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胃鏡的普及,萎縮性胃炎的檢出率也在增加,而且還有年輕化的趨勢,很多人30多歲就出現了萎縮甚至腸化。
由於網上有「萎縮性胃炎是癌前病變」、「萎縮性胃炎遲早都會癌變」等等傳言,這使很多朋友人心惶惶。
事實果真如此嗎?有沒有辦法逆轉、阻斷其進程呢?
一、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種類型,呈局限性或廣泛性的胃黏膜固有腺萎縮(數量減少,功能下降),常伴有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炎性反應。
所以,萎縮性胃炎並不是胃的體積變小了、變皺了,而是胃黏膜變薄了,分泌消化液的腺體減少了。
本病的發生率及萎縮程度與年齡正相關,故有人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中老年胃黏膜的退行性變,是一種「半生理」現象。
本病發病率較高,約佔接受胃鏡檢查人群的13.8%,在胃癌高發區佔28.1%,並隨年齡的增長發生率也隨之增高。60歲以上人群幾乎可達半數。
二、再來了解下胃癌的演變過程
在所有類型的胃癌當中,腸型胃癌約佔到90%;而它的發生模式叫做Correa模式。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胃癌發展四部曲:
慢性淺表性(非萎縮)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異型增生——胃癌。
慢性萎縮性胃炎發展到胃癌,中間還要經過腸化生、異型增生兩個階段,要發展到胃癌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
1、慢性萎縮性胃炎根據腺體萎縮的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
2、萎縮性胃炎又分為兩種類型:伴腸化生的萎縮、不伴腸化生的萎縮(即單純萎縮)。
3、目前公認腸化生是癌前病變,就是容易癌變的一種病理狀態。
腸化生分為輕、中、重度,又分為完全性和不完型腸化生。
目前的研究認為,不完全性和大腸型上皮化生容易發生癌變,小腸型腸化生一般不會癌變。
因此,當萎縮伴腸化生,尤其中重度腸化生時,癌變機率又進一步提高了。
4、胃病進一步發展就是異型增生了,又稱不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上皮內瘤變。
是指胃黏膜的結構和上皮偏離了正常狀態,形態學上表現為細胞的異型性和腺體結構的紊亂。
異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變,可以說離胃癌僅一步之遙。
異型增生分為輕、中、重度。
異型增生現在又叫上皮內瘤變,輕、中度異型增生歸入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重度異型增生歸入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重度異型增生或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在日本就是早期胃癌了。
萎縮性胃炎的癌變機率高嗎?
據研究,有50%慢性淺表性胃炎會演化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而40%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人會演化為腸化生,而8%患有腸化生的患者會演化為異型增生,而異型增生會演化為胃癌。
有報導,對萎縮性胃炎病人隨訪10~20年,發現其中有5%~10%的病人發生了胃癌,而非萎縮性胃炎的病人很少發生胃癌。
荷蘭研究表明10年之內有不到2%的萎縮性胃炎和腸化生的病例發展成胃癌,萎縮性胃炎的五年隨訪期間,年癌變率為0.25% 。
到了腸化生階段,胃癌的整體風險還是比較低的,癌變概率約5%左右。
對異型增生胃鏡隨訪10年研究發現:
輕度異型增生的癌變率為2.53%,中度為4%~8%,重度為10%~83%;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發展為胃癌的可能性為9%,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為74%。
