,其中良性主要是結節病、肉芽腫、炎性假瘤等疾病。惡性的是腺癌、大細胞癌等疾病。一般情況下發生惡性結節機率是30%,發現有結節應該及時做好隨訪工作,避免病情拖延到後期治療更麻煩。肺結節的癌變機率是多少?
  • 醫生提醒:有5種炎症癌變機率高
    炎症與癌症只有一字相差,它們有聯繫嗎?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腫瘤的發生發展及其轉移均與炎症有密切的關係。這意味著,在各種因素的刺激下,炎症有可能發展成癌症。數據顯示,慢性B肝演變為肝硬化的年發生率為0.4%-14.2%,平均每年約有4%-6%的肝硬化病人發展為肝癌。 如果沒有接受規範化的治療,肝細胞就會持續、反覆地被炎症破壞,增加癌變的機率。所以,得了肝炎要積極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病毒藥物,同時清淡飲食、遠離菸酒、定期複查,有效控制病情。
  • 躲過颱風,魚病高發期又要來了,管理好你的魚缸
    結果又遇到一波強勁颱風,導致魚缸缺氧,增大了生病的機率。颱風過境後各地魚友家裡的觀賞魚開始出現各種狀況,魚病接踵而來。今年夏秋交接之際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大多數漏電的情況並不會對魚產生傷害,但電會對水產生電化學反應,導致水質惡化,從而讓魚病有可乘之機。在挑選加熱棒時,最好選擇有防漏電功能的加熱棒。
  • 不想腸道癌變,管住嘴,少吃三種「肉」
    不想腸道癌變,管住嘴,少吃三種「肉」 1、加工肉臘肉、香腸這類經高鹽加工過的肉類,所含的亞硝酸鹽、多環芳烴等含量較高,長期、大量進食此類肉,過量毒素在體內不能被代謝,會增加消化系統患癌風險。
  • 27萬人體檢大數據曝光:現代人最容易得這幾種病,早知道早預防_騰訊網
    近日,有媒體梳理了2020年1月至8月7家知名醫院的體檢數據發現,以前很少見的甲狀腺結節、幽門螺桿菌、肺結節已成為高發疾病。另外,還有哪些病很高發?如何才能避免自己患上這些病?甲狀腺疾病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有傳言稱這可能與我國政策——全民吃加碘鹽有關。 碘是人體合成甲狀腺激素的主要原料,並不只是碘元素過量,才會導致甲狀腺功能異常,缺乏碘元素一樣會引起疾病發生。目前,並沒有有效證據證明,食鹽加碘與甲狀腺癌高發現象有關聯。
  • 慢性萎縮性胃炎,如何阻斷癌變?——聽聽消化科醫生怎麼說
    由於網上有「萎縮性胃炎是癌前病變」、「萎縮性胃炎遲早都會癌變」等等傳言,這使很多朋友人心惶惶。事實果真如此嗎?有沒有辦法逆轉、阻斷其進程呢?一、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萎縮性胃炎?本病的發生率及萎縮程度與年齡正相關,故有人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中老年胃黏膜的退行性變,是一種「半生理」現象。本病發病率較高,約佔接受胃鏡檢查人群的13.8%,在胃癌高發區佔28.1%,並隨年齡的增長發生率也隨之增高。60歲以上人群幾乎可達半數。
  • 月經不調兩年,癌變了,後悔沒做這件事!
    B超提示:內膜厚4mm,宮腔內中高回聲9*8*4mm,彩色血流不明顯,宮腔下段中低回聲20*14*9mm,彩色血流星點狀。宮頸長度29mm。這就意味著,不僅有佔位,甚至還有血流。按照常規,最好是做宮腔鏡、取內膜病理檢查。但是姑娘因為沒有性生活史,拒絕了,醫生很不放心,交代她一定要來複查。
  • 腸道息肉長度超過2釐米需檢查
    「能從腸鏡檢查報告看到溜光水滑的腸道,越來越少了。」醫院一天做120個腸鏡檢查,幾乎有100人有息肉單發的多發的、腸炎、大面積潰瘍、腫瘤等問題,當然,這個高比率跟大多數腸鏡人本來就會有一些症狀有關係。另一方便,吃得越來越精細,腸道有問題的人的確越來越多。腸癌也處於高發期,中心醫院每年就能做400多例結直腸腫瘤手術,2012年,全市腸癌手術每年接近1600例。
  • 17歲學霸檢查出直腸癌,醫生痛心告誡…
    「癌症」不再是上了年紀的人專屬 現在很多年輕人 檢查出來有癌症的不在少數 最近,一名17歲學霸的患癌經歷
  • 總長度1.5米的大腸,有幾個地方容易長瘤,不妨了解一下
    經過檢查,李小姐確診得了大腸癌。這個例子提醒我們,癌症可能跟一些小病的症狀相似,如果不注意,很有可能錯過治癌最佳時期。這是由於這兩個位置是大量次級膽汁酸等致癌物質的聚集地,宿便停留的地方。大腸癌有幾種,其中,比常見的是大腸黏膜上面突起的蘑菇形腺瘤所發生的癌變。腺瘤有癌變的可能,但並非都會癌變。如果腺瘤直徑超過10毫米,就建議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