因此,萎縮和腸化生有一定的癌變率,但癌變過程比較長,癌變機率也比較低,當病情進一步發展致異增生,癌變率就明顯增高,由輕度異型增生到中度再到重度異型增生癌變機率快速上升。
有沒有辦法阻斷它的癌變進程呢?有辦法。
先來看兩張圖片:
上圖:腸型胃癌的發生歷經30年- 50年,漫長的時間(從淺表性胃炎至早期胃癌)中根除幽門螺桿菌後均可不同程度降低胃癌或異時胃癌發生風險,應重視幽門螺桿菌的檢測和根除。
上圖:胃癌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
一、一級預防
一級預防即病因預防,目標是防止腫瘤發生,預防引發癌症的病因和危險因素,如化學,生物,物理等因素。
胃癌的一級預防,主要包括幽門螺旋桿菌(HP)的根除及抗感染策略。
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改善營養狀況,適當增加動物蛋白和新鮮水果、蔬菜的攝入量,針對一些高發地區人群的飲食習慣,要注意減少高危食品比如酸菜、醬菜的攝入,甚至不攝入。
此外,還要積極改善食品保鮮條件,多吃一些富含維C的食物,這可以阻斷亞硝酸化合物在胃內的合成。
在胃癌高發區,居民有大量攝入醃製食品、鹹肉、燻醬食品的習慣,這容易引發胃癌癌前病變,這對胃癌有一個慢性刺激的不良作用,這部分人群的膳食結構要多多注意,少吃此類食品。
食品結構中還要注意紅肉這一品類,紅肉與胃癌的發生有很大關係。紅肉指的是牛羊豬肉及肉製品,可以適當少吃一些紅肉,多吃一些白肉,如魚、雞、兔肉等。還有,要少吃一些火鍋、麻辣燙等食物,這些食物對食道胃黏膜形成刺激,適當食用或者少吃,還有少喝酒,尤其長期引用白酒對胃黏膜慢性損傷,易於誘發胃癌。
另外,建議患者保持身心愉快,不要老處在長期壓力或精神緊張的情況下進行工作和生活。以上是主要是針對這種高危人群的治療。
二、二級預防
二級預防中,應積極治療癌前疾病或者病變,
目前已知的胃癌癌前病變,主要有幾種胃部疾病——萎縮性胃炎、胃黏膜息肉、胃潰瘍、中重度異型增生,不完全性結腸型腸上皮化生。
尤其有胃癌症家族史、40歲以上胃病長期未愈,發病率較高。
對上述情況需要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定期隨訪和觀察,密切結合臨床和病例,是發現早期胃癌的重要途徑!
在治療策略上主要有以下幾點:
1、必須根除幽門螺桿菌,如果能在腸化前根除,還有可能逆轉;當然任何階段根除都會受益;
2、抑酸或抗酸治療。萎縮病變局限,有胃黏膜糜爛或以燒心、反酸、上腹飢餓痛等症狀為主者。根據病情或症狀嚴重程度,選用抗酸劑、H2受體阻斷劑或質子泵抑制劑。
3、胃黏膜保護劑,適用於有胃黏膜糜爛、出血或症狀明顯者。藥物包括兼有殺菌作用的膠體鉍,兼有抗酸和膽鹽吸附作用的鋁碳酸製劑和黏膜保護作用的硫糖鋁等。具體藥物有① 硫糖鋁,膠體果膠鉍,鉍與枸櫞酸絡合物,吉法酯(惠加強-G )等;② 前列腺素類;③ 替普瑞酮;④ 瑞巴派特(膜固思達);⑤ 穀氨醯胺類(麥滋林)。
4、胃腸動力藥 適用於以上腹飽脹、早飽等症狀為主者。藥物如胃復安、多泮立酮、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
5、解痙藥:當胃炎導致胃痙攣性疼痛時可適當選用抗膽鹼藥物。
6、助消化藥物:當腺體萎縮,黏膜屏障作用減退,胃酸、消化酶分泌減弱,致胃排空延遲,上腹脹滿,使用消化酶類藥物(達吉等),可改善消化不良症狀。
7、其它:抗抑鬱藥、鎮靜藥。適用於睡眠差、有明顯精神因素者;惡性貧血 診斷:PCA陽性,內因子抗體陽性,運用葉酸、維生素B12治療。
8、中醫中藥治療:
目前公認的中成藥胃復春、摩羅丹辯證治療,結合葉酸和維生素B12對萎縮、腸化、不典型增生都有療效。
胃鏡隨訪最重要
萎縮性胃炎的年癌變率約為0.5%~1%,對這些患者需定期隨訪,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診斷率。
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中、重度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屬於胃癌前期病變,對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者,主要以治療原發病為主。
萎縮性胃炎不伴腸化生和異型增生者可每1~2年作內鏡和病理隨訪,中~重度萎縮或伴腸化生者每1年隨訪一次,輕度異型增生(活檢並非取自癌旁)每6個月隨訪一次,重度異型增生者需立即複查內鏡和活檢病理檢查,對腺瘤型和小病灶的重度異型增生可考慮內鏡下黏膜切除,而對範圍較廣的病灶可予外科手術切除。
隨訪期間可採用中醫藥治療或化學幹預治療。